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前線 | 北大新材料研究助力突破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瓶頸

2021-01-14 晶片揭秘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關於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的研究成果,該課題組通過對Bi2O2Se材料進行熱氧化處理,得到高K柵介質材料 Bi2SeO5薄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在工藝應用中為集成電路二維結構的改良與優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作為產業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原材料,半導體矽的性質非常優異且均衡,一直是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界的絕對主流材料,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矽的自身氧化物二氧化矽同時兼具高度緻密、均勻、絕緣的特性,且二者界面質量高。熱氧化產生的二氧化矽層可用作器件的柵介質、晶圓表面鈍化層、擴散摻雜阻擋層等等,作為矽的完美伴侶在各種電子器件和數字集成電路的加工和應用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除矽之外的其它半導體材料大都不具備可比肩二氧化矽的高質量自身氧化物。然而,二氧化矽過低的介電常數(ε=3.9)限制了其在先進位程工藝的應用,隨著主流製程節點向5nm以下邁進,矽/二氧化矽這一半導體/氧化物體系已經接近物理極限。為進一步延續摩爾定律,開發高遷移率新型超薄半導體溝道材料和高介電常數(ε>10)超薄高質量氧化物介電層,成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近20年來主流研究方向之一。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彭海琳課題組在高κ本徵氧化物柵介質的二維電子學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以《高κ本徵氧化物柵介質的二維電子學》(「A native oxide high-κ gate dielectric for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s」)為題發表於《自然-電子學》,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李天然、塗騰是該工作的第一作者,彭海琳教授是該工作的通訊作者,該項研究的主要合作者還包括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高鵬研究員、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黃如教授和黎明研究員、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的顏丙海教授及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賴柯吉教授。

該研究工作是關於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的首次公開報導,該工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推動二維集成電路的發展。下面讓我們來看看課題組具體說了做了哪些研究工作。

課題組報導了通過高遷移率2D半導體Bi2O2Se的逐層氧化,原位形成超薄 Bi2SeO5高κ柵介質。使用這種天然氧化物電介質,可以構建高性能的Bi2O2Se場效應電晶體,以及具有大電壓增益(高達150)的反相器電路。 Bi2SeO5的高介電常數(~21)允許其等效氧化物厚度減小到0.9 nm,同時保持低於熱SiO2的柵極洩漏。還可以通過溼化學方法選擇性地蝕刻掉Bi2SeO5,從而使下面的Bi2O2Se半導體的遷移率幾乎保持不變。 Bi2SeO5

在課題組的成果報告中,他們首先發現了空氣穩定的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硒氧化鉍(Bi2O2Se)經熱氧化後表面會形成本徵氧化物亞硒酸氧鉍(Bi2SeO5),具備高介電常數(κ = 21)和良好的絕緣性能,Bi2O2Se/Bi2SeO5二者構築的異質結能帶匹配、缺陷濃度低且界面質量高,在場效應器件和邏輯門電路中表現出優異的性能。

Bi2O2Se/Bi2SeO5異質結構築與邏輯器件原理圖

課題組基於對前期自主研發的高遷移率二維Bi2O2Se材料物理化學性質的系統研究,並結合相圖分析,預測在Bi2O2Se晶體結構中插入更多氧原子後能轉化為一種優良的寬禁帶材料Bi2SeO5。第一性理論計算表明,該氧化物不僅帶隙大大增加(從0.8 eV增加到3.9 eV),且與Bi2O2Se形成典型的第一類異質結,兩者導帶和價帶能量差均大於1 eV,非常適合於場效應器件應用。

經過不斷探究和實驗,課題組已發展出二維Bi2O2Se的可控熱氧化、選擇性刻蝕和器件加工全套工藝。氧化的精度可以達到單個晶胞級別,且所得的半導體/氧化物界面為原子級平整。電容-電壓測量結合獨特的掃描探針微波成像技術表徵表明,該氧化物的介電常數κ高達21,優於商用的高κ介質二氧化鉿。

在前述工作基礎上,課題組結合氫氟酸選擇性刻蝕技術與微納加工技術,製備了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其遷移率超過300 cm2V-1s-1, 開關比接近106,轉移曲線回滯顯著小於類似結構的二氧化鉿頂柵電晶體,具有理想的亞閾值擺幅(SS < 75 mV/dec)。器件使用的最小等效氧化層厚度(EOT)可達0.9 nm,且柵漏電流遠低於同等效厚度的二氧化矽材料。進一步在此基礎上搭建的反相器(非門)CMOS邏輯電路,最大電壓增益超過了150,遠高於已報導的其他二維材料電子器件。

