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又一處世外桃源,穿越喜馬拉雅落差3000米的極致風情

2021-01-07 騰訊網

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出品

如果將喜馬拉雅山脈

看成是一條由巖石構成的巨龍

那麼地球上

沒有哪條山脈比它更偉岸、更雄壯

它鎮守中國西南邊陲

高聳入雲,橫亙東西

坐擁地球之巔

風雲變幻喜馬拉雅

雖然喜馬拉雅山脈是

青藏高原腹地與南亞相交的

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但它卻在西藏日喀則所屬的

亞東縣、定結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吉隆縣

打開了5條南北縱向的裂谷

俗稱「五條溝」

(手機橫屏觀看)

五條溝示意圖 《中國旅遊》製圖

這裡所說的「五條溝」便是

亞東溝、陳塘溝、嘎瑪溝、樟木溝、吉隆溝

它們自東向西

沿著喜馬拉雅山脈山脊線遊走

在五六百公裡長的範圍內

形成了另類的風景

在喜馬拉雅山脈形成過程中

這一帶究竟發生過什麼

高寒世界屋脊邊緣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別致景觀

這一趟

我們穿越喜馬拉雅五條溝

其中的三條

(亞東溝、陳塘溝和嘎瑪溝)

感受世界第一山脈

喜馬拉雅山

落差高達3000米的極致風情

Imagesource/攝 攝圖網

西藏第一溝——亞東溝

地理信息

亞東溝位於亞東縣與印度錫金邦交界處,距拉薩460公裡,距印度加爾各答約550公裡,是連接中印陸路貿易的最便捷通道。

從海拔4700多米的帕裡鎮下行,經上亞東、下司馬鎮和下亞東,40公裡內跌落1500多米。亞東溝就像一把巨刃,在喜馬拉雅山腰切出一條大裂縫。

傳統觀點認為

西南邊陲的亞東

是喜馬拉雅山

茶馬古道最西端的終點

(手機橫屏觀看)

亞東的雪峰倒影 沙羅/攝 攝圖網

印度洋的暖溼氣流

從亞東溝進入藏南

並一直延伸到康瑪縣、江孜縣境

暖溼氣流加上年楚河一帶

高山上的冰川融水灌溉

將這一帶的河谷變成了豐饒的「米糧倉」

夏天的亞東溝帕裡草原上開滿油菜花 柯炳鍾/攝

從亞東到江孜

還形成了一條生態地理帶

就是古代所稱的「紅河谷」

後來成為一部電影的片名

越過亞東河的分水嶺

首先來到帕裡

(亞東縣東部的一個行政鎮)

這裡是海拔4000多米的南北狹長地帶

背靠海拔7000餘米的卓木拉日雪山

為印度洋暖溼氣流繼續北進

創造了一條走廊

在帕裡高原遠眺喜馬拉雅山脈 趙春江/攝

夕陽下的卓木拉日峰 攝圖網

多慶錯 暖溼氣流加油站

越過帕裡鎮和卓木拉日雪山後

遇到多慶錯

多慶錯水草豐澤

為日喀則最大的高山草原之一

也恰恰成為了暖溼氣流加油站

卓木拉日雪山下的白塔 柯炳鍾/攝

由於沒有高山的阻擋

亞東溝攜帶著印度洋暖溼氣流

加快了北上的腳步

到了嘎拉鄉

(位於康馬縣最南邊,與亞東縣北部接壤)

