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成立首個青年發展新型智庫

2020-12-04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李露茜)浙江省第一家青年發展新型智庫——浙江省青年發展研究中心11月13日在杭州成立。

浙江省青年發展研究中心由共青團浙江省委依託浙江省團校成立,將通過凝聚組織省內外專門從事青年研究的專家學者,發揮浙江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改革開放先行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的「三個地」優勢,「關注青年、研究青年、影響青年」,並推動浙江省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任務的落實。

據介紹,智庫未來將圍繞聚焦浙江青年發展態勢、青年意識形態建設、志願服務與社會治理、青年創新創業4個研究方向開展調查研究,打造青年問題和青年工作資政服務平臺,為黨委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服務。

當天,新成立的智庫——浙江省青年發展研究中心還圍繞後疫情時代青年思想引領、就業創業、社會治理等深受青年關注領域話題,與浙江省青年研究會、浙江省團校、《青少年研究與實踐》編輯部共同承辦舉行「後疫情時代的青年發展」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300餘名青年研究學者、專家和各級團幹部就青年關切的熱點、難點、痛點和後疫情時代的青年發展路徑,進行探討交流。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浙江舉行《浙江省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
    8月1日,省委省政府召開浙江省青年工作聯席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專門就規劃推進落實作出決策部署。今天,在省委宣傳部的支持下,我們就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進行新聞發布。下面,我首先向大家介紹規劃的有關情況。  一、規劃的重要意義  作為浙江省歷史上首個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黨管青年原則和青年優先發展理念,具有戰略性、裡程碑意義。
  • 「智庫研究」新型高校智庫:成長階段、資源投入與影響力
    在實踐過程中,國內一些初創的高校智庫能夠在激烈的智庫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如 2014 年成立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產業升級與區域金融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和 2016 年成立的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兩家智庫在 2017 年、 2018 年連續兩年在《 CTTI 智庫報告》全國高校智庫綜合評分排名佔據前 25 名。
  • 浙江理工大學第四屆青年學者論壇公告
    ,2個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庫。擁有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省級創新團隊8個。 浙江理工大學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優美的工作環境、高水平的科研平臺、極具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大有作為的事業發展空間,現舉辦第四屆青年學者論壇,誠邀海內外英才加盟,共創輝煌!
  • 中國人民大學成立新時代中國青年發展研究中心
    他表示,作為中央批准的全國首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機構,人大習研院成立新時代中國青年發展研究中心,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應有之義、應盡之責。研究院將大力支持中心工作,整合優勢資源,推動學術成果向政策成果轉變,系統推進青年發展研究邁上新臺階。
  • 智庫論壇|隆國強: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促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智庫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從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出重要批示以來,黨的多個重要文件都將其作為改革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布魯金斯學會是美國第一家現代意義上的智庫,其成立可以追溯到1916年,是著名的公共政策研究機構。一百年前美國之所以出現現代智庫,是因為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帶來種種社會矛盾,越來越多的公共政策需要進行專門研究。後來,世界各國都有大量智庫出現,智庫數量急劇增加。
  • 浙江財經大學VS江西財經大學,各有優劣!
    (二)浙江財經大學浙財前身是創建於1974年的浙江財政銀行學校,1987年獲準成立浙江財經學院,1991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2013年更名為浙江財經大學,2014年獲批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17年被列入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2018年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 南理工泰州科技學院首個國字頭研究中心成立
    中國江蘇網5月23日泰州訊(許子健 賈東海) 5月19日上午,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指導、中國教育智庫網主辦、中國教育智庫聯盟協辦的教育智庫服務能力提升研討會在北京開幕,來自全國近百家教育智庫機構代表參加會議,數十位知名教育專家出席會議並做主題分享。
  • ...浙江大學與盛趣遊戲籤約,成立遊戲行業首個腦科學研究中心;國內...
