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解決手機發熱、消磁、木星探測等難題,成果登上《自然》

2020-11-24 澎湃新聞

手機發熱耗電快?電腦燙手運行「卡」?銀行卡消磁不能用?是不是很煩躁?別擔心,這個北航人想到了釜底抽薪的辦法!

2018年3月《自然·電子學》封面

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子刊《自然·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上發表了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知琪教授課題組研發的首個反鐵磁材料拓撲反常霍爾效應的電場門控器件成果(研究型文章)。

《自然·電子學》還邀請了反鐵磁電子學領域著名學者、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Christoph Sürgers教授就這一成果撰寫了專題評論,發表在同期上。

文章發表頁面截圖

《自然·電子學》是Nature集團推出的Research Journal(俗稱Nature大子刊),旨在發表電子學領域所涵蓋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最新原創性成果,側重報導新興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變革的重大影響。每月發表一期,每期通常僅有5-7篇研究型文章。

我國在電子學領域的研究相對滯後。可以說,能登上《自然·電子學》的研究型文章,確實是鳳毛麟角了!

那麼,這項名字超長的成果究竟是什麼?又怎麼解決發熱、消磁的問題呢?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海量信息如何存儲?主要使用的是鐵磁材料。以不同磁性的正反兩極來代表電腦裡的0與1,起到數據存儲的作用,寫入數據實際上就是通過磁頭對硬碟碟片表面的非常小的磁性物質的磁極進行改變的過程。

生活中常見的磁碟存儲器

但這種方法有一個弊端:在使用電流產生磁場的過程中,會帶來大量無效焦耳熱。小小的手機、電腦會發熱;大數據、雲計算依賴數量巨大的伺服器,產熱更高,因散熱帶來的能耗也更大。更別提「消磁」帶來的數據丟失了。

既然鐵磁材料有發熱的弊端,又存在消磁的風險,我們能不能換種材料呢?

劉知琪說:可以啊!

他選擇了反鐵磁薄膜材料並結合壓電陶瓷BaTiO3單晶基片。壓電陶瓷存在一種「神奇」的壓電效應,能把壓力轉化為電,對其外加電場時又會產生形變。

一些壓電陶瓷材料

利用這種特性,劉知琪和團隊在BaTiO3單晶基片上製備出了高質量的非共線反鐵磁金屬間化合物Mn3Pt的外延單晶薄膜,其電阻態會隨形變而改變。把不同的電阻態標記為0和1,即可實現數據存儲。

而由於壓電陶瓷絕緣性好,施加在其上的電場產生的電流可以忽略不計,其能耗較傳統的鐵磁材料會低3-4個數量級,也就是原來的1/1000~1/10000!

這下,手機發熱、電腦卡頓、磁卡消磁,都不是事兒!

激動人心!但這還不夠。

咱北航人,始終把浩渺宇宙裝在胸中!

劉知琪說,這種反鐵磁的薄膜材料,還是強磁場星球探索的利器。

經典電影《星球大戰》《星際迷航》中對太空的探索、對科技的追求,令無數科幻迷神往。自古至今,人類始終對地外探索孜孜以求。我國計劃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3月10日剛宣布完成氣動設計。SpaceX甚至啟動了火星移民計劃。

電影《火星救援》描繪了人類在火星上的生存圖景

但木星的探測就困難重重。2016年,朱諾號探測器成功進入木星軌道,它面臨著強磁場及輻射的巨大挑戰。

而劉知琪團隊研發的反鐵磁的薄膜材料,能用於惡劣磁場環境下的信息存儲與處理,在探索木星、中子星等強磁場星球的宇航飛行器中,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還記得去年「引力波」刷過一次屏嗎?正是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

圖為藝術家想像的雙中子星合併時發生的猛烈爆炸。扭曲的時空網象徵著爆炸發出的引力波,上下兩道光柱代表的是在發出引力波僅幾秒鐘後會噴射出的伽馬射線。

厲害了!難怪《自然·電子學》專題報導中要說,這項研究在反鐵磁自旋電子學發展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兩會前夕,CCTV《新聞直播間》報導了北航青年「海歸」人才劉知琪教授和宮勇吉教授。

劉知琪介紹了這項成果:

為北航青年人才喝彩!

