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回去看看藍天雪山,聞聞藏香和酥油茶的味道,去給釋迦牟尼佛祖等身像好好拍張照片,坐在大昭寺冬季朝聖的人群中感受他們的喜悅,去阿里找我心愛的那座山,去加查看我沒有見過的那片湖水……
有一種微笑
有一種微笑,不斷在記憶深處蔓延我知道我終將在那裡得到勇氣。那一種微笑是西藏給我的盛大的禮物——在大昭寺門前的白牆下, 在頭頂的陽光裡,在轉經的人群中
只要把自己浸在湛藍的天空下,把自己放在那通透的光線裡,想像自己的身體正向著神山聖湖靠近,並感覺自己在那高原的風裡搖擺,從身體到心靈的,這樣就好了。
手裡的轉經輪按神
給的方向順時針旋轉著
帶著旋轉一切的力量
旋轉著我的神經,
把我的身體連同靈魂旋進去,
無處可逃;
微笑,不論相識還是陌生,沒有矯揉造作,沒有生澀隔閡,那微笑將如同陽光撒播一樣流進你的血液……
「吾爾多」
這種投擲工具亦曾出現在世界多個民族的生活之中,距今至少已經有3200 多年的歷史。
據考古調查表明,吾爾多及類似的投石器最早起源於中亞地區,幾乎與人類文明史同步,曾經是古希臘獵鹿人的武器
古代的羅馬人、馬其頓人、凱爾特人在戰爭中也曾經用這種投石器攻擊敵人。
犛牛
藏語為——因其發音為「雅克」,英語據藏語發音將犛牛的單詞定為YAK最早漢地人稱犛牛為雅牛,後因形造出了「氂」字,該字本讀「雅」,漢語中「氂」字有多音,又讀為「毛」,人們以犛牛全身長有長毛而形似,最後犛牛這個稱謂就流傳至今。
藏族馴養了犛牛
犛牛養育了藏族
這些身著長毛披風的武士
是這個星球上
海拔最高處那片原野的象徵。
它們,就是羌塘藏民的圖騰。
《新唐書》所載的唐朝,松贊幹布子承父業,以吐蕃統一了青藏高原
敦煌出土的藏文文獻《贊普傳記》記載松贊幹布即位年幼,芒布傑尚囊以大貢論的身份輔佐朝政,徵討蘇毗諸部。尚囊使用智謀,不費一兵一卒說服蘇毗歸降,將蘇毗百姓收為吐蕃百姓。
海螺是否是文成公主的所賜已不那麼重要,它能出現在雪域高原偏遠的寺廟裡已經包含了豐富的歷史細節,它不僅僅是佛教的法器,也是精美的藝術品
2021年是特別的一年,
它既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
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作為開年大禮,獻給西藏。
扎西德勒
1951年仲夏,十八軍在張國華將軍的帶領下,從昌都進軍拉薩
西藏的僧眾和老百姓
一直都有熱愛祖國
擁護黨的領導、堅定維護祖國統一
堅持愛國愛教的歷史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