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迅速消滅人體內瘧原蟲,但是它的提取卻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屠呦呦受中國典籍《肘後備急方》啟發,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而這被稱之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但是青蒿素的抗藥性亦是一大難題。
但關於這一難題,屠呦呦又再次取得令人震驚的成果。6月17日,屠呦呦的最新研究成果——如何解決現在青蒿素耐藥的問題。文章發表在全球頂級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雜誌》。這項研究不僅在「抗瘧機理研究「「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而且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的難題提供了切實可行治療方案,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給予了高度認可。那麼屠呦呦為何能取得開創性的突破呢?
哪怕名譽再高,她的關注點依舊在科研!
獲得諾貝爾獎,那是無盡的榮耀。況且屠呦呦是迄今為止第一位 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本土中國科學家 、第一位 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她實現了中國人在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零的突破。而她在乎的並不是名譽和榮耀,科研上實質性的突破遠遠高於這些「不實在」的東西。
早在2016年,在諾貝爾獎得主的新聞發布會上,媒體記者問道,諾貝爾獎會給她的科研帶來什麼改變。屠呦呦直言,我關心的是青蒿素抗藥性的問題。至於得獎之後會怎樣,她「不大感興趣」。這並不只是說說而已,關於青蒿素抗藥性科研的突破便是最好的證明。為何她能再次獲此殊榮?其實我們都知道,想要在科研方面取得成功,堅持是必不可少的,而急攻進切是必不可有的。
哪怕再苦再累,科研是第一位!
屠呦呦入職時正值中醫研究院初創期,條件便也非常的艱苦。據了解,當時實驗室連基本通風設施都沒有,經常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體很快受到損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此之外,標本的採集亦是必不可少的,艱苦可想而知。
關於抗瘧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67,由於惡性瘧原蟲對氯喹為代表的老一代抗瘧藥產生抗藥性,我國緊急啟動「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項目,代號為「523」,屠呦呦被任命為「523」項目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哪怕是經過重重困難找出青蒿後,實驗效果還是不理想。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翻看資料時,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讓她眼前一亮:「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屠呦呦馬上意識到問題可能出在常用的 「水煎」法上,因為高溫會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隨即另闢蹊徑採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在190次失敗之後。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 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
PS:
【感動中國人物屠呦呦頒獎詞】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著於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獲取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科技環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