下面,小萱奉上對這項研究成果的嚴肅介紹。

高端玩家,你們盡情秀智商的時刻到了!

普通玩家可以和小萱一樣假裝看懂了……

傳統鐵磁性材料,如Fe、Co、Ni及其合金材料,在現代信息磁存儲(如硬碟、磁帶、信用卡磁條等)領域起著重要的媒介作用,為信息數位化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所必需。但隨著全世界數據量的爆發式增長,信息存儲過程中的能耗越來越大,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能耗來源於用來產生磁場的電流在導線中的無效焦耳熱,因而這種傳統磁存儲急待被新型存儲器件所替代以降低能耗;另外,基於鐵磁材料的磁存儲器件很容易受到周圍雜散磁場的幹擾,導致「消磁」以致數據丟失。

非共線反鐵磁材料中的反常霍爾效應示意圖

多年來,反鐵磁材料由於沒有宏觀磁性,在現代磁存儲的磁頭結構中起著釘紮鐵磁材料磁化方向的輔助作用。隨著近年來人們對反鐵磁材料的深入研究,反鐵磁自旋電子學逐漸成為一門前沿學科,例如,利用反鐵磁材料中自旋-軌道耦合相關的各向異性磁電阻效應,可將其應用於記憶存儲器件,其最大的優點包括可以有效抵抗外界零散磁場幹擾以及內稟自旋高頻動力學特性。此外,理論研究發現一些非共線的反鐵磁材料由於特殊對稱性和布洛赫能帶的拓撲特徵會呈現出原來只有在鐵磁材料中才有的反常霍爾效應,可以簡單理解為,無需外加磁場,非共線的自旋結構就能夠將材料中的電子和空穴進行分離從而產生垂直於電流方向的霍爾電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知琪教授課題組在壓電陶瓷BaTiO3單晶基片上製備出了高質量的非共線反鐵磁金屬間化合物Mn3Pt [圖(a)]的外延單晶薄膜,並在其中觀測到了很大的室溫拓撲反常霍爾效應。在此基礎上,實驗團隊進一步在壓電陶瓷BaTiO3基片上施加電場[圖(c)]來使其產生壓電形變以帶動上面的Mn3Pt薄膜的晶體結構發生形變,從而可以將Mn3Pt自旋結構在共線和非共線之間來迴轉換,相應地,拓撲反常霍爾效應也隨之消失或出現[圖(d)]。這樣一來,就實現了外加電場對反鐵磁材料的拓撲反常霍爾效應的「開」「關」調控,尤其是零磁場下的調控非常有利於實際應用。

(a)Mn3Pt合金的晶體和自旋結構示意圖,藍色球為Mn原子,灰色球為Pt原子。(b)反常霍爾電阻隨外加磁場的變化。(c)電場門控示意圖。(d)電場對反常霍爾效應的「開」「關」調控。

由於壓電陶瓷是非常好的絕緣體,施加在BaTiO3的電場在其中產生的電流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計,因此通過這種方式對信息存儲進行編碼可以有效地避免焦耳熱,從而極大降低信息存儲過程中的能耗。此外,此項工作中利用電場對反鐵磁材料電阻態的調控可以用於信息存儲器件,它可以抗外界磁場幹擾,並且耗能非常低,不發熱。不僅可以用於日常生活的信息存儲,還能應用於惡劣磁場環境下的信息存儲與處理,如探索木星、中子星等強磁場星球的宇航飛行器中。

此項工作於3月9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電子學》上。此外,《自然·電子學》邀請了反鐵磁電子學領域著名學者、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Christoph Sürgers教授以「ANTIFERROMAGNETIC SPINTRONICS: Electrical switching of the anomalous Hall effect」為題撰寫了News & Views,發表在同期上。

Christoph Sürgers教授文章截圖

北航參與此研究的人員包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蔣成保教授、王敬民副教授、劉敬華博士、研究生馮澤鑫和閆晗。此外,我校「外專千人」、國際著名磁學專家J. M. D. Coey教授對此工作也給予了指導。理論工作由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陳鏵教授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Allan H. MacDonald教授完成,對實驗觀察進行了很好的物理解釋。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年拔尖人才計劃的資助。

部分素材來自網絡

那麼,問題來了,

你,看懂了嗎?

