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農業機械化護航「魯南糧倉」

2020-12-05 瀟湘晨報

在今年的「三秋」生產中,郯城縣共完成玉米機械化收穫36.5萬畝、水稻機械化收穫14萬畝、冬小麥機播49.5萬畝,全縣農業機械上陣9000餘臺套。近年來,郯城縣農業機械化率逐年提高,不論是耕種、植保還是收割、存儲,農用機械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大顯身手。

郯城縣素有「魯南糧倉」的美譽,是糧食生產大縣,也是農機大縣。截至目前,全縣農機總動力達83.73萬千瓦,農用拖拉機達2.8萬臺,聯合收割機達4391臺,機引田間作業機具達4.9萬臺。該縣通過農業機械化、服務社會化提升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帶動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不斷提升,為「魯南糧倉」保駕護航。

做好農機化服務工作。郯城縣農機部門組織工作人員和農機維修網點技術人員20餘人,組成檢修工作隊,深入鄉鎮村街和農機手家中,指導農機手對參加秋季作業的農業機械進行維護保養。開展農機教育培訓。採取送教下鄉、召開現場演示會等形式,對全縣2000餘名農機手、農機修理工等開展玉米籽粒機械化收穫、玉米秸稈切碎還田、機械化烘乾、高效植保等技術培訓,有效預防秸稈焚燒,確保秋收秋種,不誤農時。同時,對跨區作業機手進行安全生產教育,提高農機駕駛員的安全生產意識和隱患排查意識。通過規範聯合收割機插秧機跨區作業證發放程序,結合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採取預約申請、錯峰辦理、郵寄送達等方式,免費發放1000張跨區作業證。引導農機社會化服務。加強對農機合作社的指導,充分發揮農機合作社機械優、效率高、質量好的優勢和生產主力軍的作用,動員全縣80餘家農機合作社組建了20多個農機作業隊,大力推廣訂單作業、承包作業、一條龍作業等服務模式,引導合作社與農戶籤訂農機作業合同,努力提高農業機械的使用率和作業效率,為農業豐產豐收提供了保障。

落實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將農機購置補貼惠民政策落到實處,郯城縣不斷嚴格工作紀律,加大宣傳力度,規範補貼流程,2020年補貼資金預計使用1620萬元,超額完成補貼資金任務。同時,根據省、市農機報廢更新政策有關規定,該縣農機部門與財政、商務、行政審批等部門聯合下發了《郯城縣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實施方案》。截至目前,全縣共申請補貼機具2752臺,使用補貼資金1147.313萬元。

開展農機扶貧,提高群眾收入。郯城縣圍繞促進勞動力轉移,積極開展貧困戶就業技能培訓,堅持把職業技能培訓作為農機化脫貧攻堅教育培訓工作創新的突破口,不斷採取措施推動。縣農機中心積極組織精幹力量、技術骨幹深入貧困村開展農機技術免費培訓。自2017年至今,已開辦培訓班6期,培訓貧困戶230人。通過技能培訓的貧困戶,職業技能和實際收入都有了明顯提高。

