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民歌,讓中外音樂首次「握手」_原創_中國西藏網

2021-01-10 中國西藏網


這是《圓夢》在國家大劇院演出時的劇照(唐召明提供,2015年10月13日)

  珠穆朗瑪峰、納木錯湖、雅魯藏布江、羌塘草原,盤龍匯聚;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橫貫全境。西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獨特的民俗文化、嚴酷的自然環境、旖旎迷人的風光,對每個嚮往這片靈性之地的人都有著勾魂攝魄的魅力。

  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極具鮮明特色的遊牧文化,造就了能歌善舞的民族。於是在2015年,《圓夢》歌舞劇集結國內外音樂創作、舞蹈編排、舞美設計等精英藝術家,將原汁原味的藏歌樂舞呈現到了人們眼前。


這是《圓夢》在北京世紀劇院演出時的劇照(唐召明提供,2015年10月29日)

  在西藏,乃至整個藏北,有著許許多多動聽的民歌。如民歌和歌舞中的「諧」就有拉魯(山歌)、卓魯(牧歌)、勒諧(勞動歌)、阿諧(打阿嘎歌)、果諧(圓圈歌)、達諧(箭歌)、羌諧(酒歌)、次加(對歌)等,它們的旋律、節奏、曲式結構和詠調各具特色。

  有人認為,藏族音樂至少在兩個時期對我國的樂壇產生重大影響。一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後,在充分吸收藏族民間文化營養的基礎上,漢族音樂工作者產生出強大的創作熱情,創作出《歌唱二郎山》《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逛新城》《翻身農奴把歌唱》《毛主席派人來》等許多著名的經典音樂作品。

  上世紀90年代,藏族音樂再次在中國流行樂壇掀起熱潮。一大批有著世界文化視角的各民族音樂工作者,汲取西藏傳統文化的營養,用敏銳新穎的筆觸寫出全新的音樂作品,這種藏漢文化再度交匯的「漢藏和聲」成為流行音樂的代表。從《回到拉薩》《珠穆拉瑪》《青藏高原》到《阿姐鼓》《諾日朗》,無不令人如痴如醉。


這是《圓夢》在華北電力大學劇場演出時的劇照(唐召明提供,2015年9月28日攝)

  在西藏唱歌,脫口而出的全是盪氣迴腸的歌。就像我離開西藏多年後,車裡CD依然喜歡播放《青藏高原》《慈祥的母親》《康巴漢子》等歌曲。因為每每聽起,它都能讓我激情澎湃,陶醉其中。

  這次由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出品,北京聖頻伽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傾力打造的《圓夢》歌舞劇首次大膽嘗試讓西藏傳統音樂與西方交響音樂「握手」,就是為了締造一種革命性的創新嘗試,並力主實現西藏民族藝術在世界範圍傳播的無限可能。


這是《圓夢》在北京世紀劇院演出時的劇照(唐召明提供,2015年10月29日攝)

  2015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五十周年,也是青藏鐵路開通九周年。藏歌樂舞《圓夢》以「火車進拉薩」為背景,以傳統藏元素融合國際化表現手法,來深度呈現藏族文化的內涵。

  從2015年4月開始,我跟隨這支國際化的主創團隊數次往返於西藏拉薩、那曲班戈縣實地採風。對於作曲家克勞斯•巴德爾特來說,他的名字可能國人並不熟悉,而他創作的電影音樂,可謂無人不曉。從《珍珠港》到《加勒比海盜》,這個德國人在好萊塢電影的國度裡,建立起了自己的音樂王國。他還是參與北京奧運會閉幕式音樂創作的唯一一位西方作曲家。

  2015年初,首次進藏的巴德爾特感受到了西藏音樂的博大精深。他在創作中堅持「以保留原生態元素的態度去最大限度還原和展示這些聲音」,以使這次創作的音樂不僅充滿西藏風韻,而且原創性十足。

  在西藏,歌舞是不分家的。仿佛藏族人的舞蹈是在聽到熟悉喜歡的音樂時,韻律便自動傳達到身體各部位、各關節,隨著旋律變化,身體便自然舞動起來。

  這是《圓夢》劇組在藏北班戈縣採風甄選演員時,藝術監督、舞蹈編導殷梅(右)邊吸氧,邊與藏族牧民演員交流(唐召明提供,2015年7月2日攝)

