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四十年的「中國文藝復興」_文化_中國西藏網

2021-01-17 中國西藏網

  作者:李雪梅

  李遇春的當代文學研究新著《中國文學傳統的涅槃》(下文簡稱《涅槃》),採用宏觀分析和微觀解讀相結合的方式,俯瞰中國文學傳統的轉化,透視名家經典小說的延傳,形成了明確的學術自主性,即「以中國文學傳統作為方法,以重塑中國形象作為目的」。

  李遇春將中國文學傳統從「對象」轉化為「方法」,源於深刻的問題意識。作為研究「對象」,中國文學傳統只是靜態的對象化存在,作為「方法」的中國文學傳統,則是審視既定話語模式的一個重要支點,可以藉此將流行的文學史觀和批評話語重新問題化,進而在古今通變與中西融合的視野中豐富我們對百年中國文學的整體認識。

  以中國文學傳統作為方法,李遇春將中國文學的百年曆程視為3次連續性的「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提出將「復興論」作為建構百年中國形象的文學新範式。這種「復興論」是對啟蒙範式和革命範式的雙重反撥,重視「啟蒙」或「革命」對激活傳統的重要意義,將文學傳統視為百年中國文學持續不斷的構成要素——「表面上看,現代中國的文化和文藝運動籠罩著強烈的西方色彩,但在骨子裡卻是復活後的『中國根底』。」這一範式跳出了中西與新舊二元對立的理論窠臼,體現出新時代復興中國文學傳統的內在邏輯。

  以中國文學傳統作為方法,李遇春發現「尋根文學」的文學史意義被遠遠低估。他認為,應當把「尋根」看作近40年來文學創作的「主潮」。從新時期文學之初汪曾祺、陸文夫等人的文化小說和筆記小說,到莫言、韓少功、賈平凹等「50後」旗幟鮮明的尋根文學,再到蘇童、格非、餘華等「60後」先鋒作家回歸傳統的轉向,付秀瑩、喬葉、李修文等「70後」作家筆下潛滋暗長的種種本土文學傳統,以及更年輕的新世紀作家(包括網絡文學作家)在整體上回歸傳統的傾向,都是尋根「主潮」在不同時期的體現。以代際方式梳理文學史脈絡當然難免疏漏,但藉此線索顯然更易發現,40年來的中國文學一直以「尋根」的姿態踐行著「中國的文藝復興」。

  以中國文學傳統作為方法,李遇春在展開理論辨析的同時,也進入鮮活的文學現場,深入分析當下小說創造性轉化中國文學傳統的實踐,第二編和第三編正是以個案研究方式對第一編宏觀思考做出的回應。

  作者發現,賈平凹新世紀以來的《秦腔》《極花》等小說「以高密度的日常生活敘事方式直指世相人心」的新變化,將其命名為「微寫實主義」,並視其為百年中國現實主義美學的演變新趨勢,而這種「微寫實主義」正是中國文學傳統創造性轉化的產物。《金瓶梅》《紅樓夢》《水滸傳》等古典小說中的自然主義和寫實主義是「微寫實主義」最直接的催生力量,西方的文學資源也為其提供了豐富的藝術滋養,但「都立足於中國本土寫實文學傳統而發生內部蛻化或蝶變」。此外,李遇春從傳統文化和文體兩個層面的創造性轉化出發,對劉醒龍、歐陽黔森、姜天民、遲子建、喬葉、張好好等作家的解讀也十分精到。劉醒龍的《蟠虺》和《黃岡秘卷》一方面著力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人格,另一方面賡續中國小說的野史雜傳傳統,二者均指向「大(雜)文學」或「大(雜)文體」的文學傳統;歐陽黔森的地方志小說將中國文學中的博物傳統、傳奇傳統、抒情傳統三者有機結合;姜天民的「白門樓印象」系列短篇小說裡的異人軼事和野史雜傳色彩、遲子建長篇小說的文體美學及其歷史敘事傳統、喬葉的新世情小說、張好好的地方性敘事無不都是中國文學傳統創造性轉化的重要實踐。

