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
從實踐要求來看,人民幸福與否為評判黨與國家一切工作的成效提供了價值標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變的「初心」。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全黨必須牢記,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永遠牢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顧保國(紅旗文稿雜誌社社長)
問:怎樣理解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我對生態環境工作歷來看得很重」?
答: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中說:「我對生態環境工作歷來看得很重。在正定、廈門、寧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間,都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重大工作來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分別就嚴重破壞生態環境事件以及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作出指示批示,要求嚴肅查處,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徹底解決絕不鬆手,確保綠水青山常在、各類自然生態系統安全穩定。事實的確如此。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始終是習近平同志在主持地方工作期間的一個突出特色,形成了豐富的思想和實踐。
——《重視生態文明 共建美麗中國》 李捷
風險的嚴峻,挑戰的艱巨,意味著黨的使命任重而道遠,決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相反,必須只爭朝夕,弘揚偉大的長徵精神,發揚革命戰爭年代那種敢於戰鬥、不怕困難的奮鬥精神,喚起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和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勇於戰勝各種艱難險阻、風險挑戰,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
——《「牢記使命」的新時代宣示》 胡發貴(江蘇省政府參事、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
好的思想政治課不是教師的「獨角戲」,觸動心靈的思想政治課才是成功的。習近平總書記常常深情回憶初中時政治課老師講授焦裕祿的事跡給他的心靈震撼,以及對他個人理想信念的深遠影響。不同受眾群體對於課程的期待不同,聽課學習的目的不同,興趣點興奮點不同,要增強思想政治課的針對性,迫切需要建立根據受眾群體細分的思想政治課課程體系,讓思想政治課在不同群體中都能生根結果,成為鑄魂育人的「金課」。
——《綻放新時代思政課新活力》 仝 堯(徐州市委黨校)
更多內容,請點擊這裡
政聲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現階段的戰略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現在,寄託著人民數千年追求的小康夢想,已經到了收官的歷史關口。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吹響了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衝鋒號,南通將強化使命意識,扎紮實實做好小康的決勝收官工作,向中央和省委、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在補短板強弱項上下功夫,確保全面性;在彰顯特色優勢上下功夫,體現高水平;在增進民生福祉上下功夫,提高滿意度。
——《紮實做好決勝全面小康的收官工作》 陸志鵬(南通市委書記)
臺商和臺資企業已成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群體。多年來,廣大臺企投資江蘇,為江蘇帶來了發展活力和先進管理經驗,作出了稅收貢獻,解決了大量就業,成為江蘇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做好臺商這一重要群體的服務工作,積極創造條件,逐步為臺商臺胞提供同等待遇,提供良好生產生活保障及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使江蘇真正成為臺商的「精神家園」,形成融合發展格局,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經濟利益紐帶和精神文化紐帶。
——《實施精準有效服務 增進同胞親情福祉》 王魯寧(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高級經濟師、巡視員)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只有圍繞中心、建設隊伍、服務群眾,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機關黨建工作才能找準定位。這一重要論述不僅指出了機關黨建工作發揮作用的著力點關鍵點,而且闡明了發揮作用的途徑和方式,為做好新時代機關黨建工作指明了方向。要增強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自覺性;要提高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實效性;要注重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長效性。
——《積極推進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 楊中華(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副主任)
