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屠呦呦再獲大獎!一文讀懂:神藥青蒿素那些我們不知道的事

2020-12-05 騰訊網

又有好消息傳來!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0月22日公布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獲獎名單,共3人獲獎,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屠呦呦。

此前,屠呦呦先後拿下多項大獎:2011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而獲得拉斯克醫學獎。因為迄今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拉斯克獎獲得者隨後獲得了諾貝爾獎,所以拉斯克獎也常被科學界看作是諾貝爾獎的「風向標」。所有的一切都表明,諾貝爾獎對屠呦呦來說似乎觸手可及。果不其然,因為青蒿素對世界衛生領域的卓越貢獻,其主要發現者屠呦呦於2015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自然科學領域,屠呦呦先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同時也是華人科學家中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該獎項是我國傳統醫學領域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我國醫療衛生領域內迄今獲得的最高獎項。

那麼,能讓科學界最高獎項垂青的青蒿素,到底有著怎樣的魔力?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有關「中國神藥」青蒿素的那些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

從古籍中走來的青蒿素

青蒿素是針對瘧疾的治療藥物。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引發的蟲媒傳染病,該病主要由蚊蟲叮咬傳播,主要表現為間歇性發冷、發熱、出汗。如果未及時進行針對性的治療,該病可迅速致人死亡。古時人們對這種疾病束手無策,死亡率極高。清朝康熙皇帝也曾得過瘧疾,太醫們試用了各種方法皆無濟於事,若非西洋傳教士獻上金雞納霜,康熙皇帝的輝煌人生或許就將被瘧疾所終結。皇帝得了瘧疾尚且九死一生,足以說明瘧疾這種疾病的兇險。

青蒿素雖然叫了青蒿的名,但其實並不來自青蒿。據屠呦呦本人1987年的考證,該錯誤來源於日本學者在《本草綱目》的日文譯本初版中張冠李戴,把「青蒿」的名稱給了另一種不產青蒿素的植物,並且沿用至今。所以現在植物學上所說的青蒿並不產青蒿素,而古籍《肘後備急方》、《本草綱目》中所述的「青蒿」也不是如今的「青蒿」,而是指「黃花蒿」。

1967年越南戰爭期間,瘧疾橫行,傳統抗瘧藥物奎寧療效不佳,瘧疾對美越雙方的參戰人員均造成嚴重的威脅,部隊戰鬥力急劇下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否儘快擁有抗瘧特效藥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作為擁有多家製藥巨頭的美國投入大量的精力試圖找到療效確切的抗瘧藥物,然而直到戰爭結束仍一無所獲。

越南因長期戰亂,國家積貧積弱,根本無力自主開發抗瘧藥物,遂求助於我國。面對鄰國的求助,在充分評估複雜的國際形勢後,國家科委與總後勤部受命於當年5月23日牽頭組成「瘧疾防治研究領導小組」,一個旨在援外備戰的抗瘧新藥研發項目啟動,史稱「523項目」。後世所知的青蒿素類藥物即來源於該項目。

「523項目」啟動後,屠呦呦所在的研究小組篩選了包括黃花蒿在內的中草藥單、複方數百種,但試驗效果均不理想。經過反覆的資料檢索,屠呦呦在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中找到靈感,她認為古人所作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描述,即未採用煎煮而用絞取的方法處理青蒿,可能是由於煎煮所需的高溫會破壞某些有效成分。於是,研究小組開始嘗試採用低沸點溶劑乙醚來進行有效成分的提取,成功獲得了具有優良抗瘧性能的黃花蒿乙醚提取物。隨後,研究小組開展了在提取物中尋找有效化合物的工作。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研究小組於1972年11月8日分離提純得到了一個在動物實驗中提示有抗瘧效果的化合物。但1973年在海南進行的初次臨床驗證中該化合物所製成的片劑效果不夠理想,5例接受該化合物治療的瘧疾患者中僅有3例症狀出現好轉。經過研究小組的反覆核查,最終發現原因可能是該化合物片劑崩解性能不達標,導致藥物釋放量不夠。改進技術後的第2次臨床試驗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藥物抗瘧有效率達到100%。該化合物也就是現如今鼎鼎有名的青蒿素,其衍生物包括雙氫青蒿素、蒿甲醚等。

