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巖畫中的犛牛文化_資訊_中國西藏網

2020-11-23 中國西藏網

  巖畫是古人在巖石上對日常生活的磨刻圖畫,不僅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人們探尋古人文化蹤跡的重要依據。11月16日,公益性學術講座《青藏巖畫的犛牛圖像分析》在西藏犛牛博物館舉辦,邀請了考古界著名學者、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教授李永憲對巖畫中的犛牛進行了一堂生動形象的「解剖課」。

  在青藏巖畫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犛牛巖畫。記者在西藏犛牛博物館看到,由阿里地區日土縣群眾捐贈的犛牛巖畫犛牛圖像清晰可見,運用鑿刻製作手法創作的犛牛形象栩栩如生,有的形體渾圓飽滿,有的強悍威猛。

  在講座上,李永憲通過對青南巖畫上犛牛的比較分析,進一步指出了巖畫文化中反映出的犛牛與社會文化,為在場犛牛文化研究及愛好者上了一堂內涵豐富的犛牛文化課。

  「我們作為犛牛文化的研究人員,此前也是對青藏高原的犛牛演化做了一個調查,今天李永憲老師從一個考古的角度去分析講解犛牛文化,並將青藏高原的犛牛和鹿的演化分析得非常全面,對我們的工作幫助很大。」西藏犛牛博物館研究人員次仁多吉告訴記者。

