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硬核博士:研究成果助力癌症治療,以第一作者發表9篇SCI

2021-01-10 中國教育那些事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攀頂;路再遠,走下去,定能到達"。北京科技大學2016級博士生張凱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獲得了成功。高分學霸、獎學金收割機、科研達人……這一個個讓人羨慕的頭銜都是他心中"科學"的種子結出的碩果。

張凱,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16級博士研究生,也是第十四屆"校長獎章"獲得者。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曾獲得國家獎學金、北京市三好學生、寶鋼優秀學生獎、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十佳學術之星等榮譽。共發表科研論文26篇,SCI文章總影響因子超250。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SCI期刊論文8篇,影響因子總和超過90。

逐漸發芽的"科學"種子

張凱出生於河南的一個小縣城,童年的他僅僅能在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媒體上偶爾了解到一些外面的世界,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神舟一號飛船、超級雜交水稻等在他心裡留下了關於"科學"模糊的印象。初中時,張凱最好的朋友突發一場大病,由於當時缺乏相關治療藥物,他在燦爛的年紀離開了。這個遺憾讓張凱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科學"二字的力量,它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救命的良藥,它可以去除愚昧、帶來新生。為此張凱努力學習,高考的時候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與藥品息息相關的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大學這座象牙塔給他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但校園生活太過豐富多彩,他一時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和目標,以至於拿到大一學年的成績後,張凱才意識到應該沉澱下來,不忘初心。回想童年的約定、中學的拼搏,這又使他內心"科學"的種子逐漸發芽。大二學年,他以更加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隨著對專業認識的逐步深入、與學校老師的交流溝通以及自己的規劃,他確立了考入中國材料名門——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目標。考研過程中,他始終相信"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只有積好每寸的矽步,才能行至千裡,只有匯好每滴細流,才能集成江海。最終張凱如願以償,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入夢寐以求的學府。

科研之路曲折,堅持終有回報

考上研究生後,在一場校內學術講座上張凱得知生物傳感中心的董海峰教授納米診療課題組研究內容正是他一直感興趣的方向,同時他們也在招收相關學生。張凱動心了,但是考慮到自己對納米診療了解不多,害怕自己不能承擔起導師交予的重任,他一直猶豫未定。之後在輔導員的鼓勵下,最終順利開始了自己在納米診療方向的努力。

科研之路充滿坎坷,唯有堅持才有所獲。因為相關基礎知識的缺乏,改變專業方向的前兩年張凱惡補專業知識,並嘗試開展相關實驗,但是多次的低級錯誤讓他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甚至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幸好楊洲教授和董海峰教授每次都耐心給他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鼓勵他繼續往深學習、多看文獻、多聽學術報告。在自身的努力下,在導師和課題組的幫助下,他也終於在研究生二年級順利完成了人生第一個課題。

當他逐步探索出科研的竅門時,更加精確的方向卻成了張凱心裡的難題。經過與楊洲教授、董海峰教授的多次探索,他決定將楊洲教授傳授的高分子材料合成與製備思路應用在對癌症的治療方面,確定了以納米藥物的製備以及在癌症診療中的應用為研究方向。在沒有任何可參考的資料下,他開始不斷設計思路、開展實驗、結果失敗的重複探索。屢次的失敗終究孕育出一個可行的方案。五年半的時間內,他以第一作者發表9篇SCI文章(含1篇已接受),共計總影響因子為92,單篇平均影響因子超過10,並且以二作和共同作者的身份在SCI一區或者二區等雜誌發表論文17篇,發表SCI文章總影響因子為250多。並且有幸參與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字診療裝備研發"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去。

堅定科技報國的初心

研究生求學過程中,張凱也積極參加學校各類活動。活動過程中他充分學習到了先輩們科技報國的光榮事跡,特別在鳳陽中都國際高等研究院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開展科技服務的過程中,當他親身參與到新材料的研發工作室,切身看到我國部分科技領域落後歐美等發達國家地區、技術受制於人的現狀時,他內心追求科學知識的種子逐漸內化為科技報國的初心。

