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學成歸來,他帶隊破解世界級學科難題,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封面!

2020-09-09 華東理工大學本科招生

造血幹細胞——就像是血液的&34;,能夠通過增殖與分化產生各種血細胞。但就像種子離不開土壤,造血幹細胞遷移至適合工作組織的過程&34;,由於時間和空間跨度極大,長期以來一直難以通過常規手段觀察。2018年底,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華東理工大學1999屆校友潘巍峻的團隊,在全球首次揭秘了造血幹細胞&34;全過程,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封面,得到了國內外百餘家媒體的報導。

人生亦如一次&34;

上高中時,潘巍峻就發現自己特別喜歡做化學實驗。興趣的驅動讓他決定要在本科階段攻讀理工科專業。1995年,潘巍峻考入華東理工大學,開啟了他在生物工程學院的求學生涯。入學後,潘巍峻就讀於生化950班。當時,他所在的班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被評為&34;。潘巍峻擔任過團總支書記,組建了學生記者團並任團長。值得一提的是,身為生物專業本科生的潘巍峻還到物理化學系做了課題,畢業時在《大學化學》上發表了一篇第一作者論文。此外,潘巍峻當時的本科畢業論文《果糖-1.6-2-磷酸-N末端的功能與29KD生斷的功能》獲得了90分的高分。

潘巍峻所在的生化950班的事跡

本科入學時的潘巍峻

潘巍峻所在學院的畢業照

1999年,潘巍峻進入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學習;2012年,在美國求學七年後,他再度回到中科院,建設實驗室,組建團隊,開始&34;這項研究的長途跋涉。&34;潘巍峻說道,&39;歸巢&34;他相信,研究細胞的人要和細胞一樣有可塑性,能夠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建立交叉學科的連接體系,學會重塑科學&34;。

向著探索科學未知進發

&34;潘巍峻說,&34;換句話說,科學技術領域不斷有新成果湧現,&34;始終是科學的主流,全新的科學成果一定是不斷深入地探索和整合科學的本質和內核。


從美國學成回國以後,潘巍峻建立的實驗室裡有75%的項目都是從頭開始的全新課題,與早期的研究生和博士後經歷關聯並不密切。&34;潘巍峻表示,倘若只做過去繼承的課題或只會緊跟時事熱點,到最後無非是重新證實別人的重要性,缺少科學探索的意義。


造血幹細胞&34;的概念由來已久。上個世紀50年代,人類開始採用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辦法治療血液絕症;60年代,科學家逐漸認識到,&34;是造血幹細胞增殖、分化的前提。然而,造血幹細胞到底是如何歸巢的,長期以來人類一直無法打開這個&34;。


2016年夏天,正在帶隊挑戰這個世界難題的潘巍峻得知美國哈佛大學和紐約大學的兩個團隊也在開展該領域研究。&34;潘巍峻回憶道。隨後,團隊擰成一股繩,開始了長達一年半的衝刺。他們首次通過活體成像直觀記錄下歸巢各個階段細胞與微環境的相互作用機制,闡明了該生命過程中不同組織細胞之間的動態協作過程,在分子、細胞水平上進一步理解了造血幹細胞的歸巢過程。

造血幹細胞&34;原理示意圖

2017年12月,潘巍峻研究團隊正式投稿Nature。2018年2月,Nature的3位審稿人在滿滿6頁紙的回覆中詢問了幾十個問題。考慮到工作量大,主審編輯允許團隊先用6個月時間重點回答其中兩個核心問題。&34;經過三天的反覆論證,潘巍峻簡短地回復了Nature。


長時間衝刺並未結束,更磨礪人的衝鋒還在後頭。2018年春節,潘巍峻和三個學生都沒有休息,他們分兩班倒、24小時連軸轉,不停地做著各種更具挑戰性的實驗。這種平均每天只睡3-4個小時的日子持續了三個半月。終於,艱苦的付出得到了收穫,2018年12月,潘巍峻團隊研究成果登上了Nature封面,表明該研究成果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Nature高級編輯Natalie Le Bot認為,該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造血幹細胞歸巢的時空動態全過程,並初步解析了幹細胞巢的分子細胞基礎。

潘巍峻團隊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封面

不僅如此,潘巍峻團隊研究成果還得到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中新社》、《中華兒女》、《中國科學報》、《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上海科技報》、東方衛視、上海廣播新聞中心、澎湃新聞等國內外百餘家媒體的報導,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成為學生們的&34;

潘巍峻的研究團隊平均年齡僅27.2歲,大部分成員都是90後。剛進入實驗室的他們,還是一批懵懵懂懂的孩子們,如今成長為科研強有力的新生力量,令70後導師潘巍峻甚是欣慰。


