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專家:這是中國的實力和中醫藥的勝利

2021-01-13 央廣網

  【導讀】李克強總理致信祝賀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發表獲獎感言: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央廣財經評論》本期關注:中國的實力和中醫藥的勝利。

  央廣網北京10月6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導,「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這是昨晚剛剛摘取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向外界表達的獲獎感言。

  北京時間昨天下午,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發現治療瘧疾新療法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喜訊傳來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示祝賀。李克強在賀信中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充分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屠呦呦對抗瘧疾藥物的研究始於近半個世紀前。1969年,作為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科技組組長,屠呦呦和團隊開始尋找新的抗瘧疾藥物。她歷經380多次實驗,查閱大量文獻,借鑑了古代用藥的經驗,終於在1971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為新型抗瘧藥奠定了基礎。

  屠呦呦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說,雖然當時科研條件極為艱苦,但是這是國家交給的任務,有一種使命感,一定要做成。

  屠呦呦:國家需要就必須持之以恆的把它做出來,應該有這種信念和信心,其中過程確實是非常曲折。

  在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看來,這次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將會帶動中醫藥的新一輪發展,還有很多植物藥值得進一步研究。

  胡善聯:中醫藥的發展對全球有著很大的貢獻,現在中藥材也是全球比較重要的一種藥物,青蒿是一種,當然還有很多植物藥也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

  在莫言之後,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再次獲得諾獎。這是中國人捧回的第一個諾貝爾科學獎,既是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的體現,也是中醫藥的勝利。屠呦呦諾獎對中國而言意味著什麼?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劉澄對此進行了分析與解讀。

  經濟之聲:20世紀中期以來,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共有8人,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崔琦、高錕,化學獎獲得者錢永健和李遠哲,以及藥學家屠呦呦。這8人中,只有屠呦呦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內地本土科學家。聽到這個消息,您的第一感受是什麼?

  劉澄:做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我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振奮,一個中國本土教育培養出來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一掃中國自己的教育體系和科研體系不能創造出世界性科研成果的魔咒,而這次屠呦呦的獲獎證明了中國的教育體系及中國的科研體系是有能力創造出世界級的科研成果的,應該說是中國科研實力的綜合體現。

  對屠呦呦的獲獎,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說,屠呦呦獲獎源於三個「第一」。

  張伯禮: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入到「523項目」當中;第一個提取出有100%活性的這一藥物;第一個把它用到臨床且正式有效。這三個第一是大家公認的。

  經濟之聲:屠呦呦獲獎對中國科技領域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劉澄:我們要反思或總結中國科研院所如何創造出世界頂尖的科研成果。第一,我們不能忘記屠呦呦獲獎的青蒿素是全國科研大協作的結果,並不是一個人努力的結果,這就證明了科研需要集體合作,集體攻關。在這點上,優良的傳統不能放棄。第二,這也證明了中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總結和提取的能力。可以說青蒿素的發現,證明了中國科研分子所掌握的科技工具、分析能力和線索是能夠創造出世界級的科研成果的。

  我們注意到,李克強總理在賀信中說,屠呦呦獲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充分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說,從屠呦呦的科研經歷中可以發現,創新應當有明確的目標,並非個人的單打獨鬥。

  李玲:創新發明不僅僅是在雜誌上發文章,也不是個人的成名成家,而應該是有非常明確的目標。他們當年目標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找到能夠有效治療瘧疾病的藥,然後大家群策群力、集體協作,儘管屠呦呦今天代表團隊領獎,但是這個獎應該屬於那個年代,屬於默默無聞奉獻的那一代人。

  經濟之聲:我們希望屠呦呦的獲獎只是國人在諾貝爾科學獎邁出的第一步,還能有中國科學家源源不斷地獲得這一殊榮。那麼,在打造創新型大國強國的過程中,怎麼發揮好創新驅動的作用,培養出越來越多為人類社會做出眾大貢獻的科技人才?

