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再高,往上攀,總能攀頂;路再遠,走下去,定能到達"。北京科技大學2016級博士生張凱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獲得了成功。高分學霸、獎學金收割機、科研達人……這一個個讓人羨慕的頭銜都是他心中"科學"的種子結出的碩果。
張凱,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16級博士研究生,也是第十四屆"校長獎章"獲得者。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曾獲得國家獎學金、北京市三好學生、寶鋼優秀學生獎、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十佳學術之星等榮譽。共發表科研論文26篇,SCI文章總影響因子超250。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SCI期刊論文8篇,影響因子總和超過90。
逐漸發芽的"科學"種子
張凱出生於河南的一個小縣城,童年的他僅僅能在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媒體上偶爾了解到一些外面的世界,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神舟一號飛船、超級雜交水稻等在他心裡留下了關於"科學"模糊的印象。初中時,張凱最好的朋友突發一場大病,由於當時缺乏相關治療藥物,他在燦爛的年紀離開了。這個遺憾讓張凱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科學"二字的力量,它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救命的良藥,它可以去除愚昧、帶來新生。為此張凱努力學習,高考的時候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與藥品息息相關的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大學這座象牙塔給他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但校園生活太過豐富多彩,他一時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和目標,以至於拿到大一學年的成績後,張凱才意識到應該沉澱下來,不忘初心。回想童年的約定、中學的拼搏,這又使他內心"科學"的種子逐漸發芽。大二學年,他以更加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隨著對專業認識的逐步深入、與學校老師的交流溝通以及自己的規劃,他確立了考入中國材料名門——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目標。考研過程中,他始終相信"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只有積好每寸的矽步,才能行至千裡,只有匯好每滴細流,才能集成江海。最終張凱如願以償,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入夢寐以求的學府。
科研之路曲折,堅持終有回報
考上研究生後,在一場校內學術講座上張凱得知生物傳感中心的董海峰教授納米診療課題組研究內容正是他一直感興趣的方向,同時他們也在招收相關學生。張凱動心了,但是考慮到自己對納米診療了解不多,害怕自己不能承擔起導師交予的重任,他一直猶豫未定。之後在輔導員的鼓勵下,最終順利開始了自己在納米診療方向的努力。
科研之路充滿坎坷,唯有堅持才有所獲。因為相關基礎知識的缺乏,改變專業方向的前兩年張凱惡補專業知識,並嘗試開展相關實驗,但是多次的低級錯誤讓他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甚至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幸好楊洲教授和董海峰教授每次都耐心給他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鼓勵他繼續往深學習、多看文獻、多聽學術報告。在自身的努力下,在導師和課題組的幫助下,他也終於在研究生二年級順利完成了人生第一個課題。
當他逐步探索出科研的竅門時,更加精確的方向卻成了張凱心裡的難題。經過與楊洲教授、董海峰教授的多次探索,他決定將楊洲教授傳授的高分子材料合成與製備思路應用在對癌症的治療方面,確定了以納米藥物的製備以及在癌症診療中的應用為研究方向。在沒有任何可參考的資料下,他開始不斷設計思路、開展實驗、結果失敗的重複探索。屢次的失敗終究孕育出一個可行的方案。五年半的時間內,他以第一作者發表9篇SCI文章(含1篇已接受),共計總影響因子為92,單篇平均影響因子超過10,並且以二作和共同作者的身份在SCI一區或者二區等雜誌發表論文17篇,發表SCI文章總影響因子為250多。並且有幸參與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字診療裝備研發"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去。
堅定科技報國的初心
研究生求學過程中,張凱也積極參加學校各類活動。活動過程中他充分學習到了先輩們科技報國的光榮事跡,特別在鳳陽中都國際高等研究院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開展科技服務的過程中,當他親身參與到新材料的研發工作室,切身看到我國部分科技領域落後歐美等發達國家地區、技術受制於人的現狀時,他內心追求科學知識的種子逐漸內化為科技報國的初心。
一次特殊的經歷讓張凱更加篤定科研的方向。2019年11月,在他參加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有一位在腫瘤診療領域較為出名的印度學者做了題為一氧化碳藥物的研究與開發的學術報告。由於該學者講述的方法和思路特別新穎,他主動聯繫這位學者希望能夠進行深層次的交流,結果一直沒有收到學者的回信。後來他了解到學者是因為考慮到印度國家的限制以及技術保密拒絕了他。為此,張凱更加努力,期望用自己的科研付出提升我國癌症治癒率、破解國外技術封鎖。
博士期間,他以新型納米藥物的開發及其在腫瘤診療中的應用為研究方向,充分發揮交叉學科優勢,實現了對癌細胞內腫瘤標誌物的成像檢測、精準影像學診斷與多方式協同高效治療。其中MOF納米梭能夠將腫瘤組織最真實的面貌呈現給醫生,幫助醫生更好地了解病人病情的發展狀況,進而更加準確地找出最有效的治療方案,對緩解病患的痛苦與提高治癒效果表現出強大的優勢。設計組裝的某納米複合體系為深層次腫瘤的治療提供了高效的光動力治療策略,從而創造多種個性化的癌症治療模式,讓普通百姓也能從中受益,不會再為高昂的價格而發愁,做出放棄治療的無奈選擇。
新時代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是其中的參與者,北京科技大學也將不斷發揚"追求卓越、求實鼎新"的新時代北科精神,繼續努力培養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貢獻,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作為北京科技大學學子,張凱會在科研道路上繼承北科大優良傳統,在納米醫藥領域開展更深層次研究,將個人奮鬥融入全人類抗擊癌症事業中!
素材來源:北京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