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拯救「小黃人」的新研究登上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2020-11-30 瀟湘名醫

新生兒黃疸,大家一定不陌生。可你們知道導致「小黃人」的最嚴重的疾病是什麼嗎?

是膽管閉鎖(BA)。它因為確切的病因不明、預後差、病死率高,長期以來是小兒外科面臨的重大難題。

目前,解題取得了重大進展。

北京時間11月28日凌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cell》在線發表了在膽道閉鎖發病機制研究方面的突破,這是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取得的研究新成果,對臨床治療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張玉霞教授、溫哲教授、夏慧敏教授以及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學學院白凡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膽道閉鎖是種什麼病

溫哲教授介紹,BA是小兒外科常見的也是最嚴重的肝膽疾病之一,在我國大陸地區兒童中的發病率約為1/8,000,與兒童期各種腫瘤發病率之和相當,一般發病年齡在出生後1-3個月。其免疫反應異常可引起肝外和/或肝內膽管阻塞,導致黃疸、膽汁淤積,進而引起肝硬化和肝衰竭,嚴重危害嬰幼兒生命。如果不進行治療,自然存活期通常不超過1年。

治療情況如何

BA確診後,目前只能通過肝門腸吻合術(葛西手術)進行治療,以疏通膽汁流。

雖然通過葛西手術能部分緩解症狀,延緩病情進展,但仍有近一半患兒在術後1-2年內需進行肝移植手術以挽救生命。部分自肝生存患兒長期受累於反覆膽管炎症、門靜脈高壓等多種併發症,溫哲教授指出:「手術總體效果不是太好,只有10%-25%的自體肝患兒可以活到30歲。」

該研究的價值在哪裡

隨著葛西手術和肝移植的廣泛開展及成功率的提高,明顯改善了膽道閉鎖患兒的總體預後,但診治缺少特異性藥物,治療措施仍存在明顯不足。

該項研究不僅提供了較為全面的導致BA患兒肝臟快速衰竭的免疫機制,同時提出B細胞修飾療法可以改善BA患兒的肝臟病理。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採用了單細胞測序的方法,一個個細胞去分析發生的因素、微環境,有助於找到關鍵致病因素。」白凡教授介紹道,「而通過不同學科交叉進行科研,可以更好地推動進展。」

研究團隊發現膽道閉鎖患兒肝臟中存在B細胞免疫耐受缺陷,而抗CD20的單抗(美羅華)可以短暫清除個體的B細胞,在B淋巴細胞白血病中已有成熟的應用,於是在倫理批准和臨床註冊後,開展了「老藥新用」藥物劑量和安全性臨床試驗,發現新生兒可以很好地耐受治療。此外,研究發現B細胞短暫清除後,可以糾正膽道閉鎖患兒肝臟中存在的免疫失調現象,抑制免疫損傷,促進修復。

溫哲教授說:「我們希望患兒用了美羅華後能夠延緩病情的發展,也許以後50%的患兒能夠活到30歲,甚至60歲。我們也可以設想,如果在新生兒患病早期,病變還不嚴重時,我們就用藥進行幹預,也許就不用手術了。」

但B細胞修飾療法的治療效果仍待雙盲臨床試驗驗證,研究團隊下一步將廣泛招募膽道閉鎖患兒進行藥物臨床實驗,也希望更多醫院加入進來,進行多中心聯合研究,促進實驗進度。

專家的重要提醒

膽道閉鎖的首發症狀是黃疸,因此很多家長會誤認為是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掉以輕心。

張玉霞和溫哲教授提醒,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一般會在出生後2周左右消退,如果黃疸症狀一直不退,要當心病理性黃疸的可能,及時就診。此外,如果新生兒的大便呈陶白色,那也是異常信號,要立即就醫。