青蒿素的神奇療效

青蒿素是藥效較強且毒性低的抗瘧藥物,主要通過破壞瘧原蟲的膜結構而抑制其生長繁殖,已基本取代了傳統抗瘧藥物奎寧,成為治療瘧疾的中流砥柱。根據世衛組織的數據,自2000年起,有數百萬人因使用青蒿素類藥物,從而避免了瘧疾致死的病例。其衍生物蒿甲醚、青蒿酯鈉等與其作用類似,對鼠瘧、人瘧等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同時,青蒿素類藥物可通過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細胞毒作用、抑制血管生成及增加放化療敏感性等多種方式抑制腫瘤細胞。

1982年,有研究者發現青蒿素類藥物還可用於治療血吸蟲病。在其他研究中,有研究者發現青蒿素類藥物對耶氏肺孢子蟲和陰道毛滴蟲也有殺傷作用。

現有的科學研究結果表明,青蒿素類藥物對免疫系統(調節細胞免疫等)、心血管系統(減慢心率、抗心律失常等)皆有一定作用,對病毒、真菌也可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制。

青蒿素的新貢獻

目前,國際醫學界針對青蒿素的研究進展主要涉及2個領域:一是針對瘧原蟲對青蒿素耐藥問題的研究;二是針對青蒿素用於紅斑狼瘡的治療研究。

在青蒿素被發現之前,奎寧作為抗瘧疾的一線藥物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瘧原蟲對奎寧的耐藥性產生使得瘧疾在全球有死灰復燃的趨勢。青蒿素因為自身的優勢(耐藥少、療效好、價格低)已逐漸取代奎寧成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青蒿素也不可避免的面臨耐藥性難題的挑戰。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8年世界瘧疾報告》中指出,瘧原蟲對青蒿素類藥物逐漸產生的耐藥性是全球瘧疾防治面臨的最大挑戰。近年來東南亞國家的多項研究表明,瘧疾患者採用青蒿素聯合療法(即「青蒿素類藥物」聯合「其他抗瘧藥」療法)的治療過程中,瘧原蟲清除速度變緩,提示瘧原蟲可能對青蒿素產生了耐藥性。青蒿素作為全球抗瘧的最重要武器,一旦出現普遍耐藥情況,有可能導致瘧疾的大面積爆發。

針對日益嚴峻的耐藥形勢,屠呦呦團隊認為只有深刻理解青蒿素的抗瘧作用機理,才有可能解決耐藥問題。2019年,屠呦呦團隊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並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耐藥性」難題提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案:一是適當延長用藥時間,由3天療法增至5天或7天療法;二是更換青蒿素聯合療法中已產生耐藥性的藥物。通過治療方案的調整,可以有效解決現有的「青蒿素耐藥」問題。

除了抗瘧疾作用,早在上個世紀,我國科學家就發現青蒿素對紅斑狼瘡也有治療作用。紅斑狼瘡是一種主要累及中青年女性的複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發全身多個器官的病變。目前,臨床一般使用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這種治療策略療效有限且存在繼發感染等風險。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和研究,屠呦呦團隊發現青蒿素類藥物具有免疫調節作用,並推測其可以用於紅斑狼瘡的治療。

屠呦呦團隊所在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在獲得雙氫青蒿素藥物臨床試驗批件後,於2018年正式啟動一期臨床試驗,由北京協和醫院等全國15家單位共同參與。目前一期臨床試驗已經結束,正在進行二期臨床試驗。從所獲得的一期臨床試驗數據來看,青蒿素類藥物有望成為紅斑狼瘡的治療藥物。屠呦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青蒿素類藥物用於治療紅斑狼瘡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但仍有待後續的二、三期臨床試驗數據支持。

青蒿素是我國科學家歷經艱難險阻發掘的祖國傳統醫學的瑰寶,在全世界的抗瘧鬥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時至今日,在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努力下,青蒿素又煥發了新的光彩和活力。傳統醫學作為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國粹,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必將進一步推動醫藥產業持續創新發展,並最終造福人民。

