青春,在奔小康路上閃光

2020-11-25 婺城新聞網

  傅俊攝

  記者馬曉芬

  三年前,一位「95後」鄉創女青年,在琅琊鎮徐聯村飼養大型經濟禽鴯鶓,種下了農業夢想的起點。她說,趁著年輕,就要做一些對自己、對家鄉百姓生活有所改善的事。

  01、敢想敢幹「創」出致富經

  沿著琅琊集鎮往西前行,一路綠樹蔥蘢、屋舍儼然,構成一幅美麗鄉村畫卷。行至琅琊鎮徐聯村,拐進一個僻靜處,婺城區志寅鴯鶓養殖場就坐落於此。

  推開大門,在養殖場負責人朱瀟的指引下,記者見到了400多隻「大眼睛長睫毛」的鴯鶓。鴯鶓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鳥類,也被稱作「澳洲鴕鳥」,其壽命一般在30至50年,一般一年可產肉,二年可產蛋。

  朱瀟出生於1996年,是琅琊鎮徐聯村人。姣好的面容,嬌小的身材,看似弱不禁風,實則作風乾練、思維敏捷,渾身充滿著幹事創業的激情。「今年出的一批鴯鶓苗已銷往安徽、福建、河南等地,這是養殖場首次獲得較大收益。」對於這次出苗,她格外看重,畢竟堅守三年來,養殖場一直處於投入端與產出端不平衡的狀態。

  三年時間,如白駒過隙。是什麼原因讓這位標準的「95後」甘願默默地守候著鴯鶓?朱瀟坦言,與鴯鶓結緣,源於一次央視《致富經》節目。2015年,她與吳志寅剛建立戀愛關係,兩人第一次從電視裡見到了鴯鶓,就被深深吸引了。當時,她是一位資深的化妝師,而他是一位專業的土木工程師,卻同時萌生了回鄉創業養鴯鶓的念頭。

  吳志寅的父親是乾西鄉的蛋鴨養殖大戶,這些年帶過很多徒弟,唯獨不肯把技術傳授給兒子,在他看來,養殖這行實在太辛苦了。而吳志寅則是認準一件事,就絕不輕言放棄,「鴯鶓是種價值極高的罕見珍禽,渾身上下都是寶。皮是優質皮革,羽毛可作為高雅的裝飾物,肉營養豐富,蛋殼可製成工藝品,在浙江市場甚至全國市場都比較空白。」

  當時,鴯鶓廣闊的市場前景讓朱瀟、吳志寅興奮不已,不過他們決定先觀察和了解,畢竟做自己從未涉足的養殖業,尤其是鴯鶓這樣的外來物種,存在一定的風險性。隨後,他們跑去廣州、福建考察了一圈,足足想了兩年多,最終下定決心養了。朱瀟說,總要有人去嘗試,他們願意去當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17年5月,朱瀟在家鄉徐聯村找到一處15畝的廢棄廠房,倆人開啟了與鴯鶓共舞的養殖生活。當月,她與吳志寅來回驅車18個小時,從福建省三明市帶回首批150隻鴯鶓苗。身披棕黃色條紋、活潑的小鴯鶓,一下子俘獲了夫妻倆的心。

  經過精心餵養,2018年11月12日,首批鴯鶓產下了第一顆蛋。這是一顆墨綠色的大蛋,比普通雞蛋大了約10倍,通體色澤光亮,整整比預期提早了半年。「當我向各大養殖群發送消息時,業內很多人還不相信。」朱瀟自豪地說,經專家分析,鴯鶓之所以長得快、長得好,得益於優良的餵養配方。

  02、摸爬滾打「趟」出致富路

  七月驕陽似火,照在徐聯村的廣場,也照在志寅鴯鶓養殖場。吳志寅穿著長袖長褲高筒雨靴,拿著割草工具走向2米多高的甜象草地,汗水浸透衣背。「甜象草是優質牧草,產量高且含糖量高,適口性非常好,是鴯鶓不可多得的『美食』。」他一邊說,一邊麻利地割下一捆甜象草,扛到牧草粉碎機上進行破碎。