記者|阿芒

編輯|任君飛責編|張秀麗

通訊員 |周密 李雯

【來源:廣東衛生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拯救「小黃人」!廣州醫生膽道閉鎖研究登上頂級期刊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28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在膽道閉鎖的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Cell(細胞)在線發表。
  • 廣州婦兒中心小兒外科和研究所合作成果首登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28日凌晨,廣州婦兒醫療中心小兒外科和研究所的合作成果在線刊登:膽道閉鎖發病新機制和治療新策略。這是中國小兒外科領域的研究首次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刊登。膽道閉鎖在新生兒期發病,其免疫反應異常可引起肝外和/或肝內膽管阻塞,導致黃疸、膽汁淤積,進而引起肝硬化和肝衰竭,嚴重危害嬰幼兒生命。因持續黃疸、陶土色大便、肝腫大,俗稱「小黃人」。
  • 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文電子周刊《NEJM醫學...
    2016年11月15日,由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肖瑞平教授擔任副主編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文電子周刊《NEJM醫學前沿》正式發布,肖瑞平擔任該平臺執行主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集團總編輯傑弗裡·德拉岑博士在上海科學會堂宣布了這一消息,並稱這一周刊「將通過交流可靠的醫學信息來解決中國亟待滿足的慢病防治需求」。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背靠背發表羅沙司他中國臨床研究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背靠背在線發表兩篇關於腎性貧血創新藥羅沙司他的研究論著,公布其在中國的兩項III期臨床試驗結果;並配發了國際知名腎病專家述評。  這是NEJM首次發表由中國大陸醫生作為第一和通訊作者的新藥III期臨床試驗,也是該雜誌首次背靠背發表中國團隊的臨床試驗。  據悉,羅沙司他作為國家1類創新藥、全球首個口服低氧誘導因子脯氨醯羥化酶抑制劑(HIF-PHI),已於2018年12月17日在中國率先上市,用於透析患者的腎性貧血治療。此次羅沙司他III期研究數據發布,是中國腎病領域的重大事件。
  • 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推出中文電子周刊
    >● ● ● 2016年11月15日,全球醫學界享有盛譽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集團總編輯傑弗裡·德拉岑博士在上海科學會堂宣布《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文電子平臺《NEJM醫學前沿》正式發布,並稱這一平臺「將通過交流可靠的醫學信息來解決中國亟待滿足的慢病防治需求
  • 青島婦女兒童醫院在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文總結新...
    中國山東網11月19日訊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19日凌晨4時,世界頂級醫學期刊Th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IF=74.699)網站首頁上線了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與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團隊的聯合署名專刊論文
  • 影響因子51.273分省人民醫院新冠肺炎論文登上國際頂級醫學期刊
    影響因子51.273分省人民醫院新冠肺炎論文登上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本報訊 (記者馮金燦)2月21日,河南省人民醫院醫學影像中心主任王梅雲團隊撰寫的《PresumedAsymptomatic Carrier Transmission of COVID-19》被世界四大頂級綜合醫學期刊之一的《美國醫學會雜誌》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影響因子51.273) 在線發表。
  • 重大突破!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重大突破!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olivia chan • 2019-08-17 16:50:37 來源:前瞻網 E5050G2
  • ...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邢泉生教授團隊研究文章
    針對局部疫情和局域全民規模核酸檢測如何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邢泉生教授團隊再次用數據說話,與Gary Wong教授團隊密切協作研究,第一時間把青島在局部疫情防控中開展的「全民」核酸檢測做法和取得的積極成效,以翔實的數據成文介紹給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 ...教授交叉學科團隊最新研究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英國醫學雜誌...
    近日,中山大學管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ssociation of high profile football matches in Europe with traffic accidents in Asia: archival study」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柳葉刀》都看不下去了:直言拋棄川普,另選一...
    據美國媒體5月16日報導,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建議美國選民拋棄川普,並選擇一位將公共衛生置於政治之上的總統。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肝癌一線治療研究突破瓶頸
    腫瘤免疫治療,使得肝癌患者的一線治療突破了瓶頸。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文章稱,一項臨床III期試驗IMbrave150的完整數據表明,PD-L1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Atezolizumab),聯合抗血管生成藥貝伐珠單抗,取得了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成功。
  • 重大教授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網絡截圖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8日14時15分訊(記者 林楠 馮茴花)近日,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電子顯微鏡中心主任聶建峰與西安交通大學單智偉教授和美國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李斌教授合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Large plasticity in magnesium mediated by pyramidal dislocations
  • 2017年北大醫學在世界頂級臨床科研雜誌上發表論文數量居全國高校...
    Lancet、JAMA、NEJM和BMJ是世界上公認的四大醫學頂級臨床科研雜誌。據統計,2017年北大醫學共在這四大醫學頂級臨床科研雜誌上發表文章26篇,第一/通訊文章17篇,以研究文章形式發表的第一/通訊文章數達全國總數的25%以上,居全國高校首位。
  • 我國醫學+AI研究成果首登《Cell》雜誌
    點擊查看 導語:雖然在現代醫學發展方面,我國起步較晚,但信息技術的出現正在縮短這種差距,讓彎道超車成為可能。2月23日,中國研究團隊首次在頂級生物醫學雜誌發表有關醫學人工智慧的研究成果。
  • 屠呦呦再獲重大科研突破,或於2026年前後上市新雙氫青蒿素片劑!
    屠呦呦受中國典籍《肘後備急方》啟發,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而這被稱之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但是青蒿素的抗藥性亦是一大難題。但關於這一難題,屠呦呦又再次取得令人震驚的成果。6月17日,屠呦呦的最新研究成果——如何解決現在青蒿素耐藥的問題。文章發表在全球頂級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雜誌》。
  • AI使能醫學,腦動脈瘤檢測重大突破
    日前,放射學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Radiology(《放射學》)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華為雲EI創新孵化Lab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電信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放射科的最新研究成果:AI算法檢測動脈瘤靈敏度高達97.5%,幫助醫生臨床診斷靈敏度提升約10個百分點,漏診率降低5個百分點。
  • 屠呦呦團隊宣布重大創新突破
    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 重大突破!東北大學數十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過程裝備與環境工程研究所朱彤教授團隊在厭氧氨氧化技術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novel coupling process with partial nitritation-anammox and shortcut sulfur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in a single reactor
  • 四川科研團隊成果登上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
    怎麼擴大到規模化生產,還需要進一步在工藝和技術上進行研究 今年6月初,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文章,發表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鄧旭、王德輝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設計堅固的超疏水表面》。以一項基礎研究登上頂級科學雜誌封面,這在四川乃至全國都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