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小康路上中國農村真實樣貌的國家相冊

2021-01-15 湘湘帶你看社會

原標題: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小康路上中國農村真實樣貌的國家相冊

央視網消息: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從12月1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推出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共9集,主題契合振興鄉村、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和任務,關係到國家的發展,切中百姓的關注,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節目採用紀實跟拍的方式,攝製組深入農村,用一年多的時間記錄了這些村莊中真實的人物、鮮活的故事、生動的進程,展現真實的農村風貌,塑造當代農民形象,呈現大時代背景下普通鄉村的「變」與「不變」。

一、真實記錄「變」與「不變」,鄉村振興背景下中國鄉村社會學掃描

聚村而居,村莊是農民生產、生活和交往的基本社區單位,是血緣關係基礎上形成的共同體。鄉村本色的「變」與「不變」,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意義重大。該片既觀察到中國鄉村整體從傳統向現代邁進、奔向小康的路上,村莊在變化,內生動力十足,又看到不少村落隨著年輕人外出打工「人口流失」,「空心化」問題嚴重,古村原貌保護和優秀民俗文化及純樸民風的保留與繼承也面臨著巨大挑戰。節目選擇6個不同區域各具代表性的村莊為拍攝對象:浙江永嘉縣巖龍村、福建寧化縣延祥村、安徽休寧縣右龍村、貴州黔東南州從江縣佔裡村、山西高平市圪塔莊村、陝西延川縣乾坤灣鎮伏義河村、肥家山村。這些村莊都有豐富的歷史蘊含、獨特的自然環境,有特色的節日節氣民俗文化,也都有現實的發展問題。沒有顯赫的名氣,甚至從未被外人關注過的村莊,正因其普通,才更有普遍性——這是中國大部分村莊的真實樣貌。

首先,不迴避問題,觀照了土地與農民的關係。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四時節氣代表農民和土地的關係,也是9集節目結構的時間線。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但是隨人口流失土地撂荒問題嚴重。如延祥村4000多畝地撂荒1000多畝。鐵爐坑是延祥村所屬的一個村民小組,戶籍上登記人口有180人,可實際上常駐的只剩下了四戶八個老人。因為不通公路,年輕人已經全部外出,祖先留下的400多畝水田基本拋荒。因為人少種不過來,2019年的春耕,鐵爐坑的官遠水只種了30畝水稻,還被鳥、田鼠、野豬糟蹋,收穫寥寥無幾。

其次,彰顯了基層幹部的作用。村莊是個社會,鄉村振興,需要幹部有責任和擔當。如延祥村新的村委會主任楊立斌當選後,面臨古村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民俗手工藝傳承、種植養殖、經濟發展等問題每件都不簡單。村裡年輕人少,成了「空心村」,老屋也在快速消失。他努力尋找振興古村的途徑:成立「村賢會」,四處奔走向政府要古村維修基金,幫扶一家一戶解決老房修繕難題,全力組織村民在撂荒地種植中藥材;帶頭示範蓋一所外表和古村建築一致、內部現代設施齊全的新民宿樣板間,呵護幫扶最後兩戶貧困戶脫貧;還籌善款、找政府幫助修連通鐵爐坑的公路。他張羅把正月裡傳統的花燈搞起來,在村裡人的觀念裡,人燈平安才能換得來年的風調雨順。這一年的花燈巡遊,延祥村委會四處宣傳,盛況空前,打出名氣。又如山西省高平市的圪塔莊村韓家莊在致富帶頭人韓晚枝的帶領下種植優良品種果樹,日子富了,韓家莊第一書記牛月林還帶動相鄰的西郭莊、圪塔莊村也改種玉露香梨,耐心改變鄰村人安於現狀、囿於貧困的思想,種下「希望樹」,同走富裕路。

