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草原:一個具有豐厚沉積層的文化沃土

2021-01-08 甜甜旅遊百科

藏北草原是指西藏北部遼闊的高原,在那曲境內主要指羌塘大草原。羌塘,是中國五大牧場之一,位於崑崙山脈、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之間,它不僅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同時也是一個具有豐厚沉積層的文化沃土。

唐蕃古道也叫饅頭嶺(古)驛道,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道路,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著名的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松贊幹布走的就是這條大道。

那曲是最能代表羌塘的地區,那曲的意思是「黑河」。黑河是怒江的上遊,水色發黑,因而得名。就是這黑色的河流滋潤了羌塘。儘管這裡沒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但那種短小似「寸頭」的「那扎」是蛋白質含量最高的草類。舊時,這裡稱「那曲卡」,意為「黑河邊上的土地」。這裡有數不盡的神山聖湖和奔流四方的大江大河有浩瀚的草原和冰川、溫泉、地熱不勝枚舉。

在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恰青賽馬會上,整個羌塘草原的驍勇與彪悍完完全全地展現在白雲和藍天之下,那像珍珠一樣撒落在草原上的頂頂帳篷,那像金子般清脆亮麗的陣陣歌聲,以及格薩爾傳說與現代流行歌曲融洽相伴的種種和諧,止不住您也要歌之舞之,唱之頌之。

:風馬旗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人們隨處都能見到一串串、一叢叢、一片片以經咒圖像木版印於布、麻紗、絲綢和土紙上的各色風幡。這些方形、角形、條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門首、繩索、族幢、樹枝上,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蕩搖曳,構成了一種連地接天的境界。 成串成串拉掛在亭子和松樹間的彩旗,印滿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語、經文、佛像、吉祥物圖形。不但富有深刻的宗教含意,還是一片片精美的藝術品。

瑪尼堆是信眾們對原始神靈,主要是山神、戰神的崇拜之地,是人與神進行對話之所在。時至如今,藏族人每經過一座「瑪尼堆」時,一般要往石頭堆上添一塊小石頭或一顆石子,作為一次祈禱。

