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丨安居樂業奔小康——看發達地區扶貧的長沙縣模式

2020-12-07 騰訊網

安居樂業奔小康

——看發達地區扶貧的長沙縣模式

湖南日報記者 周小雷 歐陽倩

長沙縣,被稱為中西部第一縣。從2014年起連續6年全國縣域經濟排名前十,尤其是2019年,躋身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百強第4位。

入圍中國工業百強縣(市)、全國製造業百強縣(市)前十強;連續14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一個個榮譽接踵而至。

但,發達地區也有發達地區的相對貧困。這種相對貧困,像一條極不協調的尾巴,拖累著全面小康的步伐。

「要靶心不散、盡銳出戰,把扶貧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來推進。」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沈裕謀說,圍繞貧困群眾最急需、最盼望的事情,精準施策,精心、精細而溫情地推行和落實。

勞有所獲,戶均增收;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弱有所助……2016年,長沙縣12個省定貧困村已脫貧出列,一幅全面小康的美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屋裡亮堂堂心裡暖洋洋搬遷圓了安居夢

(長沙縣高橋鎮生態移民安置點。 範遠志 攝)

「出門、上學、看病,都不方便。」長沙縣高橋鎮萬金村村民羅生列回憶起以前的生活。2年前,他們一家4口還擠在一間土胚房,搬下山、住新房是他們曾經的夢想。

2017年正月,羅生列圓了夢。這年,羅生列和其他63戶貧困戶,搬進寬敞明亮的新家,住進了集中安置點。

「我們是拎包入住,新家就連衣櫃、床鋪政府也都幫我們安排好了。」羅生列興奮地介紹。

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據了解,「十三五」期間,長沙縣共有297人告別偏遠山區,挪出窮窩,搬進了新家,開啟新生活。

2016年,為改善高橋鎮範林村桐仁橋片區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同時保護該轄區內的水源保護地,長沙縣啟動生態移民項目建設。

羅生列所在的高橋鎮生態移民安置點是其中一處集中安置點。

走進該處,一幢幢獨立庭院的安置房靜謐站立;淡黃色的外牆,與遠處的青山、近處的繁華相映成趣。華燈初上,明亮的路燈照進村莊,廣場處響起帶勁的音樂,村民豐富多彩的夜生活也拉開序幕。太極拳、交誼舞、滑旱冰……三五成群的隊伍,熱熱鬧鬧的笑聲,打破了鄉村的寧靜。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讓搬遷群眾「穩得住」。

為啥當初自己不敢搬下山,貧困戶鄧蘭英其實有心結:「住在山上,有田地可種,至少基本生活有保障吧。下了山,一家人靠什麼過活?」鄧蘭英的疑問也是許多貧困戶的擔憂。

易地扶貧搬遷精準施策,就業、社保、教育等一系列政策及時跟進,打消群眾的顧慮。

長沙縣對脫離原生產資料且有勞動力的農戶,全部納入扶貧就業培訓,將工作重心逐步由「搬得出」轉向「穩得住、能致富」。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戶,通過特色農林業、勞務經濟、資產收益扶貧等方式有了穩定收入。

(「白鷺湖」湘繡扶貧車間。 範遠志 攝)

確保搬遷群眾穩脫貧、不返貧,關鍵在保就業。今年7月,高橋鎮還打造了「白鷺湖」湘繡扶貧車間。

「10分鐘就能到家,既能補貼家用,還不用擔心離家遠無法照顧老人和輔導孩子作業了。」自打搬進安置區,鄧蘭英在高橋鎮的號召下,參與湘繡培訓班。如今,在打理家務的同時,鄧蘭英還成了一名繡娘。「如果做得好,每個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鄧蘭英說。

如今,在長沙縣的各個安置點,配套設施完善,出行、用水、看病、上學問題逐一得到解決。

為了幫助貧困群眾節約生活成本,長沙縣還創新打造光伏扶貧項目,即由部分集中安置點屋頂建設光伏發電設備,貧困戶在滿足自身用電需求的情況下,還可以將自家屋頂儲存的電量「賣」給電力公司,憑此每年獲得3000元到6000元不等的用電補貼。

政策給力,解決後顧之憂。截至目前,「兩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已全面「清零」。

(安沙鎮貧困戶養殖的南美白對蝦進入捕撈季節。 範遠志 攝)

如今,伴隨著產業發展、就業幫扶、社區治理等政策陸續出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政策體系也逐步形成。