從這裡開始

海拔高度下降至4000 米或以下

大片農田出現

生活在這一帶的西藏農牧民

每年4、5月開始耕種、9月秋收

主要農作物有青稞、油菜、豌豆

亞東溝攜帶印度洋暖溼氣流

最終進入江孜谷地與年楚河匯合

西藏土地最肥美、氣候最溼潤的

米糧倉由此誕生

完成使命的印度洋暖溼氣流

無聲無息地消失在山水間、蒼穹下

血浴「紅河谷」

大自然在亞東

為西藏打開了一扇進出的窗

讓這裡成為茶馬古道的終點站

亞東原本是一個安靜祥和的小村

英國人的槍炮聲

打破了這裡的寧靜

西藏亞東縣的山村 王苗/攝

18世紀70年代

英國人發現亞東溝是入侵西藏的天然缺口

1892年12月

中英雙方籤訂《中英會議藏印條款》

亞東被開為商埠

清政府在此設立海關

兩年後的5月1日

亞東正式開關

西藏的南大門被徹底打開

1902年至1903年

集地理學家、探險家、軍人於一身的

英國人榮赫鵬

頻繁出現在中印邊境

他帶領「探險隊」多次測繪

完善了繪製於康熙年間的西藏地圖

1903年7月

榮赫鵬率軍大規模侵略西藏

英國軍隊最終穿過亞東溝

進入西藏腹地

攻入了拉薩城

西藏拉薩布達拉宮 攝圖網

從亞東到江孜沿途血流成河

在狹長的亞東溝裡

手拿大刀長矛的西藏軍民與侵略軍短兵相接

曲美阻擊戰、南尼不屈戰、宗山玉碎戰

是三場打得最英勇、最卓絕、最慘烈的戰鬥

曲美雄谷扼守古道、易守難攻

1904年3月

英軍入侵到此

1400餘名藏族軍民有序布防

英軍在屢攻不克的情況下提出談判

英軍入侵西藏 資料圖

然而純樸的藏族軍民不知是計

熄滅了火槍的火捻

談判過程中遭英軍機槍、來福槍

甚至大炮的射擊轟擊

幾分鐘之內

藏族軍民被血腥屠殺

700 多名藏軍死亡

100年後

這裡豎起一座「曲美雄谷抗英紀念碑」

紀念碑位於康馬通往亞東的公路邊

周圍是廣闊的草原和純潔的雪山

這座紀念碑與雪山相伴

與長空相望

默默地傾訴著曲美戰役的慘烈

曲美雄谷抗英紀念碑聳立在當年抗英戰場上 趙春江/攝

當戰火沿著亞東溝燃燒的時候

沿途的寺廟不再是清修之地

變成阻擊侵略者的堡壘

距江孜城12公裡遠的南尼寺

建於吐蕃王朝時期

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鼎盛時期有僧人近萬名

當英軍進入這裡時

一名喇嘛手持大刀砍向英軍頭目

寺內僧眾奮起抵抗

入侵者死傷200餘人

就連當時的英國侵略軍頭子也不禁嘆道

「西藏軍民的英勇無可爭辯」

浴血的宗山城堡

江孜是通往拉薩的大門

榮赫鵬認為

佔領江孜宗山就等於

拿到了開啟拉薩大門的鑰匙

他下令不惜一切代價

三天之內佔領江孜宗山

如今的宗山城堡 攝圖網

宗山是山勢陡峭的黃色巖石山

山上有古代遺留的城堡「宗山堡」

(宗相當於縣)

