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收藏家向西藏犛牛博物館捐500年歷史法器牛皮鼓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臺收藏家向西藏犛牛博物館捐500年歷史法器牛皮鼓

  中新社拉薩5月18日電 (貢桑拉姆 陳香玉)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建設中的西藏首座犛牛博物館主體工程完工,當日在建築工地舉行接收捐贈儀式。來自臺灣的藏傳佛教藝術品收藏家陳百忠以及眾多民間收藏者和普通民眾,把自己多年的藏品捐給博物館。

  西藏犛牛博物館位於拉薩市西部的柳梧新區,建築面積達8088平方米。博物館創意人亞格博介紹,博物館是北京市對口支援拉薩市的一項重要文化創意工程,是中國乃至世界首座以犛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

  犛牛主要分布在以青藏高原為中心的高海拔地區,數千年來與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運、燒、耕相伴相隨,涉及到高原的政、教、商、戰、娛、醫、用,並深刻影響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形成了獨特的犛牛文化。

  身兼佛教研究學者與收藏家為一身的陳百忠在臺北市擁有自己的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他告訴中新社記者,將與犛牛有關、有著500年歷史的法器牛皮鼓和一幅唐卡捐贈給西藏犛牛博物館,希望兩件寶物通過這樣的方式回歸故裡。

  來自西藏山南地區加查縣的格桑老阿媽把家裡祖傳的傳統服飾犛牛皮甲和20多年前自己親手做的牛絨毯子捐贈給博物館。她說,西藏是犛牛的家園,犛牛博物館讓世世代代的人能夠觀賞和感受犛牛文化和犛牛的精神。

  「我家在牧區,我是騎在犛牛背上長大的,我對犛牛的感情沒法用語言形容。」來自青海玉樹的旦增達傑對記者說,犛牛是藏族人心中的寶,他把收藏的犛牛皮箱、犛牛毯、牽犛牛繩子捐給博物館。

  西藏當代畫家昂桑身穿傳統藏裝,雙手捧著鑲在精美相框裡的作品,站在捐贈者的隊伍中。他把以當代藝術形式創作的作品《藏人》捐給了犛牛博物館,並被定為博物館的主題畫。昂桑說,犛牛博物館對傳承和保護藏民族的傳統文化有很深的意義,將高原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文物能保留千秋萬代。

  犛牛博物館以「憨厚、忠誠、悲憫、堅韌、勇悍、盡命」的「犛牛精神」為建館理念,以犛牛為載體,展示藏民族的歷史文化。(完)