  李遇春認為:「啟蒙、革命和復興,分別是我們理解百年中國文學歷史進程的三個話語向度,它們之間並不存在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對立,而是三位一體的和合共生狀態。」以中國文學傳統作為方法,有助於在長時段文學史視野中思考中國問題,開放地調動古今中外的文學經驗,昭示著多元的文學圖景和對話立場。這種研究路徑既非盲目復古,也非時髦追新,而是旨在超越中/西、傳統/現代等二元思維模式,重構中國話語和中國形象,其實質是一個不斷發現中國文學主體性,並在全球化語境下重構中國主體性的過程。(李雪梅)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解析巖畫中的犛牛文化_資訊_中國西藏網
    巖畫是古人在巖石上對日常生活的磨刻圖畫,不僅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人們探尋古人文化蹤跡的重要依據。11月16日,公益性學術講座《青藏巖畫的犛牛圖像分析》在西藏犛牛博物館舉辦,邀請了考古界著名學者、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教授李永憲對巖畫中的犛牛進行了一堂生動形象的「解剖課」。
  • 藏域星球天文體驗館開館啦_文化_中國西藏網
    藏域星球天文體驗館是由北京亞洲衛星通信技術有限公司與拉薩經開區投資發展公司聯合打造,歷時兩年,是西藏首個以天文為主題的科技體驗館。  場館坐落於拉薩經開區拉薩河畔的西藏天文旅遊公園旁,場館建築面積14000平方米,建築總高度為31.35米,總投資2億元。場館建築主樓分為地下1層,地上4層。
  • 促進植物根系發育的「密碼」找到了_文化_中國西藏網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
  • 鳥兒樂居園博湖_地方_中國西藏網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
  • 社會學者說——多元化定義成功的意義和價值_文化_中國西藏網
    一般來說,中產階級家庭培養孩子成才的概率比條件一般的家庭培養孩子成才的概率要大,因為教育分層與家庭條件之間的確存在較大的關聯性,這一特徵在中國表現得更加突出且具有獨特性。  除了中國人普遍存在著望子成龍的社會文化心理以外,中國的家庭結構也影響著「雞娃」現象和教育焦慮的產生。
  • 【藏北故事】民歌,讓中外音樂首次「握手」_原創_中國西藏網
    一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後,在充分吸收藏族民間文化營養的基礎上,漢族音樂工作者產生出強大的創作熱情,創作出《歌唱二郎山》《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逛新城》《翻身農奴把歌唱》《毛主席派人來》等許多著名的經典音樂作品。  上世紀90年代,藏族音樂再次在中國流行樂壇掀起熱潮。
  • 韓國:明確二氧化碳還原乙烯機理_科技_中國西藏網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
  • 第四屆「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公布_讀書_中國西藏網
    踐行「四力」,記錄城鄉變化  70年篳路藍縷,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描繪這一進程,成為時政新聞類期刊的重點。《中國報導》及時推出《回到良渚——對話五千年中華文明》系列文章,圍繞良渚所代表的中華5000年稻作文明、「文明」應該以何為標準、良渚的發現對重新理解世界文明發展進程的意義展開討論,為向世界說明中華文化的特徵,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提供了更多的理論依據。
  • 黨外政協委員參觀考察拉魯溼地自然保護區_生態_中國西藏網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
  • 德桑珠創辦藏香豬養殖場、承包苗圃_扶貧_中國西藏網
    家庭檔案:  德桑珠,男,1990年出生於西藏昌都市貢覺縣雄松鄉夏亞村,現搬遷到拉薩市柳梧新區康樂居委會。曾經,他靠著耕地放牛,一年到頭收入少得可憐。2016年,德桑珠一家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面對貧困,德桑珠沒有放棄生活的希望。
  • 讀《西藏志》札記_第二期_中國西藏網
    此外,像「縱」,作為地方行政一級單位,後來通譯為「宗」者,也是首見於此書,此類藏漢文化接觸漸趨頻繁時的現象,值得語言文化史學者的注意。  此書文風樸素自然,雖為人批評為扞格窒礙,大略由於刻本中訛脫或作者行文特點所致。作者記敘事物的始末,中間偶值某一專詞或專項,即環繞之而贅加解釋,如長流中之洄洑盤漩,確有隔斷文脈之病,不過若掌握這一特點,則讀來並不感到十分艱澀。
