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窮則思變,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早在秦末時期,就發生過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其中,農民領袖陳勝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表達了窮則思變的思想。陳勝,就是今天的周口市商水縣人。他生長的這片熱土秦時稱陽城,宋朝改為商水,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縣史。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厚重的商水與時俱進。位於豫東平原的商水縣,有著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平原地貌,但是卻承擔著經濟與人口增長不平衡的壓力,被國家劃入大別山片區扶貧開發重點縣。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必須全部脫貧。這不僅是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更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所以必須如期實現。
拔窮根,摘窮帽。百萬商水兒女戮力同心,背水一戰,瞄準「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緊盯「戶脫貧、村出列、縣摘帽」靶心,出臺「興產業、抓落實、促增收」措施,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勇氣,用扶貧戰役的「大捷」詮釋對總書記的擁護,用脫貧摘帽的「全勝」踐行對黨的忠誠。
在這場戰役中,勤勞樸實的商水兒女發揚「責任擔當、勤勞智慧、堅韌不拔、守望相助」的奮鬥精神,以大地為卷,以心血為墨,書寫著忠誠與擔當,繪就了一幅脫貧與發展的「商水畫卷」。
截至2018年底,全縣136個貧困村全部退出,2019年5月省政府批准商水縣脫貧摘帽。全縣建檔立卡人口23607戶92878人全部脫貧,歷史性地實現區域性整體脫貧。
5年來,全縣共派出578個駐村工作隊,1155名工作隊員,91家省市縣單位開展定點扶貧結對幫扶,769名科級幹部擔任掛村幫扶領導,31000名共產黨員全部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千人駐村、萬人幫扶」活動紮實開展。
畫卷的背後,凝聚著廣大幹部群眾奮鬥的汗水。「十三五」以來,商水縣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補齊短板,繪就反貧困鬥爭偉大決戰的新時代畫卷。在這場戰役中,百萬商水兒女以大地為卷,以心血為墨,一個個感人故事,群像畫面展示著忠誠與擔當。
抗疫穩崗 人定勝天
2020年元月23日,周口市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發生在商水縣鄧城鎮林村,周口市第一個因疫情封村的命令在林村傳達,成為周口市第一個村級黨員幹部率先設卡值班縣。
疫情就是命令,當晚,全縣23個鄉鎮傳達「八個一律」的工作要求。全縣基層黨組織以支部為戰鬥單元,劃分為若干網格,在鄉鎮農村,1720名鄉鎮黨員幹部、3518名農村黨員幹部、6500多名普通黨員奮戰在全縣疫情防控的主戰場上;在中心城區,1925名機關單位工作人員下沉到254個「卡點」,與720名街道社區幹部、760名基層普通黨員齊上陣同戰鬥,在第一線做宣傳、守卡點,構築起「街道-社區-物業-機關單位」四級防控的「戰疫」防線,形成了全員參與的群防群控工作格局。
形勢逐漸好轉,全縣4名確診病人、4名疑似病例相繼解除觀察。隨後,周口市第一場支持復工復產的「春風送真情,就業暖民心」幫扶企業招聘會,就選擇在商水召開。而作為東道主的商水縣,更是多措並舉採取線上招聘和分散實地招聘的兩種方式,給企業送去暖暖「春意」。
截至3月底,全縣121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復工102家,復工率達84.3%。5個省重點項目全部復工,復工率達100%。25個市重點項目,已復工21個,復工率達84%。統一包車對外輸出農民工15萬人。全縣新增就業崗位7200多個,帶動貧困戶5600多戶;支持企業資金9000萬元,今年以來共分紅320萬元,戶均1600元。
巧婦能為 硬核巾幗
脫貧攻堅顯身手,婦女也頂半邊天。
商水縣立足縣情優勢,圍繞保脫貧、強產業、補短板、聚焦貧困人口增收,突出主體培育、產銷對接、科技服務、人才培養等關鍵環節,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八大產業模式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尤其是,該縣以「巧媳婦」工程為引領,讓不同年齡、不同技能、不同身體狀況的留守婦女都能在家門口就業,實現務工增收和照料家務「兩不誤、兩促進」的目的。
