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成功解析超高遷移率層狀Bi

2020-12-08 北京大學新聞網

隨著摩爾定律逐漸走到盡頭,尋找新型高性能半導體溝道材料日趨緊迫。在眾多候選溝道材料中,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因其超薄平面結構可有效抑制短溝道效應,被認為是構筑後矽時代納電子器件和數字集成電路的理想溝道材料。然而,現有被廣泛研究的二維材料在具有其固有優勢的同時也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點。比如石墨烯沒有帶隙、過渡金屬硫化k物遷移率偏低、黑磷在環境中不穩定。因此,尋找並製備同時具有高遷移率、合適帶隙及環境穩定性的二維材料,一直是重大挑戰。近兩年來,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課題組和合作者首次發現並製備了一類同時滿足上述特點的全新二維半導體晶片材料(硒氧化鉍,Bi2O2Se),在高速低功耗器件、量子輸運器件、超快高敏紅外光探測等方面展現出優異性能(Nature Nanotech. 2017, 12, 530; Nano Lett. 2017, 17, 3021; Adv. Mater. 2017, 29, 1704060; Nature Commun. 2018, 9, 3311)。此外,Bi2O2Se的Bi-O層和傳統鈣鈦礦氧化物有匹配的晶體結構,可以與超導、鐵磁、鐵電等多種功能氧化物形成異質結構,並表現出豐富的物理性質。

材料的電子能帶結構決定了多種物理特性,特別是電子學和光學性質,而對其電子能帶結構進行解析有助於獲得與半導體器件應用相關的關鍵物理參量,指導優化器件性能。另一方面,不同於傳統中性層狀材料(如石墨烯、MoS2),Bi2O2Se半導體具有非常有趣的非電中性層狀晶體結構,可以看成帶正電的[Bi2O2]n2n+層與帶負電的[Se]n2n-層在c軸上交替堆疊,層間為弱的靜電相互作用。這也導致層狀Bi2O2Se材料的解離不同於傳統中性層狀材料(解離常發生在範德華間隙)。目前對非中性層狀材料的解理之後的表面原子排布方式及電子結構的研究甚少,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且亟待研究的問題。

近日,北京大學的彭海琳教授課題組與牛津大學的陳宇林教授團隊合作,揭示了超高遷移率層狀Bi2O2Se半導體的電子結構及表面特性。他們首先使用改良的布裡奇曼方法得到高質量的層狀Bi2O2Se半導體單晶塊材,其低溫2 K下霍爾遷移率可高達~2.8*105 cm2/Vs(可與最好的石墨烯和量子阱中二維電子氣遷移率相比),並觀測到顯著的舒布尼科夫-德哈斯量子振蕩。隨後,在超高真空條件下,研究組對所得Bi2O2Se單晶塊材進行原位解理,並利用同步輻射光源角分辨光電子能譜(ARPES)獲得了非電中性層狀Bi2O2Se半導體完整的電子能帶結構信息,測得了電子有效質量(~0.14 m0)、費米速度(~1.69*106 m/s,約光速的1/180)及禁帶寬度(~0.8 eV)等關鍵物理參量。結合原子分辨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他們發現層狀Bi2O2Se材料的解理方式與普通中性層狀材料不同,解理後的表面Se原子佔有率接近50%,Se的位置分布並不隨機,而是呈現獨特的Se-Se雙原子鏈狀排布方式,即表面存在大量的Se空位。進一步的高分辨掃描隧道譜(STS)統計分析表明,大量的Se空位並未在Bi2O2Se半導體能隙中引入定域的缺陷態能級,其體帶隙值始終穩定維持在~0.8 eV。理論計算及蒙特卡羅模擬表明,Bi2O2Se表面的Se-Se雙原子鏈的排布方式為能量更優模式;與普通半導體(如GaAs)容易在帶隙中引入缺陷能級不同,Bi2O2Se半導體的表面Se空位形成的缺陷能級處於其導帶中,不會影響其帶隙。