  • 南通:奮力跑出加速度 確保實現「開門紅」_地方_中國西藏網
    會議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賀詞令人鼓舞、催人奮進,彰顯了對中國發展的堅定信心,體現了對人類前途命運的關懷與擔當,激蕩起億萬人民自強不息、砥礪奮進的磅礴力量。要深刻認識辦好學院的重要意義,立足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為中國企業家提供精神原動力、為企業發展提供精神文化支撐,高質量辦好張謇企業家學院,將其打造成南通又一張品牌和名片。要紮實做好開學各項準備,深入推進學院和張謇研究中心教研一體化工作,充分挖掘和展現張謇企業家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意義,加快推出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
  • 俄格洛納斯導航系統未達計劃精度_科技_中國西藏網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
  • 昌都市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_教育_中國西藏網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
  • 王朝:文化不是一句「口號」 踐行才能談及未來
    日前,濟寧市儒家文化與企業發展協會副會長王朝在接受中國山東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濟寧作為文化大市,底蘊豐厚,企業更應堅守「當代儒商」的本質,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用行動踐行傳統文化。   企業文化不是紙上談兵 更應用「事實」說話   感人的標語、奮進的口號張貼於企業每個角落,成為讓員工成長、讓客戶了解企業的獨特文化。
  • 美麗鄉村入畫來_旅遊_中國西藏網
    「我們這裡建設得越來越美了,文化廣場、濱江大道全都建成了,水、電、路、網等設施一應俱全,每家每戶都購置了新電器、新家具,現在我們邊境村不比城裡差。」錯那縣麻麻門巴民族鄉麻麻村群眾平措加央高興地說,「和我小時候相比,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啊!
  • 秦漢與羅馬_文化_中國西藏網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學院)近年來設立一系列中西文明比較研究課題,從學理上探尋中西文明的本源,以歷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強化理論、制度和道路自信。  文化上便是如此。齊國早不存在,但齊國的「月令」成為漢的「政治時間」,中國兩大神話系統之一「蓬萊」,正是出自齊地;楚國早不存在,但屈原歌頌過的楚神「太一」成為漢的至高神,伏羲、女媧、神農、顓頊、祝融,成為漢人共同的祖先神;漢皇室是楚人血脈,劉邦的大風歌,劉徹的秋風辭,都是楚歌,可定音協律的卻是趙人,漢樂府之祖李延年出身於趙國中山。
  • 大科學工程「拉索」首個探測器陣列建成_時政_中國西藏網
    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拉索」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WCDA)三號水池注水達到正常工作水位,這標誌著WCDA探測器全部建成,全陣列投入科學運行。這是「拉索」4種類型的探測器陣列中最早完成的一個陣列。  WCDA是「拉索」探測器陣列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探測器總面積為78000平方米,由3個水池組成,內有3120個探測器單元及6240個光敏探頭。
  • 中新天津生態城愛琴海購物公園主體結構封頂(圖)_地方_中國西藏網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
  • 嶽鍾琪與西藏問題_第三期_中國西藏網
    此件諭旨己由西藏檔案館刊布於其所編之《西藏歷史檔案薈粹》。對於康濟鼐的上奏,議政大臣認為:鄂齊等所攜去的詔書還未抵達西藏,康濟鼐此奏又到,故擬由理藩院諮知康濟鼐雲已有救旨令渠主管藏中政務,「特將西藏大小諸事託付與爾辦理」,這份諮文也交達喇沙爾一併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