如今城堡仍肅立在地形險峻處

是一座有著500多年歷史的

「小布達拉宮」

1904年4月

榮赫鵬的軍隊佔領江孜後

西藏軍民手中

就只剩宗山堡和江孜白居寺了

航拍白居寺 攝圖網

藏族軍民憑藉原始的武器

大刀、長矛、火藥槍、石頭等

死守城堡

但山上的火藥庫不幸被英軍炸毀

軍民只好與英軍肉搏

多人選擇了跳崖

上世紀90年代的電影《紅河谷》

即在江孜一帶拍攝

宗山堡一戰中

西藏軍民全部陣亡

堪稱一場「玉碎之戰」

江孜宗山英雄紀念碑 O.汀/攝 攝圖網

乃堆拉山口中印貿易重新出發

夏日流火

在中印邊境

最前沿的乃堆拉山口一帶

卻能感受到習習涼風

站在高處望去

邊境兩側中印兩國的景色盡收眼底

前往乃堆拉山口路上回望亞東溝裡的小村莊 趙春江/攝

這裡海拔4300米

比30公裡外的亞東縣城駐地

下司馬鎮高出了1000多米

「乃堆拉」是藏語風雪最大的地方

位於亞東縣與印度錫金邦的交界處

距拉薩460公裡

距印度沿海城市加爾各約550公裡

是連接中印陸路貿易的最便捷通道

從乃堆拉山口下行

不遠就是仁青崗邊貿市場

每天上午10點開關後

中國商人和邊民開著貨車往印度那邊去

印度的商人也從對岸到中國這邊來

有限度開放的乃堆拉邊貿通道 趙春江/攝

跟印度邊防軍合照的中國遊客 趙春江/攝

仁青崗市場並不大

印度的工藝品、手工品、香水、香菸很受歡迎

印度產的餅乾、速食麵、香皂等也是熱銷商品

中印邊境第一寺

嘎久寺

是最靠近中印邊境的寺廟

於1747年由一代傳承喇嘛

丹增尼達白桑布和朱旺倉巴阿達創建

歷史上活佛傳承了11代

在第八世活佛格桑曲莫加措時期最興盛

最靠近中印邊境的寺廟——嘎久寺 趙春江/攝

嘎久寺居高臨下

鎮守峽谷通道

在其南面的原始森林中

還曾有一座格魯派的寺廟

巴夏貢巴寺

於1888年毀於炮火

兩年後

巴夏貢巴寺的護法神遷入嘎久寺

中國最清靜的小鎮

從乃堆拉山口下來進入

下司馬鎮

這裡即是亞東縣城所在地

一條落差極大、水聲隆隆如雷的亞東河

穿城而過

將縣城隔成兩半

三座水泥橋將縣城連接起來

下司馬鎮或許是

中國最清涼、最清靜的小鎮

街上車少人少

偶爾有年輕人騎一輛摩託車跑過

就算是最大的噪音了

珠峰腳下無人區——嘎瑪溝

地理信息

嘎瑪溝位於定日縣與定結縣朋曲河下遊支流嘎瑪藏布及其西側谷地,東自陳塘,西抵珠峰東坡,是一條海拔落差高達3千多米的山谷。

嘎瑪溝

是一塊未被外界侵擾的淨土

這裡山高溝深、森林密布、花草繽紛

由於長期遠離喧囂

溝裡幾乎沒有任何人工設施

唯一可用的交通工具就是犛牛

犛牛隊穿越其中一段最難走亂石溝路 趙春江/攝

這裡有著珠峰地區保存最好

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

上世紀

美國和英國探險家

相繼對嘎瑪溝進行了考察

他們被這裡夢幻般的自然美景所折服

讚譽嘎瑪溝為

世界上最美麗的山谷

世界十大景觀之一

嘎瑪溝的核心地帶

東西長55公裡

南北寬8公裡

雖然西藏已有限度開放旅客徒步探險

但真正能到達或徒步嘎瑪溝的人極少

對我來說

穿越嘎瑪溝是

一次刻骨銘心的冒險之旅

2011年夏天

我在藏族同胞的協助下

造訪了這片珠峰腳下的「無人區」

經過7天長途跋涉、6次露宿野外

終於完成對嘎瑪溝到

珠峰東坡大本營的徒步穿越

遠眺珠穆朗瑪峰 sdcamper/攝 攝圖網

曲當鄉優洛村出發

進入嘎瑪溝有兩條路

一條路是從村南直接翻過曲拉山

但沿途無法觀賞

馬卡魯峰、洛子峰、珠穆朗瑪峰等高山雪峰

另一條路是翻越夏古拉山口

可以一覽無餘地欣賞這些風景

我們理所當然選了後者

湖水映照馬卡魯

第一個露宿地珍康寧巴

海拔4600多米

三位嚮導中有兩位一直在喝酒驅寒

與我們同行的還有7頭犛牛

牛鈴斷斷續續響了一宿

早上8點過後

朝陽染紅了附近山峰

世界第五高峰馬卡魯峰的倒影

已經映在夏古錯湖中

在夏古錯可以看到世界第五高峰馬卡魯峰的倒影 趙春江/攝

沿著夏古錯往上行走兩三千米

尋到了另一個大小差不多的湖

湖水清澈得讓人啞然

湖東岸海拔4600米處生有一些小黃花

兩湖之間可聽到水聲

卻不見水影

其實河流就隱藏在巨石陣中

這些巨大的灰色石頭

小者如盆、大者如碾

巨者似火車頭

山腳憑古戰場

路的痕跡越來越淺

只能憑藉草叢中的牛糞判斷「路」的方向

遠遠望去

山脊線上有一道長城狀的石牆

有瞭望孔、槍眼等還保持著原始形狀

山脊線上一道長城狀的石牆是當年抗擊廓爾喀人的歷史遺蹟 趙春江/攝

這道「長城」源於清代的一次反侵略戰爭

在廓爾喀人入侵西藏以前

藏族軍民就在這裡修築了防禦工事

以防敵人進犯

但是這道工事

並沒有抵禦住廓爾喀人的衝擊

乾隆下令讓福康安組建各族聯合軍團

不遠萬裡馳援到這裡

將廓爾喀人打回老家

收復了後藏的所有失地

(拉薩、山南稱為「前藏」,日喀則市稱為「後藏」)

