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初夏時節,中國「兩會時間」正式開啟,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延期的2020年全國兩會,在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之際召開。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時,明確提出「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疫情如大考,危機蘊生機,江蘇臨難不亂,克難攻堅,不忘初心矢志為民謀幸福,奮力奪取階段性「雙勝利」。在2020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我蘇APP&我蘇網推出「向總書記匯報」特別報導,用可視化數據解析江蘇給總書記交上的這份亮眼「答卷」。
我蘇特稿 記者/楊藝 設計/陳奇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幾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曾用這句詩來讚美江蘇美景,囑託江蘇要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碧水藍天』工程,讓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五年後,一個擁有「最靚顏值」的嶄新江蘇揭開她的面紗。今年4月,2019年江蘇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數據顯示,去年江蘇的生態環境總體狀況為近五年來最好,總體改善幅度在長三角地區最大,江蘇居民對生態環境的滿意率達到九成。
五年時間,江蘇結合實際,全力落實中央部署要求,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巧用「加減乘除法」,從根源上破「除」高耗能高汙染,為發展底色「加」一抹綠,為優質企業「減」負,讓經濟「乘」上生態之風。
除:壓實責任、問題整改,從根源上破「除」高耗能高汙染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然而,一直以來,擺在江蘇面前的環保壓力不小,人口密度屬全國省區最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全國最多、人均環境容量全國省區最小……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只有迎難而上、紮實落實問題整改,才能從根源上破除高耗能高汙染。在汙染防治攻堅戰主戰場上,必須也只能做一個勇於鬥爭的「戰士」。
實施263行動、全面啟動環境資源審判機制改革,建立「9+1」審判機制,開全國之先河、施行全國首部生態環境監測地方性法規《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條例》……靠著「壯士斷腕」的勇氣,江蘇的生態環境治理在一系列舉措下取得積極成效。
加:
生態修復、「騰籠換鳥」,為發展底色「加」一抹綠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總書記的話直擊人心,一江清水、兩岸蔥綠,是從長遠計、也是為子孫謀。保護好生態環境是中央賦予江蘇的責任,從汙染治理到生態修復,江蘇持續抓好「長江大保護」,努力擴大河湖山林的綠色版圖,增加良好生態環境體量,打好「組合拳」。
2017年,江蘇成為全國首個宣布全面建成「河長制」的省份;2018年,江蘇組織開展長江共抓大保護聯合執法;2019年,江蘇印發《江蘇省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20年4月,省委書記婁勤儉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定不移推動長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伴隨著河湖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多年不見的「吉祥三寶」桃花水母、白鷺、地衣開始回歸,400多公裡的江蘇長江岸線奏響了綠色生態之歌。城市裡的湖光山色越來越多,成為江蘇高質量發展的最美詮釋......
減:節能降耗、激勵發展,為優質企業「減」負
也是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對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關係的深刻認識,正是源自於習近平總書記長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考,是對實踐訴求的深層回應。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要變被動治理為主動轉型,更須科學施策、精準治理。在多年的治理中,江蘇努力傾聽企業心聲,為優質企業減負,體現出「刀刃向內」的勇氣和真誠。
今年3月,江蘇從省級層面出臺《關於在生態環境監督管理過程中加強企業產權保護的意見》,屬全國生態環境系統第一家。與此同時,實施「兩個正面清單」支持相關企業復工復產、推進生態安全緩衝區建設、創新性地推進「綠島」建設試點,幫助企業減輕治汙成本……一系列暖企惠企政策,在全國成為重大創新。
乘:綜合治理、多管齊下 ,讓經濟「乘」上生態之風
為全國發展探路也是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要建立健全生態保護的長效機制,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乘法」,在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綜合治理水平的同時,讓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社會效益。2019年3月15日,江蘇省政府與生態環境部在京籤署《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合作框架協議》,江蘇成為全國唯一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部省聯手所具有的引領探路意味也激勵江蘇「不負使命」,實現諸多「第一」: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多舉措的政策集成和綜合治理下,江蘇美麗的風景線化成了新經濟的增長線。無錫江陰臨港開發區調優生態布局,一批高端化項目接連上馬;蘇州的金雞湖從一片鄉間水塘「出落」成全國唯一一個商務旅遊示範區;鎮江揚中通過打造光伏產業高地,為「生態之城」建設注入活力;泰州513個美麗鄉村魅力綻放,資源集聚,生態旅遊亮點頻現……
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作為百姓最可感可知的幸福來源,江蘇生態環境的那「一抹綠」越發動人,在今年兩會,也吸引了不少代表委員的目光。
全國政協常委,農工黨中央常委、江蘇省委主委,江蘇省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研究員周健民多年持續關注長江生態環境問題,在近期開展的省政協委員沿江八市調研中,他欣喜地看到:「長江大保護的理念深入到了當地幹部和群眾的心裡,大家行為都自覺了,長江(江蘇段)生態保護修復取得了很大進展。」不過,周健民也建議,「長江岸線開發經歷很長時間,生態修復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完善。要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和轉型升級,把生態空間還給老百姓。」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劉聰在兩會前夕,曾專程赴靖江調研長江沿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實地查看了新橋鎮濱江溼地生態修復項目進展情況。在劉聰看來,要讓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必須要把城市發展與沿江生態保護結合起來,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長江沿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
全國人大代表、南通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凌屹欣喜地告訴記者,近年來,南通市通過生態修復和保護,騰退汙染企業,整體搬遷港口,增綠植綠,建設國家森林公園等措施,生態修復了14 平方公裡土地,超過2/3 的區域免費向市民和遊客開放。他也希望藉助此次兩會邀請全國人民到南通的「城市客廳」來做客。
在迎來了全面小康、脫貧攻堅和汙染防治攻堅戰收官年之際,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江蘇正用「加減乘除」法,一筆一划,把賴以生存的空氣「變香」,把展望夢想的天空「塗藍」,把生態發展的底色「描綠」,守護好詩意棲居的「江南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