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論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集中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13個顯著優勢。為深入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精神,讀懂「中國之治」的成功密碼,思想周刊約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就「13個顯著優勢」進行深入解讀。 原文: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顯著優勢。
張加華(江蘇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主任):
中國是一個大國,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大黨。大黨治理大國,首先需要一個有權威的黨中央,能夠從全局角度觀察問題,能夠「一錘定音」作決策,而且一旦決策作出,中央和地方的各個部門就要堅決落實。所以在中國的治理體系中,黨中央是坐鎮中軍帳的「帥」,是大腦,是中樞。無論領域、層級、部門都必須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向黨中央決策部署看齊。
原文: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繫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
劉煥明(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江南大學基地特聘研究員):
人民民主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理念和力量之源。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的不斷創新,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才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於西方的社會治理之路,贏得了民心人心。充分發揮人民民主的優勢,就是要相信人民群眾具有參與治理的意願和動力,就是要讓人民群眾成為治理最重要的主體,就是要構建符合人民利益的治理體系。
原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
蔡道通(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
法治,其基本的含義是規則之治,本質上是良法善治。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應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要抓手與體現形式,協調與平衡權力行使與權利保障關係,最終體現並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制度設計與目的定位。
原文: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
尚慶飛(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
從歷史邏輯看,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有其內在的歷史必然性;從現實邏輯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於對這一根本優勢的貫徹執行;從未來邏輯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需要一以貫之地更好地堅持和發展這一根本優勢。
原文: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
田芝健(蘇州大學教授、馬克思主義政黨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道路,以各民族一律平等為根本原則,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靈魂,以實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為目標,是一條已經和正在被實踐證明能夠化解和避免民族矛盾、促進各民族共同進步以及民族地區共同發展的正確道路,是造福各族人民的幸福之路,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復興之路。
原文: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優勢。
蔣伏心(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是我國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更是我國經濟快速成長的重要原因。市場經濟可以為資本主義國家所用,也可以為社會主義國家所利用。市場經濟不是一種社會制度,而只是經濟運行的方式。在改革開放中,我們探索了一條可以使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並存共生的道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原文: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
管向群(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京藝術學院基地主任、首席專家):
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全面系統的制度設計,在我們黨歷史上是第一次。這是國家治理體系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構建在文化建設上的生動反映,是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的科學融匯,是「中國之治」濃墨重彩的篇章,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認識的深華,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原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
曹晗蓉(江蘇省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關乎國家興衰、事業成敗。進入新時代,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結構深刻變革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常態,多元而又複雜的情勢在多領域不斷顯現。今天,面對這些複雜情況,依靠什麼力量才能有序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從根本上講,這需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持人民導向,彰顯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原文: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於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充滿生機活力的顯著優勢。
儲東濤(江蘇省委黨校經濟學教授):
改革既然「決定當代中國命運」,那就要進行「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推進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等等,從而大幅度地改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改革呼喚解放思想、勇於創新,創新為改革開放不斷增添動力和活力。
原文:堅持德才兼備、選賢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養造就更多更優秀人才的顯著優勢。
劉西忠(江蘇省社科聯研究室主任):
人才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一核心人才觀的指引下,我國各類政策制度相繼出臺,各類配套舉措陸續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制度體系日益完善,優勢更加彰顯。中國巨大的人才優勢必將轉化為強大的發展優勢,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持續迸發磅礴力量。
原文:堅持黨指揮槍,確保人民軍隊絕對忠誠於黨和人民,有力保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顯著優勢。
何懷遠(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少將):
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制度優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保障。社會主義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對中國、對世界都將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它將從根本上改變人類歷史的霸權時代,開啟全球夥伴關係的新時代。中國在和平發展道路上建立一支世界一流軍隊,既是中國和平發展的條件,也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原文:堅持「一國兩制」,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顯著優勢。
徐岑琛(江蘇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
「一國兩制」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一項重要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歷史告誡我們,只有堅持一個中國、一個主權、一部憲法,「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貫徹過程才會有不竭的動力源泉,才會有堅實的基礎以及旺盛的活力。
