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倉黑龍江: 「十七連豐」護牢中國飯碗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糧倉黑龍江: 「十七連豐」護牢中國飯碗

  2020年,黑龍江又是一個豐收年: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七連豐」,全省糧食總產達到1508.2 億斤,佔全國總產的11.3%,比2019年增加7.6 億斤,糧食總產連續10 年位居全國第一。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

  去年秋收時節,接連3場颱風「光顧」黑龍江,雨又大又急,讓李澤峰徹底慌了神。

  李澤峰是北大荒集團綏濱農場東井管理區的水稻種植戶,家裡種著375畝地的水稻。「往年,1臺輪式機足夠用了,可是2020年雨量大,地裡太溼,輪式機走不動,眼看著糧食收不上來,當時真是懵圈了。」

  「農場從外地調度到200多臺履帶式收穫機。機械已經在路上,今天就能收完。」緊要關頭,管理區主任劉德勇帶著兩臺收穫機上了門,當天就幫李澤峰收了糧。

  「接到颱風預警以來,我們組織人員機械力量,要求各個管理區充分掌握機車動力數量與收穫任務相配比,統計出需要補充的機械數量。根據實際情況,新購、外聯大馬力農用機車149臺,調度外來履帶式收穫機214臺,確保收穫、翻地機械力量充足。」綏濱農場農業發展部副部長崔新宇說。

  天災面前,要穩住農業,政策引導、科學調度更顯重要。針對特殊情況,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下發了《關於全面做好秋收生產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抓好落實,抗災奪豐收。

  「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緊緊圍繞農時季節,省市縣鄉四級派出1000多個專家指導組、3.5萬人次深入一線工作。」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金會介紹。

  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

  51歲的劉春生,這兩年總愛去村裡保護區的試驗田轉悠。「保護區的黑土地,和其他土地相比肉眼看不出啥區別,可用手摸一摸,以前是梆梆硬,現在是鬆軟,用腳一踩地裡的壟都能直接起來,我心裡高興!」

  劉春生是綏化海倫市前進鎮東興村農民,2012年,他帶領村民們成立東興現代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2018年,海倫市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整建制推進試點縣,合作社2000畝地成為試驗田,由政府組織經營主體推進耕地輪作制度,並通過玉米、水稻秸稈全量深埋還田等處理方式提高黑土地有機質含量。

  兩年沉澱下來,時至去年秋收,紅利逐漸顯現。「在降雨較多的情況下,試驗田長勢明顯比其他土地更好。試驗田大豆每畝增產22公斤,玉米每畝增產50公斤,糧食收入增加了至少5個百分點。」劉春生說,「過去的黑土地眼看著又回來了,我瞅著地力在增厚,有專家評估說每年有機質含量能提高1%到3%。」

  「項目區內耕地質量得到了提高,地力明顯提升,黑土層最深達到1.2米。同時,保護區還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實施秸稈還田、有機肥堆漚、減少化肥使用量這些措施,在項目區外也自發開展起來。」海倫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姚宏偉說。

  近年來,黑龍江嚴守耕地和生態紅線,採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根據不同積溫帶和土壤類型,推廣「一松兩免」「一翻兩免」和保護性耕作全覆蓋三種模式,全省黑土耕地保護示範區面積達1000萬畝。

  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我種的352畝水田地,選的是『三江6號』品種。水稻品質好,還一直按照農場標準種植模式在種,哪能不豐收呢!」望著不遠處裝滿糧食的大糧倉,北大荒建三江七星分公司種糧大戶張景會喜上心頭。

  去年春播生產,張景會採用機械替代人工的方式,利用軌道車噴藥、運苗,不僅節省了人工,還提高了作業效率。到了夏天,他還掌握了「數字管控」,通過觀看葉齡長勢,進行科學管理。作為農場「紅人」,周邊種植戶常來找他「取經」,他樂此不疲地為大家傳授經驗。

  無需到田間地頭搜集數據,監測點傳感器會自動將農作物的各類要素信息傳到物聯網系統內,讓科研工作者更全面地進行監測分析,這得益於物聯網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運用。

  「智能化葉齡診斷,通過對田間水稻長勢長相的診斷、預測進行調控,促進水稻生長發育,讓水稻更好地抽穗成熟,由經驗種田轉變為科學種田,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為豐產豐收提供了堅實保障。」建三江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副主任張曉波說。

  「近年來,黑龍江實施科技興農強農行動,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翅膀,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預計達到68.3%,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7%。」王金會介紹,通過在各積溫帶作物推薦3-5個高產品種,引導選用優良品種,全省良種覆蓋率已經實現100%。全省高素質農民已達9.3萬人,基層農技人員隊伍穩定在1.2萬人以上。(記者 吳齊強 方圓)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1月11日 第 02 版)