  每天從早上7點半開始,割草、餵食、清理衛生……整整持續三個小時的固定作業,吳志寅做得一絲不苟。打細的甜象草散發出悠悠清香,憑著手感,他再加入一些嫩黃的玉米粉、黑麥芽,還有自家特有的配方,放入食槽中才不一會兒,就只剩下薄薄的一層碎末了。「他是真心喜愛鴯鶓,對待它們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旁幫忙餵食的朱瀟說。

  然而,養殖業充滿了無數未知的因素,養殖鴯鶓的日子,並非一帆風順。「總想著給它們多吃點就能長得快一點,結果新孵出來的小鴯鶓,長到一個多月時,走路都崴腳了。」朱瀟說,鴯鶓體型巨大,全身的體重全靠兩條腿支撐,第一批育出來的鴯鶓種苗,前期體重增長過快,導致雙腿支撐不了,只能作廢處理了。這次之後,他們重新對餵養配方進行了調整。

  去年2月,正是春寒料峭時節,養殖場面臨了一場建場以來最大的危機。一般來說,鴯鶓的正常出殼時間是48天。當孵化到第46天時,朱瀟與吳志寅敲開一個個蛋殼驗蛋,發現鴯鶓寶寶已經胎死蛋中。經過多方諮詢和查證,夫妻倆終於發現了根本原因——溫度和溼度沒控制好。

  一路摸爬滾打,一路積累沉澱,走過的彎路都成了養殖場發展的階梯。如今,鴯鶓何時需要減肥、增肥,是否已經進入成熟期,打架需要怎麼處理……對於朱瀟和吳志寅而言,已經駕輕就熟。

  在養殖場,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凡是養殖場事務都由夫妻倆親力親為。從渠道對接、營銷策劃到銷售推廣,全由朱瀟負責;從孵蛋、育苗到餵養,全由吳志寅負責。「這樣辛苦是辛苦,但是看著養殖場一點點進入正軌,我們是滿心歡喜、充滿信心。」朱瀟微笑著說。

  03、致力扶貧「圓」出致富夢

  「青年有所為,鄉土有所償。我願在這條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爭當致富帶頭人,讓鄉親們的生活有盼頭,日子有奔頭。」近日,朱瀟的身影出現在了婺城區「老鄉說小康」農民故事大賽海選活動現場,質樸的語言、鏗鏘的聲音,表達了小康路上與村民同行的心聲。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全民奔小康的路上,朱瀟發現身邊有些村民因身體等原因,無法從事勞動強度大的經濟工作,導致生活貧困。如今鴯鶓養殖已順利進入第三年,從養殖到銷售形成了較完善的產業鏈。那麼,是否能通過此為他們做點事?從每天與鴯鶓的親密接觸中,她漸漸找到了答案。

  根據養殖場現有400多隻鴯鶓,其中有300多隻為種鳥的情況,朱瀟提出了「借苗生錢」的模式。「我們將幼苗免費借給村民,讓他們進行養殖,養殖12個月後我們負責回收。」她說,剛孵出的雛鳥每隻市場價為500元左右,按照村民的實際情況根本無法接受,「借苗」從源頭上實現了養殖「零成本」,加上養殖中提供全程技術指導,為村民增收提供了新路徑。

  對此,朱瀟還向記者算了一筆帳,一隻商品鴯鶓經濟價值不低於2800元,除去養殖、人工等成本,每戶農戶養50隻,年均收益可達4萬元左右。「同時,我也想藉助我們的特色養殖,力所能及地改變農村留不住年輕人的情況,讓更多的青年力量帶領農民走上小康致富路。」

  由於接地氣,這一模式在醞釀之初,就受到了村民們的熱烈歡迎。大家一致表示,該做法不僅能盤活農戶土地和勞動力,解決村民缺資金、缺技術問題,同時更能降低養殖風險,紛紛表達了「借苗」的想法。

  「鴯鶓是個朝陽產業。鴯鶓的毛髮,不形成羽毛片,不會產生靜電,可用做高精密度儀器的防塵掃。皮質地精密柔韌,透氣性好,可以用來做高檔皮包。鴯鶓油更是被譽為『液體黃金』,被醫學界認為是目前發現物質中適合人體吸收的純天然的營養物質之一,歐美國家已將鴯鶓產業的開發稱之為『鴯鶓工業』。」不過,在朱瀟看來,她與吳志寅最看好的還是鴯鶓的肉。「肉質鮮嫩,蛋白、鈣、鐵、鋅、硒的含量都很高,又兼具低脂肪、低熱量、低膽固醇,非常健康。」朱瀟說,希望能與更多村民共享鴯鶓產業紅利,為鄉村振興助力。