編輯: 提文凡 作者: 周寶雲 通訊員 霍連花 杜娟

【來源:臨沂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銀杏之鄉郯城概況簡介 天下銀杏第一縣文化底蘊豐厚
    郯城縣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郯城是古徐文化發源地,曾是早期古徐國的國都所在地,古徐國的第一位國君若木和此後數位國君都葬城北七裡處。此後有郯國建立。   地處魯東南,北依沂蒙,南臨淮海,為山東南大門,蘇魯之通衢,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 山東郯城逾8級大地震352周年:重評地震區劃助力當地發展
    1668年郯城8又1/2級地震麥坡遺址。(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山東省地震局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7月25日是山東郯城發生8又1/2級地震352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近日協調山東省地震局對該地震進行科普解讀說,上世紀80年代通過重新評定魯南地區地震區劃,消除了臨沂地區頭頂那朵大地震「原地復發說」的「烏雲」,進一步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 毛澤東與新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
    原標題:毛澤東與新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   農業機械化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一直對農業機械化事業給予高度關注,進行了深入思考和不懈探索。在他的推動下,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為改革開放後農業的穩步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 曠世奇災:1668年郯城大地震
    郯城地震因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沒有較詳細的記載,僅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來看,大地震之前出現過特旱大澇、地下水位上升、動物異常等宏觀方面出現異常情況。  郯城地震發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廣大地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縣出現大面積乾旱。「這年,除山東半島麥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絕產,千裡赤地,草木皆枯。」
  • 「關東糧倉」奔小康——梨樹縣現代農業走筆
    梨樹縣,國家商品糧基地縣,曾經以平均每年向國家奉獻50億斤糧食的驕人數字博得了「關東糧倉」的美譽。而今天,當地農民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正在經歷著從創造產量奇蹟到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轉變。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梨樹視察,對這裡的黑土地保護、農業現代化建設、人居環境整治高度肯定、寄予厚望。
  • 江北古鎮千年流芳 郯城馬頭鎮凸顯歷史文化特色遊
    跨入北水門便是中共魯南第一支部舊址,創建於1929年10月,是我黨在魯南地區的第一個黨支部,創始人劉之言在求是小學執教期間,以教學為掩護,秘密進行革命活動,並在教學之餘,通過讀書會、夏季納涼會、冬季圍爐會等多種方式向群眾宣傳革命內容,傳播進步思想,在時機成熟時,創辦了該黨支部。目前,魯南第一支部舊址已成為全市黨員幹部的紅色教育基地。
  • 「盛世由你閃現」大型採風活動走進郯城縣馬頭鎮:郯城古鎮千年流芳...
    9月5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紅旗杯「盛世由你閃現」大型採風活動走進郯城縣馬頭鎮,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與臨沂市體育攝影協會攝影師、紅旗員工等一行20餘人先後參觀了中共魯南第一支部舊址、郯城革命鬥爭史紀念館以及源興湧商號舊址,接受紅色文化的薰陶洗禮。
  • 郯城馬陵古道位置在哪裡 兩千多年古戰場依舊寒氣逼人
    郯城果然是一個非常有歷史文化氣息的地方,一場馬陵之戰讓很多人對郯城這個小城有了不一樣的了解,今天就一起看一下吧。   馬陵山為沂蒙山餘脈,南北走向,海拔在80至180米之間,地形條件與史料上關於馬陵之戰的描寫相吻合。清乾隆年間修的《沂州志》就曾記載:「齊伐魏,孫子勝龐涓於此。」
  • 農發行漢口支行政策性貸款推進農業機械化
    農發行漢口支行政策性貸款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布時間:2020年11月05日 16:37 來源:中新網湖北   中新網湖北新聞11月5日電 (吳和平 方宏濤)11月4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湖北省分行營業部轄屬武漢市漢口支行向湖北省農業機械總公司發放貸款5000萬元,用於借款人日常生產經營流動資金需求,為疫後農機企業復工復產穩市保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性信貸支撐。
  • 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在農業生產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由於我國農業機械化剛剛起步,農業機械化專業基礎薄弱,許多農機農具還不具備相應的維修保養知識。且農機植保技術對農作物的應用性更強,如抗蟲防病、可持續發展等,不能傳統單一的將農機和農藥劃等號。需要農機專業人員掌握農機的常規修理保養知識和農業機械的常規維修保養知識。
  • 也說郯城地震|蕞爾彈丸之邑,久被凋敝
    康熙年間,郯城的當地人在這裡日子過得並不是如意的。郯城大地震發生之前,有嚴重的水災、旱災、蝗災、雹災、嚴寒、瘟疫、饑荒、白蓮教起義、匪患劫掠、兵禍屠城接連發生,剃刀一樣刮剔著本已貧瘠的土地,當地的百姓只能勉力從土裡面刨食。按照康熙《郯城縣誌·災祥》所記,從明末崇禎七年(1634年)至康熙九年(1670年),這34年中,有文字記載的災事就有24件。
  • 位於日本東北角的北海道,氣候寒冷,為啥會成為日本的「大糧倉」
    在上世紀的40年代之前,日本國內的第一產業(農業,林業和漁業)佔據了日本經濟的主導地位。後來,隨著日本經濟在全球的崛起,使得本來從事第一產業的人都跑去從事第二,第三產業,而他們的大部分收入都來自非農業生產活動。
  • 生態郯城麗影初現
    記者 劉慎平 張義國 通訊員 禚豔華近年來,郯城縣以調結構、轉方式、促發展、惠民生為主線,充分發揮山清水秀林豐的生態資源優勢,全面啟動生態郯城建設。
  • 市政府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
    各轄市、區人民政府,常州經開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8〕42號)和《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19〕46號)精神,結合我市農機化工作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 山航聯合魯南製藥,一場「空中健康計劃」之旅點燃健身新熱度
    與此同時,山東航空攜手魯南製藥·舒爾佳共同打造出「全民健身日@你的健康計劃」主題航班,用實際行動將健康運動的生活理念傳遞給每位旅客。為更多人的安全和健康保駕護航一直以來,魯南製藥秉持「造福社會,創造美好生活」的經營宗旨,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同時以「治未病」的理念,呼籲大家健康工作、快樂生活。
  • 原材料工業司赴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調研
    2020年11月10日,原材料工業司分管司領導帶領鋼鐵處有關同志赴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農機院)調研,聽取了農機院科技創新情況介紹和農機裝備材料生產應用示範平臺建設工作匯報,並實地考察了農機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材料實驗室建設情況。
  • 中國農業科學院:用科技打通玉米全程機械化「最後一公裡」
    來源:澎湃新聞中國農業科學院:用科技打通玉米全程機械化「最後一公裡」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玉米是我國第一大作物。「十三五」期間,我國玉米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佔糧食作物的35.98%和39.3%,玉米的生產發展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地位。
  • 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東北糧倉 國機東方紅用心守護
    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東北糧倉 國機東方紅用心守護2020-07-28 | 發布者:王小傑 | 來自工程機械在線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赴吉林考察調研,他首先來到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等,了解糧食生產、黑土地保護利用、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經營等情況。
  • 糧倉黑龍江: 「十七連豐」護牢中國飯碗
    糧倉黑龍江: 「十七連豐」護牢中國飯碗  2020年,黑龍江又是一個豐收年: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七連豐」,全省糧食總產達到1508.2 億斤,佔全國總產的11.3%,比2019年增加7.6 億斤,糧食總產連續10 年位居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