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糧倉」奔小康——梨樹縣現代農業走筆

2020-12-03 中國農民合作社

民以食為天,天經地義;

食以糧為本,自古到今;

無農不穩,無糧則慌。

梨樹縣,國家商品糧基地縣,曾經以平均每年向國家奉獻50億斤糧食的驕人數字博得了「關東糧倉」的美譽。而今天,當地農民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正在經歷著從創造產量奇蹟到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轉變。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梨樹視察,對這裡的黑土地保護、農業現代化建設、人居環境整治高度肯定、寄予厚望。如今的梨樹上下正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程上步履鏗鏘、大步邁進。

告別傳統種植方式

省力省錢

「我們從2007年開始,在梨樹搞黑土地保護試驗,經過十幾年的探索,總結推廣了黑土地保護『梨樹模式』。」中國農業大學李保國教授說,總書記在視察梨樹時語重心長地說,「一定要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留給子孫後代。梨樹模式值得總結和推廣。」梨樹縣的保護性耕作告別了多年來的傳統種植理念和習慣,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將秸稈全部還田並覆蓋在地表,將土壤翻動次數減少到最少,田間生產環節全部實現機械化。免耕技術其優勢在於一是蓄水保墒。二是培肥土壤。在耕地表層0-5 cm形成有機質積累,秸稈全覆蓋免耕5年後,土壤有機質可以增加20%左右。三是土壤生物性狀改善。秸稈覆蓋還田對蚯蚓數量和重量影響極顯著。四是穩產高產。五是降低生產成本顯著。作業環節少,作業費用低,勞動強度也明顯降低。每公頃可節約成本1000-1400元。目前,免耕技術已在全縣70%土地推廣,面積已經達到200萬畝。當地政府通過積極爭取並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對免耕地塊每公頃補貼農民750元。同時,當地集中打造綠色食品基地,在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建立了農業投入品監督管理體系、質量可追溯管理體系、產業化經營體系,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不斷增加。基地規模全國領先,播種面積佔全縣玉米播種面積的三分之一,直接帶動垧均增收750元。

 調整優化種植結構

四季來錢

在農村,過去都是春天種夏天鏟,秋天收了就算完,半年種地半年閒。而如今,在梨樹縣許多地方是春夏秋冬有活幹,多業並舉忙不完。

我們看到梨樹縣的種植業早已結束單一品種大苞米的歷史。通過不斷優化調整種植結構,雜糧雜豆、瓜果菜蔬以及中草藥等經濟作物同樣花開滿園。走進梨樹鎮西郊的高家村,遠遠便能看到一片蔬菜溫室和塑料大棚如同艘艘巨艦引領當地現代農業揚帆遠航。高家村全村建設大棚960棟,戶均3棟,棚膜總面積達310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僅棚膜經濟一項,全村年人均收入可達1.5萬元左右,約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5%,農民依靠棚膜經濟走上了富裕路。在梨樹縣西北角的林海鎮門丁村,年出欄500頭育肥牛養殖扶貧產業項目基地落戶這裡。這家誕生於2018年3月的扶貧產業基地,僅去年就實現年收益14.6萬元,帶動了鎮內10個行政村113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分紅。如今,黃牛養殖作為林海鎮的主導扶貧產業,已成為拉動鎮域經濟增長、幫助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龍頭產業。

土地規模化經營

炕頭數錢

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農業人口向城市湧入,農村剩餘勞動力大多為老弱病殘。由此,土地流轉成為農村生產經營組織形式轉變的必然趨勢。成立於2011年的梨樹縣東郊的八裡廟村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可謂搶得先機。這是一家集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經營和新技術推廣應用於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曾被評為國家級農民示範社。經過9年的改革發展,合作社成員由組建之初的6戶發展到現在的176戶,輻射帶動600戶。如今,合作社採取「帶地入社、土地租賃和土地託管」三種模式,合作社經營面積達690公頃,佔全村耕地面積的86%。其中,「帶地入社」面積210公頃,佔30.4%;「土地租賃」面積108公頃,佔15.6%;「土地託管」面積達372公頃,佔54%。通過合作社的組織帶動,八裡廟村基本實現了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同時,進一步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參與合作經營的農民可以外出專心從事勞務輸出,年人均勞務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農民把地託管給合作社,從種到管、到收、再到賣糧,自己啥也不用幹就等坐炕頭數錢。合作社理事長盧偉說:「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託,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扛在肩上,把飯碗端在我們自己手裡,當好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

