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成功解析超高遷移率層狀Bi2O2Se半導體的電子...

2020-12-04 北大新聞網

2018/09/18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隨著摩爾定律逐漸走到盡頭,尋找新型高性能半導體溝道材料日趨緊迫。在眾多候選溝道材料中,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因其超薄平面結構可有效抑制短溝道效應,被認為是構筑後矽時代納電子器件和數字集成電路的理想溝道材料。然而,現有被廣泛研究的二維材料在具有其固有優勢的同時也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點。比如石墨烯沒有帶隙、過渡金屬硫化k物遷移率偏低、黑磷在環境中不穩定。因此,尋找並製備同時具有高遷移率、合適帶隙及環境穩定性的二維材料,一直是重大挑戰。近兩年來,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課題組和合作者首次發現並製備了一類同時滿足上述特點的全新二維半導體晶片材料(硒氧化鉍,Bi2O2Se),在高速低功耗器件、量子輸運器件、超快高敏紅外光探測等方面展現出優異性能(Nature Nanotech. 2017, 12, 530; Nano Lett. 2017, 17, 3021; Adv. Mater. 2017, 29, 1704060; Nature Commun. 2018, 9, 3311)。此外,Bi2O2Se的Bi-O層和傳統鈣鈦礦氧化物有匹配的晶體結構,可以與超導、鐵磁、鐵電等多種功能氧化物形成異質結構,並表現出豐富的物理性質。

材料的電子能帶結構決定了多種物理特性,特別是電子學和光學性質,而對其電子能帶結構進行解析有助於獲得與半導體器件應用相關的關鍵物理參量,指導優化器件性能。另一方面,不同於傳統中性層狀材料(如石墨烯、MoS2),Bi2O2Se半導體具有非常有趣的非電中性層狀晶體結構,可以看成帶正電的[Bi2O2]n2n+層與帶負電的[Se]n2n-層在c軸上交替堆疊,層間為弱的靜電相互作用。這也導致層狀Bi2O2Se材料的解離不同於傳統中性層狀材料(解離常發生在範德華間隙)。目前對非中性層狀材料的解理之後的表面原子排布方式及電子結構的研究甚少,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且亟待研究的問題。

近日,北京大學的彭海琳教授課題組與牛津大學的陳宇林教授團隊合作,揭示了超高遷移率層狀Bi2O2Se半導體的電子結構及表面特性。他們首先使用改良的布裡奇曼方法得到高質量的層狀Bi2O2Se半導體單晶塊材,其低溫2 K下霍爾遷移率可高達~2.8*105 cm2/Vs(可與最好的石墨烯和量子阱中二維電子氣遷移率相比),並觀測到顯著的舒布尼科夫-德哈斯量子振蕩。隨後,在超高真空條件下,研究組對所得Bi2O2Se單晶塊材進行原位解理,並利用同步輻射光源角分辨光電子能譜(ARPES)獲得了非電中性層狀Bi2O2Se半導體完整的電子能帶結構信息,測得了電子有效質量(~0.14 m0)、費米速度(~1.69*106 m/s,約光速的1/180)及禁帶寬度(~0.8 eV)等關鍵物理參量。結合原子分辨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他們發現層狀Bi2O2Se材料的解理方式與普通中性層狀材料不同,解理後的表面Se原子佔有率接近50%,Se的位置分布並不隨機,而是呈現獨特的Se-Se雙原子鏈狀排布方式,即表面存在大量的Se空位。進一步的高分辨掃描隧道譜(STS)統計分析表明,大量的Se空位並未在Bi2O2Se半導體能隙中引入定域的缺陷態能級,其體帶隙值始終穩定維持在~0.8 eV。理論計算及蒙特卡羅模擬表明,Bi2O2Se表面的Se-Se雙原子鏈的排布方式為能量更優模式;與普通半導體(如GaAs)容易在帶隙中引入缺陷能級不同,Bi2O2Se半導體的表面Se空位形成的缺陷能級處於其導帶中,不會影響其帶隙。