以就業幫扶為例,近年來,長沙縣充分利用製造業較為發達的優勢,打造了廣汽菲克、遠大科技、山河智能等9家企業省級就業扶貧基地,幫助貧困勞動力家門口就業。

截至目前,長沙縣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4359人,其中有正常勞動力的貧困勞動力3992人,已實現就業3180人。今年還新增4家扶貧車間,全縣扶貧車間累計到16個,共計吸納本地貧困勞動力就業119人。

如此,易地扶貧搬遷,讓越來越多貧困戶的安居夢照進現實,一個個車間內讓越來越多的長沙縣貧困群眾經過技術培訓有了一技之長,從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幹活有勁頭、生活有奔頭 樂業才能安居

無恆業者無恆心。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基礎和支柱,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和重要抓手。

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就業覆蓋率達100%,有產業發展能力、發展意願的貧困戶產業扶貧覆蓋率和經濟合作組織加入率100%,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帶動貧困戶覆蓋率100%,貧困村成立合作社覆蓋率100%……這是長沙縣產業扶貧的「4個100%」目標。

目標明確,路徑清晰。圍繞「4個100%」,長沙縣打造了五種產業扶貧模式。

我們從中擷取了五個小故事,試圖詮釋產業扶貧貧困群眾的美好生活。

——閒置房屋有用處,看長沙縣物業經營型的「抱團式」扶貧模式。

挖機鐵臂揮舞,破舊老房應聲倒地,長沙縣蒲塘村貧困戶廖愷華一廢置的老屋被推平。數公裡之外,長沙縣黃花綜保區廠房建設與招商如火如荼開展。

兩者之間構成的關係是:廖愷華農村的土地指標被「節約」起來,用於置換黃花綜保區的標準廠房建設。廖愷華舉雙手贊成。「閒置的老房子沒有用,如今能收起房租,我很樂意。」

兩者的「一拍即合」源於長沙縣產業扶貧中的物業經營型的「抱團式」模式。得益於此項政策,蒲塘村用1畝用地節餘指標到綜保區對等置換標準廠房租金收益,村集體每年可獲得不少於15萬元的穩定收入。包括廖愷華在內的村民,每戶被拆的廢置房屋還將給予一定的補償。

——土地流轉地生金,看長沙縣土地合作型的「湘豐村」扶貧模式

1000畝全鏈條綠色生態種養結合的巨型稻產業基地,150餘個品種的500畝獼猴桃果園,青少年教育示範基地茶博園,古色古香的脫甲茶街……湘豐村黨總支書記林金良指著遠處近處的綠色說:「這些青山既是生態底色、產業底色,也是老百姓脫貧的生活本色。」

2017年,湘豐村大規模流轉土地,發展產業。2017年,湘豐村以農綜改財政資金作為村級資本投入到茶博園、巨型稻兩大產業,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10.61萬元收入。2019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202.59萬元,較2018年同比增長255.42%,其中村民人均年收入6萬餘元。

貧困戶梁地固算了筆帳:依託該模式,他有著「五元回饋」的保障,即按年一次性收取保底流轉金、集體股份收益保底分紅、優先就業工資收入、農民救助金、集體股份收益分紅。

——民宿蹚出脫貧路,看長沙縣農旅結合型的「慧潤」扶貧模式

(直播帶貨悄然進入田間地頭。 範遠志 攝)

早晨天還微微亮,燒熱水、去菜地摘菜、清洗和備菜……長沙縣開慧鎮錫福村2017建檔立卡貧困戶黃海清年一家早就忙開了。 自從2017年,黃海清加入開慧鎮政府和湖南慧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民宿,他的脫貧路變得清洗可觸。

包括黃海清在內的開慧村、白沙村、錫福村、石燕村、葛家山村在內的多名貧困戶,按照每人投資2000元的標準出資設立鄉村民宿投資基金,參與投資慧潤公司民宿項目。

「股本是公司墊付的,根據每個季度的民宿經營利潤我們可以得到分紅。有這麼好的政策,我們當然會積極參與。」黃海清說。

——培訓帶來「」金點子,看長沙縣產學研積聚型的「哲農」扶貧模式

9月7日上午,在路口鎮和長沙哲農農業科技公司舉辦的農業專家講座課上,貧困戶陳菊元拿著筆刷刷記錄,並在課餘時間「逮著」老師詢問不懂的地方。

「我們種了一輩子的田,但很多時候靠天吃飯。聽了專家的講解,我們才知道種田過程中很多事情都是課餘解決的。」陳菊元說。

(長沙縣路口鎮明月村,整齊連片的稻田成為當地響噹噹的名片。 範遠志 攝)

