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囑託爭出彩小城故事④丨遷建狼城崗 灘區人民繪小康

2021-01-10 大河網

編者按:迎國慶,適逢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一周年之際。為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大河網派出記者到河南沿黃8市採訪,開展「小城故事」網絡文明傳播活動。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請跟著大河網一起走進「小城」,見證人民幸福生活,探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故事。

大河網訊(記者 王君傑)「以前我家住在東狼村,典型的『水泥路』,汙水和淤泥混合,不管是架子車還是後來的拖拉機,陷進去都得折騰半天才能出來。」9月14日,面對大河網記者,回憶過往,楊留鎖老人無限感慨。

憶往昔,舊貌換新顏

楊留鎖是中牟縣狼城崗鎮東西狼社區居民,也是一名有著50年黨齡的老軍人,從小到大一直生活黃河灘區。

「俺村和西狼村於2019年4月搬進了東西狼新社區,我和老伴兒住著90平方米的新樓房。搬到新家,年輕人跳廣場舞,老年人有棋牌室,社區有健身廣場,大家的生活別提有多幸福了!感謝黨和國家對灘區人民的關懷啊!」

楊留鎖閒不住,71歲的他是社區紅白理事會成員,還是狼城崗鎮「夕陽紅」書法協會會員,每到春節都義務為村民寫春聯。

新社區,樂享新生活

中牟縣狼城崗鎮是鄭州市唯一承擔灘區遷建工作的區域,為此狼城崗鎮黨委書記白鋼林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他說:「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是中央高度關注、河南省重點實施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在黃河灘區遷建後,我們還要考慮灘區群眾生活,絕不能讓灘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

目前,狼城崗鎮已有東狼村等4個村莊的1.7萬名群眾搬入了現代化的新社區。

「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是保障黃河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需要,也是實現灘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中牟縣委書記潘開名對記者表示。

產業旺,邁步奔小康

農民富不富,關鍵看收入。狼城崗鎮堅持以鄉村振興為抓手,積極探索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依託豐富的資源優勢,把產業發展作為強鎮富民的突破口,該鎮紀委書記王高峰告訴記者,目前,狼城崗鎮菊花種植、白玉蝸牛養殖、池塘內循環生態養殖和稻鱉共生綜合種養項目已初具規模。

黃河流經中牟縣狼城崗鎮8公裡,造就了水源豐富、平坦肥沃、生態環境優美的天然優勢。

「黃河鱉、黃河魚、錦鯉、蘋果和辣椒,還有200多年的南仁查拳、摩門八卦,狼城崗鎮遍地都是寶。」白鋼林認為,這是黃河兒女最大的財富。下一步,該鎮將依託黃河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自然風光發展鄉村全域旅遊產業,打造黃河岸邊特色風情帶,一個產業興旺、美麗和諧的新狼城崗正在逐步呈現。

採訪手記:印象狼城崗

楊留鎖見證了黃河的「害」與「利」,由「害」到「利」的演變過程正是基於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從脫貧攻堅、灘區遷建到產業發展,再到謀劃未來,灘區人民實現了從「要我搬」到「我要搬」的思想轉變,適應了由「村民」到「居民」的身份轉換,過上了城裡人的幸福生活。

而在農業發展方面,也從傳統的小麥、玉米、大蒜向菊花、中藥材、蘋果、葡萄等特色種植,蝸牛、錦鯉、稻鱉混養等特色養殖轉型升級。日出江花紅勝火!黃河灘區人民滿懷信心與幹勁,走在奔向小康的「彩虹大道」上。

