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層/分子層沉積技術助力新一代高性能儲能器件研究

2021-01-10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引言

  原子層/分子層沉積(ALD/MLD, Atomic layer deposition/Molecular layer deposition)技術, 是指將被沉積物質以單原子/單分子形式逐層附著在基底上的一種化學氣相沉積技術。它利用飽和化學吸附的特性,可以確保對大面積、多孔、管狀、粉末或其他複雜形狀基體的高保形均勻沉積,是一種真正的「納米」技術。相比於傳統的沉積方法,ALD/MLD技術具有如下特點

  (1)  沉積具有自限性(self-limiting),厚度可以精確控制,達到Å數量級;

  (2)  可沿眾多不規則表面均勻附著厚度均勻的薄膜;

  (3)  沉積溫度較低,適用於許多熱穩定性不佳的物質的沉積(如有機物)。

  (4)  沉積薄膜化學、物理、機械性能的可調控性

  基於以上優點,近年來ALD/MLD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應用逐漸增多(ACS Energy Letters, 2018, 3, 899-914),報導側重於ALD或MLD控制膜均勻性的特點研究,並將其應用於液態及全固態電解液電池(特別是電極/電解液界面的修飾和控制),攻克了二次電池領域的諸多難題,展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為未來研發高性能電池器件提供重要的參考和指導,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美國ARRADIANCE公司的GEMStar系列臺式原子層沉積系統(如圖1所示),在小巧的機身(78 * 56 * 28 cm)中集成了原子層沉積所需的所有功能,可最多容納9片8英寸基片同時沉積。全系配備熱壁,結合前驅體瓶加熱,管路加熱,橫向噴頭等設計,使溫度均勻性高達99.9%,氣流對溫度影響減少到0.03%以下。高溫度穩定度的設計不僅可在8英寸基體上實現厚度均勻的膜沉積(其厚度均勻性高於99%),而且適合對具有超高長徑比孔徑的3D結構進行均勻薄膜覆蓋,在高達1500:1長徑比微納深孔內部也可均勻沉積。GEMStar系列ALD系統可實現高深寬比結構沉積、半導體微納結構製備以及微納粉末包覆,已被廣泛應用於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超級電容器,LED等研究領域。

圖1. 美國ARRADIANCE公司生產的GEMStar系列臺式三維原子層沉積系統

  應用案例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孫學良教授團隊長期從事高性能能源存儲器件的研究和應用,包括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鋰金屬電池,固態電解液電池, 燃料電池等,充分利用ALD/MLD技術的獨特優勢,從ALD/MLD技術在液態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出發,探討改善液態鋰離子電池表界面問題和挑戰,並延伸到全固態電池的研究上,全面闡述了ALD/MLD在解決固態電池體系不同界面問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尚存的技術挑戰、可能的解決方案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以下我們分別從ALD/MLD技術在液態電解質電池和全固態電池研究上,來詳細闡述GEMStar系列臺式原子層沉積系統在精確控制電池電極界面及材料結構方面的獨特優勢(如圖2所示)。

圖2. ALD/MLD技術在液態電解液電池及固態電池中的應用

  液態電解質電池

  ALD/MLD技術在液態電解質電池中的應用主要從兩個方向出發:1)電極材料的製備;2)界面改性。ALD/MLD技術合成的不同材料,包括金屬氧化物,固態電解質,有機薄膜等,已經被成功用於液態電極的界面改性。儘管ALD/MLD其薄膜生長速率較低,使得它在大規模電極製備上不具有競爭力,然而在微納米尺度的薄膜電池/三維電池及界面改性上具有其獨特的優勢。以下我們分別就鋰離子電池正極和負極保護材料兩個方面的製備和界面改性方面分別進行闡述。

  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傳統液態鋰電池正極材料尖晶石型LiNi0.5Mn1.5O4(LNMO),在電池循環過程中其表面和近表面會發生許多副反應以及不可逆的相變,極大的影響電池的循環容量和穩定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孫學良院士課題組使用美國Arradiance公司生產的型號為GemStar-8 的臺式ALD沉積系統,設計了新型多位點Ti摻雜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將無定形TiO2包覆在尖晶石型LNMO表面並熱處理,實現了Ti元素在尖晶石結構表面和內部的多位點摻雜(圖3A),其中表面的Ti部分進入尖晶石結構四面體配位的位點,其餘的Ti替代八面體配位的過渡金屬,這種多位點摻雜效應對材料的電化學性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相比於原始的LNMO,摻雜後的材料表現出了更低的表面阻抗,這是由於四面體配位的Ti能夠減緩過渡金屬遷移到八面體空位上,保證了鋰離子的快速傳導。相關工作發表在2017年的Advanced Materials上 (DOl: 10.1002/adma.201703764)。

