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維=>變身!北航這項成果登上《中國科學:材料》封面

2020-08-16 中國青年報

還記得高中課本上這張圖嗎?

一隻小貓蹲在用火燒烤的「玻璃板」上

小貓卻安然無恙

這當然不是一塊普通的玻璃板

而是一塊低熱導材料

這類具有極端熱輸運性質的材料

在許多領域都有重要應用

其製備也是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日前,北航材料學院趙立東教授課題組

給塊體材料結構降維,讓熱傳導慢下來

取得低熱導材料研究新進展

成果被中外兩大高水平期刊報導

既是我國材料領域首屈一指的期刊

《中國科學:材料》的封面文章

也被《科學》雜誌亮點報導

《中國科學:材料》期刊封面。Science China Materials (簡稱SCMs,英文月刊),創刊於2014年底,是《中國科學》系列期刊之一,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雜誌社出版,並與Springer出版集團合作面向海外發行。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基金委聯合主辦的材料領域權威期刊《中國科學:材料》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北航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趙立東教授課題組在低熱導材料研究上取得的新進展:《Extremely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from Bismuth Selenohalides with 1D Soft Crystal Structure》(SCIENCE CHINA Materials, 63 (2020) 1759-1768),並被《科學》雜誌以摘選圖片的形式進行了亮點報導 (Science, 368 (2020) 1325) (圖 1)。

第一作者:王東洋(北航2017級博士研究生),黃志偉(北航卓百博士後)

通訊作者:趙立東

第一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圖1.《科學》雜誌通過選圖亮點報導 (Science, 368 (2020) 1325).

該研究發現了一類由一維鏈狀晶體結構形成的具有超低本徵熱導率的化合物BiSeX (X = Br, I) (圖 2),採用第一性原理計算、中子衍射、原位球差電鏡等結合理論、實驗和表徵的方法,揭示了一維結構賦予BiSeX超低熱導率的傳輸機制,提供了一種在塊體材料中尋找超低熱導率材料的新思路。

圖2.(a)BiSeI的一維鏈狀晶體結構,(b)STEM下BiSeI材料中的納米線結構

具有極端熱輸運性質的材料在熱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如:電子通訊的散熱領域對具有超高熱導的材料有迫切需求,與此相反,超低熱導材料在隔熱和溫差發電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超高熱導率的材料通常具有較為簡單的晶體結構、較小的分子質量、較強的成鍵作用以及較弱的非諧振效應。與之相反,傳統的低熱導材料通常需要材料具有較為複雜的晶體結構、較大的分子質量、較大的單胞體積和較強的非諧振效應。北航趙立東教授課題組在前期的工作中發現:二維非對稱的層狀晶體結構材料具有較強的非諧振效應,從而導致了低的熱傳導(Nature508 (2014) 373-377)。基於低熱導特性,通過調控複雜能帶結構優化了電傳輸特性(Science351 (2016) 141-144,Science360 (2018) 778-783,Science365 (2019) 1418-1424)。通過解決導電和導熱的矛盾,逐漸形成了在寬帶隙材料中尋找高效熱電材料的研究思路,克服了由於窄帶隙而引起的高效熱電性能局限在窄溫域的困難(Science367 (2020) 1196-1197)。

該課題組近期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在寬帶隙半導體中,通過降低晶體結構的維度篩選低熱導率材料,進而利用輸運性質的各向異性解決導電和導熱的矛盾,開發新型熱電材料。研究對比發現IV-VI族化合物中三維立方結構的PbTe、PbSe和SnTe具有較高的熱導率。隨著晶體結構從三維降低到二維和一維,層間和鏈間的散射作用抑制了聲子傳輸,從而降低了熱導率。對於一維鏈狀結構的BiSeX, Bi和滷素離子X1-的弱成鍵作用進一步降低了熱導率,形成了一維的「軟」鏈狀,即在晶體的三個軸向的化學鍵均為弱結合,表現出近似零維的晶體結構特徵。該特殊的結構使BiSeI的熱導率接近於理論最小值,達到了~ 0.27 Wm-1K-1,顯著低於眾多具有低熱傳導特徵的塊體材料(圖3)。

圖3. (a) IV-VI族化合物的熱導率隨著晶體結構的維度從三維、二維到一維逐漸降低,一維 「軟」鏈狀結構使BiSeX (X = Br, I)具有更低的熱導率;(b) BiSeX (X = Br, I)的熱導率顯著低於眾多低熱導材料,接近於理論最小值