 
高遷移率層狀Bi2O2Se半導體解理後的表面原子排布及電子結構

這項工作透徹解析了新型超高遷移率層狀Bi2O2Se半導體材料的電子結構,並為其進一步的器件開發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8年9月14日,該工作以「Electronic Structures and Unusually Robust Bandgap in an Ultrahigh-Mobility Layered Oxide Semiconductor, Bi2O2Se」為題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2018, 4, eaat8355)。北京大學彭海琳教授和牛津大學陳宇林教授為該工作的共同通訊作者,並列第一作者為陳成博士、王美曉博士及吳金雄博士。該工作的合作者還包括上海科技大學柳仲愷、薛加明和李剛博士,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顏丙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賈金峰教授以及南京大學袁洪濤教授等。該工作得到了來自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項目的資助。

編輯:白楊

責編:山石


相關焦點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成功解析超高遷移率層狀Bi2O2Se半導體的電子...
    在眾多候選溝道材料中,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因其超薄平面結構可有效抑制短溝道效應,被認為是構筑後矽時代納電子器件和數字集成電路的理想溝道材料。然而,現有被廣泛研究的二維材料在具有其固有優勢的同時也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點。比如石墨烯沒有帶隙、過渡金屬硫化k物遷移率偏低、黑磷在環境中不穩定。因此,尋找並製備同時具有高遷移率、合適帶隙及環境穩定性的二維材料,一直是重大挑戰。
  • 彭海琳教授課題組Angew:基於二維Bi2O2Se晶體的痕量氧傳感器
    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材料—Bi2O2Se的引入2017年,北京大學彭海琳課題組首次報導了具有高遷移率的二維Bi2O2Se晶體。不同於多數二維材料,二維Bi2O2Se的層狀結構由[Se]n2n- 和 [Bi2O2]n2n+離子層構成。
  • 化學學院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Chem. Rev.和Adv. Mater.發文介紹...
    石墨烯是具有獨特的二維蜂窩狀晶體結構的新型納米碳材料,其電學、熱學、光學和力學等性能非常優異,在高端電子和光電子器件、能源轉化與存儲、複合材料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近十年來,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劉忠範院士課題組和彭海琳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的化學氣相沉積製備和應用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北大課題組:高性能二維半導體新材料展現出優異性能
    然而,現有二維材料體系(石墨烯、拓撲絕緣體、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黑磷等)無法同時滿足超高遷移率、合適帶隙、環境穩定和可批量製備的現實要求,開發符合要求的高性能二維半導體新材料體系迫在眉睫。  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發現一類同時具有超高電子遷移率、合適帶隙、環境穩定和可批量製備特點的全新二維半導體(硒氧化鉍,Bi2O2Se),在場效應電晶體器件和量子輸運方面展現出優異性能。
  • 北師大揭示室溫熱電材料層間離域π鍵提升層間載流子遷移率機理
    Soc. 2018, 140, 5866-5872)北京師範大學吳立明課題組、陳玲課題組敏銳地發現該研究中,BiSe垂直於層方向的電輸運性能明顯優於Bi2Se3,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信息尚被忽略。由於有堅實的晶體化學和結構化學的基礎,他們通過DFT方法研究了[Bi2]m[Bi2Q3]n家族代表性成員,BiSe,Bi8Se7和Bi4Se3(m : n值分別為2 : 1, 5 : 7, 1 : 1)的能帶結構,發現晶體結構中Bi0(雙鉍層中零價態的Bi原子)和Bi3+(Bi2Se3層中的三價Bi離子)的px,py軌道對垂直於層結構方向(也即布利淵區的Г–A方向)的能帶具有較大貢獻,並在層間形成離域
  • 北大課題組在推動二維集成電路發展領域有新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記者今天從北京大學獲悉,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課題組首次報導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和邏輯門電路,該研究工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推動二維集成電路的發展。
  • 東南大學三元層狀結構CdS-Cu2-xS/MoS2光催化制氫