  據了解,西藏犛牛博物館內館藏有青藏犛牛巖畫2塊,其中保存完整的一塊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西藏犛牛博物館每年都會舉辦類似的講座,主要是想通過博物館這個平臺,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也希望通過開展這樣的講座,給館內的工作人員一次業務提升的機會。」西藏犛牛博物館社會教育部主任扎西平措介紹道。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西藏阿里的「外星人密碼」,到底是什麼含義?
    一連串的疑問開始在腦海中浮現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疑惑一起走進阿里日土的巖畫世界▼在當地人看來,巖畫是神鬼的畫只有日出前和日落後才會顯現白天便消失不見,因此他們也不跟外人提起所以巖畫並不為外界所知by才府網 攝影師楊延康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考古隊進入阿里才發現並初步解開了巖畫之謎
  • 獨一無二的犛牛博物館
    特別是犛牛那一身皮毛,不但漂亮威風,而且非常實用,具有高度的耐寒性、耐缺氧性。     按照《中國犛牛學》的分類,在中國境內的犛牛,因生存環境和基因的不同,可以分為青海高原犛牛、甘肅大通犛牛、四川九龍犛牛、雲南中甸犛牛、新疆巴州犛牛、西藏斯布犛牛、西藏帕裡犛牛等十幾個品種類別,它們各具特點。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在西藏,素有「藏北沒文化」的說法。1984年起,亞格博歷任那曲地區文化局副局長、局長。在「沒文化」的地區當文化局長,他不服氣,一心想撕掉這個標籤。約3500年至4500年前,青藏高原上的人們將野犛牛馴養,從此,藏族馴養了犛牛,又被犛牛養育。有人說:「沒有犛牛就沒有藏族。」藏文教科書上也有這樣的諺語:「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犛牛。」亞格博希望能通過犛牛這一載體,呈現其所馱載的西藏歷史和文化,最終形成一個西藏文化符號。回高原的時候到了!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亞格博希望能通過犛牛這一載體,呈現其所馱載的西藏歷史和文化,最終形成一個西藏文化符號。回高原的時候到了!2011年,離開西藏整整20年後,他向北京市委提出辭職,申請返藏實現他的創意。在給亞格博的信裡,曲扎寫道:「我們都熱愛西藏文化,我們是兄弟。」一件件珍貴的饋贈,一份份沉甸甸的情誼。到2013年,亞格博已為犛牛博物館徵集到2000多件藏品。其中,群眾捐贈高達40%以上。這在國有博物館中幾乎絕無僅有。
  • 臺收藏家向西藏犛牛博物館捐500年歷史法器牛皮鼓
    中新社拉薩5月18日電 (貢桑拉姆 陳香玉)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建設中的西藏首座犛牛博物館主體工程完工,當日在建築工地舉行接收捐贈儀式。  西藏犛牛博物館位於拉薩市西部的柳梧新區,建築面積達8088平方米。博物館創意人亞格博介紹,博物館是北京市對口支援拉薩市的一項重要文化創意工程,是中國乃至世界首座以犛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
  • 從考古發現看西藏史前的交通與貿易①
    因此,雖然目前對於西藏史前大石文化的解析還有若干需要細化的環節,但將其放置在歐亞文明交流的歷史背景之下加以認識應當是可以成立的。  7.巖畫與動物紋飾  近年來的考古調查,在西藏高原發現了分布極為廣泛的古代巖畫,其延續的時代從史前時期一直到吐蕃時期以至更晚(72)。
  • 坐著高鐵看中國丨西藏那曲:趕著犛牛奔小康
    進入藏北草原,飛馳的列車外出現了一群新的朋友,一頭頭憨態可掬的犛牛。犛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種,那曲市色尼區更是有著「中國犛牛之鄉」的美譽。如何保持犛牛與自然和諧相處,怎麼樣在帶動牧民增收致富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一起去那曲看一看。
  • 促進植物根系發育的「密碼」找到了_文化_中國西藏網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廈教授團隊在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發表封面文章,揭示植物根尖分生區發育過程中PLT1的轉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植物核轉運蛋白參與的信號途徑提供了新線索。  根系長短影響著植物與周圍環境的接觸面積。一般根越多、越長,則吸收的水分和養分就越多,植物就會長得更好一些。植物根的生長具有極強的可調控性,其生長主要依賴於根尖。
  • 西藏阿里:犛牛運輸隊帶來邊境小村巨變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西藏阿里見聞:犛牛運輸隊帶來邊境小村巨變【解說】崗莎村位於西藏阿里巴嘎鄉,地處中國、印度和尼泊爾三國交界處。當地捕捉到了這個商機,1996年崗莎村犛牛運輸隊成立。當地牧民群眾開始用自己的犛牛和馬匹來為轉山者提供搬運服務。這為崗莎村村民的生活帶來了變化。【同期】西藏阿里地區巴嘎鄉崗莎村黨支部副書記 村委主任 久美多吉每年的收入是每人1萬元左右的收入。
