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奔小康
——看發達地區扶貧的長沙縣模式
湖南日報記者 周小雷 歐陽倩
長沙縣,被稱為中西部第一縣。從2014年起連續6年全國縣域經濟排名前十,尤其是2019年,躋身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百強第4位。
入圍中國工業百強縣(市)、全國製造業百強縣(市)前十強;連續14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一個個榮譽接踵而至。
但,發達地區也有發達地區的相對貧困。這種相對貧困,像一條極不協調的尾巴,拖累著全面小康的步伐。
「要靶心不散、盡銳出戰,把扶貧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來推進。」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沈裕謀說,圍繞貧困群眾最急需、最盼望的事情,精準施策,精心、精細而溫情地推行和落實。
勞有所獲,戶均增收;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弱有所助……2016年,長沙縣12個省定貧困村已脫貧出列,一幅全面小康的美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屋裡亮堂堂、心裡暖洋洋搬遷圓了安居夢
(長沙縣高橋鎮生態移民安置點。 範遠志 攝)
「出門、上學、看病,都不方便。」長沙縣高橋鎮萬金村村民羅生列回憶起以前的生活。2年前,他們一家4口還擠在一間土胚房,搬下山、住新房是他們曾經的夢想。
2017年正月,羅生列圓了夢。這年,羅生列和其他63戶貧困戶,搬進寬敞明亮的新家,住進了集中安置點。
「我們是拎包入住,新家就連衣櫃、床鋪政府也都幫我們安排好了。」羅生列興奮地介紹。
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據了解,「十三五」期間,長沙縣共有297人告別偏遠山區,挪出窮窩,搬進了新家,開啟新生活。
2016年,為改善高橋鎮範林村桐仁橋片區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同時保護該轄區內的水源保護地,長沙縣啟動生態移民項目建設。
羅生列所在的高橋鎮生態移民安置點是其中一處集中安置點。
走進該處,一幢幢獨立庭院的安置房靜謐站立;淡黃色的外牆,與遠處的青山、近處的繁華相映成趣。華燈初上,明亮的路燈照進村莊,廣場處響起帶勁的音樂,村民豐富多彩的夜生活也拉開序幕。太極拳、交誼舞、滑旱冰……三五成群的隊伍,熱熱鬧鬧的笑聲,打破了鄉村的寧靜。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讓搬遷群眾「穩得住」。
為啥當初自己不敢搬下山,貧困戶鄧蘭英其實有心結:「住在山上,有田地可種,至少基本生活有保障吧。下了山,一家人靠什麼過活?」鄧蘭英的疑問也是許多貧困戶的擔憂。
易地扶貧搬遷精準施策,就業、社保、教育等一系列政策及時跟進,打消群眾的顧慮。
長沙縣對脫離原生產資料且有勞動力的農戶,全部納入扶貧就業培訓,將工作重心逐步由「搬得出」轉向「穩得住、能致富」。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戶,通過特色農林業、勞務經濟、資產收益扶貧等方式有了穩定收入。
(「白鷺湖」湘繡扶貧車間。 範遠志 攝)
確保搬遷群眾穩脫貧、不返貧,關鍵在保就業。今年7月,高橋鎮還打造了「白鷺湖」湘繡扶貧車間。
「10分鐘就能到家,既能補貼家用,還不用擔心離家遠無法照顧老人和輔導孩子作業了。」自打搬進安置區,鄧蘭英在高橋鎮的號召下,參與湘繡培訓班。如今,在打理家務的同時,鄧蘭英還成了一名繡娘。「如果做得好,每個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鄧蘭英說。
如今,在長沙縣的各個安置點,配套設施完善,出行、用水、看病、上學問題逐一得到解決。
為了幫助貧困群眾節約生活成本,長沙縣還創新打造光伏扶貧項目,即由部分集中安置點屋頂建設光伏發電設備,貧困戶在滿足自身用電需求的情況下,還可以將自家屋頂儲存的電量「賣」給電力公司,憑此每年獲得3000元到6000元不等的用電補貼。
政策給力,解決後顧之憂。截至目前,「兩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已全面「清零」。
(安沙鎮貧困戶養殖的南美白對蝦進入捕撈季節。 範遠志 攝)
如今,伴隨著產業發展、就業幫扶、社區治理等政策陸續出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政策體系也逐步形成。
以就業幫扶為例,近年來,長沙縣充分利用製造業較為發達的優勢,打造了廣汽菲克、遠大科技、山河智能等9家企業省級就業扶貧基地,幫助貧困勞動力家門口就業。
截至目前,長沙縣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4359人,其中有正常勞動力的貧困勞動力3992人,已實現就業3180人。今年還新增4家扶貧車間,全縣扶貧車間累計到16個,共計吸納本地貧困勞動力就業119人。
如此,易地扶貧搬遷,讓越來越多貧困戶的安居夢照進現實,一個個車間內讓越來越多的長沙縣貧困群眾經過技術培訓有了一技之長,從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幹活有勁頭、生活有奔頭 樂業才能安居