相關焦點

  • 獨一無二的犛牛博物館
    最早的原牛出現在300萬年前,而人類馴養野生動物的歷史大概開始於3萬年前。     野犛牛是何時、怎樣出現在青藏高原?科學界還沒有明確定論。在西藏犛牛博物館裡,有兩具非常巨大的野犛牛頭骨化石,它們出土於「九曲黃河第一彎」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經過檢測後顯示,其歷史超過45000年。這也足以證明,野犛牛比人類更早地出現在青藏高原。
  • 犛牛走進北京 背後有什麼不尋常的故事?
    這就是犛牛,藏語稱為「亞克」(???)。12月15日,「犛牛走進北京——高原犛牛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500餘件展品悉數亮相。其中,有3處展品背後的故事有些不同尋常。很少有人知道,這張照片是由西藏犛牛博物館館長親手拍攝的。茫茫藏北草原,一頭馱載著食鹽的犛牛永遠地倒下了,再沒能跟上遠去的馱鹽隊伍。鹽粒灑落一地,它的頭卻始終朝著前行的方向。歲月更迭,長沙漫漫,吳雨初偶然見到這個場景,深受觸動,用手中的傻瓜相機定格了這一歷史瞬間。
  •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受捐張學良「虎威軍刀」複製品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受捐張學良
  • 解析巖畫中的犛牛文化_資訊_中國西藏網
    11月16日,公益性學術講座《青藏巖畫的犛牛圖像分析》在西藏犛牛博物館舉辦,邀請了考古界著名學者、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教授李永憲對巖畫中的犛牛進行了一堂生動形象的「解剖課」。  在青藏巖畫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犛牛巖畫。記者在西藏犛牛博物館看到,由阿里地區日土縣群眾捐贈的犛牛巖畫犛牛圖像清晰可見,運用鑿刻製作手法創作的犛牛形象栩栩如生,有的形體渾圓飽滿,有的強悍威猛。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他發現,全世界92%的犛牛生活在中國,其分布與藏族族群分布基本一致。約3500年至4500年前,青藏高原上的人們將野犛牛馴養,從此,藏族馴養了犛牛,又被犛牛養育。有人說:「沒有犛牛就沒有藏族。」藏文教科書上也有這樣的諺語:「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犛牛。」亞格博希望能通過犛牛這一載體,呈現其所馱載的西藏歷史和文化,最終形成一個西藏文化符號。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亞格博希望能通過犛牛這一載體,呈現其所馱載的西藏歷史和文化,最終形成一個西藏文化符號。回高原的時候到了!2011年,離開西藏整整20年後,他向北京市委提出辭職,申請返藏實現他的創意。他搜集自家和其他牧民家裡與犛牛有關的物件,像學者一樣細緻記錄每件東西的來歷,又一一編號,裝滿皮卡車拉往拉薩。他也分文不取,連汽油錢也不肯收。加查縣愛犛牛成痴的牧民曲扎,一直自發做保護犛牛的事。「捐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這份心。」在給亞格博的信裡,曲扎寫道:「我們都熱愛西藏文化,我們是兄弟。」
  • 犛牛糞憑什麼是「鎮館之寶」?「國寶」犛牛金飾長啥樣?快來看南京...
    今天(12 月 26 日),《走進南京——西藏犛牛文化展》在南京江寧區博物館正式開展。市民不用去西藏,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犛牛標本以及和犛牛有關的自然標本、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歷史文物、藝術作品 …… 告訴你犛牛背後的文化和故事。
  • VR圖片|世界最大的犛牛黑帳篷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巴塘草原上,一頂耗費1萬多頭犛牛毛、500多根牛皮繩子,由120多個牧人經過一年半時間傾力製作的「吐蕃野犛牛黑帳篷」引人注目。帳篷單體總面積1711.08平方米,被世界紀錄認證機構(WRCA)認定為「世界最大犛牛黑帳篷」。
  • 犛牛老頭吳雨初(人民映像)
    原標題:上世紀70年代援藏在無人區與犛牛結緣,6年前告別京城回西藏為犛牛建博物館 犛牛老頭吳雨初(人民映像)西藏白朗縣境內,正在耕地的犛牛。記者 鄧建勝攝人物檔案吳雨初,1954年生於江西,1976年江西師範大學畢業後進藏工作,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生活十多年。1992年離藏到北京,曾任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北京出版集團黨委書記兼董事長。2011年,回西藏籌建犛牛博物館。「我的藏文名字叫『亞格博』。『亞』,藏文意思是犛牛,『格博』,藏語的意思是老頭。」