最後,彰顯了幹部群眾齊心合力奔小康的內生動力。如延川縣乾坤灣鎮伏義河村和肥家山村,是馳名中外的延川紅棗的故鄉。但大棗銷路不暢,村民郭海燕嘗試用紅棗造酒,得到村幹部、鎮幹部和縣領導的全力支持,辦全各種許可證,開辦了伏義河村酒廠,村民賣不出的癟棗、裂棗他都收,解決了村民賣棗難。酒廠開工之後,酒瓶沒有,克服這個困難後,酒如何賣出去成為難題。郭海燕求助大酒廠給代銷,可是大廠因故停產,代銷的事泡湯。政府支持西部地區博覽會,他免費得到展位,酒雖然賣得不多,但打響了品牌。他和村民想盡一切辦法奔小康的勁頭,是中國農民內生動力的寫照。又如風景秀美的浙江永嘉縣巖龍村,村民為了致富,開發旅遊,希望打通前往峽谷瀑布群的山洞,同時開展養殖娃娃魚、種櫻桃樹;貴州叢江縣佔裡村村民試種中藥苗等等,因地制宜,絕地求生,百折不撓,終有收穫。

二、人物鮮活,故事生動,刻畫呼之欲出的當代農民群像。

首先,生動刻畫了倔強不服輸的老農民可愛可親的形象。如福建延祥村的老人官遠水,74歲,16歲起種稻。村裡的年輕人都進城打工,祖輩留下稻田大面積撂荒,沒人種。兒子要把他和老伴接到城裡去,他拒絕了。水稻是他的命根子。為了不讓鳥、老鼠、野豬糟蹋糧食,他發明製作了各種自動發聲裝置,如竹筒接水敲鐵桶、蚊香點鞭炮。可他最終沒鬥過動物,糧食幾近絕收。老官氣不過,生生從老鼠洞裡掏回了幾筐稻穗。政府給村裡通了公路,老官決定下一年再多種上幾十畝水稻。他雖然有點像「堂吉訶德挑戰風車」,但這種倔強不服輸的精神,是骨子裡的中國農民精神!又如陝西肥家山的郝國軍,66歲,16歲起務栆。遇到春旱秋澇,老郝的大棗收入只有往年的三成,蔬菜種植也多次失敗。但老郝不服輸,接著種。為了解決灌溉困難,他希望政府給山上拉上動力電。老郝抓準一切機會跟領導提想法,結果還真有了結果!在政府扶持下,老郝的大棚棗嫁接了新品種,他把三年後的小目標定在了掙十萬元錢。

其次,生動刻畫了村幹部樸實勤懇、一心為村民幹實事的可愛可敬形象。除給人印象深刻的延祥村村委會主任楊立斌在任何難事面前不低頭、總想辦法破解一個個難題之外,巖龍村書記季德壽的形象也栩栩如生。2018年底,巖龍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他帶領村民抓住機會,發展旅遊致富;在遊客突發心臟病死亡事件,養殖娃娃魚、種櫻桃樹屢屢受挫的危機面前,起到主心骨的作用,化危機為轉機,迎難而上。安徽右龍村書記張光武當村幹部20年。村裡除了傳統的茶葉、油茶果等種植業,沒有別的產業,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村裡越來越冷清。為了振興村莊,張光武找到了實現依託古村資源、文化興村的新目標,那就是續寫保存的一部老族譜。右龍村張姓千年的沿革,都記載在族譜裡。他召開村民大會,一致通過續族譜,可吸引天下所有張姓人來尋根、認祖歸宗,從而打響村莊品牌,拉動二、三產業經濟……一個個好帶頭人形象脫穎而出。