無恆業者無恆心。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基礎和支柱,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和重要抓手。
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就業覆蓋率達100%,有產業發展能力、發展意願的貧困戶產業扶貧覆蓋率和經濟合作組織加入率100%,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帶動貧困戶覆蓋率100%,貧困村成立合作社覆蓋率100%……這是長沙縣產業扶貧的「4個100%」目標。
目標明確,路徑清晰。圍繞「4個100%」,長沙縣打造了五種產業扶貧模式。
我們從中擷取了五個小故事,試圖詮釋產業扶貧貧困群眾的美好生活。
——閒置房屋有用處,看長沙縣物業經營型的「抱團式」扶貧模式。
挖機鐵臂揮舞,破舊老房應聲倒地,長沙縣蒲塘村貧困戶廖愷華一廢置的老屋被推平。數公裡之外,長沙縣黃花綜保區廠房建設與招商如火如荼開展。
兩者之間構成的關係是:廖愷華農村的土地指標被「節約」起來,用於置換黃花綜保區的標準廠房建設。廖愷華舉雙手贊成。「閒置的老房子沒有用,如今能收起房租,我很樂意。」
兩者的「一拍即合」源於長沙縣產業扶貧中的物業經營型的「抱團式」模式。得益於此項政策,蒲塘村用1畝用地節餘指標到綜保區對等置換標準廠房租金收益,村集體每年可獲得不少於15萬元的穩定收入。包括廖愷華在內的村民,每戶被拆的廢置房屋還將給予一定的補償。
——土地流轉地生金,看長沙縣土地合作型的「湘豐村」扶貧模式。
1000畝全鏈條綠色生態種養結合的巨型稻產業基地,150餘個品種的500畝獼猴桃果園,青少年教育示範基地茶博園,古色古香的脫甲茶街……湘豐村黨總支書記林金良指著遠處近處的綠色說:「這些青山既是生態底色、產業底色,也是老百姓脫貧的生活本色。」
2017年,湘豐村大規模流轉土地,發展產業。2017年,湘豐村以農綜改財政資金作為村級資本投入到茶博園、巨型稻兩大產業,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10.61萬元收入。2019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202.59萬元,較2018年同比增長255.42%,其中村民人均年收入6萬餘元。
貧困戶梁地固算了筆帳:依託該模式,他有著「五元回饋」的保障,即按年一次性收取保底流轉金、集體股份收益保底分紅、優先就業工資收入、農民救助金、集體股份收益分紅。
——民宿蹚出脫貧路,看長沙縣農旅結合型的「慧潤」扶貧模式
(直播帶貨悄然進入田間地頭。 範遠志 攝)
早晨天還微微亮,燒熱水、去菜地摘菜、清洗和備菜……長沙縣開慧鎮錫福村2017建檔立卡貧困戶黃海清年一家早就忙開了。 自從2017年,黃海清加入開慧鎮政府和湖南慧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民宿,他的脫貧路變得清洗可觸。
包括黃海清在內的開慧村、白沙村、錫福村、石燕村、葛家山村在內的多名貧困戶,按照每人投資2000元的標準出資設立鄉村民宿投資基金,參與投資慧潤公司民宿項目。
「股本是公司墊付的,根據每個季度的民宿經營利潤我們可以得到分紅。有這麼好的政策,我們當然會積極參與。」黃海清說。
——培訓帶來「」金點子,看長沙縣產學研積聚型的「哲農」扶貧模式
9月7日上午,在路口鎮和長沙哲農農業科技公司舉辦的農業專家講座課上,貧困戶陳菊元拿著筆刷刷記錄,並在課餘時間「逮著」老師詢問不懂的地方。
「我們種了一輩子的田,但很多時候靠天吃飯。聽了專家的講解,我們才知道種田過程中很多事情都是課餘解決的。」陳菊元說。
(長沙縣路口鎮明月村,整齊連片的稻田成為當地響噹噹的名片。 範遠志 攝)
路口鎮明月村,曾經土地拋荒現象嚴重,後該鎮引進長沙哲農農業科技公司,激活土地的潛力。科技助力,讓陳菊元等農戶原本低效的水稻產地有了高收益;龍頭企業的引入,也讓陳菊元等農戶的生活有了更廣闊的空間。
如今,中國水稻所、國家水稻工程實驗室等科研院所的多位專家在基地開展水稻課題研究,每年有100多項新的科技成果包括新品種推向市場。
——抱團探路,看長沙縣共建共享型的「塅港」扶貧模式。
(春華村塅港組,村民共建共享的全域旅遊的新實踐成為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塅港」模式。 範遠志 攝)
2018年2月,春華村鍛鋼組村支部會議室。貧困戶李檢華從娘家借了1萬元參與入股,貧困戶老曹德明拿出東拼西湊的5000元,鄭重地交到組長祖建國的手中……包括這兩名貧困戶在內的72戶村民按下手印,籤下協議,共同創長沙春渡水花旅遊開發公司。公司每年按照「6+3+1」模式進行分配,其中60%為有村民分紅。
「奔小康的道路上,全組人一起努力、一起想方法,我們對未來有信心。」李檢華說。
據了解,依託「五大模式」,長沙縣近4年來共計鋪排產業扶貧項目537個,投入專項扶貧資金超8千萬元,實現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大病不發愁、老鄉減負擔 醫療體系來兜底
(從大山裡土磚房搬遷到新居的常後斌難掩喜悅之情。 範遠志 攝)
「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這句看似調侃的話語卻道出了多少居民群眾的痛處。