一次特殊的經歷讓張凱更加篤定科研的方向。2019年11月,在他參加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有一位在腫瘤診療領域較為出名的印度學者做了題為一氧化碳藥物的研究與開發的學術報告。由於該學者講述的方法和思路特別新穎,他主動聯繫這位學者希望能夠進行深層次的交流,結果一直沒有收到學者的回信。後來他了解到學者是因為考慮到印度國家的限制以及技術保密拒絕了他。為此,張凱更加努力,期望用自己的科研付出提升我國癌症治癒率、破解國外技術封鎖。

博士期間,他以新型納米藥物的開發及其在腫瘤診療中的應用為研究方向,充分發揮交叉學科優勢,實現了對癌細胞內腫瘤標誌物的成像檢測、精準影像學診斷與多方式協同高效治療。其中MOF納米梭能夠將腫瘤組織最真實的面貌呈現給醫生,幫助醫生更好地了解病人病情的發展狀況,進而更加準確地找出最有效的治療方案,對緩解病患的痛苦與提高治癒效果表現出強大的優勢。設計組裝的某納米複合體系為深層次腫瘤的治療提供了高效的光動力治療策略,從而創造多種個性化的癌症治療模式,讓普通百姓也能從中受益,不會再為高昂的價格而發愁,做出放棄治療的無奈選擇。

新時代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是其中的參與者,北京科技大學也將不斷發揚"追求卓越、求實鼎新"的新時代北科精神,繼續努力培養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貢獻,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作為北京科技大學學子,張凱會在科研道路上繼承北科大優良傳統,在納米醫藥領域開展更深層次研究,將個人奮鬥融入全人類抗擊癌症事業中!