相關焦點

  • 大眾日報1.8萬字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紀實,全景記錄灘區遷建歷程
    牢記總書記囑託,山東把黃河灘區脫貧遷建這一民生工程作為脫貧攻堅重點任務,確保2020年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給60萬灘區群眾一個穩穩的家。山東還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統籌推進「黃河灘」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這是一幅徐徐繪就的壯麗歷史畫卷。本報一直見證、記錄灘區變遷。
  • 踐行囑託爭出彩·小城故事①丨「愚公後人」海燕築夢記
    為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大河網派出記者到河南沿黃8市採訪,開展「小城故事」網絡文明傳播活動。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請跟著大河網一起走進「小城」,見證人民幸福生活,探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故事。大河網訊(記者 馬義恆 賈志昊 韓淼宇)王屋山下有名村,愚公移山傳古今。
  • 淄博黃河灘區遷建首個灘內村莊開始拆除
    大眾網·海報新聞淄博2月28日訊(記者 邵鵬飛)2月26日下午,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排舊房應聲倒下,淄博高青縣常家鎮開河村黃河灘區舊村開始拆除,拉開了淄博黃河灘區舊村拆遷的序幕。「能搬到寬敞明亮、離縣城又近的樓房是我們灘內人們多年來的夙願,畢竟在這裡住了幾十年,一想到再也見不到它了,還是禁不住流淚了。」開河村村民封玉芬擦了一下眼角後又笑著告訴記者,「謝謝你來給我們拍下這張合影。」拆除現場村民們齊心協力,速戰速決,搬東西的、裝車的、拆房子的,井然有序進行著。搬完東西,同老房子揮手告別,向著幸福新生活再出發。
  • 大遷建|學校從灘內到灘外+年輕教師加入灘區學校…灘區孩子的...
    1 編者按:為全面反映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生動實踐真實記錄灘區幹部群眾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向世代為害的「黃患」發起挑戰,通過村居遷建、防洪安居以及產業扶貧等一系列治本舉措,徹底改變60萬灘區百姓苦難命運,譜就新時代灘區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恢弘史詩。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1日訊 2020年6月24日,黃河洪峰在山東過境。根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統一調度,省內54座浮橋必須拆除,位於東明縣沙窩鎮的沙窩浮橋是其中之一。
  • 長清區灘區遷建安置房入住儀式舉行 一把「金鑰匙」打開幸福門
    長清區歸德街道黃河灘區遷建安置區崇德苑門口,長清區灘區遷建安置區入住儀式正在舉行。在入住儀式上,灘區群眾代表從省、市、區領導們的手中接過了一個個裝裱好的「福」字。特別的是,「福」字旁邊是一把帶著紅繡球的金鑰匙。「一把金鑰匙打開幸福門」,這樣的祝願和期許在這樣的情境下分外令人感動。
  • 楊志雲:「爭拼趕超」打造現代化樂居小城
    楊志云:「爭拼趕超」打造現代化樂居小城 2020-07-10 1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灘區遷建手記|「等搬上樓後,開一家早餐店」濟南長清灘區居民有了...
    最近,眼看要喬遷新居,王大姐又得到了好消息:濟南長清區孝裡街道專門為搬遷居民,開辦了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勞動力轉移就業職業技能大培訓。王大姐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了面點培訓班。「雖然我現在做的面點還不太好看,但是我會不斷練習,我相信一定能做的跟老師一樣好。」王大姐表示等搬上樓後,想租一間門頭開一家早餐店。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在廣袤無垠的三江平原,記者欣喜地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正在實現,中國農民願意種糧,中國糧食生產逐漸插上科技的翅膀,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全面小康生活正在向我們走來!  調研手記:  民以食為天,糧食關係國家安危、人民幸福。
  • 「沙畫繪小康」小康點亮生活 看貧困戶李雲鵬如何綻放生命之花
    此前報導:【沙畫繪小康】小康承載初心兵哥陳堃源助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沙畫繪小康】小康屬於人民井岡山神山村的華彩蝶變【沙畫繪小康】小康源自奮鬥支月英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綠滿灘區幸福來 ——平原示範區保護與治理黃河灘區綜述
    平原示範區灘區岸線26公裡,灘區面積126平方公裡,佔全域面積的1/3,轄兩個鄉鎮(橋北鄉、韓董莊鎮)49個村,涉及10萬群眾。與鄭州核心城區呈左右岸分布,被譽為「黃河下遊第一灘」。黨員帶好頭,幹部走在前,群眾有動力,在「以獎促拆」的政策激勵下,短短30天,黃河灘區99.7%的違建大棚戶籤訂了自拆承諾書,涉及灘區的兩個鄉鎮,共拆除大棚及「四亂」點3000餘處、180萬平方米。   「棚子拆除了,心病沒有了,可讓俺過上正常生活了。」