在長沙縣這句話現實意義更為凸顯。在1.3萬餘相對貧困戶中,有60%以上是因病致貧、因殘致貧。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很大程度是由於看不起大病。長沙縣在做的是,要讓貧困戶「大病不犯難,切實減負擔」。
貧困戶老林本來是家裡的壯勞力,但因患股骨頭壞死病沒法幹活,讓家庭陷入貧困。在健康扶貧政策幫扶下,今年老林進行了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花費了15餘萬元。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政策綜合發力,老趙報銷的比例達到了91%。
讓老林收益的,還有長沙縣創新推出的先執行先診療後付費模式。「家裡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想到一進醫院家裡就要去借一大筆錢,只能忍著病痛一拖再拖。」老林介紹,這一次,他在填完所有資料後,沒有交錢醫院就安排了住院。
「要是沒有醫保扶貧,真不知該怎麼辦。」老林說。 身體康復之後,老林在家門口的的蔬菜合作社找到了一份苗情管理的工作,活不重,每月穩定收入3000多元,一家人脫貧有了底氣。
長沙縣扶貧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用活用好醫保扶貧政策「工具箱」,長沙縣建立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大病保險為延伸,醫療救助為託底的綜合醫療保障體系,將權限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特困人員、孤兒全部免費參加居民醫療保險。
不僅讓他們看得起病,也要方便報銷,2018年長沙縣還「一站式」結算系統,全縣33家市、縣、鄉鎮醫療機構全部執行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算。
2016年到2020年8月,長沙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員住院就治2.5萬多人次,醫療總費用1.5億多元,「一站式結算」報銷比例91%。
老林就醫享受的優惠政策還不止這些,他還有了籤約的家庭醫生。
2017年,長沙縣組織了1000餘名醫務人員,分為207個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團隊,對貧困群眾開展免費家庭醫生籤約。「娭毑,你的血壓目前比較正常,要記得按時吃藥」,「秋天到了,要多注意早晚保暖,別涼了胃」……一句句溫馨的話語,一次次細緻的檢查,贏得了貧困群眾點讚。
據了解,2019年起,長沙縣每年投入200萬元,免費為貧困人口每年開展一次健康體檢、高血壓風險評估、流感和肺炎疫苗接種。近三年,縣財政投入17.9億元用於衛健事業發展,其中專項用於健康扶貧工作的達1.7億元。
長沙縣依託醫療聯合體、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三種模式,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最基層。如與省腫瘤醫院合作,依託縣一醫院建立了長沙縣腫瘤防治管理中心;與市一醫院合作,推進後疫情時代公共衛生服務管理體系建設;率先開展高血壓醫防融合試點,構建慢性病篩—防—救—管一體化服務模式;建立了6個遠程醫療系統,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三級醫院服務,基本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
從「三醫」聯動到分級診療,從推進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到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一項項改革舉措聚焦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讓醫改成果不斷惠及貧困群眾。
對於已經脫貧的居民群眾,長沙縣還建立完善監測機制。即聯合交警、醫院等部門,如果在交通事故或者醫療救治過程中發現相對貧困群眾,相關部門將及時跟進,避免脫貧群眾因病返貧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當前乃至未來數年,依然是長沙縣加快發展的「黃金期」、承前啟後的「關鍵期」。
對歷史最好的致敬,是書寫新的歷史;對未來最好的期許,是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當前,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號角正在吹響。既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跑好「最後一公裡」,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長沙縣依然在思考,依然在求索,依然在跋涉!
以尺寸之力積千秋之功,歷史將銘記這一代人的奮鬥與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