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能玩的畫」「能吃的畫」,每年前來觀光體驗的遊客絡繹不絕。
巨幅的「豐收列車」畫面鋪展在寬闊的稻田上,微風拂過,畫作像是舞動起來。佔地千餘畝的一個個巨大畫作均出自普通農民之手。他們是遼寧瀋陽市瀋北新區錫伯族鄉鎮的新型農民,在大地上把勞動化成藝術,化為奔小康的豐碩成果。
位於瀋陽市瀋北新區興隆臺錫伯族鎮興光村的稻夢空間,被譽為「中國稻田畫之鄉」。在這裡,可以領略到大地與藝術、農業與旅遊的完美結合。
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張柳沒想到農業「現代了」會這樣:不僅好看,好玩,還好賣。他和鄉親們種下的水稻「嫁接」文化創意搖身變成「稻田畫」,不僅寫進了金氏世界紀錄,還引來了百萬遊客。上千畝的彩色稻田畫每年都有新主題不重樣。稻田畫利用衛星定位技術,事先設計好要表現的圖形,利用透視和3D技術,用矢量法定點定樁連線人工填色,通過種植9種不同顏色葉子的水稻繪製出不同風格的稻田畫,最後通過人工修剪控制稻秧株高,從而讓圖案呈現出立體、平面、鏤空、線條4種不同風格的稻田畫。
張柳算了一筆經濟帳:「同是種水稻,種出花樣就不一樣了,彩色水稻銷售收入是一筆,遊客參觀稻田畫的門票收入遠超種植收益本身,稻田裡還養蟹、養鴨呢。糧食主業沒變,收入卻翻了好幾倍。」
「一產『接二連三』,就發揮出乘數效應,稻田畫打破了農業種植、休閒旅遊、農產品加工的行業壁壘,1000多戶農民嘗試新技術種水稻,生態種植目前為農民年創收增加500萬元。」瀋陽創意農業公司董事長張愛忠向記者講述了「一粒米的故事」。稻田畫在全國創出了名氣,這些年還通過輸出技術標準,賣給了遼寧盤錦、山東東營等地,是瀋陽瀋北新區現代創意農業的一個窗口。景區內設有「農事學堂」,鼓勵人們走進田園體驗農事作業,城裡人可以現場體驗割地、插秧、手工玉米脫粒等活動,為綠色農產品打開了銷路。張愛忠說,「城裡人最關注食品安全,我們這裡有遠程監控,市民可以隨時上網查看耕作實況。」
「城鎮化的目的是讓農民過上像城裡一樣的好日子,但不一定非得靠進城去實現。」張愛忠說,關鍵要讓鄉村有魅力,農民有營生,傳統村落可以通過特色來打「致富牌」。比如錫伯族留給興隆臺鎮的「遺產」就有聞名遐邇的「錫伯貢米」,因為用錫伯族人精耕細作的旱稻磨出的大米光澤度好,整米透明,煮出來的粥呈淡綠色,黏度大,口感好。興隆臺錫伯族鎮把這一優勢通過產業化的力量發揚壯大,僅稻米經濟即實現300多人就業。古老耕種技藝的傳承,讓「貢米」成了興隆臺村的地標。如今,「錫伯貢米」經過重新擦拭,已成為全國知名的品牌,成為村民創收的主要來源。(經濟日報記者孫潛彤 崔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