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技術正在廣泛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這對無線、可穿戴、或可攜式傳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熱電材料可將環境/身體熱量直接轉化為電能,提出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近日,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吳立明和陳玲課題組在J.Am.Chem.Soc.發文揭示室溫熱電材料[Bi2]m[Bi2Se3]n家族層間離域π鍵提升層間載流子遷移率機理。
室溫熱電材料目前還比較稀缺,轉換效率也有待提升。當前的商用材料,Bi2Te3(ZT ~ 1),是[Bi2]m[Bi2Q3]n (Q = Se, Te)家族中m : n = 0 : 1的一員,但面臨地殼中Te元素稀缺,毒性大等問題。而價廉的Bi2Se3(ZT ~ 0.15)卻又由於高熱導率,低電導率致使其轉換效率低下。近期國際同行Biswas課題組對BiSe化合物(m : n = 1 : 2的[Bi2]m[Bi2Q3]n家族成員)熱電性能研究中發現,結構中的金屬性[Bi2]雙鉍層的低能振動光學支與聲學支耦合降低了晶格熱導率。(J.Am.Chem.Soc.2018,140,5866-5872)
北京師範大學吳立明課題組、陳玲課題組發現該研究中,BiSe垂直於層方向的電輸運性能明顯優於Bi2Se3,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信息尚被忽略。由於有堅實的晶體化學和結構化學的基礎,他們通過DFT方法研究了[Bi2]m[Bi2Q3]n家族代表性成員,BiSe,Bi8Se7和Bi4Se3(m:n值分別為2:1,5:7,1:1)的能帶結構,發現晶體結構中Bi0(雙鉍層中零價態的Bi原子)和Bi3+(Bi2Se3層中的三價Bi離子)的px,py軌道對垂直於層結構方向(也即布利淵區的Г–A方向)的能帶具有較大貢獻,並在層間形成離域π鍵,從而增加了該方向上載流子的遷移率。同時他們提出可以用經驗參數F(F = Dpx,py(Bi0)/Dpx,py(Bi3+)) 來評估這種層間離域π鍵的強度。研究表明: F最優值為1,當化合物F值越接近1,離域π鍵作用力越大,載流子遷移率也越大。計算表明:在[Bi2]m[Bi2Q3]n家族中,Bi8Se7的F = 1.06,最接近最優值,因而具有該家族化合物最大的載流子遷移率。隨後他們通過實驗證實了上述理論推斷。實驗工作表明:合成所得的Bi8Se7在300 K時載流子遷移為(33.08 cm2/Vs),高於BiSe(26.19 cm2/Vs),具有較高電導率,室溫下ZT值與BiSe接近。進一步通過Te/Sb共摻雜, 調節導帶頂部的走勢和能量,共摻雜樣品Bi5.6Sb2.4Se5Te2的ZT值在425 K時提高到 ~ 0.7。通過單拋物線帶模型預測,Bi5.6Sb2.4Se5Te2的ZT在425 K時可達到 ~ 1.2,表明Bi8Se7基熱電材料是一種在潛在的室溫n型熱電材料。
該研究工作近期被美國化學會志接收發表(J.Am. Chem. Soc.,2020, DOI: 10.1021/jacs.0c05904)。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為唯一完成單位。化學學院博士生賈斐為論文第一作者,2015級本科生劉泳一、2018級本科生舒心、張藝凡參與部分實驗工作。該研究得到北師大高層次人才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究開發計劃的資助。
延伸閱讀
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的前身化學系(1922年建立)是我國高等院校最早建立的化學系之一,可追溯到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理化部,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1952年,我國大規模進行院系調整時,輔仁大學化學系併入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2005年9月,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撤系建院,並更名為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經過幾代學者和師生員工們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化學學院已形成一個學科分布合理、富有特色的教學和科研體系,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學和科研隊伍,取得了豐碩的教學、科研成果,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已成為綜合實力雄厚、在我國具有重要影響的化學教育和研究機構,是我國培養高水平化學教育和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北京師範大學招生辦
素材來源:北京師範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