  • VR圖片|世界最大的犛牛黑帳篷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巴塘草原上,一頂耗費1萬多頭犛牛毛、500多根牛皮繩子,由120多個牧人經過一年半時間傾力製作的「吐蕃野犛牛黑帳篷帳篷單體總面積1711.08平方米,被世界紀錄認證機構(WRCA)認定為「世界最大犛牛黑帳篷」。
  • 犛牛糞憑什麼是「鎮館之寶」?「國寶」犛牛金飾長啥樣?快來看南京...
    今天(12 月 26 日),《走進南京——西藏犛牛文化展》在南京江寧區博物館正式開展。市民不用去西藏,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犛牛標本以及和犛牛有關的自然標本、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歷史文物、藝術作品 …… 告訴你犛牛背後的文化和故事。
  • 踐行四十年的「中國文藝復興」_文化_中國西藏網
    《金瓶梅》《紅樓夢》《水滸傳》等古典小說中的自然主義和寫實主義是「微寫實主義」最直接的催生力量,西方的文學資源也為其提供了豐富的藝術滋養,但「都立足於中國本土寫實文學傳統而發生內部蛻化或蝶變」。此外,李遇春從傳統文化和文體兩個層面的創造性轉化出發,對劉醒龍、歐陽黔森、姜天民、遲子建、喬葉、張好好等作家的解讀也十分精到。
  • 「陰山巖畫第一人」蓋山林辭世,力推中國巖畫研究走向世界
    《陰山巖畫》蓋山林著40年來,蓋山林勤奮著述,出版《和林格爾漢墓壁畫》、《陰山巖畫》、《烏蘭察布巖畫》、《中國巖畫學》、《絲綢之路草原民族文化》、《世界巖畫的文化闡釋》、《蒙古族文物與考古研究》、《中國巖畫全集北方巖畫卷》、《蓋山林文集》等近30部學術著作。
  • 犛牛背上的地球第三極
    當你真正理解了犛牛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讀懂了犛牛和藏民族之間數千年來累積的深厚感情,你或許就會明白,「犛牛」對於地球第三極的意義所在……在地球第三極有這樣一句流傳已久的諺語 ——「凡是有藏民族的地方,就有犛牛」。
  • 西藏基層移民管理警察中有個「犛牛妹妹」
    唐欣 攝  中新網拉薩3月31日電 (鄧偉 應俊)記者3月31日從西藏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山南邊境管理支隊勒布邊境派出所(簡稱「派出所」)獲悉,有一群平均年齡25歲的女民警守護著當地的祥和與安寧,被稱為「犛牛妹妹」的新民警曲珍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圖為曲珍教轄區的孩子學寫字(資料圖)。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西藏阿里見聞:犛牛運輸隊帶來邊境小村...
    【解說】崗莎村位於西藏阿里巴嘎鄉,地處中國、印度和尼泊爾三國交界處。這裡本是一個貧困的邊境小村,近年來,憑藉緊靠「神山聖湖」的特殊地理位置,人們成立犛牛運輸隊,從逐草而居到以旅遊業為生,走上了全民致富之路。
  • 犛牛走進北京 背後有什麼不尋常的故事?
    這就是犛牛,藏語稱為「亞克」(???)。12月15日,「犛牛走進北京——高原犛牛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500餘件展品悉數亮相。其中,有3處展品背後的故事有些不同尋常。很少有人知道,這張照片是由西藏犛牛博物館館長親手拍攝的。茫茫藏北草原,一頭馱載著食鹽的犛牛永遠地倒下了,再沒能跟上遠去的馱鹽隊伍。鹽粒灑落一地,它的頭卻始終朝著前行的方向。歲月更迭,長沙漫漫,吳雨初偶然見到這個場景,深受觸動,用手中的傻瓜相機定格了這一歷史瞬間。
  • 世界首個無角犛牛品種誕生——走近阿什旦犛牛
    日前,世界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通過了國家畜禽新品種審定,成為犛牛育種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犛牛,是高寒牧區特有的牛種資源。它們不僅可以適應嚴寒、缺氧、缺草等惡劣的自然條件,還能提供肉、奶、毛、絨、皮革、役力等,是牧民們的忠實夥伴。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獸藥研究所與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合作開展犛牛新品種的育種工作。
  • 全世界野犛牛不超過15000頭
    主頁 新 聞 雲南 地產 法律 報刊 娛 樂 文化 教育 健康 旅遊 時 尚 IT 汽車 各地 專題簡訊郵件全世界野犛牛不超過15000頭 http://www.yndaily.comvar dd=20050303;varhh=0903; for (i=0;i 雲南日報網  新華社拉薩3月2日電(記者邊巴次仁、德吉)西藏自治區林業勘察設計院院長
  • 犛牛:不僅是祖父是圖騰還與「閻王」有關
    中國犛牛數佔世界總數的85%,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因此犛牛是以中國青藏高原為起源地的特產家畜,也是"世界屋脊"著名的景觀牛種。藏語稱犛牛為雅客,國外因此根據藏語翻譯過去,就通稱犛牛為為"yak"。西方國家見犛牛主產於中國青藏高原藏族地區,因而也稱它為西藏牛。而因為犛牛的尾巴如馬尾,所以也有人稱它為馬尾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