路口鎮明月村,曾經土地拋荒現象嚴重,後該鎮引進長沙哲農農業科技公司,激活土地的潛力。科技助力,讓陳菊元等農戶原本低效的水稻產地有了高收益;龍頭企業的引入,也讓陳菊元等農戶的生活有了更廣闊的空間。

如今,中國水稻所、國家水稻工程實驗室等科研院所的多位專家在基地開展水稻課題研究,每年有100多項新的科技成果包括新品種推向市場。

——抱團探路,看長沙縣共建共享型的「塅港」扶貧模式。

(春華村塅港組,村民共建共享的全域旅遊的新實踐成為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塅港」模式。 範遠志 攝)

2018年2月,春華村鍛鋼組村支部會議室。貧困戶李檢華從娘家借了1萬元參與入股,貧困戶老曹德明拿出東拼西湊的5000元,鄭重地交到組長祖建國的手中……包括這兩名貧困戶在內的72戶村民按下手印,籤下協議,共同創長沙春渡水花旅遊開發公司。公司每年按照「6+3+1」模式進行分配,其中60%為有村民分紅。

「奔小康的道路上,全組人一起努力、一起想方法,我們對未來有信心。」李檢華說。

據了解,依託「五大模式」,長沙縣近4年來共計鋪排產業扶貧項目537個,投入專項扶貧資金超8千萬元,實現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大病不發愁、老鄉減負擔 醫療體系來兜底

(從大山裡土磚房搬遷到新居的常後斌難掩喜悅之情。 範遠志 攝)

「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這句看似調侃的話語卻道出了多少居民群眾的痛處。

在長沙縣這句話現實意義更為凸顯。在1.3萬餘相對貧困戶中,有60%以上是因病致貧、因殘致貧。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很大程度是由於看不起大病。長沙縣在做的是,要讓貧困戶「大病不犯難,切實減負擔」。

貧困戶老林本來是家裡的壯勞力,但因患股骨頭壞死病沒法幹活,讓家庭陷入貧困。在健康扶貧政策幫扶下,今年老林進行了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花費了15餘萬元。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政策綜合發力,老趙報銷的比例達到了91%。

讓老林收益的,還有長沙縣創新推出的先執行先診療後付費模式。「家裡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想到一進醫院家裡就要去借一大筆錢,只能忍著病痛一拖再拖。」老林介紹,這一次,他在填完所有資料後,沒有交錢醫院就安排了住院。

「要是沒有醫保扶貧,真不知該怎麼辦。」老林說。 身體康復之後,老林在家門口的的蔬菜合作社找到了一份苗情管理的工作,活不重,每月穩定收入3000多元,一家人脫貧有了底氣。

長沙縣扶貧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用活用好醫保扶貧政策「工具箱」,長沙縣建立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大病保險為延伸,醫療救助為託底的綜合醫療保障體系,將權限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特困人員、孤兒全部免費參加居民醫療保險。

不僅讓他們看得起病,也要方便報銷,2018年長沙縣還「一站式」結算系統,全縣33家市、縣、鄉鎮醫療機構全部執行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算。

2016年到2020年8月,長沙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員住院就治2.5萬多人次,醫療總費用1.5億多元,「一站式結算」報銷比例91%。

老林就醫享受的優惠政策還不止這些,他還有了籤約的家庭醫生。

2017年,長沙縣組織了1000餘名醫務人員,分為207個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團隊,對貧困群眾開展免費家庭醫生籤約。「娭毑,你的血壓目前比較正常,要記得按時吃藥」,「秋天到了,要多注意早晚保暖,別涼了胃」……一句句溫馨的話語,一次次細緻的檢查,贏得了貧困群眾點讚。

據了解,2019年起,長沙縣每年投入200萬元,免費為貧困人口每年開展一次健康體檢、高血壓風險評估、流感和肺炎疫苗接種。近三年,縣財政投入17.9億元用於衛健事業發展,其中專項用於健康扶貧工作的達1.7億元。

長沙縣依託醫療聯合體、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三種模式,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最基層。如與省腫瘤醫院合作,依託縣一醫院建立了長沙縣腫瘤防治管理中心;與市一醫院合作,推進後疫情時代公共衛生服務管理體系建設;率先開展高血壓醫防融合試點,構建慢性病篩—防—救—管一體化服務模式;建立了6個遠程醫療系統,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三級醫院服務,基本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

從「三醫」聯動到分級診療,從推進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到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一項項改革舉措聚焦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讓醫改成果不斷惠及貧困群眾。

對於已經脫貧的居民群眾,長沙縣還建立完善監測機制。即聯合交警、醫院等部門,如果在交通事故或者醫療救治過程中發現相對貧困群眾,相關部門將及時跟進,避免脫貧群眾因病返貧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當前乃至未來數年,依然是長沙縣加快發展的「黃金期」、承前啟後的「關鍵期」。

對歷史最好的致敬,是書寫新的歷史;對未來最好的期許,是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當前,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號角正在吹響。既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跑好「最後一公裡」,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長沙縣依然在思考,依然在求索,依然在跋涉!