相關焦點

  • 屠呦呦: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新華網記者 羅布·順巴姆攝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等人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中國科協電賀屠呦呦獲諾獎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記者王思北、吳晶)「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 屠呦呦瑞典演講:我們為何選擇青蒿素?
    新華網北京12月8日電 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7日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進行了主題講座,講述了她的團隊如何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從而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在當天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主題講座上,屠呦呦用中文進行了名為《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的主題演講。  她介紹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藥」而受益。
  • 屠呦呦又獲獎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獎的屠呦呦再獲國際大獎!
    2019年10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獲獎名單,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屠呦呦,因在寄生蟲疾病方面的研究獲獎。昨天,屠呦呦又獲獎了。摘取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屠呦呦再獲國際大獎!據悉,這是該獎項第五次頒發,其旨在獎勵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傑出生命科學研究,研究主體可以是個人或機構。屠呦呦發現的全新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在20世紀80年代治癒了很多中國病人。
  • 祝賀屠呦呦,不妨叫她「女士」
    1月9日,屠呦呦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在上一年度時,對於屠呦呦為何獲得諾貝爾獎而為什麼沒有獲得最高科技獎,國家科技獎勵辦負責人表示「屠呦呦先生發明的青蒿素為保護人類健康做出了重大貢獻,她獲得諾獎也為國家爭得了榮譽,但是最高科技獎有自己的法定程序——如果沒有人推薦她,我們也沒有辦法。」
  • 屠呦呦:獲諾獎並不意外
    青蒿,是中國南北方都很常見的草本植物,外表樸實無華,只知道在山野裡默默生長,隨時準備在機會到來的時刻綻放自己的絢爛。 一歲一枯榮。這與世無爭的小草內蘊治病救人的魔力,一直在不聲不響地發揮神奇,而到了今天才突然一夜爆紅,讓世界驚嘆。正是如青蒿一樣默默無聞的屠呦呦等科學追夢人,歷經艱辛提取出青蒿素,使全球數億人因這種「東方神藥」而受益。
  • 昆藥集團談與屠呦呦合作:我們是龍頭企業,不需要藉助什麼
    受「青蒿素抗藥性」等研究獲新進展消息影響,醫藥製造業板塊股票大漲,其中,負責開展臨床試驗的公司昆藥集團一字漲停。徐朝能還透露,昆藥集團是一個立足於創新藥轉型的企業,2016年購買屠呦呦研究相關專利不是想藉助她的名氣,「我們是青蒿素的龍頭企業,不需要藉助什麼。」
  • 「藥神」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究竟值多少錢?
    6月17日青蒿素板塊開盤大漲,昆藥集團開盤一字漲停,昆藥集團作為負責單位開展「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臨床試驗。此外,譽衡藥業漲停,華潤雙鶴、新和成、浙江醫藥集體高開。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家領域,屠呦呦是唯一在世的候選人,也是所有28位候選人中,唯一的亞洲人。那麼,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值多少錢?青蒿素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藥物,是治療惡性瘧疾唯一真正有效的藥物。先來看一看,屠呦呦他們為了把青蒿素搗鼓出來,都經歷了什麼?
  • 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獎 系首位獲得諾獎科學類獎項中國人
    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2011年9月,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  拉斯克獎是美國最有聲望的生物醫學獎,也是世界上最有聲望的大獎之一,是僅次於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大獎。屠呦呦獲得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  拉斯克獎設有四個獎項:基礎醫學獎、臨床醫學獎、公共服務獎和特殊貢獻獎。
  • 趙忠賢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分別以超導和青蒿素為顯著成就
    這一被認為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在過去十幾年裡9次出現空缺。此前,華羅庚、吳文俊和錢學森等著名科學家獲此殊榮。今年的這一獎項頒給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院士領銜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在所有獎項中,北京共有70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連續五年超過全部獎項的三成。
  • 「三無」科學家,獲諾貝爾獎!為何沒拿國內獎反而先拿國外大獎?
    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當時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屠呦呦填補了華人十年未獲此獎的空白,也成為了第一位在中國獨立完成研究的獲獎者。