Bi2O2Se/Bi2SeO5異質結製備流程及器件性能測試

回望集成電路工藝的發展過程,柵介質層厚度的不斷減少成為了縮小電晶體特徵尺寸的重要路徑之一,但隨著器件尺寸的不斷減少,傳統的二氧化矽膜愈來愈無法滿足工藝需求,本項研究工作中的二維Bi2O2Se/Bi2SeO5是首例報導的半導體/本徵氧化物高κ柵介質體系,Bi2SeO5的高介電常數、魯棒性以及等效氧化物厚度能夠降低到0.9nm等性質,能夠為其在微電子器件中的應用提供很大潛力,結合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材料的超薄平面結構可抑制短溝道效應,有望解決摩爾定律進一步向前發展的瓶頸問題,給微納電子器件帶來新的技術變革,具有重要的基礎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期待這項成果能夠在突破摩爾定律的技術探索之路上發揮重要的作用。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20-0444-6


相關焦點

  • 北大課題組在推動二維集成電路發展領域有新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記者今天從北京大學獲悉,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課題組首次報導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和邏輯門電路,該研究工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推動二維集成電路的發展。
  • 北大研究團隊突破碳基半導體製備瓶頸
    碳基半導體具有成本更低、功耗更小、效率更高的優勢,更適合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而成為更好的半導體材料選項。碳納米管由此成為取代矽材料、發展下一代電晶體集成電路的最理想材料。製備出首個超越相似尺寸的矽基CMOS的器件和電路,一直都是基礎製備材料領域的夢想。北大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發表的成果,標誌著碳管電子學領域、以及碳基半導體工業化的共同難題被攻克。
  • 科研進展 | 二維半導體材料製備工藝新突破,加速柔性電子器件應用
    國際半導體聯盟在2015年的技術路線圖(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 ITRS)中明確地指出它是下一代半導體器件的關鍵材料。這是新型半導體材料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要經歷的共性問題,如能解決其高質量規模化製備和集成器件性能調控的關鍵科學障礙,必將有力推動二維半導體材料的應用發展進程,給柔性電子產業注入新的發展動力。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張廣宇副主任帶領的二維材料團隊,在過去十多年一直致力於高質量二維材料的外延、能帶調控、複雜結構疊層、功能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的研究。
  • 新型碳化矽IGBT器件,首次成功實現導通電流密度突破50A/cm2
    > 幾十年前,在功率半導體器件領域,半導體矽材料一直「獨唱主角」,矽基超大規模集成技術對矽功率器件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其次,碳化矽基絕緣柵雙極電晶體(IGBT)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載流子遷移率低(10cm2/Vs),只有碳化矽基MOSFET器件的1/10,比碳化矽體材料(1000cm2/Vs)低兩個數量級。載流子遷移率的高低決定著半導體器件的電導率與工作頻率,影響著器件的開關損耗和工作效率。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成功解析超高遷移率層狀Bi2O2Se半導體的電子...
    在眾多候選溝道材料中,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因其超薄平面結構可有效抑制短溝道效應,被認為是構筑後矽時代納電子器件和數字集成電路的理想溝道材料。然而,現有被廣泛研究的二維材料在具有其固有優勢的同時也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點。比如石墨烯沒有帶隙、過渡金屬硫化k物遷移率偏低、黑磷在環境中不穩定。因此,尋找並製備同時具有高遷移率、合適帶隙及環境穩定性的二維材料,一直是重大挑戰。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成功解析超高遷移率層狀Bi
    隨著摩爾定律逐漸走到盡頭,尋找新型高性能半導體溝道材料日趨緊迫。在眾多候選溝道材料中,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因其超薄平面結構可有效抑制短溝道效應,被認為是構筑後矽時代納電子器件和數字集成電路的理想溝道材料。然而,現有被廣泛研究的二維材料在具有其固有優勢的同時也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點。比如石墨烯沒有帶隙、過渡金屬硫化k物遷移率偏低、黑磷在環境中不穩定。
  • 半導體材料新希望——單層二硫化鉬研究獲重大突破
    半導體材料瓶頸可望突破!
  • 光電集成技術研究綜述
    主要研究現狀與進展如下所述: 功能材料: 近年來,二維原子晶體、拓撲絕緣體等一系列新材料領域的突破,為探索新原理、新結構信息功能器件提供了發展機遇。
  • 北大排列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電子學性能超同尺寸矽基器件