談及培養研究生的獨家&34;,潘巍峻表示,要保護他們對科研的興趣,讓他們在興趣基礎上建立信心,最終堅定攻克問題的信念。正如&34;一樣,導師也有&34;之義——不是代替學生完成每一件事,而是為其提供培養環境,用正確的方式引導他們去獨立思考和團結協作。&39;摸著石頭過河&34;

潘巍峻在指導學生

不同於人們對90後的某些刻板印象,潘巍峻團隊裡的這些年輕人特別能吃苦,超級拼。實驗進度最趕時,核心攻關小組幾個人接力熬夜,每天只睡4到6個小時,就連走路也在全速開動腦筋。因為造血幹細胞歸巢是一個連續動態的過程,所以要持續拍攝全過程,Nature編輯部又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獲取實驗數據,以充分證明這一重要發現。於是,往往一盯就是一宿,天暗了又亮,就連春節那段時間,熬夜成了家常便飯。

潘巍峻與團隊成員們

六載春夏秋冬,回首來時的路,從觀察基礎的生命現象到解析細胞的行為,數不清的日日夜夜,數不清的實驗觀察和推導論證,都凝聚成漫漫科研途中最美的景色。潘巍峻說,&34;也許這是一位科研人最美麗的自白,也是華理人的信念。