 
高遷移率層狀Bi2O2Se半導體解理後的表面原子排布及電子結構

這項工作透徹解析了新型超高遷移率層狀Bi2O2Se半導體材料的電子結構,並為其進一步的器件開發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8年9月14日,該工作以「Electronic Structures and Unusually Robust Bandgap in an Ultrahigh-Mobility Layered Oxide Semiconductor, Bi2O2Se」為題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2018, 4, eaat8355)。北京大學彭海琳教授和牛津大學陳宇林教授為該工作的共同通訊作者,並列第一作者為陳成博士、王美曉博士及吳金雄博士。該工作的合作者還包括上海科技大學柳仲愷、薛加明和李剛博士,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顏丙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賈金峰教授以及南京大學袁洪濤教授等。該工作得到了來自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項目的資助。

編輯:白楊

責編:山石

相關焦點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成功解析超高遷移率層狀Bi
    此外,Bi2O2Se的Bi-O層和傳統鈣鈦礦氧化物有匹配的晶體結構,可以與超導、鐵磁、鐵電等多種功能氧化物形成異質結構,並表現出豐富的物理性質。材料的電子能帶結構決定了多種物理特性,特別是電子學和光學性質,而對其電子能帶結構進行解析有助於獲得與半導體器件應用相關的關鍵物理參量,指導優化器件性能。
  • 彭海琳教授課題組Angew:基於二維Bi2O2Se晶體的痕量氧傳感器
    研究發現,二維Bi2O2Se表面暴露於氧時,形成高比表面積的非晶Se重構原子層,可有效吸附氧,二維Bi2O2Se半導體的遷移率和費米能級得以有效調製而改變其電導率;此外,二維Bi2O2Se陣列式氧傳感器具有增強的信噪比,可實現低於0.25 ppm濃度氧的檢測。 背景介紹A.
  • 二維Bi2O2Se納米片中遷移率漲落調控的線性正磁阻
    量子模型解釋了超量子極限條件下的LMR,即當磁場足夠強時所有電子都落入最低的Landau能級(n=0),例如對於Weyl半金屬Cd3As2,B>40T時的情況;經典模型則基於多晶樣品中的非均勻隨機電阻網絡,這種較大的LMR是由遷移率波動或是平均遷移率所引起的,例如Ag2±δSe,Ag2±δTe和泡沫石墨烯中的LMR。
  • 北大課題組:高性能二維半導體新材料展現出優異性能
    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發現一類同時具有超高電子遷移率、合適帶隙、環境穩定和可批量製備特點的全新二維半導體(硒氧化鉍,Bi2O2Se),在場效應電晶體器件和量子輸運方面展現出優異性能。
  • 科研前線 | 北大新材料研究助力突破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瓶頸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關於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的研究成果,該課題組通過對Bi2O2Se材料進行熱氧化處理,得到高K柵介質材料 Bi2SeO5薄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在工藝應用中為集成電路二維結構的改良與優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 Bi2O2Se納米線中柵控的h/e周期磁阻振蕩
    但另一方面,這些材料也存在缺陷,它們缺少帶隙,在空氣中不穩定,要麼僅具有中等的電子遷移率。最近,一種新型的層狀半導體Bi2O2Se由於其卓越的電子性能如超高電子遷移率(在2K下約為2.8×105cm2/V·s),可調節的帶隙(約0.8eV)以及在空氣環境中的高度穩定性收到關注。
  • 化學學院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Chem. Rev.和Adv. Mater.發文介紹...
    石墨烯是具有獨特的二維蜂窩狀晶體結構的新型納米碳材料,其電學、熱學、光學和力學等性能非常優異,在高端電子和光電子器件、能源轉化與存儲、複合材料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尤其是,作為新一代高性能碳基電子器件的核心材料,石墨烯的能帶結構和物理性質與其層數、堆積方式、疇區尺寸、缺陷濃度和摻雜類型密切相關,而這些因素的精確控制是石墨烯製備的難點。近十年來,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劉忠範院士課題組和彭海琳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的化學氣相沉積製備和應用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北大課題組在推動二維集成電路發展領域有新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記者今天從北京大學獲悉,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課題組首次報導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和邏輯門電路,該研究工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推動二維集成電路的發展。
  • 東南大學三元層狀結構CdS-Cu2-xS/MoS2光催化制氫