    近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婁永兵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ACS Nano》上發表題為「MoS2-Stratified CdS-Cu2xS CoreShell Nanorods for Highly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 科研前線 | 北大新材料研究助力突破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瓶頸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關於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的研究成果,該課題組通過對Bi2O2Se材料進行熱氧化處理,得到高K柵介質材料 Bi2SeO5薄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在工藝應用中為集成電路二維結構的改良與優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 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發文報導目前利用冷凍電鏡方法解析的最小...
    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發文報導目前利用冷凍電鏡方法解析的最小分子量蛋白清華新聞網6月4日電  6月3日,生命學院教授王宏偉課題組及合作者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題為《分子量52千道爾頓的鏈黴親和素蛋白的3.2埃解析度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Single particle cryo-EM reconstruction
  • 層狀鐵電體中非易失性電場可控的高效光電轉化
    中科院物理所谷林課題組及北京工業大學朱慧博士等多家單位在新型層狀鐵電體中實現了非易失性電場可控的高效光電子器件。研究者發現一種可以同時保持穩定鐵電極化和高載流子傳輸能力的層狀鈣鈦礦鐵電薄膜,並在其異質結器件中實現了穩定的、極化可控的巨大光電導特性。
  • 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化工/文) 近日,我校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為石墨烯光致精準功能化的首例,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發現二維體系中的最高電導率
    尋找超高導電材料是解決此類問題的一把鑰匙。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教授課題組在砷化鈮納米帶中觀測到其表面態具有超高電導率,這也是目前二維體系中的最高電導率,其低電子散射機率的機制源自外爾半金屬特有的電子結構(即費米弧表面態)。
  • 浙大王傑課題組揭示層狀鈣鈦礦中晶格畸變競爭的新機制
    與常規的ABX3型鈣鈦礦相比,A3B2X7型層狀鈣鈦礦具有非常規的低帶隙、負熱膨脹係數等新特性,最近受到人們極大的關注。層狀鈣鈦礦所表現出來的這些新特性一般與八面體旋轉受到抑制相關聯,因此揭示不同晶格畸變之間的競爭機制,不僅有重要的物理意義,而且可以為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 廈大在鈉離子電池層狀金屬氧化物正極材料空氣穩定性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廈門大學楊勇教授課題組在鈉離子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空氣穩定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stability of P2-layered sodium transition metal oxides in ambient atmospheres」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 二維Bi2O2Se納米片中遷移率漲落調控的線性正磁阻
    近年來,二維半導體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現代電子領域,它們因其合適的帶隙和超高的載流子遷移率而被廣泛使用。值得注意的是,上面討論的所有LMR都受經典模型的支配,大多數都是在具有超高載流子遷移率的多晶零禁帶半金屬(Ag2±δSe,InSb)和Dirac半金屬(Bi2Te3,多層石墨烯)中觀察到的。
  • 量子中心劉雄軍課題組及合作者提出一類基本的具有遷移率邊的精確...
    這類模型出現數目可控的偶數條遷移率邊,其基本特性超越過去已知的具有精確遷移率邊的其它模型。該研究以」One-dimensional quasiperiodic mosaic lattice with exact mobility edges」為題,發表在近期的《物理評論快報》上[Phys. Rev. Lett. 125, 196604 (2020)]。
  • 北京「超牛」博士:以第一作者在美國化學會志發表重要論文!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吳立明和陳玲課題組在J.Am.Chem.Soc.發文揭示室溫熱電材料[Bi2]m[Bi2Se3]n家族層間離域π鍵提升層間載流子遷移率機理。(J.Am.Chem.Soc.2018,140,5866-5872)北京師範大學吳立明課題組、陳玲課題組發現該研究中,BiSe垂直於層方向的電輸運性能明顯優於Bi2Se3,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信息尚被忽略。
  • NHK開發成功高電子遷移率n型有機電晶體
    NHK開發成功高電子遷移率n型有機電晶體
  • ACS Nano:通過化學氣相沉積生長的高遷移率,溼轉移石墨烯
    本文要點:通過化學氣相沉積生長的高遷移率,溼轉移石墨烯成果簡介 本文在SiO 2和六方氮化硼(hBN)封裝上的溼轉移之後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VD)生長的單層石墨烯的高室溫遷移率。通過去除捕獲在單晶石墨烯和hBN之間的界面處的汙染物,我們在室溫下實現高達70000cm 2 V -1 s -1的遷移率,並且在9K時實現120 000 cm 2V -1 s -1的遷移率。這些是之前溼轉移石墨烯的兩倍多,並且與通過幹轉移製備的樣品一樣。我們還研究了熱退火和封裝在多晶石墨烯中的組合方法,實現了30 000 cm的室溫遷移率2 V -1 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