在錯康錯湖邊露營,帳篷內零下4.5℃,草地上結了寒霜 趙春江/攝

珠穆朗瑪現佛光

蒼天眷顧

第二日早8點站在小湖南側高地上

晴空下的馬卡魯峰、洛子峰、珠穆朗瑪峰

盡收眼底

錯康錯湖邊不遠處就是馬卡魯峰 趙春江/攝

再爬上一處高地

竟然見到了「珠峰佛光」

佛光的出現宛如仙人現身

給我們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

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桑巴拉雪山

大雪已經封山

連路的影子都沒有

當看到瑪尼堆和條條經幡的時候

桑巴拉雪山的山頂就在眼前

深藍/攝 攝圖網

下山後先後出現五座石頭房子

石頭房子最早是放牧人的落腳點

後來也成為過路人遮風避雨的場所

絕版森林薩吉塘

又一個深夜降臨

第三個露營地「薩吉塘」

海拔接近3700米

「薩吉塘」藏語意思

是森林中一塊舒服的小地方

這裡有石頭房子

總算不用搭帳篷了

嘎瑪溝的核心區

密布著大片的原始森林

參天大樹密集生長

以常識判斷

樹齡至少在百年以上

第四個露營地在朗巴扎普

雪下了一夜

雨雪衝洗過後

沿途的大葉杜鵑的葉子更綠、枝幹更紅

上百年的大葉杜鵑林形成獨特的原始森林景觀 趙春江/攝

雪夜奔出嘎瑪溝

第五個露營地在海拔3000多米的

郭熱普

霧氣縹緲、雪花飛舞

景色美極了

在嘎瑪溝的最後一段路

我們的體力幾乎已經透支

嘎瑪溝末段狹窄的山路愈發陡峭

「兩山夾一溝」的地形表現得非常典型

在山體擠壓之下

溝裡的河水像是發了脾氣的怪獸

波濤翻滾

路兩側常有巨石從巖壁上滾落

嘎瑪溝裡河水湍急,河灘上布滿從山體上滾落的大石頭 趙春江/攝

短短的幾公裡路

我們竟走了一天

陳塘是第六個宿營地

也是嘎瑪溝之旅的最後一站

望見遠處山頂的燈光

整個身體頓時感到已經癱軟

望著背後那條長長的山溝

我不禁長嘆

嘎瑪溝

我已經沒有勇氣第二次去穿越你

神秘夏爾巴人故地——陳塘溝

地理信息

陳塘溝位於定結縣西南部,薩迦寺修建時,大量木料沿陳塘溝運輸。1988年被西藏自治區列入珠峰自然保護區範圍。這條溝海拔最低處僅有2040米,從印度洋吹來的赤道暖流與高原寒流在這裡匯合。

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五條溝中

陳塘溝

是最幽閉、最複雜的一條

特別是公路尚未修通之前

這裡很少受到現代文明的侵擾和衝擊

陳塘縣朋曲河水倒映著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 趙春江/攝

相傳七八百年前

一支西夏党項人的部落

為躲避戰亂追殺

流落至喜馬拉雅山的陳塘溝

發展成為中國夏爾巴人的主要聚居區

在這裡

你可以看到張弓射箭的老年獵人

揮刀砍柴的中年樵夫

和身負重物的少年背夫

陳塘溝裡的夏爾巴人

幾乎原封不動地沿襲了舊時風俗

眉宇間還流露出大漠戈壁的暗影

從陳塘溝口的曲秀塘卡向西行走

便來到了喜馬拉雅山南麓

這裡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

周圍全是海拔五六千米以上的雪山冰川

天氣晴好時

可遠眺世界第五高峰馬卡魯峰

站在高處俯瞰

可見兩條細狹的河流

朋曲和嘎瑪藏布

交匯在西藏日喀則定結縣的

陳塘鎮

夏爾巴人沿朋曲或嘎瑪藏布河邊逐水草而居 趙春江/攝

有人曾形容

這一帶的風景是陳塘版的

「雅魯藏布江大拐彎」

跟氣勢磅礴的雅魯藏布江相比

這裡少了一些雄壯

多了幾分寧靜

雖說是鎮

但陳塘更像是一座懸在半山腰的村莊

陳塘鎮下設6個行政村

拿當、藏嘎、窪雪、培當、莎裡、雪雄瑪

後4村的冬居地就是鎮政府的駐地

在衛星遙感地圖上

可看到這些村落如點點星光

點綴在喜馬拉雅山中段

陳塘溝的村莊好像是建在山谷懸崖處一樣 趙春江/攝

陳塘指路牌——阿瑪直米雪山

從定結縣城江嘎鎮日屋鎮

距離約70公裡

沿Z717線東行

(專用公路,標識以Z開頭)

