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納植物園Science文章:新發現一種跳蛛的長期哺乳行為
11月3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版納植物園研究員權銳昌及其同事陳佔起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在Science(《科學》)上發表關於蜘蛛長期哺乳行為的重要研究成果。中科院副秘書長、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高鴻鈞、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處長胡景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博士後評估與服務處副處長李劼、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主任陳進和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
發布會現場
陳進介紹版納植物園的基本情況、科研環境和創新文化
高鴻鈞代表中科院對版納植物園的研究團隊表示熱烈祝賀,並介紹中科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展國際前沿性重點研究計劃的相關情況。高鴻鈞表示,版納植物園既是對公眾開放的風景秀麗的中國最好植物園之一,也是開展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的重要研究機構。版納植物園關於大蟻蛛長期哺乳行為的研究於11月3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上,這是世界上發現的首例哺乳動物之外用母乳餵養後代的哺乳行為,為哺乳行為的起源、現狀和進化模式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陳進介紹了版納植物園的基本情況、科研環境和創新文化。陳進表示,版納植物園不僅是13000多種熱帶植物的大本營,同時是280多種鳥、1000多種蜘蛛、200多種蝴蝶等動物的生態家園。版納植物園一直倡導並採用低碳的管理方式,因而促進了園區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為相關科學研究提供了極大便利。同時,版納植物園雖然地處偏遠小鎮,卻是中科院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研究機構之一,每2個博士後中就有1個外籍博士後,每6個研究生中就有1個外籍學生,每7個研究組中就有1個外籍研究組長,常年有60-70名來自30多個不同國家的外籍科學家和學生在此工作學習,國際化的科研環境和良好的學術氛圍對於新科研思想的產生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權銳昌介紹大蟻蛛長期哺乳和撫育行為的相關研究背景、主要結論和意義
陳佔起介紹發現和研究大蟻蛛哺乳並撫育後代現象的詳細過程
論文通訊作者權銳昌研究員介紹了大蟻蛛長期哺乳和撫育行為的相關研究背景、主要結論和意義。本項研究的發現主要有兩個方面:1、大蟻蛛可以像高等哺乳動物一樣對幼蛛進行哺乳,經過成分測定,發現蜘蛛乳汁的蛋白質含量是牛奶的4倍左右;2、母親會繼續照顧成年的後代——而這種超長的撫育行為曾被認為僅存在於壽命較長的高等社會性哺乳動物類群中,例如人類和大象。本項研究的科學意義:一是哺乳行為的起源、現狀和進化模式因為此發現將需要被重新衡量。二是無脊椎動物能夠完成極其複雜的後代撫育行為,此發現將啟發進化生物學家、生理學家、腦神經科學專家進一步探究無脊椎動物如何利用微小體積的中樞神經系統完成如此複雜的一系列親代撫育任務。
論文的第一作者陳佔起博士重點介紹了發現和研究大蟻蛛哺乳並撫育後代現象的詳細過程。他從一次偶然發現大蟻蛛在同一個巢裡有多隻成年個體的奇怪現象開始,大膽提出假設,並通過實驗一次次否定之前提出的四種假說,研究一度陷入困境。直到有一天深夜陳佔起在觀察中隱約發現幼蛛在母親腹部進食的動作,一個連他自己都不相信的想法在腦中閃現,難道大蟻蛛是通過哺乳來哺育後代?在隨後的研究中發現育幼的雌性大蟻蛛生殖溝確實會分泌液體,經測定該液體的蛋白質含量是牛奶的4倍左右,為大蟻蛛能分泌「乳汁」餵養後代找到了直接證據。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幼蛛斷奶後並不會離開其母親,母親的存在對幼蛛的存活率和生長速度都有積極作用,並推遲了幼蛛的離巢時間。甚至成年之後的雌蛛後代仍繼續和母親生活在同一巢穴,但是當雄蛛後代成年後,母親和其姐妹則會將成年的雄性個體驅趕離巢。
國際著名動物生態學家Nick Royle通過錄製視頻的方式對本項成果進行祝賀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樞強表示,這項研究是中國蜘蛛研究成果第一次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
會上,國內外兩位重要專家對本項研究成果進行了評價。國際著名動物生態學家Nick Royle通過錄製視頻的方式對本項成果進行祝賀,他表示,大蟻蛛的長期哺乳行為研究成果非常令人振奮,此項研究在大蟻蛛中發現了親代長期撫育後代的證據,提供了在無脊椎動物中發現迄今為止最全面的超長親代撫育的證據。大蟻蛛是獨立於哺乳動物系統進化而來的,此項發現會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親代對後代長期的乳汁餵養的進化。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樞強表示,這項研究是由中國學者主導,並且是中國蜘蛛研究成果第一次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標誌著中國的蜘蛛研究水平取得重要突破。
新聞發布會由中科院新聞發言人、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主持。在集中介紹之後,研究團隊還就媒體記者相關問題一一作了解答。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等17家媒體參加了新聞發布會。
作者:楊振、玉最東,攝影:王曉亮、先義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