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5日電 題:湖南團開放日:新常態下「加減乘除」法轉型發展
記者 鄧霞 劉雙雙
不沿邊、不靠海,外向型經濟仍是短腿;武陵山扶貧攻堅任務艱巨;母親河湘江重金屬汙染治理……新常態下,中部內陸省份湖南面對這些「攔路虎」如何破題發展?
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南團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放日活動,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省長杜家毫與中外媒體面對面對話,用「加減乘除」法向記者解疑釋惑,清晰繪出湖南轉型發展的路徑圖。
用心做「加法」,湖南用依法治省的升級版助力經濟提速。近年來,湖南相繼出臺實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規定》、《湖南省政府服務規定》等「一規劃兩規定六辦法」,規範權力運行,有效解決了政府「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問題,堪稱依法治省的湖南樣本。
「我們要繼續發揮領導幹部在法治建設中的模範帶頭作用,奮力把依法治國方略落到實處,努力打造法治湖南建設『升級版』。」徐守盛深有感觸地說,領導幹部要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上率先垂範,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讓老百姓感受到湖南依法治省工作真正在滋潤著經濟社會的每一個方面。
巧妙做「減法」,湖南用精準扶貧帶領貧困山區奔向小康。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看望慰問少數民族群眾,就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經過一年多時間,湖南探索出「可複製可推廣」的十八洞村精準扶貧模式,讓越來越多的武陵山農民脫掉貧困的「帽子」。
徐守盛介紹,圍繞精準做文章,湖南主要是從精準識別、精準扶持、精準管理三個方面下工夫,確保扶貧資金真正用到貧困戶手上,帶領貧困地區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我們現在摸清了扶貧『家底』,湖南到去年底造冊登記的貧困人口596萬。」徐守盛說,只有精準識別才能根據每一戶的具體情況分類施策、分類指導,實現精準扶貧。
善於做「乘法」,湖南用創新驅動打造經濟轉型的強力引擎。去年底,國務院批覆同意支持長沙、株洲和湘潭3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努力打造成為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科技體制改革先行區、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中西部地區發展新的增長極。
在國家明確提出走創新驅動戰略的背景下,湖南省長杜家毫認為,長株潭新捧回的這塊「金字招牌」既是對湖南過去成績的肯定,也是責任和壓力。
世界運算速度最快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世界大面積畝產最高的超級雜交稻、世界運行速度最快列車的牽引電傳動系統……,杜家毫說,這些重大創新成果的取得都與科技體制的改革分不開。下一步,湖南將在原有基礎上做好規劃,同時繼續抓好科技體制的改革,通過正確政策和措施,形成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要創造更加寬鬆的環境,讓各種人才在自主創新區齊聚,充分展示他們的聰明才智。」
敢於做「除法」,湖南用生態立省造福三湘民眾子孫後代。湖南是「有色金屬之鄉」,長期以來,全省80%的重金屬汙染集中在母親河湘江流域。一直以來,湖南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湘江治理。2013年,湖南更是以「刮骨療傷」的勇氣實施湘江治理和保護「三年行動計劃」,並將其列為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其中,2014年湖南共完成湘江治理和保護項目1143個,關閉淘汰涉重企業173家,湘江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堵源頭」任務取得明顯成效。
「現在湘江水質已有較大改善,是淡淡的綠,我感覺與省環保廳匯報的數據基本相符。」今年農曆春節獨自一人騎行單車去湘江邊視察水情的杜家毫說,湘江治理不僅僅是投入多少錢的經濟問題,更關乎老百姓的當前和未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