    半導體碳納米管首次在真實電子學表現上超越相似尺寸的矽基CMOS器件和電路。5月22日,北京大學電子系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發表論文,題為《基於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的高性能電子學」》(Aligned, high-density semiconducting carbon nanotube arrays for high-performance electronics
  • 國內首套G4.5代高遷移率氧化物靶材交付
    2020年5月20日,由先導薄膜材料(廣東)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G4.5代線鑭系稀土摻雜金屬氧化物(Ln-IZO)靶材成功交付給華星光電,該靶材基於華南理工大學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用高遷移率稀土摻雜氧化物半導體材料,是新一代的TFT半導體溝道層材料,其先進的性能可滿足未來超高清顯示、柔性顯示對溝道層材料的應用需求
  • 半導體光電子晶片突破關鍵瓶頸
    半導體光電子晶片突破關鍵瓶頸 澎湃新聞 發表於 2020-04-07 17:22:59 你能否想像通過巧妙的安排,使得許多支足球隊同時在同一個球場上訓練陣型而互不幹擾
  • 突破低溫瓶頸,長春應化所開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雷射器
    集微網消息,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秦川江課題組、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研究室合作,開發出一種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的雷射器。這種雷射器突破了其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實現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 分析儀器助力半導體騰飛——「半導體材料及器件研究與應用進展...
    2018年6月12日,「半導體材料及器件研究與應用進展」主題網絡研討會在儀器信息網「網絡講堂」欄目成功舉辦。本次會議旨在為全國在半導體及器件領域或有意在本領域從事研發、教學、生產的科技人員提供一個學術與技術交流的平臺,以促進我國半導體材料及器件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 矽基、碳基、第三代半導體?如何區分?
    但隨著晶片尺寸不斷縮小,特別是工藝水平進入 5 納米級以後,矽晶片發展開始面臨更加突出的短溝道效應、強場效應、薄氧化層的隧穿效應和功率耗散增加等一系列材料、工藝、技術、器件和系統方面的物理限制。這讓傳統矽基晶片的發展速度開始減慢。
  • 橡膠半導體:讓可拉伸電子器件離商業化更近一步!
    針對上述問題,美國休斯敦大學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餘存江(Cunjiang Yu)課題組在2017年曾取得一項重要科研進展。他們開發出新型橡膠半導體和導體材料,並且用這些材料製作成全橡膠電晶體,傳感器以及機器人皮膚。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新機遇
    為維持矽基半導體晶片性能高速提升的勢頭,半導體領域的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從結構、工藝和材料三個方面尋找破局之道,雖然推出電晶體3D結構、異構集成架構、應變矽技術、矽基光電集成技術等新成果,但矽基半導體晶片性能提升效果逐漸下滑,即將達到物理和技術的「天花板」已是業界共識,尋找和轉向新材料替代的呼聲越發高漲。碳基半導體展現的優異性能,為晶片技術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 北大課題組:高性能二維半導體新材料展現出優異性能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4/346372.htm  因此,開發新型高性能半導體溝道材料和新原理電晶體技術,是科學界和產業界近20年來的主流研究方向之一。
  • 各種SiC功率器件的研究和開發進入迅速發展時期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矽材料的製備與工藝日臻完美,Si基器件的設計和開發也經過了多次迭代和優化,正在逐漸接近矽材料的極限,Si基器件性能提高的潛力愈來愈小。現代電子技術對半導體材料提出了高溫、高功率、高壓、高頻以及抗輻射等新要求,而寬帶隙第三代半導體材料SiC擁有非常高的擊穿場強、卓越的開關性能和良好的熱導率,極其適合下一代電源轉換應用,如太陽能逆變器、UPS、電動汽車和工業傳動等。
  • 湖南大學在基於鈣鈦礦微納半導體光電器件研究上取得系列進展
    光電探測器作為光電系統中接收端的核心器件,其性能指標直接影響到光電系統的整體性能。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鄒旭明副教授聚焦新型半導體材料光電器件的研究,近期取得了系列進展,在國際高水平刊物上發表多篇研究論文。傳統光電探測器存在靈敏度低、噪聲高、光譜帶寬不足、光學結構設計複雜等缺點。
  • 「大失配、強極化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體系外延生長動力學和載流子...
    為積極有序推進「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重點專項「大失配、強極化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體系外延生長動力學和載流子調控規律」項目的組織實施工作,2016年10月23日此專項項目啟動會在北京順利召開。會議由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指導,項目牽頭單位北京大學主持,共14家支持單位協辦召開。此次會議共有16家單位50位代表參加,項目負責人、北京大學王新強教授主持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