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閉鎖是導致黃疸的最嚴重的疾病,中國大陸地區發病率約1/8000,與兒童期各種腫瘤發病率之和相當,但發病原因還不明確。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28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在膽道閉鎖的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Cell(細胞)在線發表。
廣州醫生膽道閉鎖研究登上頂級期刊
「老藥新用」治療新策略
膽道閉鎖在新生兒期發病,其免疫反應異常可引起肝外、肝內膽管阻塞,導致黃疸、膽汁淤積,進而引起肝硬化和肝衰竭,嚴重危害嬰幼兒生命。該病預後差、病死率高,長期以來是小兒外科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
「此項研究有兩大突破。一是揭示了導致膽道閉鎖患兒肝臟快速衰竭的免疫致病機制,另一個是提出B細胞修飾療法可以改善膽道閉鎖患兒的肝臟病理。」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溫哲教授介紹。
研究團隊對一萬多份臨床病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證實膽道閉鎖患兒存在持續性肝損傷。研究團隊還對6例膽道閉鎖患兒的肝活檢組織,以及10例對照肝組織進行了單細胞測序,分析了膽道閉鎖患兒肝臟中免疫細胞的亞型、轉錄組特徵,並利用體外實驗以及動物模型進行了功能實驗,發現膽道閉鎖患兒肝臟中存在B細胞免疫耐受缺陷,出現嚴重的破壞性免疫應答增加和修復性免疫應答缺陷的現象。
找到了B細胞這個「犯罪嫌疑人」,如何阻止它繼續「犯罪」?抗CD20的單抗(商品名「美羅華」)可以短暫清除個體的B細胞,在B淋巴細胞白血病中已有成熟的應用。該研究團隊在倫理批准和臨床註冊後,開展了「老藥新用」藥物劑量和安全性臨床試驗,發現新生兒可以很好地耐受該治療。
研究發現CD20+B細胞短暫清除後,可以糾正膽道閉鎖患兒肝臟中存在的免疫失調現象,抑制免疫損傷,促進免疫修復,但目前仍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藥物實驗,以證實美羅華在改善膽道閉鎖預後方面的意義。
據悉,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張玉霞教授、溫哲教授、夏慧敏教授以及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學學院白凡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廣州婦兒醫療中心王俊副研究員、徐豔慧博士、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陳章華博士、廣州婦兒醫療中心外科的梁鑑坤博士、林澤峰博士以及臨床數據中心梁會營主任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黃疸超過2周要及時就醫
目前,膽道閉鎖患兒的治療主要通過肝門腸吻合術(葛西手術)疏通膽汁流。多數未行葛西手術的患兒在一年內就會發展成終末期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雖然通過葛西手術能部分緩解症狀,延緩病情進展,但仍有近一半的患兒術後1-2年內仍需進行肝移植手術以挽救生命。
溫哲介紹,雖然該研究為膽道閉鎖患兒在葛西手術的術前或術後的藥物治療提供了新的免疫幹預策略,但B細胞清除療法對膽道閉鎖患兒的治療效果仍待隨機雙盲臨床試驗驗證。下一步,該研究將招募膽道閉鎖患兒進行藥物臨床實驗,同時希望邀請更多的醫院加入,進行多中心研究。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採用了單細胞測序的新技術,可以對一個個細胞進行分析,有助於找到關鍵致病因素。」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學學院白凡教授介紹,該研究從臨床問題出發,通過科研的方式找到解決思路,最後推動臨床進展。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來推動科研進展,是很好的合作模式。
新生兒黃疸是比較常見的問題,但家長有時會忽視黃疸的正規診斷和治療,以至於貽誤病情。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張玉霞教授提醒,足月兒的黃疸一般在出生後2周左右消退,如果一直不退,要當心病理性黃疸的可能,建議及時就醫。此外,父母觀察寶寶大便狀態也是一個輔助判斷的因素。如果寶寶出現白色的大便,一定要予以重視,立即就醫。
【記者】朱曉楓
【通訊員】周密 李雯
【作者】 朱曉楓
廣東健康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