再其次,生動呈現了鄉村文化傳承人和民俗傳承人恪守匠心、薪火相傳的可愛形象。如延祥村做了幾十年花燈的老藝人楊道元,70多歲了,以竹為骨、以紙為面,以書畫為妝,是延祥花燈承襲古韻的傳承人。2018年福建省三明市把這項民間手工技藝列入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他為了花燈傾盡心血。在準備客家祭祖大典花燈巡遊時,他被查出身患重病,大家讓他休息,可是他還是按時出現在現場,指導各個環節。他要傳承下去的不僅是手藝,更是鄉村文化根基。貴州從江縣佔裡村村支書吳元不僅帶領村民嘗試種植中藥材發展經濟,還努力傳承侗族大歌等優秀傳統民俗文化。

侗族大歌,是侗族歷史傳承的載體,也凝結著民族文化的精華。吳元曾經是一位歌師,年輕時收集過大量的侗歌。他重視佔裡祖先立下的六條款約,包括愛護山林、珍惜資源、重道德,守倫理等內容。這些規範使得佔裡保持了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和諧。每年的盟誓節,村人都要重溫這些誓約。在節日裡,他帶頭領唱古老的侗歌,把節日氣氛推向高潮。這些傳承人守望文化自覺,賦予鄉村文化底蘊,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

三、節奏緊湊,製作精良,風格既凝重深情又活潑有趣,用「兩腳泥」拍出「真善美」,好評如潮。

該片製作考究,4K超高清拍攝,超越電影的細膩畫質,特種設備拍攝,航拍、無人機拍攝都用上了。總編導專門給攝影和編輯制定了拍攝和編輯手冊,細到每一種情景的拍攝、每一幅畫面的構圖用光,力爭達到「真善美」。真:真實;善:弘揚傳統文化精華及中國人的優良品質,具有建設性;美:聲畫俱佳,可視性強,老少鹹宜,雅俗共賞。因而本片風格清新,兼具凝重深情與活潑有趣。通過事實形象化表達,保持全片流暢的動態線、敘事感。

「腳上沾著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該片的創作「走心」,充滿溫度。6路外拍攝製組前往全國6個省市自治區拍攝採訪,累計行程數萬公裡。一年多時間裡,《村莊故事》的拍攝者們沉浸在村裡,在田間地頭跟蹤拍攝這些普通村莊和村裡普通人的生活變化,拍攝了幾千小時鮮活素材,真實展示了中國農村圖景,展現了村裡人頑強奮鬥的精氣神。這種精神,正是我們今天追求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在新媒體傳播方面,針對網際網路用戶的收看特點,充分開發本片視頻資源,全方位、多角度進行碎片化視頻生產,既有幾分鐘精編版短視頻,還有伴隨每集播出的精切預告等短視頻,豐富多彩,長短結合,強化新媒體傳播。幾乎每一集和短視頻都成為「爆款」收割巨大流量。同時在本片前期拍攝過程中就陸續推出近百集《中國村莊》短視頻,引發強烈社會反響,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2.8億。這些短視頻既為長版紀錄片預熱,也充分利用素材跨屏傳播,擴大了影響,取得疊加傳播效果。

《村莊故事》一經播出,立刻贏得廣大觀眾、社會各界和專家學者的好評。「人類學電視公開課」「充滿魅力的《村莊故事》」「看到《村莊故事》,就想前去旅遊,親眼看一看這些村裡人領略當地風情」「被片中可愛的人物感動,看到村莊發展的希望」。

《村莊故事》是獻給中國鄉村振興的深情禮讚,是一部讓廣大觀眾深刻了解中國村莊的真實樣貌的優秀作品。「生活的精彩往往高於人們的想像」,該片通過紀實去記錄、呈現這個時代真實的模樣,綿密敘事,讓世界感受到中國鄉村的「變」與「不變」,感受中國奔向小康的步伐。(王永利)