  劉澄:無論是諾貝爾獎,還是攀登世界科研的高峰,有一點必須注意,就是我們要強調建立一個創新的氛圍,或者是提倡原創精神,首創精神。這次屠呦呦能獲獎,本身是團隊貢獻,但為什麼是屠呦呦呢?這就是對她在整個團隊中的首創精神進行了鼓勵。張伯禮院長提到的三個第一就是對屠呦呦在整個研發過程中首創精神的肯定,所以今後應該營造一個更有利於創新的氛圍,構建一種包容失敗,鼓勵創新的體系,讓科研知識分子能夠在一個相對比較寬鬆的環境下安心工作。同時,自屠呦呦參與科研以來,她40多年始終不渝的就幹這麼一件事,把這一件事做好,做到世界的頂峰,這點精神特別值得我們中國的科研知識分子,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科學家學習和借鑑。

  經濟之聲:您對於年輕一代的科研人員有哪些建議?

  劉澄:首先,科研知識分子應該懷有對科學的熱愛,能夠做到淡薄名利,不要有太多的浮躁心理。第二,從我們科研知識的考核體系來講,也不要過於浮躁,不要僅僅把重心放在知識分子年復一年的論文和考額數量等方面,要允許科研的失敗,要有寬容的精神,相信知識分子,鼓勵知識分子長期在一個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但是現在的科研考核體系過於浮躁,過分的要求提前快速出成果,導致很多科學家不能長期堅持在一個領域且很多科研知識分子都不能進行深度研究。

