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天經地義;
食以糧為本,自古到今;
無農不穩,無糧則慌。
梨樹縣,國家商品糧基地縣,曾經以平均每年向國家奉獻50億斤糧食的驕人數字博得了「關東糧倉」的美譽。而今天,當地農民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正在經歷著從創造產量奇蹟到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轉變。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梨樹視察,對這裡的黑土地保護、農業現代化建設、人居環境整治高度肯定、寄予厚望。如今的梨樹上下正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程上步履鏗鏘、大步邁進。
告別傳統種植方式
省力省錢
「我們從2007年開始,在梨樹搞黑土地保護試驗,經過十幾年的探索,總結推廣了黑土地保護『梨樹模式』。」中國農業大學李保國教授說,總書記在視察梨樹時語重心長地說,「一定要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留給子孫後代。梨樹模式值得總結和推廣。」梨樹縣的保護性耕作告別了多年來的傳統種植理念和習慣,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將秸稈全部還田並覆蓋在地表,將土壤翻動次數減少到最少,田間生產環節全部實現機械化。免耕技術其優勢在於一是蓄水保墒。二是培肥土壤。在耕地表層0-5 cm形成有機質積累,秸稈全覆蓋免耕5年後,土壤有機質可以增加20%左右。三是土壤生物性狀改善。秸稈覆蓋還田對蚯蚓數量和重量影響極顯著。四是穩產高產。五是降低生產成本顯著。作業環節少,作業費用低,勞動強度也明顯降低。每公頃可節約成本1000-1400元。目前,免耕技術已在全縣70%土地推廣,面積已經達到200萬畝。當地政府通過積極爭取並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對免耕地塊每公頃補貼農民750元。同時,當地集中打造綠色食品基地,在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建立了農業投入品監督管理體系、質量可追溯管理體系、產業化經營體系,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不斷增加。基地規模全國領先,播種面積佔全縣玉米播種面積的三分之一,直接帶動垧均增收750元。
調整優化種植結構
四季來錢
在農村,過去都是春天種夏天鏟,秋天收了就算完,半年種地半年閒。而如今,在梨樹縣許多地方是春夏秋冬有活幹,多業並舉忙不完。
我們看到梨樹縣的種植業早已結束單一品種大苞米的歷史。通過不斷優化調整種植結構,雜糧雜豆、瓜果菜蔬以及中草藥等經濟作物同樣花開滿園。走進梨樹鎮西郊的高家村,遠遠便能看到一片蔬菜溫室和塑料大棚如同艘艘巨艦引領當地現代農業揚帆遠航。高家村全村建設大棚960棟,戶均3棟,棚膜總面積達310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僅棚膜經濟一項,全村年人均收入可達1.5萬元左右,約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5%,農民依靠棚膜經濟走上了富裕路。在梨樹縣西北角的林海鎮門丁村,年出欄500頭育肥牛養殖扶貧產業項目基地落戶這裡。這家誕生於2018年3月的扶貧產業基地,僅去年就實現年收益14.6萬元,帶動了鎮內10個行政村113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分紅。如今,黃牛養殖作為林海鎮的主導扶貧產業,已成為拉動鎮域經濟增長、幫助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龍頭產業。
土地規模化經營
炕頭數錢
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農業人口向城市湧入,農村剩餘勞動力大多為老弱病殘。由此,土地流轉成為農村生產經營組織形式轉變的必然趨勢。成立於2011年的梨樹縣東郊的八裡廟村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可謂搶得先機。這是一家集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經營和新技術推廣應用於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曾被評為國家級農民示範社。經過9年的改革發展,合作社成員由組建之初的6戶發展到現在的176戶,輻射帶動600戶。如今,合作社採取「帶地入社、土地租賃和土地託管」三種模式,合作社經營面積達690公頃,佔全村耕地面積的86%。其中,「帶地入社」面積210公頃,佔30.4%;「土地租賃」面積108公頃,佔15.6%;「土地託管」面積達372公頃,佔54%。通過合作社的組織帶動,八裡廟村基本實現了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同時,進一步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參與合作經營的農民可以外出專心從事勞務輸出,年人均勞務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農民把地託管給合作社,從種到管、到收、再到賣糧,自己啥也不用幹就等坐炕頭數錢。合作社理事長盧偉說:「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託,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扛在肩上,把飯碗端在我們自己手裡,當好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
免耕技術讓黑土地得到有效保護,種植結構調整讓農民一年四季都能增收,規模經營解決了當前存在的怎麼種?種什麼?誰來種的現實問題。我們清晰地感受到,梨樹縣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步履愈來愈堅實,小康之路越來越平坦寬闊。
日期:2020-11-16 13:53
作者:賈洪濤 郭洪濤
來源:四平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