翻越海拔4950米的尼拉山口

右側就是阿瑪直米雪山

青石主峰矗立在眼前

即使在盛夏

也能感覺到冰川送來的陰陰涼氣

阿瑪直米雪山的山尖

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峰群裡十分突出

在這一帶行走的人

只要看到這座山尖

就不會迷失前行的方向

阿瑪直米的聖潔與壯觀 沙羅/攝 攝圖網

走下阿瑪直米雪山

日屋鎮就在眼前

日屋鎮是陳塘溝在山外的

第一個大本營和轉運站

日屋靠近尼泊爾邊境

有定期邊境民間貿易市場

交易方式主要是物物交換

涉及木材、牛羊、日用品、手工藝品等

推開這扇鐵皮和木頭搭成的簡陋門就是尼泊爾了

可以算得上中國邊境線上最簡陋的國門 趙春江/攝

過日屋鎮前行約10公裡

到達扎西惹噶

這是一片水草豐美的溝谷

是附近牧民的夏營地

溝內溝外兩重天

位於陳塘溝口的曲秀塘卡

是一個「喇叭口」

拿當曲流經的谷地

在此被兩邊的山夾成一個窄條

兩側的大山像一雙巨手

扼住了印度洋暖溼氣流北上的通道

立足在此

常可看到界線分明的「兩重天」

溝裡常常氣流翻滾、烏雲密布

溝外則是晴天麗日的景象

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五條溝中

還沒見過有第二條

如此鮮明的氣候分界點

這裡海拔並不算高

但南來的暖溼氣流就在這裡止步了

甚至可以看到空中的氣流

打著旋、上下翻滾著

卻再也無法越「雷池」半步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險象環生的陳塘出山路

當墨脫縣可以季節性通車以後

喜馬拉雅山地區就只有陳塘溝

可以稱為真正意義上的

中國最後一座陸路孤島

外來人進入陳塘溝

必須僱當地的背夫

帶上往返所需要的給養

還要面對

滑坡、泥石流、落石、墜崖、雪崩等

無處不在的危險

夏爾巴婦女背幫是喜馬拉雅地區獨特的人文景觀 趙春江/攝

自古以來

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走出過這條溝谷

現在仍有一大批人一生沒有出過陳塘溝

他們到過的「最大城市」

恐怕就是日屋鎮

陳塘與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

朋曲一年四季奔騰咆哮

水流湍急

河谷最窄處分別立著兩塊巨石

而河中間的滔滔流水中又有巨石一塊

三點正好成一線

不知從何時起

這裡有了一座供人行走的吊橋

現在的鐵索吊橋

用胳膊粗細的鋼絲拉著

上邊鋪著木板

兩側纏著幾道鐵絲算是欄杆

人走在上面

吊橋吱呀作響

鐵索左搖右晃

沒點膽量還真不敢過去

日屋鎮通往陳塘溝的公路

一直在修建

現在有一條碎石便道

遇到泥石流、山體垮塌和雪崩等

地質災害的時候便不能通行了

連野犛牛都痛苦的爛路

今天行走的艱辛

與古人相比

其實是小巫見大巫

薩迦寺元代壁畫上記載的建寺情形

就可見一斑

西藏日喀則薩迦寺 馬耀俊/ CTPphoto

薩迦寺所用的木材大部分來自陳塘溝

「陳」意為「運輸」

「塘」意為「路」

「陳塘」就是「運輸的路」

古壁畫顯示

當年運輸木材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犛牛

而且是藏民抓來馴化的野犛牛

陳塘溝薩迦寺之間