為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提高組織力,進一步增強黨組織的群團工作本領,江蘇省洪澤湖水利工程管理處黨委通過開展黨建帶群建「三帶三同步」(黨建帶工建、團建、婦建,同步建強組織、同步凝聚群眾、同步推動發展)行動,凝聚廣大幹部職工力量,為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組織保證。思想聯繫,在理論知識學習上做到「三帶三同步」;工作聯合,在活動載體上實現「三帶三同步」;品牌聯創,在爭先創優上落實「三帶三同步」。
——《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戰鬥力》 陳昌仁(省洪澤湖水利工程管理處)
更多內容,請點擊這裡
智庫
去年9月4日,在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婁勤儉明確提出,抓好這項工作要解決好五個問題,即搞清楚「哪些人要搬」,想明白「人往哪裡去」,解決好「錢從哪裡來」,研究好「房子怎麼建」,考慮好「穩得住、能致富」。在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工作會議即將迎來一周年之際,「姿正腔媛」工作室特邀長江學者、智庫專家分別圍繞這五個方面,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進展,建言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對策與思路。首場對話蘇北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史修松,圍繞如何解決好「哪些人要搬」的問題建言獻策。
記者:改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關係蘇北農民生活質量,關係蘇北全面小康之後的現代化建設。結合您的調研工作,請談談您了解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改善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
史修松(蘇北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自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加快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以來,這項工作在蘇北地區有序推進,呈現出喜人景象。當前,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宿遷五市根據其「三年行動計劃」「年度實施方案」,分解項目任務,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明確路線圖、任務書、時間表,有序推動轄區各縣(市、區)發揮好主體作用,積極做好組織領導、規劃制定、資金平衡、質量監督、專項政策制定、項目組織實施等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把握重點難點,搞清楚「哪些人要搬」—— 「改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系列訪談①》孫 敏 楊 麗 魏曉敏
為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我國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戰略,以大力發展眾創空間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總體來看,我省眾創空間仍處於發展初期,部分眾創空間自身發展仍較艱難,創客文化尚未得到廣泛認同和尊重,帶動自主就業、推動經濟發展、營造創新文化作用及影響仍很有限。為進一步推動創業創新事業發展,必須有效推動以創客為中心的眾創空間的創業創新活動,從政府、眾創空間兩個方面進行政策和服務調整。
——《有效推動眾創空間建設》 傅偉明(蘇州市委黨校)
更多內容,請點擊這裡
前沿
家國情懷是個人精神生命萌發的起點,是人生境界抵達高遠的第一級階梯。回顧五千年文明歷程,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家國大義。文明前行的每一步,都生動展現了「家」與「國」同頻共振、同聲相應的歷史畫卷。中華文明在長期發展演變中逐步呈現出獨特的倫理氣質,並由此形成了傳統社會「家國一體」的同心圓結構。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個體處於同心圓的中心,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不斷外推,由家及國以至於天下。家國情懷,可以說是中華兒女顛撲不破的精神鄉愁。
——《以時代精神涵養家國情懷》 胡 芮(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6歲的浙江大學化學碩士張韞喆為學醫今年重新高考,並於近日拿到了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專業本科的錄取通知書,引發廣泛關注。據他本人稱,他一直想學醫,卻陰差陽錯學了化學。
「好之」才能更好「學之」
名牌碩士畢業,又重讀大學,有些人表示很不理解,感嘆「過於任性」「不值得」:即便不喜歡現在的專業,也沒有必要再次參加高考,畢竟,高考不是隨隨便便的一場考試,理想專業也不一定就能成功考入。坦率地說,這些「感嘆」其實都立足於某種現實算計:學校和學歷都已經是握在手裡的金字招牌,為了專業喜好鋌而走險得不償失。但是,面對種種成見和否定,這位畢業生依然能夠堅持最初的學醫夢想,為之不懈奮鬥並最終獲得成功,這種自卸招牌、勇於逐夢的精神和勇氣彌足珍貴。
為何不能「學一行愛一行」
評說張同學的選擇是否恰當,很重要的一點是站在什麼立場上看待。從個人、朋友的角度,或可欽佩他的勇氣和信念,被他的夢想感動,從而為他加油打氣。但從公共觀察者的角度來看,他的任性反映出人生規劃能力的欠缺,也對寶貴的高等教育資源造成了浪費,並不值得鼓勵。良好的人生規劃,意味著在合適的年齡做恰當的事情。社會對20多歲碩士畢業生的期待,應當是學有所成後積極投身工作,在奮鬥中找到人生價值。這同時也符合個人的發展規律:在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努力求學,而後以初生牛犢的勇氣和拼勁在職場上接受摔打。張同學26歲再讀本科,30多歲才參加工作,論經驗不如同齡人,論試錯資本不如應屆生,競爭力堪憂。
——《碩士生「回鍋」高考,任性還是無奈》魏曉敏 袁媛
更多內容,請點擊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