  在廣闊的農牧區,人們總是邊幹活邊唱歌,並常常以舞蹈動作相配合。農民送肥有送肥歌、耕地有耕地歌,牧民放牧有牧歌、剪毛有剪毛歌,甚至連接羔育幼、拴牛牧羊都有其獨特的歌舞。

  為此,《圓夢》創作伊始,就最大限度地來展現藏族文化,真實呈現弦子、堆諧、鍋莊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以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全新融合。

  《圓夢》歌舞劇講述了一位深入藏北腹地採訪的攝影記者在暴風雪中為當地藏族群眾所救,死裡逃生,隨後他幫助一位患有巨大腫瘤的藏北牧女乘火車前往北京治癒疾病的真實故事。整個歌舞劇以本人和原西藏犛牛博物館館長吳雨初、中石化首批援藏幹部李一超、北京安貞醫院醫生顧虹等人為原型,來反映西藏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體現深厚的藏漢情誼。

  這是《圓夢》裡的記者原型唐召明(右)與劇中記者扮演者肖富春(左)在國家大劇院演出結束後,合影留念(唐召明提供,2015年10月13日)

  為了原汁原味地體現藏族特色,該劇邀請了在 《中國好舞蹈》一舉成名的藏族男孩白瑪次仁擔任《圓夢》的重要舞蹈角色,並邀請了20位來自藏北班戈縣民間舞團的舞者。這些舞者都是年輕的牧民,並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舞蹈訓練,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反而讓他們的舞姿更具有藏族舞蹈原生態的張力和感染力。

  2015年10月4日,英國皇家愛樂樂團與倫敦大都會交響樂團聯合完成《圓夢》交響樂的灌錄。

  錄音指揮安德魯•布朗認為,「這種情況並不多見,往往表示這部作品會很成功。」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種東西方文化交融十分成功。中央民族大學學生、藏族翻譯丹增益西,在聽過巴德爾特為《圓夢》創作的一首諧敘曲後,這位從未接觸過交響樂的拉薩雪巴拉姆藏戲團傳人後裔感動得哭了。「這就是我家鄉的音樂啊!」他說,他驚訝於傳統堆諧曲調居然可以這樣演繹。

  探其緣由,這是因為主創團隊在拉薩市及那曲班戈縣採集原生態音樂,並在交響樂的創作中嚴格遵守西藏樂曲的規律,故使一首曲子能同時以堆諧和諧敘曲的形式來展現出來。

  從2015年4月份立項,到10月23日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圓夢》僅用了半年時間,可以說創造了奇蹟。而像這樣一臺歌舞劇從完成劇本創作、音樂和舞蹈的編排、服裝設計、分解彩排等,直到正式演出,一般需要二三年時間。

