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永利
由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聯動全國三十多家省級電視臺的500多位紀錄片從業者一次集體志願行動的成果:四集系列紀錄片《今日龍抬頭》近日在全國衛視密集播出,該片每集30分鐘,拍攝選在農曆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開始,片中的35個故事普普通通,人物生動形象,有質感,有煙火氣,敘事有致,他們激動的淚水,殷殷的期待和默默的祝福,讓人們看到了各行各業、各族人民把小我小家融入大我國家,上下一心共克時艱的信心、決心和恆心。
一次特殊的志願記錄大行動,立意高遠,凸顯了眾志成城、共同戰疫的中國精神內核。
一個偉大民族的屹立,在於民族精神的熔鑄。「殷憂啟聖,多難興邦。」今年年初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次疫情深刻影響了中國,也熔鑄了「臨危而上、拼搏奉獻、守望相助、顧全大局、積極樂觀」的中國精神。這是一筆代價巨大的財富。重大的歷史事件,亦是重大的歷史責任,中國紀錄片人需要做這樣的一部紀錄片,它或是由此獲得了一種自覺,或是一種自律,或者思考,或者感知,或者是一種情感,讓觀眾看見了人性的光亮,乃至生命的脆弱、殘酷和美麗以及我們會怎樣加倍的珍惜。正如該片總編導趙捷所說,每個口述人都要問答三個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回答了這三個問題也就講述了中國人在面對新冠肺炎他(她)的經歷,講述了他們心靈的故事,用影像語言去刻畫,人物普普通通,故事也平平常常,卻在大災大難之時,用鏡頭定格一個民族的堅韌與頑強!當編導把一個一個人的經歷和質樸地、掏心窩地、有感而發地講述放在一起成片的時候,一定讓觀眾感受到的是「這是一個中國在講述」!創作者的創作方向和內心揣著的一種情愫,明確了整個這部片子沒有解說,空間和地域用字幕表達。在特殊的疫情期,通過雲端,雲傳送,雲交流,雲溝通,點點滴滴匯聚成全國紀錄片從業們志願記錄的一次大行動、集體智慧的結晶,也將是電視史上一個特殊的光榮榜!
普通人的奉獻、犧牲和情感,樸實呈現善良與堅韌的人性光芒。
抗擊這種重大突發疫情,不僅要消耗大量的物質資源,更加考驗人類的精神意志,所以也是一場意志戰。堅強的精神意志,成為打贏這場人民戰、總體戰、阻擊戰強大的內在驅動力。該紀錄片用鏡頭思考,記錄了這種凝聚民族偉力之精神意志。該片中,每一個普通人樸實展現人性光芒,都是14億中國人的縮影。陳靜,是火神山醫院重症監護室護士長,來武漢連續加班加點第30天了,在給重症患者氣管插管等高危操作中衝在前面,同時又作管理,「百搭」,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呵護病人如春風化雨,清除高汙染垃圾如藍領工人,訓斥防護不注意的小護士既像家長、又像大姐。厚重的防護服和緊張勞作使她渾身大汗淋漓,「恨不得跳進水裡」,「只想喝一口冰的!」但「看到陽光就看到溫暖」,摘下口罩後,壓痕道道的臉上,露出一臉笑容。熊德華,49歲,武漢市江漢區民意街友誼社區黨委副書記,自從封城以來,一直戰鬥在社區一線,開始協調運送發燒者到衛生院,然後轉診送到指定醫院。高峰期每天轉診運送八、九人,工作風險高,被稱作「毒蟲」。他說「我是黨員,必須衝在前。」疫情平穩後,他做好社區服務,在給宅家抗「疫」居民提供生活保障的同時,還進行心理疏導。送菜送藥送溫暖,樂此不疲。劉冰,廈門市醫療急救中心院前護士,報名馳援武漢。一天運送患者十幾趟,每天只睡3個小時覺,防護服省著用,每天「脫防護服像拆炸彈」,困得趴在哪裡都能睡著,但依然樂觀地堅持在崗位上......