  眼下,養殖場在做基礎設施改造,黃泥路升級為碎石路,簡易棚升級為鋼架結構,一批即將步入成熟期的鴯鶓將進行分欄,一切都是欣欣向榮的。「為延伸產業鏈,我們也在關注和策劃鴯鶓餐廳、蛋雕等附產品,希望把鴯鶓產業做大做強,帶動更多村民實現致富夢。」

責任編輯:鄭劍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2020-08-13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小康是咋奔出來的】自強不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90後思政...
    ,對著鏡子千百次地練習;寒來暑往騎自行車上學路上,背著詩詞;在大學裡當圖書管理員,解決學費問題的兼職。終於,當他有了工作的那一刻,他覺得家庭都有了奔小康的希望……&nbsp&nbsp&nbsp&nbsp我們總是對歷經滄桑依然健行不息的人稱為「歸來依舊是少年」,而依然就是少年的劉強,小小年紀卻用自己真實生活經歷,告訴自己的學生,人格魅力與知行合一才是思政課的真意:教師有血有肉、有情有義,與學生一起說、一起笑、一起玩、一起學、一起成長,理想信念便獲得了無窮的量和成功
  • 五集大型紀錄片《小康路上》即將推出
    長沙縣融媒體中心將推出大型紀錄片《小康路上》,講述長沙縣對口幫扶多個地區實現攜手脫貧奔小康的故事。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 自2016年2月起,長沙縣先後在湖南懷化沅陵縣、湘西龍山縣水田壩鎮和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結對開展「攜手奔小康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念好「山」字經也能加快奔小康
    重慶仙女山區依靠山水做起脫貧致富的大文章,在「山」字經裡實現了加快奔小康。仙女山鎮之變,從窮鄉僻壤到度假勝地,該地不僅成為重慶市武陵山區城鎮群生態脫貧的生動實踐。作為重慶渝東南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同時也將集天坑地縫、草原森林等多種自然景觀於一體的武陵山區,在脫貧致富中建設得更加生態宜人的生態樣板。生態優勢就是發展優勢。
  • 洛陽汝陽:養殖水蛭奔小康
    目前該基地已帶動當地貧困家庭70多人就業,下一步將對周邊貧困戶進行培訓,吸納更多人通過養殖水蛭奔小康。據介紹,水蛭俗稱螞蝗,加工成藥品可治療多種疾病,水蛭提取物還可製成療效奇佳的美容藥品。目前該基地已帶動當地貧困家庭70多人就業,下一步將對周邊貧困戶進行培訓,吸納更多人通過養殖水蛭奔小康。據介紹,水蛭俗稱螞蝗,加工成藥品可治療多種疾病,水蛭提取物還可製成療效奇佳的美容藥品。
  • 「追著」雉雞奔小康
    &nbsp&nbsp&nbsp&nbsp「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雉雞養殖戶大多陷入困境,合作社投入了5000多萬元形成一產和三產聯動的模式,希望以此幫助養殖戶走出困境、致富增收,一起過上小康日子。」有著25年雉雞養殖經驗的上海紅豔山雞孵化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理事長袁紅豔說。
  • 警徽在扶貧路上閃光——記興和縣賽烏素鎮興隆堡村駐村第一書記...
    在興隆堡村的700多個日日夜夜,賈鵬潮這名「80後」駐村書記,紮根農村,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讓肩上的警徽在扶貧路上熠熠閃光。 「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興隆堡行政村位於興和縣賽烏素鎮東南方向15公裡,下轄8個自然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1戶70人。
  • 《扶貧路上》唱給所有扶貧人的歌
    近年來,我們有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他們為了讓老百姓能夠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上山下鄉沒日沒夜的工作著,他們顧不上自己的家庭、顧不上老人和孩子,有的甚至倒在了脫貧攻堅的崗位上,只為了圓老百姓能夠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也是最偉大的人!
  • 延邊州:軍民攜手奔小康 「同心」築夢結碩果
    延邊州:軍民攜手奔小康 「同心」築夢結碩果 編輯:王佳堯    來源:延邊新聞網    2020-01-20
  • 《閃光少女》發布星光概念曲 徐璐唱出青春勇氣
    騰訊娛樂訊 7月20日正式登陸全國院線的青春校園電影《閃光少女》經過首周末積累下的好評口碑爆棚。
