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東營·曬曬我家小康生活丨孫青濱:耐鹽鹼水稻種植奔小康

2020-10-29 海報新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夢雨 東營報導

深秋時節的河口區義和鎮王集村,處處是一派金秋的豐收景象。稻田裡的稻稈撐起了豐滿的稻穗兒,正隨風搖曳。孫青濱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這一年來所付出的辛勞與汗水得到了回報,致富奔小康的路正越走越寬闊。

「2018年王集村土地整改,我通過投標的方式承包了村集體的3500畝土地,當時的王集水庫蓄水量並不大,村『兩委』協調後,用地澆水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是因為土地鹽鹼化嚴重,當時的畝產量只能達到八百斤左右。」孫青濱告訴記者,「後來,在義和鎮政府領導和村『兩委』的扶持下,引進了耐鹽鹼的水稻,每畝能達到1300斤左右,產量提升了,收入也越來越高了。」

「而且我的收入也不止是水稻收成,現在秸稈禁止焚燒汙染環境後,我們的水稻根莖也被澳亞牧場和電力公司收購走,用於奶牛的餵養等用途,也增加了一部分收入。」孫青濱說道。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2020-08-13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編者按: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2020年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開啟「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出席並講話,強調要把鏡頭對準人民、版面留給人民,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壯舉,匯聚起堅定信心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從大西北的閩寧鎮到天涯海角的博後村,從「北大倉」佳木斯到湘西十八洞村,作為新時代的媒體工作者,能記錄這個偉大時刻,是我們的光榮和責任。
  • 瀋陽市瀋北新區:小康生活美如「畫」
    他們是遼寧瀋陽市瀋北新區錫伯族鄉鎮的新型農民,在大地上把勞動化成藝術,化為奔小康的豐碩成果。位於瀋陽市瀋北新區興隆臺錫伯族鎮興光村的稻夢空間,被譽為「中國稻田畫之鄉」。在這裡,可以領略到大地與藝術、農業與旅遊的完美結合。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張柳沒想到農業「現代了」會這樣:不僅好看,好玩,還好賣。
  • 匯聚幸福路,脫貧致富奔小康丨肅北縣草原巧手奶食品技能培訓班開班...
    匯聚幸福路,脫貧致富奔小康丨肅北縣草原巧手奶食品技能培訓班開班啦~ 2020-11-20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房屋翻新 住得舒心
    >開欄語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黨中央確定的今年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
  • 延邊州:軍民攜手奔小康 「同心」築夢結碩果
    延邊州:軍民攜手奔小康 「同心」築夢結碩果 編輯:王佳堯    來源:延邊新聞網    2020-01-20
  • 【我的脫貧故事】李迪:自立更生謀發展 脫貧致富奔小康
    【我的脫貧故事】李迪:自立更生謀發展 脫貧致富奔小康 2020-12-04 19: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小康是咋奔出來的】自強不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90後思政...
    終於,當他有了工作的那一刻,他覺得家庭都有了奔小康的希望……&nbsp&nbsp&nbsp&nbsp我們總是對歷經滄桑依然健行不息的人稱為「歸來依舊是少年」,而依然就是少年的劉強,小小年紀卻用自己真實生活經歷,告訴自己的學生,人格魅力與知行合一才是思政課的真意:教師有血有肉、有情有義,與學生一起說、一起笑、一起玩、一起學、一起成長,理想信念便獲得了無窮的量和成功
  • 洛陽汝陽:養殖水蛭奔小康
    目前該基地已帶動當地貧困家庭70多人就業,下一步將對周邊貧困戶進行培訓,吸納更多人通過養殖水蛭奔小康。據介紹,水蛭俗稱螞蝗,加工成藥品可治療多種疾病,水蛭提取物還可製成療效奇佳的美容藥品。目前該基地已帶動當地貧困家庭70多人就業,下一步將對周邊貧困戶進行培訓,吸納更多人通過養殖水蛭奔小康。據介紹,水蛭俗稱螞蝗,加工成藥品可治療多種疾病,水蛭提取物還可製成療效奇佳的美容藥品。
  • 「關東糧倉」奔小康——梨樹縣現代農業走筆
    而今天,當地農民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正在經歷著從創造產量奇蹟到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轉變。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梨樹視察,對這裡的黑土地保護、農業現代化建設、人居環境整治高度肯定、寄予厚望。如今的梨樹上下正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程上步履鏗鏘、大步邁進。