將近200公裡的山路上

有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種拉」雪山

野犛牛馱運木材走到這段路的時候

任憑人們驅趕、抽打都是紋絲不動

犛牛隻是一個勁兒地流淚

薩迦寺內大殿有6根獨木柱

每根重達一兩噸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

這些巨大的木材

當年是如何在千溝萬壑中運送的

即使在今天

如果不藉助現代化的運輸工具

單靠人力和牛車恐怕也無法完成任務

在陳塘溝

小孩從脫離大人的脊背開始

就要學著獨立行走

一天走個幾十公裡是家常便飯

這裡的山極其陡峭

若沒有一雙堅韌的腳板

是很難在這裡長期生活的

進出陳塘溝的路大部分都沿著懸崖峭壁 趙春江/攝

陳塘溝裡的背夫是喜馬拉雅

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如今珠峰地區最好的

高山嚮導和登山協作人員

幾乎均為夏爾巴人

他們或許還是世界上最能吃苦的背夫

工具就是

一雙腳、一條繩、一隻筐

陳塘溝接納了一支流亡部落

史料記載

夏爾巴人是歷史上

曾建立過西夏政權的党項羌人的後裔

13世紀

生活在黃河中遊(今寧夏、甘肅一帶)

的西夏人被蒙古滅國後

一些人為了躲避戰爭

遷徙到後藏和尼泊爾

逐漸與當地的絨巴族(山地人)通婚

並繁衍後代

夏爾巴人 趙春江/攝

「夏爾巴人」是後藏原住民

對這支部落的稱呼

意思是「東方來的人」

夏爾巴人中的一支

在陳塘溝的原始密林中

落腳謀生、棲息繁衍

其人口數量佔陳塘鎮人口八成以上

獨特的婚喪嫁娶習俗

陳塘溝夏爾巴人

至今只有2200餘人

生活在封閉的山溝裡

按理說很難避免近親結婚

可是陳塘溝裡的夏爾巴男人大都長得英俊

女孩大都生得靚麗

盛裝的夏爾巴少女,著裝和藏族差不多,頭飾有明顯區別。趙春江/攝

由於這裡海拔低

青藏高原人臉上的「高原紅」

在這裡看不到任何蹤影

陳塘夏爾巴人還細分為

加邊嘎瑪、多吉玉提、珠巴、瑪泥普巴、提嘎

5個族類

他們實行跨族類通婚

同一族類內部通婚是被嚴格禁止的

陳塘溝夏爾巴人與土著藏族人通婚的很少

也沒有與其他民族通婚

因此這裡的夏爾巴人

最完整地保留了他們的古老風俗

直到現在

其婚俗仍有濃厚的原始性

指腹為親、訂娃娃親、搶婚

是主要的訂婚方式

夏爾巴人的火葬習俗已傳承近千年

逝者在固定的火葬地點入殮

遺體安放在精心搭構的木柴垛上

做完一系列法事後再點火

他們連骨灰都不留下

死者生前使用的全部物品

包括照片也隨死者燒掉

他們認為

這樣方能真正使逝者輕鬆乾淨

而生者也能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生活

夏爾巴人火葬場景 趙春江/攝

在陳塘

中年以上的夏爾巴男人

大多留著長長的辮子

飄逸瀟灑與威嚴成熟兼具

頗有古代遺老的風骨

沒人能把辮子的歷史淵源

解釋得一清二楚

這是一種古老的習俗

代代相傳地延續了下來

作為外來人的我

看到如此原生態的陳塘溝

並不覺得這是歷史的頑固不化

反而感到充滿著質樸和溫情

.

.

.

「喜馬拉雅五條溝」之樟木溝吉隆溝

(下期待續)

送福利

截止到8月28日

留言排名前三位的網友

每人獲贈《中國旅遊》電子雜誌一份

( 以上為示例 兌換時可在商城中任選一期)