免耕技術讓黑土地得到有效保護,種植結構調整讓農民一年四季都能增收,規模經營解決了當前存在的怎麼種?種什麼?誰來種的現實問題。我們清晰地感受到,梨樹縣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步履愈來愈堅實,小康之路越來越平坦寬闊。

日期:2020-11-16 13:53

作者:賈洪濤 郭洪濤

來源:四平日報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梨樹縣:黑土地上綠色路
    這是7月22日下午,在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地塊,習近平走進玉米地,了解農業科技研發利用、黑土地保護情況。 視頻來源:央視影音  這是5年間習總書記第三次到吉林考察,第一站就走進了全國糧食生產五強縣之一、黑土地保護利用的試驗田——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2020-08-13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兵團一八七團「聯手議價」農業互助組「抱團」奔小康
    2015年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一八七團 「聯手議價」農業互助組如雨後春筍般悄然興起。農業互助組相互幫助、同工同酬,抱團闖市場奔小康,緩解農牧工在勞動力用工高峰期間,鐘點工緊缺、薪資高漲的矛盾,受到了越來越多農牧工的追捧。  「其實,今天胡長偉、文亮銀他們可外出掙更多的錢,可是我急著要拉運苜蓿。他們知情後,就趕來幫我翻曬苜蓿草了。」
  • 「追著」雉雞奔小康
    &nbsp&nbsp&nbsp&nbsp「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雉雞養殖戶大多陷入困境,合作社投入了5000多萬元形成一產和三產聯動的模式,希望以此幫助養殖戶走出困境、致富增收,一起過上小康日子。」有著25年雉雞養殖經驗的上海紅豔山雞孵化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理事長袁紅豔說。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念好「山」字經也能加快奔小康
    位於武陵山區的仙女山經多年打造,仙女山如今已成為世界自然遺產、5A級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高峰時遊客和避暑住戶達20多萬人,拉動周邊鄉鎮農業類消費超過5億元,帶動1萬餘人就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慶仙女山區依靠山水做起脫貧致富的大文章,在「山」字經裡實現了加快奔小康。仙女山鎮之變,從窮鄉僻壤到度假勝地,該地不僅成為重慶市武陵山區城鎮群生態脫貧的生動實踐。
  • 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東北糧倉 國機東方紅用心守護
    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東北糧倉 國機東方紅用心守護2020-07-28 | 發布者:王小傑 | 來自工程機械在線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赴吉林考察調研,他首先來到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等,了解糧食生產、黑土地保護利用、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經營等情況。
  • 【脫貧攻堅奔小康】連兒灣鄉:開眼界啦~農機服務隊機械化收穫...
    【脫貧攻堅奔小康】連兒灣鄉:開眼界啦~農機服務隊機械化收穫馬鈴薯正當時 2020-08-30 2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洛陽汝陽:養殖水蛭奔小康
    目前該基地已帶動當地貧困家庭70多人就業,下一步將對周邊貧困戶進行培訓,吸納更多人通過養殖水蛭奔小康。據介紹,水蛭俗稱螞蝗,加工成藥品可治療多種疾病,水蛭提取物還可製成療效奇佳的美容藥品。目前該基地已帶動當地貧困家庭70多人就業,下一步將對周邊貧困戶進行培訓,吸納更多人通過養殖水蛭奔小康。據介紹,水蛭俗稱螞蝗,加工成藥品可治療多種疾病,水蛭提取物還可製成療效奇佳的美容藥品。
  • 臨洮縣2020年現代絲路寒旱農業馬鈴薯產業發展綠色標準化示範基地...
    臨洮縣2020年現代絲路寒旱農業馬鈴薯產業發展綠色標準化示範基地和馬鈴薯高標準示範區建設項目成效顯著 2020-09-23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郯城:農業機械化護航「魯南糧倉」