以尺寸之力積千秋之功,歷史將銘記這一代人的奮鬥與堅守!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左聯燕:盡心盡力幫助村民奔小康
    「扶貧先扶志,歸根結底,還是要激發村民致富的內生動力。」在發展好致富產業的同時,左聯燕還積極開展入戶走訪工作,做好惠民政策宣傳和引導,提高村民幹事創業信心。2019年以來,左聯燕和幫扶幹部組織開展了多次羊角村村民與富民村鎮銀行創業搭橋會,為創業村民爭取資金支持。共協助139戶村民申請得到南明富民村鎮銀行提供的支農貸款1300多萬元,節約村民同等貸款資金的利息支出近40萬元。
  • 致富奔小康 心氣格外足——回訪湖南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石爬專家...
    我這次到湘西來,主要是看望鄉親們,同大家一起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眾生活還很艱苦,感到責任重大。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習近平雲霧繚繞、山高路遠,十八洞村就在大山深處。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2020-08-13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五集大型紀錄片《小康路上》即將推出
    長沙縣融媒體中心將推出大型紀錄片《小康路上》,講述長沙縣對口幫扶多個地區實現攜手脫貧奔小康的故事。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 自2016年2月起,長沙縣先後在湖南懷化沅陵縣、湘西龍山縣水田壩鎮和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結對開展「攜手奔小康」行動,與結對地深入開展了政務、產業、民生、人文、教育等多領域合作。
  • 「關東糧倉」奔小康——梨樹縣現代農業走筆
    而今天,當地農民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正在經歷著從創造產量奇蹟到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轉變。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梨樹視察,對這裡的黑土地保護、農業現代化建設、人居環境整治高度肯定、寄予厚望。如今的梨樹上下正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程上步履鏗鏘、大步邁進。
  • 回訪十八洞村石爬專家:總書記來過我們家,致富奔小康心氣足
    雲霧繚繞、山高路遠,十八洞村就在大山深處。習近平總書記來過後,她每晚去鄰居家看《新聞聯播》。後來條件改善了,家裡買了電視機,她可以在自家堂屋裡看《新聞聯播》了。「總書記拉住我的手問:您多大了?我說64歲了,他說:你是大姐。」石爬專回憶那天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總書記看了我屋裡的糧倉,問我糧食夠不夠吃,我講夠吃。總書記問我種不種果樹,我講沒種。總書記又問我養不養豬,養了是自家吃還是賣,我講指著豬來錢,養了賣。
  • 凝聚力量奔小康——寧陝「三建」黨建扶貧工作法調查
    這是膠州市與寧陝縣開展「支部聯建」結對幫扶工作的成果,也是寧陝縣黨建扶貧工作的一個鏡頭。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寧陝縣堅持以黨建促脫貧,通過結對聯建、包幫共建、小組帶建等辦法,把黨的力量挺在脫貧攻堅的最前沿,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步奔小康凝聚起強大的力量。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敗關鍵在於精準扶貧
    只有這個目標完成了,才能宣告中國小康社會全面建成了,否則就只是不完整的小康。「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理論體系,為欠發達地區推進扶貧攻堅、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遵循。
  • 湖南日報丨十八洞村的滄桑巨變與深刻啟示
    湖南日報記者 劉建光 攝 劉建武 從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花垣縣十八洞村明確提出「精準扶貧」的要求至今,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七年。七年來,這個因貧困落後而默默無聞的小山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歷史巨變,走出了一條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擺脫貧困實現富裕的正確道路,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 芙蓉國裡盡朝暉 中流擊水看湖南