責任編輯: 小雲

【來源:央視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小康路上中國農村真實樣貌的國家相冊
    從12月1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推出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共9集,主題契合振興鄉村、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和任務,關係到國家的發展,切中百姓的關注,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節目採用紀實跟拍的方式,攝製組深入農村,用一年多的時間記錄了這些村莊中真實的人物、鮮活的故事、生動的進程,展現真實的農村風貌,塑造當代農民形象,呈現大時代背景下普通鄉村的「變」與「不變」。
  • 五集大型紀錄片《小康路上》即將推出
    ·決勝脫貧攻堅· 2020年是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之年,中國的減貧成就令世人震撼長沙縣融媒體中心將推出大型紀錄片《小康路上》,講述長沙縣對口幫扶多個地區實現攜手脫貧奔小康的故事。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 自2016年2月起,長沙縣先後在湖南懷化沅陵縣、湘西龍山縣水田壩鎮和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結對開展「攜手奔小康
  • 《今日龍抬頭》以百姓視角彰顯中國精神的國家相冊
    文:王永利由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聯動全國三十多家省級電視臺的500多位紀錄片從業者一次集體志願行動的成果:四集系列紀錄片《今日龍抬頭》近日在全國衛視密集播出,該片每集30分鐘,拍攝選在農曆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開始,片中的35個故事普普通通,人物生動形象,有質感,有煙火氣,敘事有致,他們激動的淚水,殷殷的期待和默默的祝福,讓人們看到了各行各業、各族人民把小我小家融入大我國家
  • 大型4K超高清紀錄片《智造美好生活》新年首播
    在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之際,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與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聯合出品的大型4K超高清紀錄片《智造美好生活》,將於2021年1月 1日—6日率先在CCTV4每日13:00播出,並在央視頻、優酷等同步上線播出。
  • 雲南《激越怒江》《落地生根》兩部紀錄片入選全國榜單!
    近日怒江脫貧攻堅題材紀錄片《激越怒江》《落地生根》2部作品代表雲南省入選中宣部全國脫貧優秀節目和國家廣電總局「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公益展播怒江地處中國西南是中國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中典型代表之一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難啃的「硬骨頭」這裡集邊疆、民族、貧困、山區於一體是雲南省乃至全國脫貧攻堅工作中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被外界稱為脫貧攻堅戰役中的「上甘嶺」聚焦「三區三州」,攻克「難中之難」
  • 日本導演拍攝中國扶貧紀錄片,感慨記錄了史無前例的人類奇蹟
    2021年元旦前夕,近1.5億歐洲觀眾觀看了中國紀錄片《中國減貧:史無前例的人類奇蹟》。該紀錄片由解讀中國工作室出品,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知名紀錄片導演藤田淳夫執導。
  • 中國紀錄片赴英國參加展映 講述中國人真實生活
    中國紀錄片赴英國參加展映 講述中國人真實生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6日 05: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米爾頓·肯尼斯三月十四日電(記者 李鵬)五部來自中國的紀錄片十四日起在英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上展映,向英國電影人與觀眾講述真實的中國生活。
  • 青春,在奔小康路上閃光
    傅俊攝  記者馬曉芬  三年前,一位「95後」鄉創女青年,在琅琊鎮徐聯村飼養大型經濟禽鴯鶓,種下了農業夢想的起點。她說,趁著年輕,就要做一些對自己、對家鄉百姓生活有所改善的事。  01、敢想敢幹「創」出致富經  沿著琅琊集鎮往西前行,一路綠樹蔥蘢、屋舍儼然,構成一幅美麗鄉村畫卷。
  • 向世界呈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1.中國故事 呈現真實的巨大感染力    紀錄片是一個國家的相冊,是一個民族的珍貴記憶,自20世紀誕生以來,日益成長為記錄歷史、傳播文化、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優秀的紀錄片記錄著歷史演進和文明進步的足跡,傳承著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影視藝術殿堂中的瑰寶、全人類共有的寶貴精神財富。
  • 2020中國一日·美好小康:明天,隨作家哲夫走進山西岢嵐
