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Wiley旗下高水平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IF=25)在線發表了題為「Achieving 17.4% Efficiency of Ternary Organic Photovoltaics with Two Well-Compatible Nonfullerene Acceptors for Minimizing Energy Loss」的最新研究成果。該論文第一作者為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馬曉玲博士,北京交通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且唯一通訊作者單位。
在這項工作中,作者將MeIC作為第三組分引入到PM6:BTP-4F-12二元體系製備了一系列三元有機光伏器件,使得器件效率提升至17.4%,該值處於三元有機光伏器件最高效率行列之中。研究結果表明,適量MeIC的引入可同時優化有源層的光子俘獲,激子解離和載流子傳輸,促使器件短路電流密度和填充因子分別提升至25.4 mA cm-2和79.2%。此外,適量的MeIC還能有效降低有源層內部的非輻射能量損失,進而提高了三元有機光伏器件開路電壓。
在這項工作中,作者將MeIC作為第三組分引入到PM6:BTP-4F-12二元體系製備了一系列三元有機光伏器件,使得器件效率提升至17.4%,該值處於三元有機光伏器件最高效率行列之中。研究結果表明,適量MeIC的引入可同時優化有源層的光子俘獲,激子解離和載流子傳輸,促使器件短路電流密度和填充因子分別提升至25.4 mA cm-2和79.2%。此外,適量的MeIC還能有效降低有源層內部的非輻射能量損失,進而提高了三元有機光伏器件開路電壓。
馬曉玲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主要從事三元有機光伏器件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關於材料甄選的新方法和機理研究的新手段。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IF=30,1篇),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IF=25,2篇)等IF>10期刊上發表論文8篇,受邀參編英文專著一部;兩次榮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9年榮獲北京交通大學「知行獎學金」;2020年榮獲第十六屆「王大珩光學獎高校學生獎」(全國30人)。2020年入選「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北京交通大學唯一入選者)。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61675017,61975006)、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92049)的資助。馬曉玲博士感激北京交通大學提供的科研平臺,以及其博士後導師王永生教授提供的寶貴機會。
馬曉玲博士所在的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近年來在科研上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學科前沿、面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以平臺建設為抓手,凝聚高水平科研隊伍,潛心學術研究、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力爭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國家級獎勵等方面獲得突破。近五年科研合同經費16884.5萬元,發表SCIE檢索論文1017篇、EI檢索論文700篇,申請專利179項,獲授權專利86項,入選ESI高被引論文66篇。新增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計劃項目7項、重大科研儀器專項2項,國家重點重大項目3項、課題科研經費(新增)2.47億元、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2項。
獲取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北京交通大學招生辦頭條號!
本文素材來源於:北京交通大學新聞網、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