至少看懂了小萱的解釋吧

那還不給小萱點1000個贊

(原題為《北航這項成果登上《自然·電子學》,手機發熱&卡片消磁&木星探測等難題有解了!》來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相關焦點

  • 北航這項成果登上《中國科學:材料》封面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基金委聯合主辦的材料領域權威期刊《中國科學:材料》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北航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趙立東教授課題組在低熱導材料研究上取得的新進展:《Extremely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 北航材料學院最新成果,攻克國際性難題!《Nature》刊發!
    北航人就在家發了一篇Nature!第一作者是北航博士生通訊作者是北航教授第一完成單位是北航一起看看這篇攻克國際難題的Nature當期Nature封面 日前,《Nature》雜誌在線以全文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樹斌教授課題組在單層二維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北航團隊四年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機器人》長文封面,仿生學科研又...
    而今,又一項精彩的仿生學成果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誕生了。9月21日,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機器人子刊《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以長篇封面報導刊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力副教授課題組牽頭、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仿生鮣魚軟體吸盤機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單位、通訊單位。這也是我國在《科學·機器人學》上發表的首篇論文。
  • 手機容易發熱耗電快怎麼解決?
    現在智慧型手機已經越來越普及,大家在使用智慧型手機時對手機發熱的問題也非常關心,作為一類電子產品,如果說想完全抑制智慧型手機的發熱這顯然並不現實,但是我們還是有一些小竅門可以讓智慧型手機在日常使用中不至於過熱。下面來看看手機發熱是怎麼回事?手機發熱耗電快怎麼解決?
  • 中國艦船消磁實驗室探密:可模擬地球上任意磁場
    此外,應用磁探測儀器用於反潛的直升機、水面艦船也應運而生,一個個對艦艇虎視眈眈。無論是磁性水中兵器,還是磁性反潛裝備,追究這些「禍患」的根源,都是艦船的磁場「招」來的。  要對抗水中磁性武器的攻擊和各類磁性儀器的探測,必須為艦船消磁。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一是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團隊和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立軍教授合作,在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項目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項目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清華大學 劉蔚如 2020-05-12 12: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科研團隊成果登上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
    怎麼擴大到規模化生產,還需要進一步在工藝和技術上進行研究 今年6月初,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文章,發表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鄧旭、王德輝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設計堅固的超疏水表面》。以一項基礎研究登上頂級科學雜誌封面,這在四川乃至全國都不多見。
  • 銀行卡和身份證消磁怎麼辦?告訴大家一個小妙招,解決你的煩惱
    銀行卡和身份證消磁怎麼辦?告訴大家一個小妙招,解決你的煩惱我前幾天去逛商場,忍痛買了一件很貴的大衣,掏出銀行卡準備刷卡,卻被對方告知卡消磁了,我急得團團轉,可能是天意,不讓我買這麼貴的大衣,面對店員鄙夷的眼神,小編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 手機產生的電磁波會使磁卡消磁是真的嗎?