  「音樂無國界、無民族、無時空限制,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相通的。音樂來自於勞動,勞動又產生音樂,《圓夢》使音樂達到了人與自然的最美合一,真是太了不起了!」北京退休老教師馬玉蘭看完演出,不無感慨地說。(中國西藏網 文、圖/唐召明)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藏北故事】神奇迷人的藏北高原
    「羌塘你是生命的禁區,也是生命復活的土地;藏北你是萬物的禁區,也是萬物誕生的搖籃……」這首詩真實反映了藏北高原的面貌。  人們通常所說的藏北高原,主要在西藏那曲市境內。在藏語裡,藏北高原稱為「羌塘」(意為「北方空地」)。
  • 西藏規劃「天湖之旅」加強藏北旅遊開發
    眼下「冬遊西藏」拉開帷幕,如何在非熱點時段和區域做好雪域高原的旅遊開發,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記者獲悉,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廳正聯合行業協會及大型旅行社,規劃推出「天湖之旅」線路,並將其作為龍頭產品帶動藏北旅遊開發。
  • 絲竹裡的交響——中外經典·原創系列一」音樂會即將拉開序幕
    2018年6月8日晚7點半,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絲竹裡的交響——中外經典·原創系列一」音樂會即將在蘇州市人民大會堂拉開序幕。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彭家鵬本場音樂會上,著名作曲家劉長遠受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委約創作的《絲竹裡的交響》以及著名作曲家郝維亞專門為蘇州民族管弦樂團改編創作的《蓮》,為全球首演。由著名作曲家張朝創作的《第一揚琴協奏曲》,為蘇州首演。音樂會還將演出《國風》、《行星組曲——木星》、《古槐尋根》等中外經典名曲。
  • 【藏北故事】科考發現世界海拔最高山柳灌木叢與那曲種樹
    2001年7月初,我跟隨「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在海拔4800多米的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班戈縣保吉鄉,發現了面積達300萬平方米的山柳灌木叢。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片山柳灌木叢。
  • 【藏北故事】我們坐著火車過唐古拉的夢想實現了
    然而,新中國成立之初,西藏仍然處於黑暗、落後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社會。  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初,西藏還沒有公路與外界相通。是什麼改變了唐蕃古道的命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慕生忠將軍抑制不住感情的潮水,他當即向報務員口授,發出第一份電報:「中央,我們已經戰勝了唐古拉……」  11月11日,公路勝利通車到達藏北重鎮黑河(今那曲市)。  12月25日,全長均為2000餘公裡的青藏公路與川藏公路同時通達拉薩,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歷史。
  • 【藏北故事】科考發現藏藥「寶庫」
    格桑頓珠是西藏藏醫學院(現改為西藏藏醫藥大學)教師,一位在藏醫學頗有建樹的專家。此次科考,他在藏北無人區共發現數十種動植物和礦物的藏藥材,並進行深入研究。後來,格桑頓珠撰寫和編輯出版了《藏藥植物學》《藏藥冶煉學》《藏藥藥理學》等藏醫學著作,並成為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這與他當年的科考調研密不可分。
  • 中國民歌的起源及歷史發展
    中國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民歌,即民間歌謠,屬於民間文學中的一種形式,能夠歌唱或吟誦,多為韻文。 漢代到南北朝時期 到了漢魏六朝時期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樂府裡,漢《樂府》民歌實際是淮河流域、長江下遊、黃河中下遊各地民歌的匯合。這時已經有了故事歌,如《孔雀東南飛》、《木蘭從軍》等故事歌,其內容大多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疾苦,以及封建禮教下的家庭悲劇。
  • 崖州民歌:傳唱瓊南六百年_海南故事_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本期《海南周刊》邀約三亞籍的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民族學院教授陳光良先生,從起源及流傳、題材與創作、曲調和特色等方面,述評崖州民歌的歷史源流、題材類型和音樂風格。原生態民歌音樂一般具有自然簡樸、生動靈活的特點。崖州民歌的音樂形式也大多短小精幹,大多以樂段為基本結構單位,單樂段反覆而構成分節歌的結構形式佔有很大的比例。崖州民歌的音調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它與漢語閩南方言崖州客話語音結合緊密,適應各種不同的內容、唱詞及演唱場合。音樂聲線有中和之美,發聲唱法生活化,字正腔圓,旋律優美,節奏靈活,風格鮮明。
  • 向民歌尋源,用方言歌唱:五年來中國流行音樂概覽之三
    按:這是李皖「五年來中國流行音樂概覽」第三篇,是對流行音樂中民歌化、方言化趨勢的觀察。這兩股潮流,三十年來,漸成熱潮,並最終在近五年來蔚為大觀。五年概覽,這一維度不可不察。向民歌尋源,用方言歌唱——二〇一三至二〇一七年中國流行音樂概覽之三文 | 李皖(《讀書》2019年4期新刊)一、向民歌尋源由於關注傳統,一些歌手、樂隊、團體、組織向民歌尋源。近三十年來,這一舉動從零星發端,漸漸匯聚成潮流,場面極其宏大,堪稱波瀾壯闊。