  • 踐行囑託開新局|鹽城:向海發展開啟新徵程
    省委全會提出,鹽城要面朝大海、向海發展、賦「能」未來,成為綠色轉型的典範,讓老區人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踐行囑託開新局,鹽城市委書記戴源表示,鹽城將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重大使命,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
  • 2天1夜小周末,坐上2h高鐵去中國第一灘這座小城吃海鮮
    有一座小城一直遍地的海鮮美食,卻一直沒火,像被世人遺忘般的存在。電白,隸屬廣東省茂名市,位於廣東西南沿海,全區常住人口154.40萬人。距離廣州城區高鐵僅有2小時車程。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豉椒炒魷爆椒魷魚,廣東話叫「豉椒炒魷」=「解僱你」的諧音「中國第一灘」就在茂名電白水東這一座小小城裡
  • 眾志成城 蝶變出彩 商水:戮力同心繪就「脫貧畫卷」
    這不僅是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更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所以必須如期實現。拔窮根,摘窮帽。百萬商水兒女戮力同心,背水一戰,瞄準「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緊盯「戶脫貧、村出列、縣摘帽」靶心,出臺「興產業、抓落實、促增收」措施,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勇氣,用扶貧戰役的「大捷」詮釋對總書記的擁護,用脫貧摘帽的「全勝」踐行對黨的忠誠。
  • 百位人大代表話小康|吳惠芳:鄉村「新兵」見證小城奇蹟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現在離年底收官還剩100餘天!為全面展現人大代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使命擔當, 「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江蘇人大發布、新江蘇客戶端、中國江蘇網特別策劃「百位人大代表話小康」活動,面向全省五級人大代表徵集相關稿件,並將擇優精選100篇同步推出。
  • 十九大時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寧夏的囑託(下)
    原標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寧夏的囑託(下) 確保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閩寧鎮,曾經的幹沙灘,現在的金沙灘。 金秋時節,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村民何利霞,在村裡的寧夏光伏農業科技示範園忙著採摘香菇。「真想請總書記再來原隆村,跟他說說俺家的變化。」何利霞說。
  • 深耕雪經濟 唱響四季歌(體育助力小康生活④)
    曾經,崇禮是一座交通不便、默默無聞的山區小城。以北京冬奧會籌辦為契機,崇禮不斷擦亮滑雪的金字招牌,目前已建成7家功能完備的滑雪場。滑雪運動帶動著產業升級、城鄉發展,一幅美麗畫卷正徐徐鋪開。溫昌用拆遷補償款購買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住上了乾淨整潔的樓房,還端起了「雪經濟」的「飯碗」——太舞滑雪小鎮建成後,為原住村民提供了「一戶一崗」的就業優惠政策,溫昌和許多村民一起,回到本村地界上了崗,「每月有四五千元的穩定收入,還有五險一金。」其實,從上世紀90年代起,崇禮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就已開始吸引外界目光,1996年就有了第一家滑雪場。
  • 兩山理論 密雲實踐丨密雲區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密雲區按下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綠色發展快進鍵。堅持生態立區,持續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綠色發展,創新具有密雲特色「兩山」理論轉化模式,走出一條綠色發展新路徑,實現生態和富民雙豐收。
  • 北侖:奮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力爭進入國內大城市一流強區
    朱省海 攝由市政府新聞辦主辦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電視系列發布活動,12月17日晚聚焦北侖。「十三五」期間,北侖主動適應新常態,堅決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以「青年北侖」「數字北侖」「美麗北侖」三大工程為依託,在產業體系、創業創新、功能品質等領域聚焦發力,高分書寫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答卷。北侖以全市1/16的地域面積和戶籍人口,創造出全市1/6的經濟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