  • 從首飾、法器到繪畫顏料 黃金在西藏有多受寵?
    從首飾、法器到繪畫顏料 黃金在西藏有多受寵?經檢測推算,出土文物年代距今約1800年至2000年之間。 黃金在西藏傳統繪畫中運用非常廣泛,傳統的唐卡繪畫顏料都是礦植物顏料,黃金製作的金粉必不可少,畫中佛冠、佛衣等都會用到。
  • 西藏阿里:犛牛運輸隊帶來邊境小村巨變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西藏阿里見聞:犛牛運輸隊帶來邊境小村巨變【解說】崗莎村位於西藏阿里巴嘎鄉,地處中國、印度和尼泊爾三國交界處。當地捕捉到了這個商機,1996年崗莎村犛牛運輸隊成立。當地牧民群眾開始用自己的犛牛和馬匹來為轉山者提供搬運服務。這為崗莎村村民的生活帶來了變化。【同期】西藏阿里地區巴嘎鄉崗莎村黨支部副書記 村委主任 久美多吉每年的收入是每人1萬元左右的收入。
  • 看犛牛帶來高原風情
    素有「高原之舟」「高原之寶」「高原之魂」的犛牛,是生活在西藏雪域高原的人民生存、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和生活基礎,現在更是牧民致富的重要途徑!」的援藏老人,親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以犛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他希望把這裡打造成讓世界了解西藏的平臺和窗口。
  • 「西藏」2021‖記憶中的西藏故事,把聖潔高山日月星辰都獻給您們
    那一種微笑是西藏給我的盛大的禮物——在大昭寺門前的白牆下, 在頭頂的陽光裡,在轉經的人群中只要把自己浸在湛藍的天空下,把自己放在那通透的光線裡,想像自己的身體正向著神山聖湖靠近,並感覺自己在那高原的風裡搖擺,從身體到心靈的,這樣就好了。
  • 犛牛:不僅是祖父是圖騰還與「閻王」有關
    醒來只見一頭白犛牛從身邊走開,後來王妃妊娠生下一個血團。她把血團放在一隻野牛角裡孵出一兒子。這兒子就是後來西藏歷史上著名的如列吉意即--一個從角中誕生的人奇特之人。在西藏佳山寨西面的白孔寺,「還犛牛願」也是一種傳統儀式。這個祖先祭的特點就是派人到甘孜州買犛牛,犛牛到通化後,所有這些村寨的羌民都要焚香迎接,沿途各寨還派人護送,直至白孔寺,獻犛牛於神。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西藏阿里見聞:犛牛運輸隊帶來邊境小村...
    當地捕捉到了這個商機,1996年崗莎村犛牛運輸隊成立。當地牧民群眾開始用自己的犛牛和馬匹來為轉山者提供搬運服務。這為崗莎村村民的生活帶來了變化。【同期】西藏阿里地區巴嘎鄉崗莎村黨支部副書記 村委主任 久美多吉每年的收入是每人1萬元左右的收入。
  • 坐著高鐵看中國丨西藏那曲:趕著犛牛奔小康
    在那曲市色尼區嘎爾德生態養殖示範基地,600多頭犛牛有序地進行著半牧半圈飼養,早上7點出欄散步,中午12點迴圈休息,犛牛們既親近了大自然,又不會因為過度散養而破壞草場,這就是那曲市近幾年大力推廣的「草畜平衡」生態養殖模式。  那曲市色尼區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全西藏生態最為薄弱的地區之一。自然環境使得這裡的土地難以種植作物,靠天吃草的犛牛和藏羊就成為當地農牧民主要的收入來源。
  • 西藏人奉為神物的天鐵真的是天上掉下來的嗎?
    據說牧民在天降雷電之後常能發現天鐵,在西藏苯教、佛教傳統中,認為天鐵有神奇的力量。以天降隕石所熔煉的小型金屬件也常為西藏人佩戴在身上,作為護身符使用,藏語發音為「託甲」。 01 天鐵的神秘的起源 在藏族古代民間傳說裡,止貢贊普之子茹拉傑王子是發明金屬冶煉技術的人,在他的時代,還發明了木炭,馴化了犛牛
  • 高原犛牛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這裡草原遼闊,水草豐美,是西藏傳統的天然牧場。  隨著畜牧業產業化的不斷發展,西藏拉薩當雄縣傳統畜牧業生產科技含量低、草畜矛盾突出、牧民群眾受傳統觀念束縛商品意識淡薄等問題日漸凸顯。  2017年2月,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傑在當雄縣調研時指出,「衡量一個農牧業產業化項目好不好,不僅要看規模,還要看項目帶動能力強不強、群眾錢包鼓不鼓。
  • 道教的「法器」指的是什麼?常用的法器有哪些?法器有什麼作用
    另一類是專門用於各類科儀法事中,稱為「威儀之本」, 業就是科儀中不可缺少的,包括令旗、法劍、法尺、銅鏡、令牌、帝鍾、水盅,以及鈴、鼓 、鐃、鈸、磬、木魚等等。在道教儀式上使用法器,主要是為了使儀式具有法力的效能,從 而呈現出強烈的節奏感與莊嚴肅穆的宗教氣氛。
  • 西藏的天鐵未解之謎!
    這位茹拉傑王子據說是雅拉香波山神之後,雅拉香波山神化成一隻白犛牛,使茹拉傑之母受孕,這和希臘故事裡的英雄如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故事很相似。 源頭藏區直收, 比市場價降低30%為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