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龍教授(左四)、張緒超所長(左三)等項目牽頭團隊負責人合影。
大洋網訊 6月15日,在國際頂級期刊《JCO》發表的一篇權威醫學文獻給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該文出自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吳一龍教授團隊,他們用了8年的時間,證實了靶向-手術-靶向的新治療模式,能有效降低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達61%的復發風險。
局部晚期肺癌之痛:95%化療無法達到 縮小癌變病灶目的
得了肺癌,患者的第一疑問就是「能手術嗎?」省肺癌所學術帶頭人吳一龍教授說,早期肺癌儘早手術,5年生存率超90%,相當於臨床治癒了。
不過,非早期患者就沒那麼幸運了,偏偏在我國很多人疏於肺癌篩查,往往一發現已經是中期甚至晚期。晚期患者已經出現轉移,甚至骨、腦等遠端轉移,需要檢查是否有基因突變,再進行靶向治療。
吳一龍教授直言,局部肺癌患者,一般只是近端轉移,比如縱隔、淋巴結等處,如果直接做手術,臨床數據表明,患者術後平均8~11個月就會出現復發。
因此,很多醫生會幫患者進行化療,以期縮小肺癌病灶,甚至殺死血液中的癌細胞。問題是,嚴密的臨床監測發現,這一術前化療的有效率只有5%左右,也就是說,95%化療無法達到理想的縮小癌變病灶的目的。
探索術前化療改靶向:研究難度大到平均每月尋得1名病人入組
這樣的困境,早在2010年就引起吳一龍教授的關注,精準醫療誕生之日起,適應症就是晚期癌症,但早期、中期、局部晚期患者就沒辦法受益了嗎?
由此,靶向-手術-靶向模式的研究就在吳一龍帶領下,劍指最麻煩最難對付的局部晚期突變型,探索在病人手術前以靶向治療替代化療,而且從一開始做的就是最精準的頭對頭比對試驗。
「真是太難了!」吳一龍教授回憶,8年前全世界沒人做,到現在成果發表,他們依然是「全球唯一」。因為這樣的臨床研究,每個病例都牽涉肺內科、肺外科、放療科等,光是協調就成了大問題;更麻煩的是病例層層篩選挑戰性大。
成果發表的第一作者、省肺研所副所長鍾文昭介紹,儘管有國際著名肺癌專家吳一龍教授牽頭,由CTONG(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作組)啟動,參加研究的醫院多達17個單位,但8年也只找到386例IIIA-N2且EGFR突變肺癌患者,篩選後只有72例成功入組,相當於每月平均只尋得1名病例。
有望寫入指南:改變該亞型肺癌臨床治療策略
國際頂級醫學期刊《臨床腫瘤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JCO,影響因子26.303)在線發表了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鍾文昭教授團隊牽頭的原創研究《Erlotinib versus gemcitabine plus cisplatin as neoadjuvant treatment for stage IIIA–N2 EGFR-mutation positiv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EMERGING-CTONG1103): a phase2 study》,獲評價:「該項前瞻性臨床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提供了靶向治療在伴EGFR敏感突變的IIIA-N2期非小細胞肺癌新輔助治療的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
事實上,在文章發表前,該成果已經引起了國際肺癌領域專家的高度關注。2018年鍾文昭教授在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上(ESMO),該研究就作為重磅口頭報告,首次公布了成果。隨後《臨床腫瘤學雜誌》主動約稿,在歷經半年左右非常嚴格的全球醫學科研同行「挑刺」,修改、通關,最終發表並震動世界。
這是全球首個突變型肺癌術前靶向治療的成果,國際肺癌專家們甚至認為,類似的研究太難做了,「可能不會有下一個」。
如今,患者們盼望,這一研究成果能儘快落地應用,畢竟對於局部晚期患者而言,時間真的就是生命。對此,吳一龍教授指出,成果要改變臨床才真正有意義,藥物應用除了撰寫適應症規定外,還有相關臨床用藥指南、指導原則的調整。他預計,最快可能在明年的相關指南、指導原則修改時寫入,成為全國肺癌醫生的治療指引。
此外,該成果的影響是全球性的,更多國家與地區考慮儘快應用於臨床,只是歐美等地區人群的EGFR突變比率僅為15%左右,成果造福力度會稍遜於亞洲地區。
42天靶向治療 病灶與轉移除70%
研究團隊將病例分組,多為不吸菸女性肺腺癌,37例執行靶向-手術-靶向治療,35例仍以標準化療輔助,進行嚴謹的頭對頭比對臨床試驗。研究證實,這一治療新模式降低伴EGFR突變的IIIA-N2患者61%復發風險,沒有圍手術期死亡,且靶向治療的毒副反應耐受度高。
研究發現,術前42天的靶向治療與術前42天的傳統化療,二者有效率比例為54%:34%,新模式相比傳統有效率大增;新治療模式下,83.8%的患者腫瘤縮小等達標至可手術,而傳統化療後,可手術者為68.6%;最關鍵的是,8年嚴格隨訪證實,同樣術後靶向治療12個月,新模式下,顯著提高患者的無癌生存期,中位數延長10個月。
吳女士(化名)確診時右上肺病灶已經很大,肺門多站縱隔淋巴轉移,她差點撐不下去了。成功入組後,受資助進行了42天的靶向治療,病灶與轉移消失70%,隨後進行微創手術根除病灶,術後吃1年的厄洛替尼,證實縱隔淋巴轉移已是陰性,連III期病人都不是了。隨訪3年,直到今年3月也未復發。
三五年內可望新增「免疫新生路」
吳一龍教授直言,這一成果已經打通了EGFR突變型肺癌的早、中、晚期病人的治療策略研究最後一環,而EGFR本身就是突變型肺癌的最大人群,不會再做其他突變型的研究。他透露,「預計三五年內,不管有無突變,還能為潛在可手術病人找到多一條新生之路」。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張藍溪、靳婷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何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