為了闡明BiSeX的低熱導率機制,採用第一性原理計算、中子衍射、原位球差電鏡表徵相結合的方法對比研究了二維層狀結構的Bi2Se3、一維鏈狀結構的Sb2Se3和BiSeX的晶體結構和成鍵特性(圖4)。研究表明,Bi和滷素離子之間具有弱的成鍵作用,一維鏈內的弱鍵結合導致BiSeX具有更強的非諧振效應、較低的聲子速度和較大的原子位移(中子衍射和原位球差電鏡表徵均證實)。該工作提出了一種在具有一維晶體結構的材料中尋找低熱傳導特性的新思路,在熱電材料和熱障塗層材料等低熱傳導需求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圖4.(a, d) 二維Bi2Se3、(b, e) 一維Sb2Se3以及 (c, f) 一維BiSeI的低維結構示意圖和相應的晶體結構。(g-i) 分別是Bi2Se3, Sb2Se3和BiSeI的晶體結構。(j-l) 分別是沿著鏈方向的投影電子局域函數(ELF)。電子局域函數的等值面設置為0.9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 (2018YFA07021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51772012,51632005),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51925101),北京市傑出青年科學基金(JQ18004),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 (2019M650429) 以及教育部111引智計劃 (B17002) 的共同資助。

從前文的介紹中不難看出

趙立東教授課題組

已經多次發表Nature、Science等頂級期刊了

研究成果解決國際難題

厲害了!

一起跟小萱再認識一下

這次研究成果的作者吧

2014年入職北航卓越百人計劃;2016年北京市師德先鋒;2017年國際熱電學會青年科學家;2018年北京市傑青項目獲得者;2018年度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9年國家傑青項目獲得者;2019年全球高被引學者。主要研究興趣:開發寬帶隙高效熱電材料,並利用其各向異性解耦熱傳輸和電傳輸的矛盾。

2014年和2017年分別獲得河南師範大學物理學專業理學學士和理學碩士學位。2020年6月博士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學專業,師從趙立東教授,獲得工學博士學位。2020年度博新計劃獲得者。主要從事熱電輸運性質的物理機制研究以及新型高性能熱電材料的設計和篩選,已發表SCI論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

2011年本科畢業於吉林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獲得工學學士學位。2018年1月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學專業,師從姜鵬研究員、包信和院士,獲得理學博士學位。2018年3月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師從趙立東教授。主要研究硒化鉛基熱電材料,目前在熱電材料領域共發表SCI論文12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