該片還聚焦了波音737機型機長、街道小區的社區幹部,外賣小哥,理髮個體戶,從餐飲個體戶,種植蔬菜的菜農,畫家、教師、作曲家,記者、幼兒教師、心理諮詢師,各行各業在抗疫情中,力所能及,義無反顧,勇挑重擔、迎難而上,守望相助,湧現出的感人事跡,形象詮釋了中國人民的勇氣和膽量、善良和大愛,彰顯著中華民族臨危不懼的精神底蘊。
創新紀實表達,打造藝術講好中國故事的精品力作。
優秀的紀實作品往往通過影像關注人物的命運,關注人物的情感,傳遞拍攝者內在的情感訴求,在情感上與觀眾達到共通共鳴。進而達到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終極作用。在這次抗疫鬥爭中,為了與時間賽跑,與病魔搏鬥,白衣天使「連軸轉」,施工人員「三班倒」,車間工人「白加黑」,片中這些鏡頭都定格為震撼心靈的生動畫面,折射出百折不撓的堅韌品格。
紀實的本質是選擇真實,而藝術紀實是讓真實的人和物都產生巧妙勾連,給人以回味詠嘆。片中劉明澤,四川瀘州市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03年非典時,奮戰在一線,治癒了多名患者,當最後一位患者出院時,拍了照片合影。2月25日她要退休了,準備返聘繼續幹。女兒孫穎,是四川省人民醫院的主治醫師,在媽媽非典照片的影響下報名馳援武漢,她覺得是對媽媽工作使命的一個傳承,同時自己在武漢上的大學、研究生、博士生,也是對武漢同濟培養十年的報答,是醫生職責應該有的擔當。十年前,她從武漢帶回家一盆蘭花,如今她上了前線,父母每天呵護蘭花就想起女兒,這種把傳承和報答,寄情寄物,化為濃濃的詩意。
該片紀實結構亮點是時空同步,片中,多在兩個時空同步記錄一個家庭故事:馮澤華,是一位醫科大學的五年級學生,看到媽媽陶連珊作為江蘇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奮戰在前線。在患者眼裡她是最可愛的人,清晰地記住她陶連珊的名字,衷心感謝她。二月二是媽媽五十歲生日。在前線,媽媽的戰友用饅頭代替蛋糕給媽媽過生日。看到視頻,作為女兒,馮澤華和爸爸都流淚哭了,覺得虧欠她太多。但是馮澤華表示,畢業後要像媽媽一樣,做這樣的白衣戰士!
紀實的審美取向是流動美感,該片打破靜態敘事,在運動中捕捉物象的流動美。片子中,三沙衛士記者王超跟隨海南馳援武漢送蔬菜瓜果的車隊,長鏡頭呈現車隊遠程跋涉,他拍到了一名司機王亮,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就當志願者運送救災物資,這次又給武漢送救災物資,王亮說:「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作為卡車司機,我能做的就是為武漢運輸救災物資!」2000多公裡,44個小時,終於把滿載海南人民深情厚意的蔬菜瓜果,送到了武漢戰疫情前線......
該片從500多位紀錄片從業者志願投入拍攝的近萬分鐘素材中,優中選優,精中選精。以同一時間節點(二月二)為展開敘述的刻度,拍攝要求:不著一色,不飾一角。用普通人的視角,展現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拍攝普通人的記憶,「它是你所在地區的抗疫檔案的一部分,將擇優入選2020己亥年的紀錄片國家相冊。」該片構圖工整,畫面飽滿,製作精良。既有對人物的近距離跟隨式拍攝,又有航拍、全景等大場面的呈現;既有對城市、街巷及標誌性建築的審美,也有對鄉村、田野和農作物的詩意呈現,還有對大熊貓、金絲猴、朱䴉、細鱗鮭魚等瀕危動物的美麗關照。
片頭片尾音樂設計別具匠心。以武漢鐘聲鳴響先聲奪人,接著是吉他彈撥,男聲清唱武漢歌謠,「小時候的民主路,冇得那多人」幽默俏皮,然後是優美舒緩吉他伴奏,男生悠閒唱「冬天的臘梅花,夏天的石榴花,過路的看風景,住家的賣清茶」,配上武漢標誌性建築和城市生活畫面。片尾音樂設計並不是單純重複片頭曲,而是在優美舒緩吉他伴奏下男聲、女聲分別清唱一首武漢歌謠,餘音繞梁,畫面生活氣息更濃。片頭片尾音樂營造了強烈的接地氣的市井氣息,拉近了和普通百姓的心理距離,還傳播了獨特優秀的中華地域文化。
悲壯的戰「疫」鬥爭,熔鑄了堅韌的中國精神,紀錄片《今日龍抬頭》36個戰疫故事,突出一線醫務工作者和基層防疫幹部,著眼普通人的奉獻、犧牲和情感,呈現了疫情中的初心使命,釋放了人性中的善意,成為記錄時代可銘記可流傳的百姓日記、國家相冊,無疑,這是匠心打造的藝術精品,是戰「疫」史詩中的精品力作。而中華民族在經受抗「疫」大考而迸發出來的巨大正能量,必將成為新時代繼續奮進的強大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