相關焦點

  • 西藏阿里,濃縮了雪域高原最極致的風光!
    加入我們的隊伍 最美風景永遠在路上 回歸旅行本質 |西藏| |新疆| |川西| |寮國| |泰國| 額濟納| 西藏,有著中國最極致的風光 而阿里,有著西藏最極致的風景
  • 帶著妹子們去西藏:在香格裡拉腹地徒步穿越雨崩村一睹梅裡雪山
    去西藏的路還很遙遠,就像一個人的夢,真實而不可及。即便我們已然踏上了滇藏線,進入了滇藏藏區,卻依然不知道還需要多久才能到達夢中的西藏,神聖的拉薩。第五站——梅裡雪山(雨崩村)上期我講到,為了讓大家在海拔約3000米的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縣獨克宗古城適應高原環境,在這裡停留了2天2夜,時間一過,大家狀態基本良好,沒有人出現高反症狀。
  • 喜馬拉雅的五條溝,各有各的美
    因為相對較大的海拔落差,造就了自然景觀在視線可見範圍的急劇變化,同時由於自然氣候的饋贈,造就了當地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這五條喜馬拉雅山溝成為了西藏豐富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的代名詞。一段時間以來,喜馬拉雅五條溝的名氣並不大。
  • 在林芝,尋一方淨土,感受那萬種風情的自然景致
    林芝具有多種氣候帶和非常豐富的地貌,眾多冰川雪山聳立在地平線上,雄渾壯闊;巨大的海拔落差形成了豐富的垂直植被帶,山高水長,十裡不同景,原始自然風貌迷人,是一片誘人的淨土。筆者在之前已發表了林芝七個縣區各自的景致風情的文章,本文將從林芝宏觀方面記述林芝唯美風情景致。雅魯藏布大峽谷景區是今年首個被授予國家5A級的旅遊景區。
  • 藏在青藏高原獨有的亞熱帶氣候,被譽為蓮花秘境,世外桃源!
    當你抬頭看天空,不知名的鳥兒不時飛過,還有那兒沒有成熟的芭蕉果實,遠處深山裡的迷霧繚繞,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好像是穿越到了仙家地界。可是路邊修路的工人和工具,又在提醒你這裡就是人間。當時在離開波密進入墨脫之前就經歷了很多關卡的檢查,在真正進入墨脫之前的最後一個檢查站,排了很多自駕遊的車,都是為了去墨脫一睹它的芳容,我們車隊當時有八臺車,由於很多原因足足等了兩個多小時,在下午的兩點多車隊才過了檢查站。
  • 藏區的秘境風情,你路過幾處?
    當連綿起伏、披冰戴雪的群山在霞光中甦醒當充滿風情的土地在朝陽中清醒城市與群山、古道與天路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這片古老的土地有著封存在牛背上雪野裡、綠茵中的悠久歷史血脈在雪域高原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地理、歷史和文化區域Line1:康巴風情穿越之旅提起神秘的康巴文化
  • 水是生命之源,紅旗河調水源頭為何選擇在西藏,這一工程能否實現
    我國新疆位於中國西北邊陲,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166萬平方公裡,佔中國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但常年處於缺水狀態,許多土地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由於受東邊高海拔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印度洋上的暖氣流難以到達疆,使得氣候乾燥少雨,土地沙漠化。
  • 周末去哪裡玩,西藏林芝市一日遊,你們都喜歡哪些景點
    位於距工布江達縣巴河鎮約36千米的巴河上遊的高峽深谷裡,是紅教的一處著名神湖和聖地。景點位置:林芝地區工布江達縣以東55km,八一鎮西北50km雅魯藏布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是中國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屬於喜馬拉雅山脈,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最東端。
  • 中國大陸落差最大的瀑布:白水仙瀑,北回歸線穿越其中
    中國大陸落差最大的瀑布-增城白水仙瀑高為428.5米,位於廣州市增城北部白水寨風景名勝區,因地處北回歸線地帶,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瑰麗翡翠」,屬山嶽型風景名勝區。白水仙瀑原名叫白水寨瀑布,白水寨山高828米,白水仙瀑落差428.5米。
  • 世界最震撼的海底瀑布,落差達3000米,每秒傾瀉50億噸海水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為我們創造了無數的景觀,其中不變是大自然最神奇的景觀之一,對於瀑布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有看過,而我們也都知道,瀑布是河流落差大所形成的。小編今天要說的這個瀑布,是世界最震撼的海底瀑布,落差達3000米,每秒傾瀉50億噸海水,相信對於這個瀑布,很多小夥伴們都應該沒有見過這瀑布,它位於模里西斯半島,地處非洲東部,這裡是獨特的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而且都與周圍都有著珊瑚礁所圍繞,因此島嶼擁有迷人的風景。
