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北京開往拉薩的T27次京藏列車通過藏北高原錯那湖時,旅客紛紛用手機拍攝美景(唐召明2012年8月12日攝)
2006年10月2日13時15分左右,我乘坐剛開通3個月的北京至拉薩T27次列車風馳電掣般地通過了唐古拉火車站,前往下一站的藏北首府那曲鎮採訪。
真沒想到,過去被形容為「唐古拉,伸手把天抓」,連鷹都飛不過去的地方卻修通了鐵路,不禁讓我感慨萬千!
唐古拉山,既是青藏鐵路的最高點,也是青藏公路的最高點。青藏公路途經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鐵路則途經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火車站。
唐古拉山,自古以來就是西藏的一道天險。當年,和平解放西藏的部隊進入西藏前,還沒有任何大規模的隊伍從這裡通過。它嚴重影響了西藏與內地省份的聯繫與交流。
唐古拉山的含氧量只有內地一半,水的沸點是70攝氏度,氣溫在零下20攝氏度以下。這裡終年積雪,生物學家稱它為「生命禁區」。
遙想1300多年前,西藏民族英雄松贊幹布統一雪域高原,急需吸收先進文化和技術,以便跟上時代的進步。自公元638年開始,松贊幹布多次派專使向唐朝求婚。641年,這位英雄終於沿著艱辛的唐蕃古道,前往柏海(今青海省瑪多縣境內)迎來了文成公主。
歷經兩年多時間,當文成公主座駕的車輪碾過這片蒼茫的冰凍大地之後,長長的轍印在這座高原上便再也沒有消失。
然而,新中國成立之初,西藏仍然處於黑暗、落後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社會。
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初,西藏還沒有公路與外界相通。是什麼改變了唐蕃古道的命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
1953年初,中央委託西北局在蘭州組建了運輸總隊,慕生忠將軍任政委。運輸總隊從陝、甘、寧、青及內蒙等地購買了2萬多峰駱駝,經格爾木向西藏馱運糧食等急需物資。由於青藏高原氣候惡劣,不少駱駝在負重的長途跋涉中死去,損失很大。
沒有辦法,唯有修公路。1953年夏季,經國家批准,修築青藏公路指揮部成立,慕生忠任總指揮。
1954年5月11日,昔日鮮有人跡的唐蕃古道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在冰天雪地之中,一座座營帳紮起來。在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頂30多公裡路段,6個施工隊分段作戰,到處響徹雄壯的勞動號子。人們用鎬頭刨,鋼釺撬,鐵錘打,一點點地摳掉前進路上的堅石硬土。
10月20日,經過2000多名築路大軍不到半年時間的艱苦努力,從格爾木到唐古拉山600多公裡的公路終於修通。汽車轟鳴著翻過了「萬山之祖」的唐古拉山口,工人們望著汽車從眼前駛過,一個個眼窩溼潤了。慕生忠將軍抑制不住感情的潮水,他當即向報務員口授,發出第一份電報:「中央,我們已經戰勝了唐古拉……」
11月11日,公路勝利通車到達藏北重鎮黑河(今那曲市)。
12月25日,全長均為2000餘公裡的青藏公路與川藏公路同時通達拉薩,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歷史。建成後的青藏公路被稱為「世界屋脊上的蘇伊士運河」,擔負著80%以上進藏物資的運輸。
1985年8月,青藏公路改建工程全部竣工。當時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柏油公路,也是通往西藏裡程最短、路況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
1987年3月,我進藏工作時第一次踏進西藏,走的就是這條交通大動脈。當時在唐古拉山區段住的地方只有兵站和工程兵的帳篷,條件也很差,晚一點趕到的客人,不僅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甚至也住不上房子,只能在車廂裡坐一夜。我將從西寧一路採訪進藏所拍攝的「風雪千裡青藏線」發了專題圖片報導,由此與青藏公路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是唐召明在青藏公路的唐古拉山道班採訪時,在山口紀念碑前拍照留念(唐召明提供,1990年冬攝)
這是一輛汽車正在通過風雪瀰漫的青藏公路最高處唐古拉山口(唐召明1991年冬攝)
1991年6月,我結束西藏工作調到北京,單位派「東風」牌卡車送行。不曾想,由於一頭犛牛在雨中突然橫穿公路,導致我所乘的卡車直接衝到唐古拉山下。卡車四輪朝天翻在了一個軟軟的大沙坑裡,所幸沒有人受傷……
那時,我夢想著自己能夠坐著火車過唐古拉山,該有多好啊!
這是奔馳在藏北高原的青藏列車(唐召明2016年7月26日攝)
沒想到事隔15年,即2006年7月1日,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鐵路通車了。青藏高原的交通設施由公路發展到了鐵路。通過青藏鐵路,西藏人民急需的各種生產、生活資料,可以源源不斷地運來;高原豐富的物產,也可發往內地。久居高原的藏族同胞乘火車,從拉薩40多個小時就可抵達首都北京,沿途雪域風光神奇壯美,密封增氧車廂寬敞舒適,在青藏高原旅行成了一種享受。
唐古拉山區段的遼闊天空、空曠群山、晶瑩湖水和一望無垠的戈壁及燦爛陽光,還有那些奔跑著的野生「精靈」,坐在列車上,一切都顯得觸手可及。
今天,當我回憶起2001年啟動的青藏高原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建設時,無不為人類鐵路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壯舉而歡呼。因為修築一條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有著太多的困難和考驗。
五年時間,參加鐵路建設的科技人員和十幾萬普通勞動者不畏高寒缺氧、頑強拼搏在山巔隧道,攻克凍土、環境保護等技術難題,最終實現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夙願。
這是拉薩開往北京的T28次京藏列車到達藏北首府的那麴車站(唐召明2012年8月12日攝)
這是藏北高原首府那曲鎮新貌。青藏鐵路通車後,給這裡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唐召明2014年4月9日攝)
從2006年7月1日開通運營這天起,鋪築在唐古拉山上的青藏鐵路,將「鐵路永遠到不了拉薩」的斷言化為烏有。
也是從這天起,沉寂千年的蒼茫雪域新添了巨龍的歡唱,我國的「鐵路版圖」覆蓋所有省級行政區。
也正是從這天起,北京與拉薩八千裡路雲和月的空間距離不再遙遠;首都與雪域高原,40多個小時就可以心手相牽……(中國西藏網 文、圖/唐召明)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