圖3. (A) 基於ALD技術的多位點Ti摻雜LNMO正極材料,(B) ALD/MLD製備人工合成的雙層鋰金屬負極保護膜。

  鹼金屬(鋰/鈉)負極材料保護膜

  具有高理論比容量的鋰金屬負極是研發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的終極選擇。但鋰金屬負極其自身極強的反應活性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如鋰枝晶的生長,與液態電解液的副反應,死鋰層的形成以及在充放電過程中Li金屬膨脹-收縮導致的結構破壞,都會極大地降低金屬鋰負極的實用性。孫教授團隊從SEI (固體電解質界面層)的形成機理出發,提出形成穩定的SEI層可以抑制鋰枝晶的生長,進而提高電池的循環穩定性。2019年孫教授團隊報導了一種新型人工合成的類天然SEI的人工SEI保護膜(圖3B),大大提高了電池的循環穩定性和容量保持率。這種雙層(靠近鋰金屬的內層為緻密含鋰無機層,靠近電解液的外層為疏鬆含鋰有機層)的人工SEI結構可以通過ALD/MLD實現。首先通過ALD/MLD技術沉積無機層(Al2O3), 再在無機層表面沉積有機層(alucone, 一種烷基氧鋁),雙層結構的成分和厚度可以通過ALD/MLD過程精確控制,並通過表徵無機、有機膜次序和厚度對薄膜機械性能的影響,對體系進行優化,在對稱電池和鋰空氣電池種展現除了優異的循環性能(Matter, 2019, DOI: 10.1016/j.matt.2019.06.020)。該工作為未來深入研究SEI組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指導,有望作為穩定的下一代鋰金屬電池負極材料。相似的新型鋁基有機無機複合薄膜(alucone)以及分子層沉積Zircone分別作為金屬鈉負極保護層和鋰金屬界面膜的工作也發表在2017年的Nano letters(DOI: 10.1021/acs.nanolett.7b02464)和2019年的Angew. Chem. Int. Ed.上( DOI:10.1002/anie.201907759)。

  全固態電解質電池

  全固態電池由於其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能,被認為是最具有潛力的下一代電池體系。然而,全固態電池仍有許多挑戰亟待解決。其中界面問題(包括界面不匹配、界面副反應和界面空間電荷效應)是影響全固態電池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效地解決界面問題是攻克全固態電池難關的重中之重。界面修飾及改性是被廣泛報導改善界面問題的重要途徑。其中,製備界面層材料的技術及界面層材料的性質將是界面層穩定性的決定因素。ALD/MLD技術有望在固態電池界面修飾及改性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包括界面改性材料的製備(圖4A),固態電解質的製備(圖4B),ALD界面材料用於阻隔電極與固態電解質副反應(圖4C),改善固態電解質與金屬鋰的潤溼性(圖4D),保護金屬負極(圖4E)以及薄膜/三維固態電池的製備(圖4F)等。ALD/MLD有望解決全固態電池的界面問題,滿足人們對於高安全性以及高能量密度電池的需求,成為下一代電池的有力競爭者。孫教授團隊對近幾年ALD/MLD技術在固態電池中的應用作以歸納、總結與分析,並對ALD/MLD在固態電池中的應用作以展望相關工作發表在2018年的Joule上(DOI: 10.1016/j.joule.2018.11.012)。

圖4. ALD/MLD技術在固態電池中的應用. (A)不同的界面改性材料; (B) ALD技術製備LiPON固態電解質; (C) ALD界面層阻隔電極與固態電解質副反應; (D) ALD薄膜改善固態電解質與金屬鋰的潤溼性; (E) 固態電池體系中,ALD/MLD在保護金屬負極中的應用; (E) ALD/MLD技術製備三維固態薄膜電池.