    來源:品途商業評論要 聞浙江大學與盛趣遊戲籤約,成立遊戲行業首個腦科學研究中心浙江大學與盛趣遊戲籤約,成立浙江大學傳奇創新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將在數字醫藥、數字器官、遊戲中的人機融合智能、夢境研究等人工智慧新方向實現前沿突破與產業應用,是國內遊戲行業首個聚焦腦科學領域的研究中心。國內首個SDK國家標準成功立項《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SDK安全指南》編制工作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該《指南》將會是國內首個關於SDK安全的國家標準。
  • 浙江大學「四個面向」勇攀科研高峰
    學院院長吳漢明院士說:「從2001年回國算起,我已經在集成電路產業20年了,這次『跨界』,我希望培養青年一代研發成套的大生產技術,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十三五」以來,浙大科技工作者頂天立地、銳意進取、攻堅克難——科創基地布局不斷完善,以各類科創基地為核心的科技創新體系,為科研發展提供強大的平臺支撐。新增獲批國家級科創基地16個、各類省部級基地77個。
  • 杭州西子青年發展服務中心成立 職業青年買房貸款利息有補貼
    浙江在線04月30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王麗)杭州的職業青年們買房置業,最高能享受30萬、最長3年的貸款利息補貼哦。這個喜大普奔的消息就是從昨天杭州西子青年發展服務中心成立儀式上傳出的。
  • 誰是國家「最強大腦」:中國社科院領銜智庫10強
    11月24日,四川省社科院、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聯合成立的「中華智庫研究中心」發布了《中華智庫影響力報告(2015)》,中國社科院等機構排名前十。這是國內首個將大數據理念引入智庫影響力評價的研究成果。
  • 江蘇新型智庫體系建設中的平臺載體研究
    從這個角度,我們認為智庫平臺載體,就是指從事智庫工作主體的環境和條件,智庫活動的舞臺。而智庫平臺載體建設,就是創造這些環境和舞臺,以利於智庫產品傳播出去,讓政策方案進入公共政策議程,進而影響決策部門,為社會發展助力。智庫平臺載體與智庫本身有著很大的區別和聯繫。一般而言,智庫包括人、要素資源、平臺載體3 個維度。
  • 青島市社會主義學院:強化耦合效應 以平臺思維打造新型統戰智庫
    大眾網·海報新聞12月8日訊 青島統戰智庫是青島統一戰線的「思想庫」和「智囊團」,於去年剛剛成立,辦公室設在青島市社會主義學院。  ---實現定向耦合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去年底中共中央印發的《社會主義學院工作條例》明確提出「組織開展決策諮詢工作,為黨委和政府決策服務」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學院基本任務之一。
  • 深圳青年發展規劃「半年考」
    1 百餘個「青年之家」投入運營規劃實施半年多來,深圳已形成黨管青年工作格局,「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從「發展、開放、治理、灣區、人民」五個維度具象實踐。「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探索推動青年思想引領供給側改革。
  • 全國首個!浙大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系)成立啦~要知道,在此之前,「腦科學」本科專業在國內尚屬空白。對於這一可以說是「全國首個」的新興學院,你是不是充滿了好奇——它包含哪些本科專業?它的成立有著怎樣的契機?未來又將如何快速發展?更多精彩內容,一起繼續往下看!
  • 浙江大學設國內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
    近日,浙江大學宣布成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作為全國首個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該學院擬設神經科學和神經精神醫學兩個本科方向。據了解,這是國內高校首次在「腦科學」領域展開本科生教育。
  • 全國首個!浙大剛成立了一個很酷很酷的學院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系)成立啦~要知道,在此之前「腦科學」本科專業在國內尚屬空白。對於這一可以說是「全國首個」的新興學院,你是不是充滿了好奇?它的成立有著怎樣的契機?未來又將如何快速發展?……更多精彩內容,一起繼續往下看!12月27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系)成立儀式在紫金港校區舉行。校黨委書記任少波出席會議並講話。
  • 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對智庫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指出「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要健全決策諮詢機制,按照服務決策、適度超前原則,建設高質量智庫」,強調「要高度重視、積極探索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
  • 陳曉紅院士牽頭 湖南省首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獲批
    紅網時刻長沙11月20日訊(通訊員 巢進文 陳璐明 記者 賀衛玲)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下達通知,由湖南工商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教授牽頭申報的國家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數字經濟時代的資源環境管理理論與應用」正式獲批,成為湖南省首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
  • 浙江:首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論壇在舟山舉行
    10月8日到10日,首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論壇在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舟山校區舉行。來自高校、科院院所、企業的80多位青年女科學家出席論壇活動,其中40多位青年女科學家以現場報告、展板交流、會議溝通等形式發布各自領域的研究成果。她們與線上的100多位學者一起,參與並促進大氣科學、土壤科學、海洋科學、環境科學、水文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理信息學等多學科領域的交流研討和協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