素材來源:北京科技大學

相關焦點

  • 北京"超牛"博士:研究成果助力癌症治療,以第一作者發表9篇SCI!
    共發表科研論文26篇,SCI文章總影響因子超250。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SCI期刊論文8篇,影響因子總和超過90。經過與楊洲教授、董海峰教授的多次探索,他決定將楊洲教授傳授的高分子材料合成與製備思路應用在對癌症的治療方面,確定了以納米藥物的製備以及在癌症診療中的應用為研究方向。在沒有任何可參考的資料下,他開始不斷設計思路、開展實驗、結果失敗的重複探索。屢次的失敗終究孕育出一個可行的方案。
  • 王麗麗教授光解水產生氫氣用於癌症治療研究成果發表
    王麗麗教授光解水產生氫氣用於癌症治療研究成果發表 時間:2020-05-21 來源:理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理學與信息科學學院王麗麗教授在國際材料類學術期刊ACS Applied
  • ...黃曉軍團隊研究成果在美國癌症學會(AACR)《臨床腫瘤研究》上發表
    (AACR)會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臨床腫瘤研究》,影響因子10.199)以論著形式發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黃曉軍教授團隊的「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次緩解期清髓單倍型造血幹細胞移植優於化療」的前瞻研究成果,為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次緩解期鞏固治療選擇提供了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
  • 西南交通大學楊倩博士以第一作者在Natur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了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畢業生楊倩(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為第一作者的文章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 (Nature, 2020, 588, 250–253),報導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並對傳統開爾文公式進行了修正,使其能夠更好地描述亞納米尺度的毛細凝聚現象
  • 用於控制血壓的藥物可以改善癌症患者對免疫治療的反應
    羅斯維爾帕克綜合癌症中心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尋找打破這種動態的方法,以便使癌症治療更加有效。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的《臨床癌症研究》雜誌上,該研究表明,一種廣泛用於控制血壓的藥物可能會改善患者對癌症免疫療法的反應。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據鄧博士的ResearchGate(一個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顯示,鄧博士目前已經發表文章82篇。其中一篇發表在EJSO上的文章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25次)。3個榮譽畢業生發表的文章分別為:榮譽畢業生A:SCI論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響因子大於120分。榮譽畢業生B:SCI論文30多篇。榮譽畢業生C:發表SCI論文31篇,影響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並列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20篇。
  • ...腺癌精準化治療新策略,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Molecular Cell」
    附屬同濟醫院吳登龍團隊闡明前列腺癌精準化治療新策略,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Molecular Cell」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20-09-29  瀏覽:
  • 這篇最新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來自交大!
    這篇最新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來自交大! 喜 報理學院林艾靜副教授在Nature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發表人類大腦複雜交互網絡最新研究成果
  • 他在研究生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14篇SCI論文
    研究生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8本頂級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14篇,其中一區論文10篇,累計影響因子達60以上;現為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s,Food Chemistry等10餘本國際SCI期刊邀約審稿人;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金龍魚獎學金」等榮譽;主持「江南大學優秀博士培育基金
  • CNS:近期癌症免疫療法突破性研究成果一覽
    如今,治療癌症的免疫療法是人們非常關注的一個熱點領域,那麼近年來癌症免疫療法研究領域又有哪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呢?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CNS近期癌症免疫療法相關的研究成果,與各位一起學習!【1】Nature:癌症免疫療法 「新燃料」——微生物群!
  • 北京「硬核」博士:成果三次登上IF>25期刊,還拿下這項「全校唯一」!
    近日,Wiley旗下高水平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IF=25)在線發表了題為「Achieving 17.4% Efficiency of Ternary Organic Photovoltaics with Two Well-Compatible Nonfullerene Acceptors for Minimizing Energy Loss」的最新研究成果。
  • ...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湘雅醫院團隊Genome Medicine...
    湘雅八年制海外聯合培養項目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張衛茹教授科研團隊成員、2011級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田雨子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原創論著形式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影響因子:41.845)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申佔龍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Cell發表研究成果...
    這也是申佔龍教授課題組與張澤民教授課題組及美國科學家團隊於2018年在Nature發表題為Lineage tracking reveals dynamic relationships of T cells in colorectal cancer文章後,再次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報導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研究成果。
  • 新技術助力癌症個體化治療
    斯克裡普斯研究中心科學家吳鵬博士開發的一項新技術旨在改變這一狀況——提供一個新的平臺,推動個性化癌症治療。由於分離病人身上最有用的免疫細胞難度很大,個性化治療一直受到阻礙。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10月22日的《細胞》雜誌上。
  • 洪明奇院士發表癌症新成果
    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將PARP抑制劑與c-MET抑制劑聯合使用,可以增強PARP抑制劑的抗癌效果,克服癌細胞產生的抵抗。c-MET是一種在許多癌症中過表達的癌基因。這項在體外和小鼠模型中進行的研究發表在一月十八日的Nature Medicine雜誌上。
  • 科學家如何利用聯合療法來有效治療多種癌症?
    在論文資深作者Cynthia Zahnow博士、博士後研究員Kate Chiappinelli博士和研究生Meredith Stone的領導下,這些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導致人們開發出一種通過加強人體的天然免疫反應來攻擊卵巢癌的新方法。當前,卵巢癌是美國婦科惡性腫瘤死亡的主要原因。
  • 硬核!北京「超牛」博士:以第一作者在美國化學會志發表重要論文!
    (J.Am.Chem.Soc.2018,140,5866-5872)北京師範大學吳立明課題組、陳玲課題組發現該研究中,BiSe垂直於層方向的電輸運性能明顯優於Bi2Se3,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信息尚被忽略。
  • 合肥工業大學參與的PCAWG聯盟在《Nature》發表6篇研究論文!牛!
    硬核!6篇《Nature》!合肥工業大學參與的PCAWG聯盟在《Nature》發表研究論文2020年2月6日,PCAWG(Pan-Cancer Analysis of Whole Genomes,泛癌全基因組分析)聯盟在《Nature》正刊發表了6篇論文,合肥工業大學楊善林院士和丁帥教授是集體作者的成員。
  • 湘雅八年制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湘雅醫院團隊...
    湘雅八年制海外聯合培養項目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張衛茹教授科研團隊成員、2011級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田雨子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原創論著形式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影響因子:41.845)
  • 多篇文章聚焦癌症異質性研究新成果!
    癌症異質性是惡性腫瘤的特徵之一,其是指腫瘤在生長過程中經過多次分裂增殖,其子細胞呈現出分子生物學或基因方面的改變,從而使腫瘤的生長速度、侵襲能力、對藥物的敏感性、預後等各方面產生差異。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症異質性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