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年來青蒿素的「抗藥性」難題,屠呦呦及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疾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並於近期提出新的治療應對方案。與此同時,該團隊還發現,雙氫青蒿素對治療具有高變異性的紅斑狼瘡效果獨特。
6月17日,新華社率先報導屠呦呦團隊的以上突破,引發業內關注,並帶動青蒿素概念股上漲。
Wind數據顯示,A股市場上目前有10隻青蒿素概念股,包括昆藥集團、復星醫藥、白雲山、康恩貝、新和成、華潤雙鶴、中新藥業、浙江醫藥、譽衡藥業、復旦復華、昆藥集團。6月17日,上述股票均呈現上漲狀態,其中昆藥集團和譽衡藥業兩股漲停。
昆藥集團成最大受益者
國家藥監局官網上相關的青蒿素國產藥品批文情況顯示,一共有20家公司擁有青蒿素原料藥或者製劑生產批文。其中,昆藥集團是最大的贏家,公司及旗下子公司就佔了7個生產批文。
根據昆藥集團年報,公司已經先後成功開發上市了主要成分為三七提取物三七總皂苷的血塞通系列中藥製劑,成分為全合成化合物天麻素的天眩清系列化藥製劑,主要成分為黃花蒿提取的單一化合物青蒿素及其合成衍生物蒿甲醚、雙氫青蒿素等的青蒿系列化藥製劑等。
在2018年年度,昆藥集團的抗瘧類藥物產生營業收入為6925.92萬元,營業成本為3275萬元,對應毛利率52.71%。這樣的銷售較2017年度有所下降。數據顯示,2017年度昆藥集團抗瘧類藥物的營業收入為1億元,營業成本為6416萬元,毛利率40.39%。
據昆藥集團公告顯示,昆藥集團於2016年8月以裡程碑付款的合作形式,以7000萬元的總價向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購買了屠呦呦教授團隊開發的「雙氫青蒿素片新適應症-紅斑狼瘡研發項目」。
據新華社報導,臨床試驗一般共三期,一期已經執行,從目前情況看,志願患者沒有發生非預期不良事件。
據昆藥集團醫學經理薛喬介紹,在屠呦呦團隊的指導下,該臨床試驗一期於2018年5月正式啟動,設計樣本共120例,由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等全國15家牽頭單位共同參與開展。
資料顯示,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目前的藥物治療不能根治,只能在合理治療後對病情達到緩解的目的。治療原則是活動且病情重者,予強有力的藥物控制,病情緩解後,則接受維持性治療。1955年以來,國際上沒有一個針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的化學新藥上市。目前,中國臨床治療並沒有專門針對紅斑狼瘡的藥物,仍然以糖皮質激素為基礎,聯合使用非特異性抗炎、免疫抑制劑。
來自藥渡資料庫的數據顯示,目前適應症為紅斑狼瘡的1個上市產品和17個研發產品信息。研發產品中有2個產品為國內企業申報,與青蒿素相關的產品有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馬來酸蒿乙醚胺。
青蒿素產業亟待激活新市場
與青蒿素研究屢獲突破相比,市場上現有青蒿素相關產品的銷售情況普遍平平,並不理想。
以昆藥集團為例,2018年,公司抗瘧疾類產品實現營業收入6.93億元,同比下降35.66%。公司解釋稱,抗瘧類產品銷售下降,主要是雙氫青蒿素哌喹片、蒿甲醚注射液及青蒿素銷售下降導致。
昆藥集團董秘辦相關人員表示,公司產品覆蓋地區的瘧疾感染率下降,帶來現有青蒿素產品的銷售下降。
業內人士表示,瘧疾的發生跟衛生條件有很大關係,目前國內早就消除瘧疾了,所以青蒿素的市場主要在國外的欠發達地區。
例如新三板上市的青蒿藥業,作為以青蒿素類複方製劑、中成藥製劑及各類浸膏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高新術企業,青蒿藥業的業務區域主要在非洲、太平洋島國、東南亞及國內等地區。
公司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859.13萬元,同比下降10.66%。青蒿藥業在2018年報中解釋稱,業績下滑主要系受到國際貿易形勢的影響,青蒿素抗瘧藥物的出口銷售有所下降。
作為青蒿素的發明國,中國的青蒿素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卻是配角,佔國際市場份額不到10%,全球青蒿素市場被瑞士諾華集團、法國賽諾菲集團與印度的仿製藥藥企主導,即便是原料藥出口方面,中國出口也大不如以往。
在新三板掛牌的同人泰是一家出口青蒿素原料藥企業,公司2018年實現青蒿素營業收入 1700.49萬元,同比下降近五成。公司表示,主要原因系受青蒿素市場持續走低的影響,公司青蒿素銷量降低。2017 年青蒿素銷售 3.40萬公斤,其中:內銷青蒿素1.20萬公斤,出口青蒿素2.2萬公斤;2018 年青蒿素銷售1.6萬公斤,其中內銷青蒿素 1500 公斤,出口青蒿素1.45萬公斤。
也有一些企業雖手握青蒿素原料藥批文,但卻放棄生產。據有關人士透露,放棄的背後也是考慮到目前青蒿素整體市場規模有限。
對國內青蒿素生產企業,青蒿素產品銷售要實現業績突破,開闢新的適應症無疑是較好的選擇。
正如前述紅斑狼瘡相關青蒿素藥物的研發項目,會是值得期待的增長點。昆藥集團最新公告顯示,上述項目目前正在進行二期臨床試驗。二、三期試驗樣本量更大,至少還需7到8年。若試驗順利,預計新雙氫青蒿素片劑或最快於2026年前後獲批上市。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於:新華社、第一財經及界面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