關注&34;,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華東理工大學官微、小花梨、新民晚報、新華每日電訊、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相關焦點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今天,一起來回顧一下2000年以後,那些登上Nature封面的激動人心的中國研究成果吧。這項研究由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帶隊,實現了中國在晶片和人工智慧兩大領域《Nature》論文零的突破。
  • 他是我國數學天才,大三就破解世界級難題,23歲破格成985教授
    導語:他是我國數學天才,大三就破解世界級難題,23歲就破格成985教授在很多人眼中,世界級難題不是一般人能做出來的,能解出世界級難題的人,一般都是從小天賦異稟,是眾人眼中的佼佼者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才子,他從小跟同齡人一樣,並沒有展現出超同齡人的智慧,但是他卻是我國的數學天才,大三就能破解世界級難題,23歲就破格成985教授,他就是劉路。聽到劉路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我們先來介紹一下他。
  • 中國神童破解世界級難題,23歲成985教授,丘成桐:還需努力
    「學渣」破解世界級難題,23歲成985教授劉路因為從小便喜歡數學,因此進入大學之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數學系,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一次偶然讓劉路接觸到了西塔潘猜想,並破解了這一世界難題。那麼什麼是西塔潘猜想呢?
  • 西湖大學最新成果登上Science封面,校長施一公卻再次陷入爭議?
    西湖大學最新成果登上Science封面近日,西湖大學周強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登上了Science封面。據了解,該論文主要是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新冠病毒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而ACE2全長結構的解析,對於後續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研發,將會提供重要的結構生物學數據支撐。
  • 賀川生破解百年邏輯語義學世界難題
    賀川生破解百年邏輯語義學世界難題  ·1905年,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提出「摹狀詞」理論,被稱為邏輯語義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此難題是當今人工智慧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必答題」。破解之後,機器人能「聽懂」指令  本報10月8日訊(記者 何國慶 通訊員 李妍蓉)「一個人在公園散步,他吹著口哨。」「他」如何指代前面提到的「一個人」?這個看似司空見慣的語言現象,卻是邏輯語義學上的一道百年難題。
  • 90後女科學家,四年完成清華大學碩博連讀,解決多個世界級難題
    她的生物老師曾說白蕊能把他問得啞口無言,有時候他下班回家還要研究白蕊白天問自己的問題,第二天給她解答,但第二天時白蕊已經想通了這個問題,思路比他還要清晰,同時又會有不同的問題。白蕊對生物科學的這種興趣不斷的激勵著她前進,為了能繼續追求生物學技術,白蕊在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把所有的專業都填成了生物學。
  • 邏輯語義學難題破解 機器人能「聽懂」指令
    邏輯語義學難題破解 機器人能「聽懂」指令   「一個人在公園散步,他吹著口哨。」「他」如何指代前面提到的「一個人」?這個看似司空見慣的語言現象,卻是邏輯語義學上的一道百年難題。今天,湖南大學傳來喜訊:該校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賀川生近日在世界頂級哲學期刊《綜合》上發表論文,對第三人稱代詞如何回指前面的無定名詞進行了圓滿解釋,宣告這一難題得到成功破解。哲學、邏輯學全球最高獎項羅夫·肖克獎獲得者雅各·欣迪卡評價,賀川生的成果給邏輯語義學界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 中國最有望得諾貝爾的95後天才,破解百年難題卻放棄美國綠卡
    天才少年曹原只用兩年就學完了初高中全部課程,以理科669分的優異成績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從此開啟了科研道路,在一次實驗中他發現石墨烯材料經過疊加、旋轉後會變成超導體,這一發現破解了困擾物理學界107年的世界難題,為此,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將他評為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之首,還特地將封面設計成由石墨烯結構組成的數字10,他也是在自然上發表論文的最年輕的中國學者。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超導現象是指材料在低於某一溫度時,電阻變為零的現象,而這一溫度稱為超導轉變溫度(Tc)。
  • 中國數學天才,大三破解世界級難題,22歲破格成中國最年輕正教授
    而今天要說的這個數學天才,年僅22歲就破解了世界性數學難題,他的成就讓世界矚目,他的名字叫劉路。熱愛執著劉路出生於湖南省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上過大學的高知分子,良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了他閱讀的愛好。進入大學後,劉路開始研究數理邏輯,相對於其他數學課程,他對此表現特別偏愛,他還是一樣,每到課餘時間就去圖書館,每次都待到深夜。當同學有數學難題請教他時,發現他的思路與其他人不一樣,因為他會找出更簡單的方法來推算和解釋數學題。
  • 他是掛科的天才數學家,卻輕鬆破解世界難題,學校直接獎100萬
    但是有一個22歲的大學生,卻創造了一向歷史性紀錄,輕鬆破解一個世界性難題,學校不僅直接將還是本科生的他,提升為教授級研究員,還直接給出了100萬的獎金。   他就是被稱作「天才數學家」的劉路,當年還在湖南中南大學讀本科的他,因為成功地破解世界級數學難題西塔潘猜想
  • 26歲解決3個世界級難題,他的研究價值堪比2個諾貝爾獎
    1979年,剛剛上大二的胡文祥,通過在學校《無機化學》一門課程的學習,解決了一個世界級的難題——他推算出宇宙中最多只有138個元素。當時,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個發現對於科技界來說,具有多麼大的價值。然而,這個18歲少年的勤奮與早慧卻早已被鐫刻在人類科學史上。
  • 快遞小哥破解百年數學難題,浙大教授慧眼識才,真相卻是這樣的
    從未接受過專業訓練,也沒有學過高等數學的專科學生餘建春破解百年數學難題的報導,近年來一直被提起,這位快遞小哥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終獲得成功無疑是一個極佳的勵志故事。
  • 北航解決手機發熱、消磁、木星探測等難題,成果登上《自然》
    2018年3月《自然·電子學》封面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子刊《自然·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上發表了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知琪教授課題組研發的首個反鐵磁材料拓撲反常霍爾效應的電場門控器件成果(研究型文章)。
  • 內蒙古女孩4年發表8篇論文,破解世界級難題,現在又有新突破
    三、從未出國留學,卻破解世界級難題白蕊志向遠大,潛心鑽研生物界,雖從未出國留學,卻攻克了各種世界級難題。至今為止瞬變狀態的剪接體機制研究仍然是困擾生物界多年的世界級難題,許多科學家一聽到這個詞就望而卻步。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北航團隊四年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機器人》長文封面,仿生學科研又...
    而今,又一項精彩的仿生學成果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誕生了。9月21日,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機器人子刊《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以長篇封面報導刊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力副教授課題組牽頭、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仿生鮣魚軟體吸盤機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單位、通訊單位。這也是我國在《科學·機器人學》上發表的首篇論文。
  • 國產女科學家4年發表8篇論文,破解了世界級難題,現在又有新突破
    從那時起,她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把研究生物科學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在2011年的高考後,為了能繼續追求生物學技術,白蕊在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把所有的專業都填成了生物學。最終,19歲的她以優異的成績成功考入武漢大學生物學院。
  • 中國兩數學家破解世界百年難題龐加萊猜想(圖)
    本報北京6月4日訊本報記者武衛政、新華社記者李斌、鄭天虹、王攀報導:兩位中國數學家近日在《亞洲數學期刊》最新一期雜誌上發表論文,運用美國數學家漢密爾頓和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的理論,對世界級的數學難題龐加萊猜想進行了完全證明。
  • 攻克多個世界級難題,4年8篇高水平論文,90後清華女博士太傳奇
    她是武漢大學這個985高校的本科生,又保送到清華直博,讀博期間發表8篇高水平研究論文,5篇發在《科學》期刊,3篇發在《細胞》期刊。普通學生拿個普通學校的國家勵志獎學金都難如登天,白蕊拿的是清華的國家獎學金和特等獎……最為難得的是,白蕊攻克了多個世界級難題,在多次世界級的競爭中快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