相關焦點

  • 屠呦呦: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新華網記者 羅布·順巴姆攝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等人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中國科協電賀屠呦呦獲諾獎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記者王思北、吳晶)「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 屠呦呦就獲得諾貝爾獎發表獲獎感言
    原標題:屠呦呦就獲得諾貝爾獎發表獲獎感言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 (記者王思北、吳晶)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
  •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導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屠呦呦的獲獎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屠呦呦是諾貝爾醫學獎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
  •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 和中醫沒關係?
    在這股浪潮中,傳統中藥青蒿脫穎而出。提取自中藥青蒿青蒿素是從我國民間治療瘧疾草藥青蒿中分離出來的有效單體。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認為青蒿素實際來自黃花蒿,不過屠呦呦著《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稱,這是當初日本植物學家在編訂草本植物的英文名稱時出現錯誤,青蒿就是含有青蒿素成分的那種有效藥物,性狀和《本草綱目》描述一致。
  • 獲諾貝爾獎、最高科技獎,屠呦呦為何當不了院士?答案非網絡所言
    最近,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上海醫科大學聯合開展的以屠呦呦命名的「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試點專項」,即「屠呦呦」辦已經開班招生。再次讓屠呦呦走到公眾面前,尤其是對她為何不是中科院院士感到疑惑。屠呦呦先生,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 獲諾貝爾獎、最高科技獎,屠呦呦為何當不了院士?答案非網絡所言
    最近,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上海醫科大學聯合開展的以屠呦呦命名的「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試點專項」,即「屠呦呦」辦已經開班招生。再次讓屠呦呦走到公眾面前,尤其是對她為何不是中科院院士感到疑惑。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2017年獲得201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屠呦呦獲頒諾貝爾獎:為人類作出最有價值的貢獻
    12月10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登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讓我國科技界乃至全國人民再次為之驕傲和振奮。其實,自今年10月消息傳出,在最初的興奮過去之後,科技界一直在思考:中國的下一個諾獎在哪裡?怎樣讓中國科技界出現更多的屠呦呦?
  • 莫言和屠呦呦獲諾貝爾獎時,為何很多人還沒有聽說過他們的名字?
    莫言和屠呦呦,這是國內培養出來的兩位諾貝爾獎得主。莫言得的是諾貝爾文學獎,屠呦呦得的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獲獎的消息傳來時,有很多人還是第一次聽到他們的名字。當時他們的名字對大眾來說還是比較陌生,他們的名字不如明星大腕的響亮,也不如網絡作家那樣有名,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名字在同行中不響亮。在莫言獲獎之前,他就已經是國內的文壇巨匠。這是他的作品能夠走出國門被諾貝爾獎認可的一個重要原因。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之前,曾獲得過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獎,這也是國際同行對其成就的一項肯定。
  •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等人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獎,如今卻不是院士
    2019年8月在北京大興,中國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落地建成,是中國的中醫藥科研平臺之一。作為一種最廉價最普通的藥材,青蒿遍布中國各地,而就是這樣一株小小的青蒿卻被國家重視,並且為其特意建造青蒿素科研中心,這不可謂不令人驚訝。
  •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大學畢業後,她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今天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當時,中醫研究院還在創建期,不僅缺設備,實驗室裡甚至連基本的通風設施都沒有,條件很艱苦。長期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屠呦呦的身體受到損害,曾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不過,她並沒因此放棄醫學事業。
  • 趙忠賢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分別以超導和青蒿素為顯著成就
    這一被認為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在過去十幾年裡9次出現空缺。此前,華羅庚、吳文俊和錢學森等著名科學家獲此殊榮。今年的這一獎項頒給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院士領銜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在所有獎項中,北京共有70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連續五年超過全部獎項的三成。
  • 文靜女性屠呦呦:「三無」科學家,3次落選院士,85歲獲諾貝爾獎
    屠呦呦這個名字是父親給取的,源自中國文化經典之作《詩經》,裡面有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說來也巧,這句詩經裡的經典中,不僅有「呦呦」兩字的來源,也包含著日後屠呦呦的巨大成就「青蒿素」中的「蒿」字。也許冥冥之中就註定屠呦呦與青蒿素結緣。
  • 文靜女性屠呦呦:「三無」科學家,3次落選院士,85歲獲諾貝爾獎
    1951年,屠呦呦考入了北京大學醫學院,開始系統的醫藥知識的學習。她在畢業後進行過中醫培訓,為期兩年半,這令她對中藥知識有了更深刻的學習。多年來,一直從事中藥和西藥相結合的研究。公眾比較了解的是她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在此之前的2011年,她就獲得了拉斯克臨床醫學獎,這個獎項被譽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 屠呦呦之後,國人還有誰有望摘得諾貝爾獎?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中國籍作家首次獲此殊榮。在莫言之前,中國有著強烈的諾貝爾獎情結,一直苦苦盼著自己能夠拿一個諾貝爾獎,尤其是希望能夠拿到科學方面的諾貝爾獎。2015年,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算是暫時了卻了心願。能不能獲諾貝爾獎文學獎具有比較大的偶然性,在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之前並沒有多少人看好他能夠獲獎。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和莫言獲獎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在屠呦呦獲得「美國的諾貝爾獎」拉斯克獎之前,並沒有多少人看好她,在國內她也和一些同行關係搞得比較遭,連院士都評不上。
  • 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屠呦呦
    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屠呦呦屠呦呦 新華社發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她60多年致力於中醫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長期困擾的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浙江寧波人,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從中醫古籍《肘後備急方》中得到啟發,創建了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成分的方法,並最終發現了青蒿素,為人類帶來了一種全新結構的抗瘧新藥,標誌著人類抗瘧步入新紀元。
  • 中考作文素材:屠呦呦拿諾貝爾獎
    屠呦呦簡介  屠呦呦,1930年生於浙江寧波。「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中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選擇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願。她認為生藥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藥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 中國創造奇蹟!屠呦呦獲諾貝爾獎_長城機電電源_機箱電源行情...
    70周年抗戰紀念閱兵,世界目光無不聚焦中國,而在今年國慶又傳來好消息:北京時間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頒諾貝爾醫學獎。    屠呦呦從中醫古籍裡得到啟發,通過對提取方法的改進,首先發現中藥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瘧原蟲的成分,由於這一發現在全球範圍內挽救了數以百萬人的生命,為促進人類健康和減少病患痛苦作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屠呦呦也是是首位獲得諾獎科學類獎項中國人,她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在中華科技史上書寫下又一段傳奇。
  • 諾貝爾獎各國排名,中國讓人痛心,只有2人獲得:莫言、屠呦呦
    諾貝爾獎:是指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
  • 屠呦呦:「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把中醫藥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丨...
    「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中國獲獎者屠呦呦的感言,讓中醫藥站上世界最高、最大的舞臺。「青蒿素的發現只是發掘中醫藥寶庫的一種模式,繼承與發揚中醫藥有多種模式和途徑,需要中醫藥工作者努力探索,創新前進。」憑藉青蒿素成為諾貝爾獎獲獎者的屠呦呦說。如今,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仍奔忙於實驗室,與時間賽跑,「讓論文變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