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拉薩5月18日電 (貢桑拉姆 陳香玉)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建設中的西藏首座犛牛博物館主體工程完工,當日在建築工地舉行接收捐贈儀式。來自臺灣的藏傳佛教藝術品收藏家陳百忠以及眾多民間收藏者和普通民眾,把自己多年的藏品捐給博物館。
西藏犛牛博物館位於拉薩市西部的柳梧新區,建築面積達8088平方米。博物館創意人亞格博介紹,博物館是北京市對口支援拉薩市的一項重要文化創意工程,是中國乃至世界首座以犛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
犛牛主要分布在以青藏高原為中心的高海拔地區,數千年來與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運、燒、耕相伴相隨,涉及到高原的政、教、商、戰、娛、醫、用,並深刻影響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形成了獨特的犛牛文化。
身兼佛教研究學者與收藏家為一身的陳百忠在臺北市擁有自己的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他告訴中新社記者,將與犛牛有關、有著500年歷史的法器牛皮鼓和一幅唐卡捐贈給西藏犛牛博物館,希望兩件寶物通過這樣的方式回歸故裡。
來自西藏山南地區加查縣的格桑老阿媽把家裡祖傳的傳統服飾犛牛皮甲和20多年前自己親手做的牛絨毯子捐贈給博物館。她說,西藏是犛牛的家園,犛牛博物館讓世世代代的人能夠觀賞和感受犛牛文化和犛牛的精神。
「我家在牧區,我是騎在犛牛背上長大的,我對犛牛的感情沒法用語言形容。」來自青海玉樹的旦增達傑對記者說,犛牛是藏族人心中的寶,他把收藏的犛牛皮箱、犛牛毯、牽犛牛繩子捐給博物館。
西藏當代畫家昂桑身穿傳統藏裝,雙手捧著鑲在精美相框裡的作品,站在捐贈者的隊伍中。他把以當代藝術形式創作的作品《藏人》捐給了犛牛博物館,並被定為博物館的主題畫。昂桑說,犛牛博物館對傳承和保護藏民族的傳統文化有很深的意義,將高原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文物能保留千秋萬代。
犛牛博物館以「憨厚、忠誠、悲憫、堅韌、勇悍、盡命」的「犛牛精神」為建館理念,以犛牛為載體,展示藏民族的歷史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