    近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婁永兵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ACS Nano》上發表題為「MoS2-Stratified CdS-Cu2xS CoreShell Nanorods for Highly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 進展|基於Bi2O2Se的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二維半導體材料由於具有高電子遷移率和易於調控等潛在應用價值而廣為關注。Bi2O2Se是這一領域內最近受到關注的一種材料,它具有空氣中穩定、遷移率高、能隙適中(~0.8 eV)、自旋軌道耦合強等優點。目前,大面積的單層和多層Bi2O2Se薄膜已經被成功合成,且在場效應管、光電電晶體等電子學和光電子器件中顯示出優越特性。然而,Bi2O2Se還存在著一維納米線形態。相比於二維薄膜形態,納米線形態由於具有大的表面體積比,將可能展現出更奇特的性質。同時,基於這種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構建超導複合器件,預期可實現拓撲超導態。
  • NHK開發成功高電子遷移率n型有機電晶體
    NHK開發成功高電子遷移率n型有機電晶體
  • 散射機制調控實現二維Bi2O2Se高效熱電轉換
    長期以來,由於載流子散射機制的複雜性,在調控載流子散射機制方面十分困難,因此常常忽略了載流子遷移率在獨立增強熱電性能(不犧牲塞貝克係數的情況下提高電導率)方面的作用。針對該問題,新加坡科技局材料工程研究院吳靖研究員與東南大學倪振華教授,呂俊鵬教授課題組合作,發現在基於二維Bi2O2Se的場效應電晶體中施加門電壓可以調控極化光學聲子散射到壓電散射的轉變,實現了塞貝克係數與電導率的去耦合,達到了寬溫度範圍的高熱
  •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裴堅-王婕妤課題組在N型有機半導體研究中取得...
    近年來,大量缺電子的片段被應用於有機場效應電晶體的研究中,並實現了在空氣下高的空穴遷移率和在氮氣下高的電子遷移率。然而在空氣下電子遷移率超過1 cm2 V−1 s−1的有機材料卻極少報導,嚴重阻礙了n-型材料的進一步應用。因此,開發新型的缺電子骨架以實現空氣穩定的電子傳輸性能是有機場效應電晶體材料的研究難點。
  • 中國科大在黑磷低維原子晶體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
    原標題:中國科大在黑磷低維原子晶體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仙輝課題組與復旦大學教授張遠波課題組合作,繼去年首次製備出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之後,再次在薄層黑磷晶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成功在這一體系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5月18日的《自然·納米科技》上。
  • 層狀鐵電體中非易失性電場可控的高效光電轉化
    中科院物理所谷林課題組及北京工業大學朱慧博士等多家單位在新型層狀鐵電體中實現了非易失性電場可控的高效光電子器件。 鐵電材料中自發極化誘導的退極化場可以控制載流子的遷移,因而在新型光電能源轉化(如極化可控光伏電池等)和信息器件(如鐵電二極體、疇壁存儲器等)中有重要應用潛力。但傳統鐵電氧化物材料較大的禁帶寬度(2.7-5.0 eV)和極低的本徵電導率嚴重限制了其光電轉化效率和電子器件的信噪比。針對這一難題,近20年來人們通過化學摻雜、界面設計、均勻應變及梯度應變等手段來實現對其性能的優化。
  • 北師大揭示室溫熱電材料層間離域π鍵提升層間載流子遷移率機理
    近期國際同行Biswas課題組對BiSe化合物(m : n = 1 : 2的[Bi2]m[Bi2Q3]n家族成員)熱電性能研究中發現,結構中的金屬性[Bi2]雙鉍層的低能振動光學支與聲學支耦合降低了晶格熱導率。(J. Am. Chem.
  • 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化工/文) 近日,我校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為石墨烯光致精準功能化的首例,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北大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在用於高性能電子學的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
    在諸多新型半導體材料中,半導體碳納米管具有超高的電子和空穴遷移率、原子尺度的厚度和穩定的結構,是構建高性能CMOS器件的理想溝道材料。已公開的理論計算和實驗結果均表明,碳管CMOS電晶體採用平面結構即可縮減到5nm柵長,且較同等柵長的矽基CMOS器件具有10倍的本徵性能-功耗綜合優勢。
  • 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發文報導目前利用冷凍電鏡方法解析的最小...
    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發文報導目前利用冷凍電鏡方法解析的最小分子量蛋白清華新聞網6月4日電  6月3日,生命學院教授王宏偉課題組及合作者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題為《分子量52千道爾頓的鏈黴親和素蛋白的3.2埃解析度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Single particle cryo-EM re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