相關焦點

  • 【看龍江】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聯繫人: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焦洋 (QQ:414791097) 【相關連結】 【看龍江】十七連豐!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7541萬噸 【看龍江】黑龍江省6地入圍2020中國森林體驗基地、養生基地 【看龍江】「中國最冷小鎮」呼中最低氣溫突破-40℃ 【看龍江】齊齊哈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登榜「國家隊」 【看龍江】黑龍江
  • 端牢「中國飯碗」的農機擔當
    2020/12/3 16:07:43   來源:中國山東網       中國山東網
  • 民以食為天,習近平心繫中國飯碗
    民以食為天,習近平心繫中國飯碗 發布時間:2019-08-15 13:45:33 |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 責任編輯:曹川川  洪範八政,食為政首。自古以來,糧食安全都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 我國農民收入提前實現翻番目標 14億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
    原標題:我國農民收入提前實現翻番目標 14億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   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
  • 中國飯碗:讓近14億人吃飽吃好 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
    糧食第一主產省黑龍江,昔日北大荒已變身北大倉。田成方、路成網、林成行、渠相連,肥沃黑土上農機縱橫。各類農民合作社在龍江大地開花結果,大農機、大水利、大合作、大科技,黑土地上展現著現代農業的大氣魄。  國家重視「三農」投入,方能確保產區「糧倉」安穩  【即使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中國依然對糧食和農業高度重視,通過加大「三農」投入,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保護糧食主產區積極性】  2018年9月25日,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剛過,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黑龍江農墾考察。他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道:「中國糧食!
  • 紀念碑谷被遺忘的海岸密牢玩法 第十七關圖文攻略大全
    在這個黃色世界的左邊,有一個按鈕,同樣,我們需要去觸碰該按鈕。 走上去觸碰按鈕,場景變化,在一片鳥語花香當中,艾達終於來到了祭壇處,於是我們也順利地通過了紀念碑谷被遺忘的海岸第七關密牢! 以上是紀念碑谷被遺忘的海岸密牢玩法 第十七關圖文攻略大全的全部內容,想要了解更多攻略請關注18183紀念碑谷專區。
  • 黑龍江綠色有機食品產業博覽會呈現六大新意
    「要想吃健康,首選黑龍江」的消費理念,正融入到北京市民的年味中。順應全新的形勢,本屆年貨大集以全新的形象閃亮登上首都農產品市場營銷大平臺,體現了如下六大新意:主題新本屆年貨大集以「綠色黑龍江、中國大廚房」為主題,在繼續強化「綠色」這一主線的基礎上,突出了「廚房」產品的展銷,並通過搭建綠色食品貿易和交流合作平臺,把黑龍江綠色食品安全、優質以及豐富的優勢和北京市場需求巨大、認知度高的優勢緊密結合起來,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 聲納| 「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近年來,從海水稻接連突破畝產6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大關,到「巨人稻」等新品種問世,中國水稻不斷帶來驚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十三五」時期,我國糧食生產交出亮麗成績單。
  • 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東北糧倉 國機東方紅用心守護
    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東北糧倉 國機東方紅用心守護2020-07-28 | 發布者:王小傑 | 來自工程機械在線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赴吉林考察調研,他首先來到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等,了解糧食生產、黑土地保護利用、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經營等情況。
  • 贛西糧倉董事長朱發任到訪中國農大中國航天員食品研究中
    原標題:贛西糧倉董事長朱發任到訪中國農大中國航天員食品研究中齊魯晚報9月26日訊:9月22號下午,在中國農大、中聯辦農科院相關負責人陪同下贛西糧倉董事長朱發任一行到訪中國農大-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食品研究聯合實驗室。
  • 中國東北黑龍江、吉林風光
    中國東北黑龍江、吉林風光中國東北黑龍江中國東北黑龍江、吉林風光中國東北黑龍江、吉林風光中國東北黑龍江、吉林風光中國東北黑龍江、吉林風光中國東北黑龍江、吉林風光中國東北黑龍江、吉林風光 中國東北黑龍江、吉林風光中國東北黑龍江、吉林風光
  • 「人民日報」紮根山林、日夜巡護、黑龍江綏芬河邊境管理大隊...
    本報記者 張藝開攝核心閱讀14公裡的巡邏路,走一趟下來要10多個小時,黑龍江綏芬河邊境管理大隊民警日夜守護著邊境平安。這支年輕隊伍不僅有苦中作樂的樂觀,更有著沉甸甸的赤誠與熱愛。鐵路穿城而過,這裡是風光秀麗的邊境山城——黑龍江綏芬河市。作為我國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口岸,綏芬河擁有邊境線27公裡。
  • 中國變鹽鹼地為高產田力保糧食安全
    作為「渤海糧倉」項目科技核心示範區,無棣縣流轉7000多畝鹽鹼土地,種植了中國科學家用小麥和偃麥草雜交培育的「小偃81」「小偃60」等抗鹼耐旱優質小麥品種。「以前,這片鹽鹼地上很難種糧食作物,只能種一點兒棉花,而且畝產很低,一年下來幾乎賠本。」起初對渤海糧倉工程半信半疑的徐寶懷說,「現在土地改良了,小麥、玉米畝產能達到七八百斤,每畝土地至少能收入600元。」
  • 氣膜建築在糧倉中的應用
    氣膜糧倉以建設周期快、利用率高、可以移建使用、不用報建等特點,悄然興起。氣膜糧倉主要解決條形糧倉堆場環境避風避雨防潮封閉問題。氣膜糧倉內部無梁無柱,最大跨度可達130m、空間大、容積大,存儲量大; 一般可在60d 內 完成,建設周期鋼遠低於鋼結構頂平方倉;氣膜的膜質材料自重輕,可在任何地質條件或屋頂等建築上 建造,有效利用空間。
  • 百度雲引領ABC+農業時代 實現「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從手拉肩抗的農耕模式,到如今向著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注入科技含量的中國農業,正在經歷蛻變重生,迎來煥然一新的面貌。「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國家領導人曾經這樣說。  科技的進步讓農業「變天」,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成為農業數位化轉型的核心動力。百度雲以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三位一體,深入幫助中國農業轉型升級,其功能幾乎已經涵蓋了目前人工智慧在農業應用的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