  • 鏗鏘前行 昂首闊步奔小康——決戰脫貧攻堅走區縣系列報導之洪雅縣篇
    脫貧路上 「一個都不能少」「以前,家裡老人治病花錢多,又要供女兒讀書,很困難。」11月18日,洪雅縣止戈鎮青槓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餘剛說。他家有4畝多地的茶園,但妻子照顧臥床的老人,他也沒有足夠精力管理茶園,要花錢請人幫忙。每年除去人工費等各種開銷,種植茶葉收入1萬元左右,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 「查幹伊德」助力王雙龍夫婦奔小康
    王雙龍 妻子張霞 雖說現在製作奶食品讓王雙龍夫婦已經奔小康
  • 【我的脫貧故事】李迪:自立更生謀發展 脫貧致富奔小康
    【我的脫貧故事】李迪:自立更生謀發展 脫貧致富奔小康 2020-12-04 19: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i東營·曬曬我家小康生活丨孫青濱:耐鹽鹼水稻種植奔小康
    孫青濱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這一年來所付出的辛勞與汗水得到了回報,致富奔小康的路正越走越寬闊。「2018年王集村土地整改,我通過投標的方式承包了村集體的3500畝土地,當時的王集水庫蓄水量並不大,村『兩委』協調後,用地澆水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是因為土地鹽鹼化嚴重,當時的畝產量只能達到八百斤左右。」
  • 【脫貧攻堅奔小康】連兒灣鄉:開眼界啦~農機服務隊機械化收穫...
    【脫貧攻堅奔小康】連兒灣鄉:開眼界啦~農機服務隊機械化收穫馬鈴薯正當時 2020-08-30 2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東糧倉」奔小康——梨樹縣現代農業走筆
    而今天,當地農民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正在經歷著從創造產量奇蹟到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轉變。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梨樹視察,對這裡的黑土地保護、農業現代化建設、人居環境整治高度肯定、寄予厚望。如今的梨樹上下正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程上步履鏗鏘、大步邁進。
  • 頭雁風採|張強:父老鄉親奔小康 脫貧致富不分「梨」
    從子承父志返鄉創業的那一刻起,父親的話就一直在他耳邊迴響:你作為一名退伍軍人,以前在部隊的時候「戰場」任務是保家衛國,現在「戰場」就是帶領社員共同致富奔小康。上任後,張強細緻考察,投資200萬建設佔地40畝的溫室大棚,通過溫室大棚能達到密植高效促控栽培,能給農戶提供新技術試點學習、新品種試推廣的基地,同時還能防倒春寒影響、減少病蟲害、提前果品上市等。
  • 【中國的脫貧智慧】奮鬥的青春 脫貧路上杜鵑紅
    【中國的脫貧智慧】奮鬥的青春 脫貧路上杜鵑紅 2020-11-19 21:09:29   來源:江西網絡廣播電臺
  • 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小康路上中國農村真實樣貌的國家相冊
    原標題: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小康路上中國農村真實樣貌的國家相冊央視網消息: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從12月1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推出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共9集,主題契合振興鄉村、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和任務,關係到國家的發展,切中百姓的關注,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
  • 女主攜空間重生,產下父不詳的雙胞胎,開農家樂奔小康,空間爽文
    大家早上好啊,小編今天為各位讀者帶來的小說推薦是4本空間爽文,女主攜空間重生,產下父不詳的雙胞胎,開農家樂奔小康!《隨身空間之田園小神醫》——幽悠雅歌精彩內容:女主攜空間重生,產下父不詳的雙胞胎,開農家樂奔小康!種田文,劉書晴重生在平行空間裡一個同名同姓的女孩身上,還因禍得福獲得了隨身空間。肚裡居然揣了娃,而且還是未婚懷孕,父不詳的那種。以農村為起點,同樣混得風聲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