  • 中外音樂同唱響 古老街區揚新聲
    5月31日、6月2日,市委宣傳部與中國—東協音樂周組委會共同推出老南寧·三街兩巷惠民音樂會,展現南寧民族文化魅力和東協國家音樂文化特色,促進中國與東協各國的音樂文化交流,提升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老南寧」迎來特殊客人中國—東協音樂周是一項國際大型音樂文化交流活動,與北京現代音樂節、上海當代音樂周共同組成中國「新音樂」創作的三大平臺。2019第八屆中國—東協音樂周共有來自25個國家、地區的眾多音樂家參加。
  • ...抖音音樂人在線上非遺音樂會完美演繹蒙古族長調民歌《月落》
    近日,在抖音「國韻潮聲」線上非遺音樂會活動現場,非遺音樂以傳統與流行相結合的形式亮相抖音直播間,吸引了數十萬名網友前來觀看,互動人數超三萬。其中由抖音音樂人脫景麟帶來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月落》,首次與電子、流行、世界音樂風格創新融合,打破了蒙古族長調民歌常規演唱方式。
  • 大型西藏紀錄片《第三極》(在線觀看)
    中國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型涉藏電視紀錄片《第三極》由五集電視紀錄片和一集花絮片組成,每集46分鐘。全片借「第三極」這個地理概念,重在講述青藏高原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故事。全片近40個故事,以自然為背景,以人類活動為中心,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青藏高原上的生命之美和人們的祥和生活,反映藏族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傳統生活方式得到延續、以及自然環境得到保護等情況。
  • 民族音樂電影《半個月亮爬上來》絲路電影節發布
    大型民族音樂電影《半個月亮爬上來》以著名作曲家王洛賓先生的音樂創作為題材,生動地展現了中國西部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歌頌了王洛賓先生為傳播和發展中國西部民歌所做出的突出貢獻。這是一部展現中華民族大團結、大融合的大型民族音樂電影,由中國六個民族的藝術家,共用長達6年的時間創作完成。
  • 南遷後的「藏北」牧民:「森布日是我們的新家園」
    【脫貧故事】南遷後的「藏北」牧民:「森布日是我們的新家園」  【解說】立冬後的西藏氣溫越來越低,但是在熱瑪老人的新房裡卻溫暖如春。近日,記者走進熱瑪在森布日的新家時,他在自家客廳裡正陪孫女玩耍。  由於西藏那曲市雙湖縣海拔高、資源匱乏,民眾居住分散,生態保護與生存發展矛盾日益突出,西藏自治區決定,將把雙湖縣下轄三個鄉整村搬遷至海拔更低、條件更好的藏南谷地。  2019年12月,那曲市安多縣色務鄉,雙湖縣嘎措鄉、雅曲鄉、措折羌瑪鄉957戶、4058人搬遷到海拔3600米的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
  • 《藏北秘嶺》曝光劇照 第三極「主宰者」首度現身
    藏原羚與攝影師「對視」日前,全球首部深入西藏羌塘無人區腹地,環繞「世界第三極」普若崗日冰原拍攝的紀實探險電影《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正式發布劇照。極地猛獸首度亮相 群狼環伺犛牛伴行《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以羌塘無人區恢弘壯美的風光為背景,講述了一群懷揣夢想的電影人,在激情與勇氣的指引下,結伴探索藏北無人區普若崗日冰原,並在生命禁區中完成自我找尋與和解的故事。
  • 直通春晚現戲劇性一幕 木江子原創音樂受三寶盛讚
    而她為眾多人知曉,是因為在廣西衛視今年舉辦的全國首檔新民歌選秀節目「一聲所愛·大地飛歌」中一路過關斬將,成為亞軍。雖然在「一聲所愛·大地飛歌」的終極pk中敗給「自然和聲器」的雲南原創組合木江子,位居第二。但是,她淳樸的外貌和未經雕琢的花腔女高音讓不少人深深記住了這個「花腔農家妹」。
  • 絲路電影節│耗時6年創作 大型民族音樂電影《半個月亮爬上來...
    記者了解到,這是一部展現中華民族大團結、大融合的大型民族音樂電影,由中國六個民族的藝術家,共用長達6年創作完成。據了解,大型民族音樂電影《半個月亮爬上來》是以著名作曲家王洛賓的音樂創作為題材,生動地展現了中國西部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歌頌了王洛賓為傳播和發展中國西部民歌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 藏族部落與西藏地名——地名是刻寫在西藏大地的族徽
    西藏自治區境內,藏族部落主要分布於藏北。藏北,指西藏北部地區,藏語稱之為羌塘,也是北部草原或北部高原的意思。藏北地區位於崑崙山脈、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長約2400公裡,最寬處700多公裡,將近佔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的三分之二。藏北高原主要有羌日、那舍和霍爾三個部族。
  • 民謠如何定義,民謠與民歌的相同與不同又在哪裡?民謠音樂為什麼被...
    X 民謠如何定義,民謠與民歌的相同與不同又在哪裡民謠音樂為什麼被稱為民謠音樂,它與歐美的鄉村音樂,民謠音樂有關係嗎?與臺灣的民歌運動是否有內外聯繫?
  • 貴州歌壇百靈歌手阿娜丹民歌中國首播《歡樂黔家福》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欄目首播貴州籍歌手阿娜丹的代表作《歡樂黔家福》。阿娜丹已經多次受邀錄製央視節目,成了央視常客,這次再次受邀錄製民歌中國,阿娜丹倍感榮幸,能把家鄉的歌唱到央視,為宣傳家鄉貴州作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