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大型直播特別節目《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今天正式走進湖南。7月27日上午10時,央視新聞頻道以《芙蓉國裡盡朝暉》為題,時長49分鐘,帶領觀眾看70年來瀟湘大地取得的新變化、新成就。而央廣《中國之聲》則在今天13時至14時,以《中流擊水看湖南》為題,向聽眾生動展示湖南在精準扶貧、生態整治、新型農業、開放崛起方面四張耀眼的成績單。
央視直播節目《芙蓉國裡盡朝暉》由央視主持人寶曉峰和湖南廣播電視臺主持人魏哲浩共同主持。
《景觀篇》帶你走進韶山,看韶峰披翠,綠色發展惠民生;走進張家界,看60多年前的林場,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看長沙後湖,如何從一個爛泥塘「變身」生態小鎮;看洞庭湖呦呦鹿鳴,沙鷗翔集。《生態篇》帶你飛到長江嶽陽段,看過去亂堆砂石、汙水橫流的華龍碼頭變身華龍溼地。在回水灣,記者帶你現場看過去被砂石碼頭噪音嚇跑的江豚,把這裡當成了天然餐廳。不僅讓你看湖南,央視直播還讓你「聽湖南」,各種珍稀動物在森林河流裡的動靜,瀑流、蟲聲、鳥鳴,無不顯示出湖南良好的生態環境。
《美麗鄉村篇》裡四個村子,提供了精準扶貧的樣本。隆回白水洞村花瑤文創扶貧奔小康,桑植合群村建有扶貧基地,戶戶有致富產業,新化紫鵲界村千年梯田裡,種田成為旅遊觀光項目,十八洞村鄉村旅遊升級,村民回鄉辦民宿。
水稻和裝備都是湖南人的驕傲。長沙寧鄉稻田裡,非洲農民為湖南的雜交水稻點讚。湖南的裝備,裝備了世界,從中聯重科的起重機到株洲電力機車;從長沙 「智能製造」到湘江新區智能測試再到全國「超算大腦」,無一不長湖南人志氣。
《清水塘的蝶變》見證了湖南工業70年的發展,從261家重工業企業的輝煌到全部關停向產業新城轉變,顯示的是湖南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和智慧。觀眾見到了首次亮相的中國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智軌列車。雙車頭、純電動、零排汙,長達30多米的列車可載客300多人,宛如地面上的地鐵。2022年它將出現在卡達世界盃現場。
央廣中國之聲直播的《中流擊水看湖南》,則從另外的角度以點帶面,總結了湖南發展的成就。
第一部分《 「精準扶貧」首倡地,交出扶貧攻堅五年成績單》,以十八洞的真實故事,亮出了湖南精準扶貧的成績單:從2012年到2018年,湖南省農村貧困人口從767萬減少到83萬;貧困村由6920個減少到718個。接下來,湖南將打出一套強有力的政策「組合拳」,確保到今年年底,20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到2020年,所有貧困人口脫貧。
第二部分《生態湖南 做好水文章》,記者在嶽陽163公裡長江岸線的現場,記錄了最真實的聲音: 42個泊位關閉拆除,「雲夢澤」美景再現。不止關閉碼頭,五年多來,湖南投入各類資金500多億元,關閉流域涉重金屬汙染企業1182家,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7平方公裡,復綠礦山1500多公頃。對長江沿岸一公裡內化工企業搬遷改造。
第三部分《從一粒種子的傳奇,到創新型農業的樂土》,不僅再現了袁隆平雜交水稻的傳奇,還介紹了當今湖南新型農民瀏陽孔蒲中在稻田裡+泥鰍、黃鱔、甲魚、魚、雞的套養模式,現這個家庭農場已經擴大到了260多畝。
第四部分《開放崛起新湖南》讓我們聽到了湖南在科技創新方面惹人注目的成績:湖南科研經費投入從上世紀50年代的1000多萬元,增長到如今的700多億元,科技人員達到179萬人。去年,湖南獲批建設創新型省份,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5.9%,湖南省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增長率居全國第2位。
(文/易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