  綜上所述,ALD和MLD技術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以解決液態電解質和全固態電池中的界面挑戰。我們相信,將ALD/MLD技術成功用於新一代高性能儲能器件的設計和研發,有望為實現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下一代全固態電池提供新的機遇。

相關焦點

  • ...無幹擾揭示δ-MnO2 「層-到-層」儲鋅機理助力高性能水系鋅錳電池
    作為典型的電化學儲能器件,鋰離子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等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未來新興應用領域的需求對下一代電化學儲能器件在安全性、比容量、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及循環壽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近年來已逐漸發展出了諸多新型的儲能器件。
  • 分子層刻蝕新技術,有望變革半導體製造方式
    阿貢國家實驗室化學家Jeff Elam(左)和Anil Mane(右)及其同事進行分子層刻蝕。圖/阿貢國家實驗室近日,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項新的技術,可能會有助於製造這種尺寸越來越小、但結構和功能越來越複雜的器件。
  • 科研前線 | 北大新材料研究助力突破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瓶頸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關於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的研究成果,該課題組通過對Bi2O2Se材料進行熱氧化處理,得到高K柵介質材料 Bi2SeO5薄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在工藝應用中為集成電路二維結構的改良與優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 高效柔性儲能器件規模化製備技術問世
    本報訊(記者鄭金武)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王凱團隊在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製備技術方面取得新進展,開發出一種高比能柔性固態鋰離子電容器的規模化製備技術。此項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大連清潔能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武漢理工大學等機構共同完成。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隨著可穿戴智能設備在運動、醫療健康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柔性可彎曲電化學儲能器件成為一項重要需求。
  • :超薄高κ介電層集成二維電子器件
    因此,2D半導體,特別是寬帶隙的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s),已被廣泛研究用作低功耗電子器件的溝道材料。然而,對於EOT為亞1 nm、柵極漏電流以及界面質量與Si CMOS等同的高κ柵介質,將其與2D材料集成仍具挑戰性。這主要是因為介電材料在沉積到2D材料(一般無懸掛鍵)上時,會產生非均勻成核。
  • 新型高功率儲能電極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超越上述兩類儲能器件的儲能極限,發展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儲能器件的新型電極材料,是化學儲能領域極具挑戰的難題。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在高比電容少層介孔碳電極材料的宏量製備方法、極速儲放能的高比容量黑色二氧化鈦電極材料、超高倍率電容式儲能的納孔氧化鈮基單晶等方面取得系列進展,支撐了融合「電容+電池」儲能優點的高能量和高功率儲能器件性能實現突破。
  • 自旋電子器件的新製造方法:將有機分子塗覆到金屬上
    該校物理學家創造出一種製造自旋電子器件的新方法。由於這些高性能、低功耗的自旋電子器件具有美好的前景,所以製造這些器件的有效方法備受追捧。這個新的製造方法很有吸引力,因為它採用了相對易於根據不同用途而進行配置的有機分子。這些分子層可以塗覆或者印刷到金屬上,創造新的電子功能。
  • 新型高功率儲能電極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超越上述兩類儲能器件的儲能極限,發展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儲能器件的新型電極材料,是化學儲能領域極具挑戰的難題。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在高比電容少層介孔碳電極材料的宏量製備方法、極速儲放能的高比容量黑色二氧化鈦電極材料、超高倍率電容式儲能的納孔氧化鈮基單晶等方面取得系列進展,支撐了融合「電容+電池」儲能優點的高能量和高功率儲能器件性能實現突破。