  • 除了北極、南極,還有一個極地叫西藏!
    它是人精神境界的巔峰, 也是自然景色上的極致。 都是中國極致的景觀:一出成都平原,就是中國頂級峽谷、雪山、冰川、海子的視覺盛宴。 和她周圍矗立著四十多座 海拔超過7000米的山峰 構成了青藏高原上最極致的雪山風光 這裡是冰雪的故鄉 是地球的至高點 人們的眼裡 山,就是神的居所
  • 北極,南極和中國的西藏!
    它是人精神境界的巔峰, 也是自然景色上的極致。眾所周知,北緯30°線是一條神秘地帶,世界許多奇蹟都發生在這條緯線上,所以318國道兩旁或者道路南北不出百千米的範圍內,都是中國極致的景觀:一出成都平原,就是中國頂級峽谷、雪山、冰川、海子的視覺盛宴。
  • 新疆人坐著火車去西藏不是夢!少走2000公裡,收穫世界頂級美景!
    據說高難度路段一公裡就耗資1.2億!,北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被稱為「世界屋脊之屋脊」、「世界第三極」、「生命之禁區」。 岡底斯山脈橫貫中國西藏自治區西南部,與喜馬拉雅山脈平行,藏語意為眾山之主
  • 秋天最美旅遊景點,西藏江南-林芝
    林芝位於西藏東南部,四周被喜馬拉雅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橫斷山脈包圍,海拔平均3000米,最低海拔僅600米,森林覆蓋率高,氣候溫和,空氣清新溼潤,四季宜人!到林芝旅遊,一般沒有高山反應!春有桃花,夏有綠樹,秋有紅葉,冬季在雪山頂下綠樹掩映,四季風景各異,所以都稱林芝為西藏的江南。來到林芝這三個景點絕對不能錯過:1.巴松措又稱「措高湖」,寧瑪教派著名的神湖。湖水清澈見底,距岸100米有一座扎西島,相傳這座島是漂浮在湖水上的空心島。島上有一座措宗貢巴寺,建於1500年前,寺內供奉著蓮花生大師像。
  • 四川省是我國地形最為複雜的省份,從川西到川東落差近7000米
    中國地形圖我想這個答案應該非四川省莫屬,四川省位於我國的西部地區,總面積約為48.6萬平方千米,僅次於新疆維維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和青海省等四省區,位居我國各省區中的第五位。由於四川省剛好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交界處,地形類型複雜多樣,地勢起伏大,地勢落差巨大。
  • 西藏喜馬拉雅成礦帶發現超大型鈹-錫-鎢稀有金屬礦床
    記者15日從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科學家在西藏喜馬拉雅成礦帶東段扎西康礦集區南部的錯那洞一帶,識別出大型片麻巖穹隆構造,穹隆內高分異淡色花崗巖具有多期侵入特徵,在穹隆邊部發現厚大的矽卡巖型鈹-錫-鎢稀有金屬礦體。
  • 西藏最美風景墨脫,有你需要的詩和遠方,附墨脫自駕、徒步線路!
    墨脫的確算得上是遠方了,隸屬西藏自治區林芝市,位於西藏東南部,地處雅魯藏布江下遊,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麓;這裡資源豐富,景色秀麗,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環境最好的地方,也是西藏最溫和,雨量最充沛,生態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 一組地圖,認識喜馬拉雅山的小西藏——拉達克
    拉達克地區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之間,拉楚河與希歐克河(屬印度河上遊)穿行而過,使得該地區形成了山高谷深的地理特點。沿著希歐克河谷地一路東進,即可抵達中國的阿克塞欽和藏北高原,而如果順著拉楚河溯流而上,迎接你的將是中國西藏阿里高原。所以說印度河流經的拉達克地區是青藏高原和中亞、西域之間相連接的一條戰略通道。
  • 西藏一「湖泊」,海拔3850米,以寧靜和藍色聞名!
    然烏湖湖面海拔3850米,面積約22平方公裡,是西藏東部最大的湖泊。位於昌都地區八宿縣西南角,距白馬鎮約90公裡。湖的西南部有崗日嘎布雪山,南部有阿扎貢拉冰川,東北部有伯舒拉嶺。雪山周圍冰雪融化的水構成瞭然烏湖的主要補給水源,該井將湖水向西傾瀉,形成西藏著名河流雅魯藏布江的重要支流帕隆藏布的上遊源頭之一。堰塞湖的形成是由於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位於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橫斷山的碰撞處。西藏東南部有許多這樣形成的堰塞湖,地質運動活躍。然烏湖因靠近川藏公路而被許多川藏遊客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