    隨著個人日常使用的卡片越來越多,它們經常與手機擠在一起使人們擔心卡片消磁。尤其是有存款的銀行卡,一旦被消磁,補辦手續繁雜。那麼,卡真的不能和手機放在一起嗎? 那手機會不會讓磁條卡消磁呢? 答案是不會。因為手機發射的電磁波頻率在UHF(超高頻)波段的850MHz到微波波段的2.4GHz之間,這個頻率範圍內,電磁波的主要能量形式是電場,不會產生足以改變銀行卡上磁條信息的磁場。
  • 「點燃木星拯救地球」?不,木星探測才是正經
    木衛二著陸器示意圖(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教授徐世傑3月6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在我國有待開展的深空探測項目中,木星探測才應該是重點。 阿波羅登月計劃,啟動於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火星巡遊探測器,發射於上世紀90年代。但對木星的探險之旅,美國也只進行了兩次。
  • 身份證、銀行卡和手機放一起,真會消磁嗎?答案來了!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別人說,不要把手機和身份證銀行卡放在一起,不然會消磁的,那麼手機真的能把證件卡給消磁嗎?
  • 谷歌:無線定位追蹤技術已破解,發熱問題仍待解決
    Tango是一種軟體/硬體解決方案,能夠幫助智慧型手機和其他行動裝置探測到他們在3D空間中的位置,並將該信息轉換為強大的應用或程序。在Johnny Lee看來,這項技術或許能夠解決新興虛擬實境產業中的最大問題——無線VR頭顯的位置跟蹤。
  • 中國少年解決世界難題!登上世界十大科學家榜首,美國:太震驚了
    但是他卻憑藉著自己超強的大腦,以及豐富的想像,也是解決了一個困擾了人類一個世紀之久的科學難題,那就是超導傳輸的問題了。大家應該也都知道,現在來說支撐著我們每天生活用電的那些電,基本都是通過高壓電纜傳輸到我們每一戶人家裡面的。但其實通過這種方式傳輸電力的話,在過程中需要耗損的能量也是數量很龐大的,甚至能夠達到30%。
  • 稀土永磁發電機會消磁嗎
    下面小編就介紹幾種情況:永磁發電機定子槽一:軸承損壞轉子掃堂,溫度超過強磁鐵的高溫範圍值,長時間發熱造成轉子消磁二:長時間超負荷運行,機身整體發熱,造成定子線圈燒毀或轉子消磁。三:發電機散熱系統損壞,使發電機長時間過熱,溫度過高造成轉子消磁。
  • 從原理出發,分析和解決變壓器漏磁引起的設備發熱難題
    在電力生產中,大型變壓器因漏磁而引起的設備發熱及處理,一直是困擾生產人員的技術難題,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大多數生產人員對於變壓器漏磁的產生機理不甚清楚、對於漏磁引起的設備發熱原理理解有誤,所以,當變壓器出現此類故障時,往往找不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
  • 重慶大學解決納米材料強度表徵技術難題 研究成果登上《Nature》
    近日,重慶大學研究團隊在材料科學領域實現突破,首次將地球科學研究領域的高壓實驗方法引入到了納米材料研究中,創造性地解決了納米材料強度表徵的技術難題,首次報導了晶粒尺寸在10納米以下的納米純金屬的強化現象。
  • 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園區正式啟用
    四川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正譜在致辭中指出,長期以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四川保持著密切合作關係,特別是2017年4月籤署省校戰略合作協議以來,雙方高度重視、互動頻繁、合作加速,依託校地共建平臺北航西部國際創新港,聚焦技術創新、項目攻關、成果孵化、人才交流培養等方面務實開展合作,攻克了一批技術難題,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取得了包括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內的多項榮譽
  • 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參與的「極光計劃」新發現登上《自然·天文...
    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參與的「極光計劃」新發現登上《自然·天文》封面標誌著停滯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中國商業小衛星登上《NatureAstronomy》封面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5日訊(通訊員 陳紅微)5月11日,清華大學天文系馮驊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報導了清華大學作為科學總體,天儀研究院作為衛星工程總體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 木星恐怖照片揭秘 木星的探測歷史是怎樣
    地球人類從非常早之前就開始對木星進行研究,但是過了這麼些知識得知了一些數據而已,而對於木星恐怖的照片,在照片之中仿佛有著數不清的眼睛在注視著外界。對於外星人的存在,許多人都無法質疑,可能在木星上拍到的就是期待的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