相關焦點

  • 【藏北故事】神奇迷人的藏北高原
    它被崑崙山—可可西裡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所環繞,為青藏高原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面積約為70萬平方公裡,其中在西藏自治區境內約有50萬平方公裡。  盛夏,藏北高原花紅草綠、白雲飄蕩、雄鷹飛翔、牛羊成群,尤其是那藏語裡叫做「錯」的一個個湖泊,其湖水蕩漾,魚群暢遊,天水一色,令人難忘,令人暢想!難怪人們常說,這裡的湖泊總是「一錯再錯」。
  • 【藏北故事】科考發現世界海拔最高山柳灌木叢與那曲種樹
    每次去拉薩、去山南,看到那些高高的白楊樹,我們都想去擁抱它,甚至想挖一棵栽到草原來。」 這次科考,我們驅車上千公裡,除了拉薩的當雄縣,沒有見到一棵樹,哪怕是低矮的灌木叢。 藏北牧民給我講過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很久以前,在眾樹集會的盛大節日裡,樹王卻悲哀地發現所有樹種都來自南方,『樹木之國的領地應拓展北方啊!』一想到那片荒涼、乾旱、風雪的北方高地,幾乎所有的樹木都退縮了。最後,勇敢的『嘎布叫』挺身而出。那時,它還是一個挺拔秀麗的喬木。只向樹王提了一個條件:把身子藏在地底,往下生長,只把腦袋露出地面。
  • 西藏規劃「天湖之旅」加強藏北旅遊開發
    記者獲悉,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廳正聯合行業協會及大型旅行社,規劃推出「天湖之旅」線路,並將其作為龍頭產品帶動藏北旅遊開發。   西藏「天湖之旅」旅遊線路是整合阿里、那曲的旅遊資源,圍繞扎日南木措、當惹雍措、色林措、納木措等高原湖泊設計的全新觀湖高端旅遊項目。
  • 【藏北故事】民歌,讓中外音樂首次「握手」_原創_中國西藏網
    這是《圓夢》在國家大劇院演出時的劇照(唐召明提供,2015年10月13日)  珠穆朗瑪峰、納木錯湖、雅魯藏布江、羌塘草原,盤龍匯聚;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橫貫全境。這是《圓夢》在北京世紀劇院演出時的劇照(唐召明提供,2015年10月29日)  在西藏,乃至整個藏北,有著許許多多動聽的民歌。
  • 紀錄片《輪迴的草原》在拉薩舉辦看片會
    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投資、西藏電視臺承制的紀錄片《輪迴的草原》,近日在拉薩舉辦看片會。40多名觀眾在現場觀看了這部講述那曲牧民一年生活狀態的紀錄片。   據該片導演李亞介紹,《輪迴的草原》屬於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投資拍攝的《西藏故事》系列紀錄片其中的一集。
  • 原子層/分子層沉積技術助力新一代高性能儲能器件研究
    引言  原子層/分子層沉積(ALD/MLD, Atomic layer deposition/Molecular layer deposition)技術, 是指將被沉積物質以單原子/單分子形式逐層附著在基底上的一種化學氣相沉積技術。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亞格博在藏北牧區考察犛牛。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覺果攝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記者方立新、田朝暉、王京雪、強曉玲)12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的報導。編者按:8年前,得知57歲的他辭官重回高原,朋友們的第一反應是:這一天,終於來了!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藏北有文化」其實,亞格博選擇文化援藏,起點也是這段藏北歲月。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崇尚讀書的年代。遠在藏北高原的援藏青年「亞格博」們,同樣熱愛讀書。「高原生活是孤寂的,那時還不太會藏語,有時好多天找不到人交流,只有讀書。」
  • 鋰離子電池用金屬錫電沉積層的儲鋰性能
    結果表明:調整電沉積時間可以有效地改變錫沉積層的表面形貌;電沉積5 min獲得的網狀多孔結構的錫沉積層具有較大的不可逆容量和較好的電化學循環性能;電沉積較長時間製得的緻密顆粒狀金屬錫電沉積層具有相對較大的可逆儲鋰容量,但其在電化學循環過程中會出現容量衰退現象;錫顆粒尺寸的降低有利於改進顆粒狀金屬錫電沉積層的儲鋰性能;電沉積15 min製得的錫沉積層由粒徑較小的顆粒組成,經30次充放電循環後其可逆儲鋰容量為
  • 藏北化石「秋獵」收穫頗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走進藏北為了進一步探知高原隆升過程對生物世界的影響,追溯「演化與隆升並進」的生命故事,復原高原從「暖溼低地到高寒冰原」的滄桑巨變,2020年8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考隊員在立秋時節,分多路飛抵林芝與西雙版納植物園古生態組匯合,深入藏北高原腹地,由此拉開了2020年西藏化石「秋獵」的序幕。
  • 唱響時代旋律 堅守為民初心——寫在第十七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
    通過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將優質文化產品及綜合志願服務奉獻給廣大人民,將送演出與送思想、送服務、送文明,問需求、問滿意度、問計策有機結合,踐行「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精神。自治區文聯黨組書記冀曉青說:「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源於人民,優秀文藝創作是為了人民。
  • 「有文化」的旅遊路線!在「千裡草原」與歷史對話
    宏大氣派的草原都城「世界文化遺產」元上都遺址、凝聚多民族文化藝術的古建築瑰寶貝子廟、藏傳佛教聖地烏蘭五臺……一座座古建築在歲月中沉澱出厚重的人文光輝。冬天已來,一碧千裡的草原風光不再,但在具有冬日別樣風情的草原上,還可以穿越時空,走近歷史。
  • 【藏北故事】我們坐著火車過唐古拉的夢想實現了
    ,旅客紛紛用手機拍攝美景(唐召明2012年8月12日攝)  2006年10月2日13時15分左右,我乘坐剛開通3個月的北京至拉薩T27次列車風馳電掣般地通過了唐古拉火車站,前往下一站的藏北首府那曲鎮採訪。
  • 【藏北故事】科考發現藏藥「寶庫」
    此次科考發現,藏藥中95%以上的珍貴礦石藥物在藏北西部的申扎、尼瑪和雙湖三縣(區)都有分布。方解石、文石、銅礦石、鋅礦石和金礦石等48種普通礦石藥物,在藏北西部的班戈、申扎、尼瑪和雙湖四縣(區)也有分布。
  • 沉積巖的兩大特徵: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和含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
    沉積巖的特徵巖石圈是指地表以下至軟流層以上部分,其厚度大約為80至400千米不等,各種不同種類的巖石組成了巖石圈,人類就是生活在巖石圈的表面。巖漿巖和變質巖多形成在地下深處,而沉積巖則不同,形成沉積巖的沉積環境多出現在地球表面,所以沉積巖多形成在地表附近。沉積巖的形成過程裸露在地表的巖石,會受到地球外部圈層中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溫度、光照、流水、大氣、生物等因素的破壞作用,導致巖石的理化性質發生變化,這個過程我們稱為風化作用。
  • 海洋沉積學家眼裡的南海「大洋紅層」(組圖)
    原標題:歲月靜好 生命旖旎 -- 海洋沉積學家眼裡的南海「大洋紅層」   代表了遠洋和極其安靜深海沉積環境的「大洋紅層」,再次出現在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第二個鑽探站位,令「決心」號上的科學家們十分驚喜。
  • 重回克旗:紅山文化的印記,蒙漢文化的交融,加上無敵的草原風光
    府邸原佔地面積300餘畝,房屋490餘間,兩層院落,主體建築分大堂、二堂、儀門、大廳和承慶樓,院內蒼松古柏,幽雅恬靜,樓閣殿堂,相映成輝,是研究中國古代史和蒙古族文化不可缺少的見證。整個王爺府裡人並不多,非常適合悠閒的參觀,我們大約停留了2個多小時。
  • 沉積巖:沉積巖的結構,構造,分類及主要類型
    沉積巖的構造層狀構造是沉積巖最典型的特徵,是沉積巖最主要的構造特徵,也是區別於巖漿巖、變質巖的主要標誌之一。巖層:沉積巖的最基本單位,同一巖層具有基本均一的成分、結構、構造和顏色。巖層之間的界面稱為巖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