來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相關焦點

  • 降維=>變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趙立東教授課題組取得低熱導材料研究新進展
    這類具有極端熱輸運性質的材料在許多領域都有重要應用其製備也是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日前,北航材料學院趙立東教授課題組給塊體材料結構降維,讓熱傳導慢下來取得低熱導材料研究新進展成果被>中外兩大高水平期刊報導既是我國材料領域首屈一指的期刊《中國科學:材料》的封面文章也被《科學》雜誌亮點報導
  • 北航團隊四年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機器人》長文封面,仿生學科研又...
    而今,又一項精彩的仿生學成果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誕生了。9月21日,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機器人子刊《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以長篇封面報導刊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力副教授課題組牽頭、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仿生鮣魚軟體吸盤機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單位、通訊單位。這也是我國在《科學·機器人學》上發表的首篇論文。
  • 北航解決手機發熱、消磁、木星探測等難題,成果登上《自然》
    別擔心,這個北航人想到了釜底抽薪的辦法!2018年3月《自然·電子學》封面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子刊《自然·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上發表了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知琪教授課題組研發的首個反鐵磁材料拓撲反常霍爾效應的電場門控器件成果(研究型文章)。
  • 四川科研團隊成果登上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
    怎麼擴大到規模化生產,還需要進一步在工藝和技術上進行研究 今年6月初,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文章,發表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鄧旭、王德輝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設計堅固的超疏水表面》。以一項基礎研究登上頂級科學雜誌封面,這在四川乃至全國都不多見。
  • 北航材料學院最新成果,攻克國際性難題!《Nature》刊發!
    北航人就在家發了一篇Nature!第一作者是北航博士生通訊作者是北航教授第一完成單位是北航一起看看這篇攻克國際難題的Nature當期Nature封面 日前,《Nature》雜誌在線以全文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樹斌教授課題組在單層二維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登上Nature封面的中國超疏水材料研究成果,到底有多厲害?
    而6月3日我國電子科技大學鄧旭教授團隊的一篇文章不僅發表Nature成功還登上了封面,在此之前全中國僅有 那麼這次的成果到底是什麼水平呢?讓我來為大家解讀吧。 滴水不沾的神話 這些年流行過的各種所謂「高科技」視頻中,疏水材料算是相當令人印象深刻的了,將一大瓶可樂、醬油甚至是番茄醬倒在衣服鞋子上都能不沾一滴。
  • 重慶大學這項成果實現超快科學研究突破!登上該領域頂級期刊封面
    重慶大學唐文新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像差校正自旋極化低能電子顯微系統並發表《Ultramicroscopy》封面文章。近日,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唐文新教授團隊研製了像差校正自旋極化低能電子顯微鏡(ac-SPLEEM),其研究成果論文「Aberration corrected spin polarized low energy electron microscope」以重慶大學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發表在電子顯微學頂級期刊《Ultramicroscopy》並被推送為封面文章。
  • 重慶大學這項成果實現超快科學研究突破 登上該領域頂級期刊封面
    近日,重慶大學唐文新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像差校正自旋極化低能電子顯微系統並發表《Ultramicroscopy》封面文章。該項目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儀器專項和重慶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的共同資助。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今天,一起來回顧一下2000年以後,那些登上Nature封面的激動人心的中國研究成果吧。 全球首次高清晰解析體內造血幹細胞歸巢的完整動態過程 2018年12月6日刊的《Nature》封面刊登的研究成果同樣來自中科院。
  • 蘭州理工大研究成果登上英國皇家化學會雜誌封面
    中國甘肅網6月7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導 (記者 魏娟) 6月1日,由英國皇家化學會出版的最新一期《可持續能源和燃料》雜誌刊登了蘭州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孔令斌課題組「關於過渡金屬氮化物的固相合成及其儲能機理研究」的成果,並被選為第6期的封面。
  • 西湖大學最新成果登上Science封面,校長施一公卻再次陷入爭議?
    西湖大學最新成果登上Science封面近日,西湖大學周強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登上了Science封面。據了解,該論文主要是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新冠病毒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而ACE2全長結構的解析,對於後續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研發,將會提供重要的結構生物學數據支撐。
  • 從美國學成歸來,他帶隊破解世界級學科難題,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封面!
    2018年底,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華東理工大學1999屆校友潘巍峻的團隊,在全球首次揭秘了造血幹細胞&34;全過程,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封面,得到了國內外百餘家媒體的報導。
  • 人類演化研究成果再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是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等部門組織,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諮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從推薦的「年度270項自然科學各領域重要研究成果」中經過初選和終選兩輪投票選出。截至2018年2月已舉辦13屆,是我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品牌項目。
  • 首個室溫超導體登上 Nature 封面!15°C 刷新紀錄,超高壓下展現...
    但如今,這種態度應該要轉變了——美國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氫化物材料,它竟然能在 15°C 的溫度下無電阻地導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Nature)封面上,也寫著一串激動人心的英文單詞:Superconductivity finally reaches room temperature(室溫下也終於能實現超導特性了)。
  • 中科院上海分院兩項科研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中科大一成果登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榜首
    &nbsp&nbsp&nbsp&nbsp摘要&nbsp&nbsp&nbsp&nbsp2月20日,科技部發布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科大謝毅院士領銜團隊的成果「研製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名列榜首。
  • 北航團隊探秘「水下壁虎」 仿生應用潛力大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記者李江濤)9月21日,國際頂級期刊《科學》雜誌機器人子刊《科學·機器人學》以長篇封面刊登北航文力課題組牽頭、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仿生(印加魚旁)魚軟體吸盤機器人。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超導現象是指材料在低於某一溫度時,電阻變為零的現象,而這一溫度稱為超導轉變溫度(Tc)。
  • 北大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近日,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正式發布,北京大學工學院周歡萍課題組、化學學院嚴純華/孫聆東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闡明銪離子對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壽命的機理」入選。該項成果對於促進鈣鈦礦太陽電池走向商業化獲得清潔廉價的能源具有重要意義。
  • 北大3項成果入選2017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該研究成果於2017年7月發表於Nature Methods(IF 25.3),並申請了6項國家發明專利和1項國際專利。2017年8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專門印發簡報分送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全國人大、全國政協辦公廳向國家領導匯報該項重大科研成果,稱該項目將為實現「分析腦、理解腦、模仿腦」的戰略目標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