    在今年的「三秋」生產中,郯城縣共完成玉米機械化收穫36.5萬畝、水稻機械化收穫14萬畝、冬小麥機播49.5萬畝,全縣農業機械上陣9000餘臺套。近年來,郯城縣農業機械化率逐年提高,不論是耕種、植保還是收割、存儲,農用機械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大顯身手。
  • 青春,在奔小康路上閃光
    傅俊攝  記者馬曉芬  三年前,一位「95後」鄉創女青年,在琅琊鎮徐聯村飼養大型經濟禽鴯鶓,種下了農業夢想的起點。她說,趁著年輕,就要做一些對自己、對家鄉百姓生活有所改善的事。  01、敢想敢幹「創」出致富經  沿著琅琊集鎮往西前行,一路綠樹蔥蘢、屋舍儼然,構成一幅美麗鄉村畫卷。
  • 【我的小康是咋奔出來的】自強不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90後思政...
    終於,當他有了工作的那一刻,他覺得家庭都有了奔小康的希望……&nbsp&nbsp&nbsp&nbsp我們總是對歷經滄桑依然健行不息的人稱為「歸來依舊是少年」,而依然就是少年的劉強,小小年紀卻用自己真實生活經歷,告訴自己的學生,人格魅力與知行合一才是思政課的真意:教師有血有肉、有情有義,與學生一起說、一起笑、一起玩、一起學、一起成長,理想信念便獲得了無窮的量和成功
  • 臺灣現代農業概況
    臺灣現代農業生產發達,現有耕地面積1290萬畝,農戶78萬戶,農業人口400多萬,佔臺灣總人口的19%,目前臺灣農業總產值為4000億元新臺幣,佔臺灣經濟生產總值的3.3%,在臺灣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臺灣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與林業四大部分。近五十年來,臺灣農業生產結構已逐漸由以種植業為主的單一傳統農業,逐步轉變為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多元化農業與商業性農業。
  • 頭雁風採|張強:父老鄉親奔小康 脫貧致富不分「梨」
    從子承父志返鄉創業的那一刻起,父親的話就一直在他耳邊迴響:你作為一名退伍軍人,以前在部隊的時候「戰場」任務是保家衛國,現在「戰場」就是帶領社員共同致富奔小康。上任後,張強細緻考察,投資200萬建設佔地40畝的溫室大棚,通過溫室大棚能達到密植高效促控栽培,能給農戶提供新技術試點學習、新品種試推廣的基地,同時還能防倒春寒影響、減少病蟲害、提前果品上市等。
  • 鏗鏘前行 昂首闊步奔小康——決戰脫貧攻堅走區縣系列報導之洪雅縣篇
    洪雅是生態大縣、旅遊大縣,也是農業大縣。曾經,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模式讓大多數群眾守著「金山銀山」卻貧窮困頓,在貧困群眾中這類問題更為突出。如今的洪雅縣,「茶鄉處處有茶園,茶園深處是人家。」行走在初冬的洪雅縣鄉村,漫山遍野的有機茶園綠意盎然、生機勃勃,道路兩旁的果實綴滿枝頭,鄉親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幸福生活畫卷徐徐展開。
  • 致富奔小康 心氣格外足——回訪湖南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石爬專家...
    我這次到湘西來,主要是看望鄉親們,同大家一起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眾生活還很艱苦,感到責任重大。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習近平雲霧繚繞、山高路遠,十八洞村就在大山深處。
  • 龍口鎮實施精準幫扶,貧困戶辦起果園 走上增收奔小康道路
    通過種植紅江橙,阿強更走上了增收奔小康的道路。如今,果園的第一批果實即將收穫,阿強的臉上洋溢著喜悅。近日,記者走進阿強的果園,聽他講述脫貧奔小康的故事。實施精準幫扶減輕貧困戶生活負擔今年42歲的阿強患有腿疾,還要長期吃藥,只能在家中務農,妻子在鎮上打工幫補家用,兒子正在上初中。「我也曾嘗試過外出打工,但人家看我腿腳不方便都不僱用我。」
  • 五集大型紀錄片《小康路上》即將推出
    長沙縣融媒體中心將推出大型紀錄片《小康路上》,講述長沙縣對口幫扶多個地區實現攜手脫貧奔小康的故事。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 自2016年2月起,長沙縣先後在湖南懷化沅陵縣、湘西龍山縣水田壩鎮和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結對開展「攜手奔小康
  • 延邊州:軍民攜手奔小康 「同心」築夢結碩果
    延邊州:軍民攜手奔小康 「同心」築夢結碩果 編輯:王佳堯    來源:延邊新聞網    2020-01-20
  • 「查幹伊德」助力王雙龍夫婦奔小康
    王雙龍 妻子張霞 雖說現在製作奶食品讓王雙龍夫婦已經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