  • 屠呦呦 低調的「青蒿素之母」
    年度人物 屠呦呦  推介詞:2015年10月5日,85歲的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本土中國人。屠呦呦接受採訪時說,是否得獎已經「無所謂」,也不在意是不是「三無教授」。「我是搞醫藥衛生的,就為了人類健康服務,最後藥做出來了,就是一件欣慰的事。」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獎,如今卻不是院士
    2019年8月在北京大興,中國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落地建成,是中國的中醫藥科研平臺之一。作為一種最廉價最普通的藥材,青蒿遍布中國各地,而就是這樣一株小小的青蒿卻被國家重視,並且為其特意建造青蒿素科研中心,這不可謂不令人驚訝。
  • 屠呦呦拿下諾貝爾醫學獎 獲獎成果最初在南京發布
    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及出生於愛爾蘭的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因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分享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首次榮膺諾貝爾獎,也是傳統中醫藥首次在諾貝爾舞臺綻放光彩。這是繼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獎後,中國人再折桂。
  • 請再一次記住她的名字——屠呦呦
    天下網商記者 王安憶 貢曉麗請再一次記住她的名字——屠呦呦。因為她的青蒿素研究可治癒疾病的名單裡,除了瘧疾,即將添上另一個讓人聞之色變的惡疾——紅斑狼瘡。人們不知道的是,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在2015年之前,卻因為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洋背景,沒有院士頭銜,曾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在她默默無聞的研究生活中也曾險些與「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評選失之交臂。
  •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等3人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以上三人因發現治療蛔蟲寄生蟲新療法獲201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報導指出,隨後,物理學獎最早將於當地時間10月6日上午11:45公布,化學獎最早將于于當地時間10月7日上午11:45公布,和平獎最早將於當地時間10月9日上午11:00公布,經濟學獎最早將於當地時間10月12日下午13:00公布,文學獎的具體公布時間待定。
  • 她的「青蒿素」到底是個啥?
    2015年國慶節,讓我們一起來記住諾貝爾醫學獎中國第一人的名字:她因創製新型抗瘧藥而獲諾獎。就是這位因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而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的屠呦呦為世人創造福祉,為國人爭得榮譽。詩經有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也許她的神老爸早料到女兒將與青蒿結下不解之緣。  沒錯!
  •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專家:這是中國的實力和中醫藥的勝利
    【導讀】李克強總理致信祝賀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發表獲獎感言: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央廣財經評論》本期關注:中國的實力和中醫藥的勝利。  對屠呦呦的獲獎,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說,屠呦呦獲獎源於三個「第一」。  張伯禮: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入到「523項目」當中;第一個提取出有100%活性的這一藥物;第一個把它用到臨床且正式有效。這三個第一是大家公認的。  經濟之聲:屠呦呦獲獎對中國科技領域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導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屠呦呦的獲獎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屠呦呦是諾貝爾醫學獎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
  • 屠呦呦獲頒諾貝爾獎:為人類作出最有價值的貢獻
    在祝賀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座談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說,他在出訪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的時候,從國家元首到當地老百姓,無不對青蒿素這一克瘧神藥心存感激。  據陳竺介紹,他曾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士路易斯·米勒有過一些交流,當路易斯·米勒在談起屠呦呦的貢獻時,眼睛裡閃著淚光。還有很多外國科學家,也是懷著這樣的崇敬之情談起屠呦呦,談到中國科學家的貢獻。
  • [人民日報]屠呦呦讓我們自信更自省
    北京時間10月5日,85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頒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在發現青蒿素和治療瘧疾上的卓越研究,顯著降低了瘧疾患者死亡率,為促進人類健康和減少病患痛苦作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諾獎既是對這一成就的褒獎,更是對科學家們智慧與心血的回報。而實驗室裡千迴百轉後柳暗花明那一刻的驚喜和滿足,或許也會比不曾奢求的榮譽更恆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