原文: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的顯著優勢。
劉勇(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揚州大學基地特聘研究員、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新時代中國外交追求的目標,也是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的方向,匯聚著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嚮往的最大公約數。中國發展是屬於全人類進步的偉大事業。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從服務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我國發展和世界和平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更多內容,請點擊這裡
政 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對人民政協工作提出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和強化委員責任擔當的重點任務,既集中體現了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政協工作的一系列新要求,又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政協事業發展的著力點。當前,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必須準確把握新時代政協工作的新定位和新使命,探索新路徑,實現新發展。
——《以「三個江蘇」建設確立新時代發展新優勢》劉浩春 (作者為江蘇省政府駐西北辦事處副主任)
把「改」貫穿主題教育始終,立行立改。在查擺問題的基礎上,辦黨組堅持問題導向,列出清單全面梳理整改,實行銷號管理。對照省委巡視反饋意見,逐項分解整改任務,層層壓實責任,認真抓好落實,目前巡視問題整改率達到83%,整改措施落實率達到91%。結合人防系統腐敗問題專項治理,加大建章立制和問題整改落實力度,《江蘇省人民防空工程建設使用規定》已經由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修訂和完善人防工程項目審批管理規定、人防工程易地建設費徵繳管理細則、人防工程維護管理辦法等,已先後出臺了11項制度,將人防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
——《「實」字築基 為民服務解難題》戴躍強(作者為省人民防空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
不斷匯聚各方面優秀人才。鄉村振興,人才為先。推動鄉村振興,必須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著力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實施「返鄉興村千人計劃」。針對農村青年人才匱乏、優秀村幹部難選難留、深化農村改革發展受到嚴重製約的問題,創新實施「返鄉興村千人計劃」,每個涉農村居動態保持至少2名35歲以下、大專以上學歷的任職或掛職村「兩委」成員,目前全市已回引本土大學生3100餘名,村幹部結構進一步優化,同時儲備了一批創新有辦法、創業能致富的新農村建設「領頭雁」和生力軍。
——《發揮組織優勢 助力鄉村振興》過利平 (作者為宿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提高政治修養,築牢理想堤壩。理想信念是政工幹部的精神之「鈣」,沒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堅定,就會精神缺鈣,得「軟骨病」,講擔當就是一句空話。當前,基層政工幹部要補「鈣」,需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等,尤其要刻苦學習和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和成熟。有政治上的「壓艙石」和「總開關」,與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為謠言所惑,不為西方反華勢力所利用。
——《提升自我修養 勇擔時代作為》王建生 (作者為江蘇省特檢院揚州分院書記)
更多內容,請點擊這裡
前 沿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新華日報社全媒體評論理論部共同主辦的「強富美高」五年答卷系列訪談,今天推出第二期。本期主題聚焦「百姓富」,相關內容同步在「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中國江蘇網、交匯點客戶端、「理論之光」網站、「理論之光」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上呈現,敬請關注。
主持人:「百姓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目標之一,它包括哪些內涵?
章壽榮:第一,「百姓」是「百姓富」的主體。「百姓富」是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現實註解。「百姓」是實現生活富裕的主人翁,既是生活富裕的直接創造者,也是生活富裕的直接受益者。「百姓富」不是上天賜予的,也不是外人贈予的。實現「百姓富」還是要靠老百姓自己,要靠他們自己奮鬥、自己創造。
第二,「富」是「百姓富」的客體。這裡的「富」具有鮮明的新時代特點,既包括物質財富,也包括精神財富;既強調「富」的社會物質基礎,也強調「富」引發的社會治理效果,即由「百姓大富」,達到「天下大治」。正如我國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管子所言:「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百姓富了,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有了可能。
第三,「百姓富」是「全面小康」的內在要求。以人民群眾的理解來說,「小康」是殷實滿足的生活,「富裕」則是寬裕富足的生活。「百姓富」是「全面小康」具有內在統一性的目標,就是要讓人民群眾享受比小康更好的生活。吃不講饑飽,而講營養;穿不說冷暖,而說時尚;住不看大小,而看氣派,要讓老百姓活出中國時尚、中國氣派。今天,人民群眾活得滋潤不滋潤,和全面小康什麼時候實現來得同樣重要。
主持人:我們應如何進一步提升江蘇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段進軍:據省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數據顯示:江蘇百姓認為個人生活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比例年年上升,2016年為63.8%,2018年上升到75.8%,比2016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這說明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成果,越來越多地惠及普通百姓,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進一步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還是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我們要不斷地發展,才能為江蘇的「百姓富」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政府要做一個「貝殼」,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這樣的貝殼裡哪怕一粒「微塵」,都有可能變成「珍珠」。回顧這些年我們之所以在「百姓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堅持了改革開放,形象地講就是「開放」和「放開」。改革就是「放開」,讓微觀的個體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堅持「開放」和「放開」,老百姓自然會產生追求一種美好生活的內生「激勵機制」和內生的動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人們在奮鬥的過程中既可以得到一種「物質富」,也可以享受到一種價值實現的「精神富」。因此,要在未來發展中進一步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就必須通過改革開放釋放經濟的活力,讓微觀個體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
為了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發展的理念,要樹立一種均衡的發展觀。「發展是硬道理」,但是「硬發展是沒道理」。我們不能只為GDP,而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一切發展都要以人民為中心,都要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即不但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也要不斷地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不但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也要滿足人們的發展需要。因此,在發展過程中要突破傳統單一維度的經濟發展,要高度重視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要在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一種平衡。
——《百姓富:腦袋口袋富 先富帶後富》
嘉賓: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院長 章壽榮
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院長 段進軍
主持:新華日報社全媒體評論理論部記者 袁 媛
更多內容,請點擊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