    中國一日,美好小康,著色幸福,詩寫希望! 2020中國一日美好小康2020年是我們國家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為此,2020年11月21號,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瀋陽廣播電視臺、中國作協創研部、中國作家網承辦的《2020中國一日·美好小康——隨作家走進故事》大型超長全媒體直播,用作家的視角,用媒體的鏡頭,來見證、記錄我們國家脫貧攻堅的歷程,講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故事。瀋陽新聞綜合頻道,986路上好朋友全媒體記者也有幸參與其中,見證奇蹟。
  • 中英聯手拍攝大型紀錄片《美麗中國》
    中英聯手拍攝大型紀錄片《美麗中國》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04-14    [列印] [關閉]         本報訊(記者劉坤喆)由英國BBC環球公司和中國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的
  • 大型電視紀錄片《祖國在召喚》:強軍徵程的生動展現
    紀錄片《祖國在召喚》由《使命》《忠誠》《血性》《家國》《鑄劍》《和平》六集內容組成,採取史論結合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個精彩的強軍故事,全景式再現了人民軍隊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作出的巨大貢獻。這部紀錄片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是一種激勵,讓社會各界對國防和軍隊建設充滿信心。縱觀整部紀錄片,在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上達到了很高的品質。
  • 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
    來源標題: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70周年之際,推出這部電視紀錄片,將引導激勵廣大官兵和社會群眾大力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和民族精神,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奮力推進新時代強國強軍事業,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村莊裡的國家權力運作圖
    在國家-村幹部-村民的權力關係中,國家政策的權力運作對村幹部的權威、角色和認受性以及村民的生計、自我意識和身份認同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在《國家、民族與中國農村基層政治》一書中,中山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副教授、華南農村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和清博士以此為引子,向我們揭示了村莊現實政治的錯綜複雜、當地獨特的文化情境脈絡以及其中的深層隱秘。
  • 紀念中日建交40周年大型電視紀錄片《暖流》開拍
    新華網北京2月24日電 文化動態紀念中日建交40周年大型電視紀錄片《暖流》開拍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批准立項的紀念中日建交40周年大型電視紀錄片《暖流》日前在山東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裕祿學校開機拍攝
  • 亞科瑞克村亞克西丨大美中國·小康印記
    來源:經濟日報新疆烏什縣亞科瑞克村能源示範小區已成為集居住、休閒、商業為一體的「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化農村新型小區。昔日亞科瑞克村村民住的是「幹打壘」房屋。烏什縣是「中國鷹嘴豆之鄉」,亞科瑞克村是主要種植基地,如今該村產品已通過無公害檢測認證。亞科瑞克村村民在給夏季果樹修剪、施肥。該村實施特色林果提質增效工程,通過組織種植戶學習林果管理技術培訓,為脫貧打好基礎。亞科瑞克村村民在農家書屋讀書學習。
  • 大型?民族歌劇《扶貧路上》首演,以黃文秀先進事跡濃縮還原全國...
    由印青任音樂總監、作曲,田沁鑫編劇、導演,宋小明作詞的大型民族歌劇《扶貧路上》,昨晚在廣西文化藝術中心正式亮相。 故事的主角叫黃文秀,是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原第一書記,在扶貧一線殉職時年僅30歲。
  • 新化籍作家寫新化 作家海燕長篇小說《小康之路》出版
    刻畫出中國人立志脫貧、奮鬥圓夢、實現小康的生動群像。因故事真實、照進現實,被讀者熱捧。湖南扶貧幹部閱讀感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小康之路》是反映農村生活的真實題材。扶貧重在精神扶貧,小康之路是立志之作。農業強則國強,農民富則國富,希望《小康之路》走入廣闊的鄉村。
  • 中央電視臺將播出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羅平篇》
    《中國影像方志》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重磅大型紀錄片,作為大型文化影像工程,紀錄片從中華文明的角度解讀地方志、從地方志的角度彰顯中華文明,以局部展示整體、以地方表達中國,從而為時代謳歌,為人民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