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畫是古人在巖石上對日常生活的磨刻圖畫,不僅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人們探尋古人文化蹤跡的重要依據。11月16日,公益性學術講座《青藏巖畫的犛牛圖像分析》在西藏犛牛博物館舉辦,邀請了考古界著名學者、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教授李永憲對巖畫中的犛牛進行了一堂生動形象的「解剖課」。
在青藏巖畫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犛牛巖畫。記者在西藏犛牛博物館看到,由阿里地區日土縣群眾捐贈的犛牛巖畫犛牛圖像清晰可見,運用鑿刻製作手法創作的犛牛形象栩栩如生,有的形體渾圓飽滿,有的強悍威猛。
在講座上,李永憲通過對青南巖畫上犛牛的比較分析,進一步指出了巖畫文化中反映出的犛牛與社會文化,為在場犛牛文化研究及愛好者上了一堂內涵豐富的犛牛文化課。
「我們作為犛牛文化的研究人員,此前也是對青藏高原的犛牛演化做了一個調查,今天李永憲老師從一個考古的角度去分析講解犛牛文化,並將青藏高原的犛牛和鹿的演化分析得非常全面,對我們的工作幫助很大。」西藏犛牛博物館研究人員次仁多吉告訴記者。
據了解,西藏犛牛博物館內館藏有青藏犛牛巖畫2塊,其中保存完整的一塊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西藏犛牛博物館每年都會舉辦類似的講座,主要是想通過博物館這個平臺,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也希望通過開展這樣的講座,給館內的工作人員一次業務提升的機會。」西藏犛牛博物館社會教育部主任扎西平措介紹道。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