目前,全縣已形成服裝服飾、漁網編織、無紡布製品三大主導產業,巧媳婦工程示範基地、企業、加工點635家,實現了全縣所有行政村「巧媳婦」工程全覆蓋,從業人數12萬人,人均增收1.8萬元以上,就業人員年收入達到20億元以上,年創產值50億元以上,帶動2萬多名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商水縣的阿爾本製衣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個龍頭企業,像大家所熟悉的優衣庫、歐時力、拉夏貝爾、歌莉婭等品牌,阿爾本都是他們的長期合作夥伴。脫貧攻堅開始以來,阿爾本公司通過「免費培訓+就業」「入股合作分紅」「企業+工作站」等幫扶模式,積極吸納貧苦戶,公司現有員工3300人,累計帶貧1100人,合作幫扶1565戶。
在「巧媳婦」工程的帶動下,群眾開始把自己多餘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務工掙錢上,農忙務農,農閒務工,兼顧家務,成為亦工亦農亦家的新農民,農村「三留守」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群眾的腰包鼓了,心氣順了,鄰裡關係、幹群關係得到了很大改善,幸福指數也大大提升,商水「巧媳婦」由昔日的「留守婦女」轉身成為「硬核巾幗」。
繡織希望 網住幸福
一張漁網奔小康,這是商水縣很多貧困家庭的真實寫照。
商水縣遍地開花的「漁網編織業」,是該縣分布最廣、從業人員最多的扶貧「兜底產業」。
漁網編織業技術要求低,生產設備簡單,房前屋後就是車間,不受時令限制,不分男女老少,稍具勞動能力的人都可以操作,非常適合條件較差的貧困人口就業,具有天然的產業兜底扶貧優勢。
於是,商水縣將漁網編織產業拓展到全縣136個貧困村,把培訓教室、工廠車間搬到田間地頭,對全縣2670名有勞動能力沒有就業渠道的貧困戶進行漁網技能培訓,發放漁網編織操作臺(漁網編織的設備),探索出「公司+分廠+聯繫點+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把眾多的農家小院變成了漁網「加工點」,眾多貧困戶變成了產業工人,實現未就業貧困勞動力漁網產業全覆蓋,確保貧困群眾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擦亮了縣域扶貧產業品牌。
尤其是今年疫情防控期間,由於漁網編織大都是分散生產,所以,最先實現了復工復產。從最初的來料加工到現在的全產業鏈生產,從只有十幾個人的手工小作坊到擁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加工站點的產業扶貧基地,商水縣漁網編織業在短短幾年間實現了「華麗轉身」,現擁有加工企業336家,從業人員達7萬人之多,其中貧困戶2.12萬人,戶均增收1.4萬元,年產漁網1億條,年產值25億元,佔領著全國淡水漁網市場的70%以上,實現了全縣23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全覆蓋,產品遠銷10多個省市和馬來西亞、俄羅斯等8個國家。僅龍巢網業一家企業就帶動近萬人就業,帶貧近千人。
如平店鄉大朱莊村貧困戶朱冬梅,因公公患肺癌返貧,為照顧老人和孩子,朱冬梅不再外出打工,加入編織漁網的大軍,每月能賺1千至2千元,很快就實現了脫貧;練集鎮河沿村村民苑世美,95歲高齡,五代同堂,從事漁網編織,一個月也能掙個七八百塊錢,收入不高,但老人卻精神矍鑠,中央電視臺還採訪過她,現在身體還很硬朗,因為她覺得自己雖然已經95歲了,非但沒有成為子女的負擔,卻找到了從未有過的人生價值體現;城關鄉瓦房莊村村民王群,丈夫去世,兒子上學,因長期有病不能外出,通過巧媳婦工程在家編織漁網,每天可收入45元,年收入1萬多元;鄧城鎮大陳村村民郝長紅,身體殘疾,行動不便,駐村幹部就幫助他設計了一套裝有滑輪的漁網編織工具從事漁網編織,年收入近萬元。
目前,商水縣已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生態漁網之鄉」。
真情扶貧 感動鄉親
在商水縣眾多扶貧書記的隊伍中,有這樣一個人值得一提。
他叫張麒麟,1975年出生,2010年入黨,是一名重情重義的70後黨員,妻子在鹿邑縣上班,兩個孩子在鄲城縣上學,一家四口分居三地。2017年5月,張麒麟被組織選派到譚莊鎮三李行政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兼第一書記。
駐村3年多來,他把貧困戶當做自己的兄弟、父母,幫助曾將他拒之門外的貧困戶李春林落實各項扶貧政策、申請扶貧小額貸款5萬元和電商扶貧項目,成為貧困戶的知心人。貧困戶李春林逢人就說:「張書記待我比俺孩子還好、還親!」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為了引進產業,使三李村徹底脫貧致富,張麒麟不顧風霜雨雪,動員三李村在外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引進襪子產業;不問星光月華,向鎮政府爭取兩個扶貧車間建設項目,不怕暴雨傾盆,一次次做村民工作,盤活三李村廢閒地,為襪子企業落地創造條件。
目前,三李村已經發展襪子生產企業4家,年產值2000多萬元,吸納勞動力200餘人,其中貧困勞動力26人,人均年工資3萬元,僅襪子產業一項為三李村群眾增加收入達500多萬元,三李襪業產業園還被縣委、縣政府確定為「2018年全縣重點工程」。
今年4月,80多歲的老父親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為了照顧父親與扶貧工作兩不誤,張麒麟把父親接到村裡,在村室與父親同吃同住,每天6點就起床做好早餐端到父親跟前,待父親吃過飯,再趕往4公裡外的鎮政府集中開會。