    而央廣《中國之聲》則在今天13時至14時,以《中流擊水看湖南》為題,向聽眾生動展示湖南在精準扶貧、生態整治、新型農業、開放崛起方面四張耀眼的成績單。  央視直播節目《芙蓉國裡盡朝暉》由央視主持人寶曉峰和湖南廣播電視臺主持人魏哲浩共同主持。
  • 【我的小康是咋奔出來的】自強不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90後思政...
    終於,當他有了工作的那一刻,他覺得家庭都有了奔小康的希望……&nbsp&nbsp&nbsp&nbsp我們總是對歷經滄桑依然健行不息的人稱為「歸來依舊是少年」,而依然就是少年的劉強,小小年紀卻用自己真實生活經歷,告訴自己的學生,人格魅力與知行合一才是思政課的真意:教師有血有肉、有情有義,與學生一起說、一起笑、一起玩、一起學、一起成長,理想信念便獲得了無窮的量和成功
  • 「聚焦老區脫貧致富奔小康」延剛果業:發展特色果業「碩果纍纍」
    12月13日,陝西日報社「聚焦老區脫貧致富奔小康」採訪團一行走進洛川縣延剛果業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延剛果業將貧困戶嵌入產業鏈開展幫扶工作的具體情況。洛川延剛經貿果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7年。針對戶情實際,因戶施策,探索採取了多種扶貧形式。一是物資扶貧。依據果園生產管理需要,適時為貧困果農免費提供有機肥、低毒農藥、黑色地膜、果袋等物資。二是技術扶貧。公司先後多次聘請果樹專家對貧困戶進行針對性務果技術指導,果農的務果水平不斷上升,貧困戶果園平均畝產提升了1500斤,優果率由原來的50%提高到85%以上。三是銷售扶貧。
  • 行走的「精準扶貧」——湖南作協組織脫貧攻堅主題文學創作
    早在2014年,湖南作協就聯合湖南省委外宣辦、湘西州委、州政府組織了「作家看湘西扶貧開發」大型文學採訪活動,邀請省內外知名作家奔赴古丈、永順、鳳凰等地,考察湘西扶貧開發的新進展和新成果,以文學的形式聚焦湘西扶貧大開發,總結成績,提出建議。同時舉辦主題徵文,優秀作品已在省內外報紙、雜誌發表並收入公開出版的《三湘之歌——「中國夢·文學夢·湖南故事」系列採風作品集》。
  • 雲中金龍懸崖上的美麗蝶變 - 湖南印象 - 湖南日報網 - 華聲在線
    金龍苗寨下的蚩尤大峽谷 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攝     金龍蝶變  旅遊扶貧「湖南模式」實踐地  美麗鄉村,旅遊扶貧。2015年,省旅遊局在武陵山片區和羅霄山片區推進7個美麗鄉村貧困村聯點建設。金龍村是行動的第一站,探索旅遊扶貧「湖南模式」的重要實踐地。  過去,金龍村民靠種煙和打工維生。
  • 延邊州:軍民攜手奔小康 「同心」築夢結碩果
    延邊州:軍民攜手奔小康 「同心」築夢結碩果 編輯:王佳堯    來源:延邊新聞網    2020-01-20
  • 「追著」雉雞奔小康
    &nbsp&nbsp&nbsp&nbsp「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雉雞養殖戶大多陷入困境,合作社投入了5000多萬元形成一產和三產聯動的模式,希望以此幫助養殖戶走出困境、致富增收,一起過上小康日子。」有著25年雉雞養殖經驗的上海紅豔山雞孵化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理事長袁紅豔說。
  • 匯聚幸福路,脫貧致富奔小康丨肅北縣草原巧手奶食品技能培訓班開班...
    匯聚幸福路,脫貧致富奔小康丨肅北縣草原巧手奶食品技能培訓班開班啦~ 2020-11-20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南團開放日:新常態下「加減乘除」法轉型發展
    中新網北京3月5日電 題:湖南團開放日:新常態下「加減乘除」法轉型發展  記者 鄧霞 劉雙雙  不沿邊、不靠海,外向型經濟仍是短腿;武陵山扶貧攻堅任務艱巨;母親河湘江重金屬汙染治理……新常態下,中部內陸省份湖南面對這些「攔路虎」如何破題發展?
  • 鏗鏘前行 昂首闊步奔小康——決戰脫貧攻堅走區縣系列報導之洪雅縣篇
    轉換模式 讓腰包鼓起來脫貧只是起點,致富奔康才是目標。怎樣確保脫貧不返貧,帶領群眾奔小康,洪雅縣開啟了探索之路。11月18日,位於洪雅縣中山鎮前鋒村的四川省雅雨露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裡,機器轟鳴,茶香中,前鋒村5組建檔立卡貧困戶陳玉霞和工人們忙碌在生產線上。
  • 湘鄉市工商聯:架起精準扶貧「連心橋」
    紅網時刻通訊員 易豔 湘鄉報導從「千企聯萬戶」到「戶幫戶親幫親、互助脫貧奔小康」,再到結對幫扶、消費扶貧打通精準扶貧「最後一公裡」,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湘鄉市工商聯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引導廣大民營企業及商協會、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精準扶貧,以豐碩的脫貧攻堅戰果,彰顯工商聯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