  • 「追著」雉雞奔小康
    &nbsp&nbsp&nbsp&nbsp「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雉雞養殖戶大多陷入困境,合作社投入了5000多萬元形成一產和三產聯動的模式,希望以此幫助養殖戶走出困境、致富增收,一起過上小康日子。」有著25年雉雞養殖經驗的上海紅豔山雞孵化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理事長袁紅豔說。
  • 龍口鎮實施精準幫扶,貧困戶辦起果園 走上增收奔小康道路
    通過種植紅江橙,阿強更走上了增收奔小康的道路。如今,果園的第一批果實即將收穫,阿強的臉上洋溢著喜悅。近日,記者走進阿強的果園,聽他講述脫貧奔小康的故事。實施精準幫扶減輕貧困戶生活負擔今年42歲的阿強患有腿疾,還要長期吃藥,只能在家中務農,妻子在鎮上打工幫補家用,兒子正在上初中。「我也曾嘗試過外出打工,但人家看我腿腳不方便都不僱用我。」
  • 「決勝 2020」小小「寶葫蘆」蘊藏大寶藏 助力西鄉奔小康
    記者了解到西鄉縣富裕的種植土地為吊瓜提供了吊瓜種植的「地利」之優,吊瓜屬於一年種植,多年收益的經濟作物,瓜子藥、食兩用,經濟效益可觀(畝產收平均2500元以上),現由於農村勞動力結構老齡化(現有勞動力70%以上為50歲以上留守老人),土地結構分散,不利於機械七大規模耕種,而吊瓜種植技術簡便,勞動強度不高,通過吊瓜種植,已使廣大種植農戶取得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
  • 湖南日報丨安居樂業奔小康——看發達地區扶貧的長沙縣模式
    安居樂業奔小康 ——看發達地區扶貧的長沙縣模式 這種相對貧困,像一條極不協調的尾巴,拖累著全面小康的步伐。 「要靶心不散、盡銳出戰,把扶貧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來推進。」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沈裕謀說,圍繞貧困群眾最急需、最盼望的事情,精準施策,精心、精細而溫情地推行和落實。
  • 青春,在奔小康路上閃光
    她說,趁著年輕,就要做一些對自己、對家鄉百姓生活有所改善的事。  01、敢想敢幹「創」出致富經  沿著琅琊集鎮往西前行,一路綠樹蔥蘢、屋舍儼然,構成一幅美麗鄉村畫卷。行至琅琊鎮徐聯村,拐進一個僻靜處,婺城區志寅鴯鶓養殖場就坐落於此。  推開大門,在養殖場負責人朱瀟的指引下,記者見到了400多隻「大眼睛長睫毛」的鴯鶓。
  • 張海迪:為殘疾人創造美好的小康生活
    張海迪:為殘疾人創造美好的小康生活--學習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保障和改善殘疾人民生,幫助殘疾人共享發展成果、同奔小康生活做出了部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滿面愁容變成了一臉笑容
    開欄話: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為全面反映我市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的非凡歷程,展示我市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即日起,營口新聞微信公眾號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多維度、全方位、多視角展示我市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生動實踐。
  • 頭雁風採|張強:父老鄉親奔小康 脫貧致富不分「梨」
    雖然當時入股的只有15戶,但他始終秉承「種一顆好樹,結一個好梨」的理念,堅持「品質、品種、品牌」三品原則,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種植,統一銷售,在他的帶領下,社員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經過多年種植探索,合作社由原來的150畝擴展到現在的12000畝,從原來的15戶增加到280戶,同時輻射帶動周邊150戶。
  • 「推文」經典獸世種田文,女主帶領男主奔小康,推薦推薦……
    哈嘍,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幾本經典獸世種田文,看女主如何帶領大家奔小康……一、《穿越之獸世種田記》作者:柳湘湘短評:特別喜歡這本書描繪的女主穿越到獸世的生活。沒有太多的金手指,一步步穩紮穩打,讓九原城發展起來,看這本書有點像在看一個孩子的成長史。
  • 踐行囑託爭出彩小城故事④丨遷建狼城崗 灘區人民繪小康
    請跟著大河網一起走進「小城」,見證人民幸福生活,探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故事。大河網訊(記者 王君傑)「以前我家住在東狼村,典型的『水泥路』,汙水和淤泥混合,不管是架子車還是後來的拖拉機,陷進去都得折騰半天才能出來。」9月14日,面對大河網記者,回憶過往,楊留鎖老人無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