張麒麟說:「三年多來的日日夜夜,遇到過困難,經歷過挫折,也收穫著幸福。作為脫貧攻堅戰中的一名戰鬥員,付出過、奮鬥過,無怨無悔,倍感榮幸。」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張麒麟只是商水縣1155名駐村幹部的一個縮影,還有為扶貧一推再推婚期不結婚的肖遷、視殘疾貧困戶如親人的黃錦傑,以及堅守駐村5年、培育炸油條專業村的許村第一書記康國富等等,正是這千人駐村、萬人幫扶的點點星光,才匯聚了真扶貧、扶真貧的燎原之勢,交出了群眾滿意的時代答卷,譜寫了百姓生活更加美好的嶄新篇章。
堅韌作翼 志贏遠方
勤勞智慧是商水人最鮮明的品質,在黨員幹部和脫貧榜樣的引領下,廣大貧困群眾用志氣消除思想上的惰性,用智慧填補能力上的不足,抖起了脫貧致富的精氣神。5年來,全縣共評選出勵志脫貧戶3620戶。
袁老鄉殘疾人朱建舟,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他身殘志堅,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帶領與鼓勵下,靠一臺改裝的電動縫紉機,和一雙自強不息的手,2018年朱建州憑自己的勤勞智慧光榮脫貧,開啟了輪椅上的致富人生。
2014年,朱建舟不慎從工地摔下,造成一級殘疾,34歲的朱建州一度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氣。
縣財政局駐村工作隊了解到朱建舟在上職高時學過家電和機械維修技術後,2016年8月,在他們的鼓勵和幫扶下,朱建舟嘗試開起了家電和電動車修理鋪。
2017年5月,駐村工作隊的同志又給朱建舟介紹了工序簡單、不用費力的加工手提袋的工作。加工手提袋雖然不累,但需要用腳蹬踏板,這對於雙腿殘疾的朱建舟來說無疑是十分艱難的。為克服困難,他嘗試改裝,經過多次試驗,終於把縫紉機腳踏板改成了手動式控制,用手操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夫妻二人一個月又增加了一千元左右的收入,還能顧家和照顧孩子。朱建舟勵志脫貧的事跡不僅感動了十裡八村,更是身體力行為兒女樹立了榜樣。
2015年,朱建舟一家四口人均純收入只有2315元,但到了2020年,朱建舟一家人均純收入達到8290元。2020年10月商水扶貧表彰大會上,殘疾人朱建舟光榮的戴上了「最美勵志脫貧戶」大紅花。
譚莊鎮灣子村殘疾人王志懷,因觸電失去雙臂。在駐村工作隊員和培訓老師的鼓勵下,王志懷積極學習電商知識,硬是用嘴咬著一根筷子敲擊鍵盤滑鼠苦練計算機操作技能。憑著一隻竹筷、一部電腦、一根網線、一個滑鼠,王志懷2015年一家三口人均收入1萬元,2020年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在他的帶動下,有67個家庭從事電商經營,灣子村也成為遠近聞名的淘寶村、電商村。
青春無悔 抒寫擔當
肖遷,1988年出生,201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12年大學畢業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在新疆服務三年。2016年6月,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商水縣稅務局。3年的援疆經歷使他對祖國、對單位、對家鄉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情。2017年5月,他主動要求做駐村第一書記。
從到村裡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自己當成了任莊村的一員。3年來,他吃住在村,農閒時挨家拜訪,聽村民的喜悅和煩憂;農忙時,和村民一起在大田裡揮汗如雨,一起蹲在地頭吃燒餅喝涼水。
他引進玩具和電子元件加工企業,使就業貧困戶人均月收入近3000元;通過多方考察引進金銀花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93畝,帶動100多個貧困戶就業。
3年駐村、3年曆練,鄉村的環境讓肖遷皮膚變得粗糙,卻更加成熟穩重,忙碌的工作讓三十而立的他沒有時間談對象,婚期一再延遲,村裡的大嬸大伯常替他著急,「肖書記,俺啥時候能吃上你的喜糖啊?」
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3年來,任莊村的路通了,燈亮了,產業興旺了。腳下沾滿泥土,心中沉澱真情。在決戰脫貧奔小康的路上,商水像肖遷一樣的年輕駐村幫扶幹部還有很多,他們守初心、擔使命,用奮鬥和夢想書寫人生道路上的扶貧篇章,使擔當成為青春最靚麗的底色!
這些故事是5年來扶貧的印證和縮影,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偉大進程中,商水縣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用真情和汗水書寫的扶貧故事將永遠鐫刻在商水大地,永遠銘記在商水人民心中!
(來源: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於揚 通訊員 魏紅 耿協金 付永奇 劉慧娟 唐麗娜 王明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