  • 上海矽酸鹽所新型高功率儲能電極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超越上述兩類儲能器件的儲能極限,發展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儲能器件的新型電極材料,是化學儲能領域極具挑戰的難題。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在高比電容少層介孔碳電極材料的宏量製備方法、極速儲放能的高比容量黑色二氧化鈦電極材料、超高倍率電容式儲能的納孔氧化鈮基單晶等方面取得系列進展,支撐了融合「電容+電池」儲能優點的高能量和高功率儲能器件性能實現突破。
  • 二維金量子點: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
    導讀據美國密西根理工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將金屬「金」轉化為半導體,並在氮化硼納米管上逐個原子地定製這種材料。這種新材料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背景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用微機械剝離法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徐志平等在原子模擬研究中揭示分子電子器件中的熱耗散機制
    徐志平等在原子模擬研究中揭示分子電子器件中的熱耗散機制  清華新聞網7月11日電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中心徐志平研究組近期的研究《分子結器件的臨界熱功率》(The critical power to maintain thermally
  • 原位構建有序結構的SEI層用於高性能鋰金屬電池
    打開APP 原位構建有序結構的SEI層用於高性能鋰金屬電池 小材科研 發表於 2020-12-23 17:19:07 可攜式智能器件與長續航電動汽車的發展對可充電的二次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純相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問世
    黃維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工作基於離子液體調控分子間相互作用力,首次實現了有序取向的、結晶性能良好的二維純相鈣鈦礦薄膜,揭示了純相鈣鈦礦薄膜的形成機制、光學特徵、物相分布以及器件性能。同時,基於液相法製備的二維層狀鈣鈦礦薄膜均由多相混合量子阱結構組成,即目標量子阱結構與實際獲得的多相混合量子阱結構有很大不同,薄膜中夾雜的其他多種鈣鈦礦相成分對鈣鈦礦器件的進一步應用有著很大的限制。因此,科學家們長期致力於製備純相二維鈣鈦礦薄膜並研究其對於光電性能的影響。事實上,儘管鈣鈦礦前驅體溶液是嚴格按照化學計量比配置的,但仍難以在沉積的過程中直接形成目標設計的純相量子阱薄膜。
  • 少層二硫化鉬製備新方法
    二維材料因其獨特的原子厚度2D層狀結構以及光電屬性而備受關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Cs),包括二硫化鉬(MoS2)、二硫化鎢(WS2)、二硒化鉬(MoSe2)、二硒化鎢(WSe2)等,因其具備最早發現的二維材料——石墨烯所不具備的可見光帶隙特性,對未來光電器件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高功率儲能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國際激烈競爭的高功率儲能裝備急需超高效能電源。鋰離子電池和超級電容器是儲能原理不同、各有特點的兩類代表性儲能器件。鋰電池能量密度高(~250 Wh kg-1),但功率密度偏低(<1 kW kg-1),而超級電容器功率密度高(~15 kW kg-1)但能量密度過低(<20 Wh kg-1)。
  • ...重大基礎研究發現利用石墨烯開發零能耗納米器件的新型層狀超導體
    日本重視通信網絡技術的基礎研究水平。其中,新型鉍基層狀超導體有望成為層狀功能材料的新設計指標。日本首都大學東京研究生院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新型層狀超導體,其導電層由鉍、銀、錫、硫和硒組成。具有二維層狀結構的化合物將表現出多種功能,例如高溫超導性和熱電轉換。
  • 日本:重基礎研究發現新型層狀超導體 利用石墨烯開發零能耗納米器件
    日本注重通信網絡技術的基礎研究層面。  其中,新型鉍系層狀超導體有望成為層狀功能性材料的新設計指標。日本首都大學東京研究生院的研究小組,發現了具有由鉍、銀、錫、硫和硒構成傳導層的新型層狀超導體。
  • 頻繁破紀錄 24個疊層鈣鈦礦電池技術匯總!
    目前,單結鈣鈦礦-矽疊層器件效率超過28%;單結鈣鈦礦-鈣鈦礦器件效率可達24.8%;機械堆疊-矽疊層器件效率超過28%。鑑於此,編者匯總了從2018年至今,關於各類鈣鈦礦疊層光伏器件的24篇重磅研究,以饗讀者!希望可以對你的研究有所啟發!
  • 科普| 半導體器件為什麼需要「外延層」
    襯底(substrate)是由半導體單晶材料製造而成的晶圓片,襯底可以直接進入晶圓製造環節生產半導體器件,也可以進行外延工藝加工生產外延片。外延(epitaxy)是指在經過切、磨、拋等仔細加工的單晶襯底上生長一層新單晶的過程,新單晶可以與襯底為同一材料,也可以是不同材料(同質外延或者是異質外延)。
  • 為解決電化學儲能電極厚度受限提供新方案:熱納米壓印...
    細胞成像再添新技術:鞠熀先教授提出細胞膜蛋白成像的電致化學發光方法近日,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唐少春教授課題組與葛海雄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電極結構優化設計,利用熱納米壓印製備技術結合微電流電沉積,成功獲得高容量、高倍率和長循環壽命的新型陣列結構電極,為解決電化學儲能領域電極厚度受限的難題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