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李克強總理致信祝賀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發表獲獎感言: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央廣財經評論》本期關注:中國的實力和中醫藥的勝利。
央廣網北京10月6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導,「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這是昨晚剛剛摘取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向外界表達的獲獎感言。
北京時間昨天下午,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發現治療瘧疾新療法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喜訊傳來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示祝賀。李克強在賀信中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充分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屠呦呦對抗瘧疾藥物的研究始於近半個世紀前。1969年,作為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科技組組長,屠呦呦和團隊開始尋找新的抗瘧疾藥物。她歷經380多次實驗,查閱大量文獻,借鑑了古代用藥的經驗,終於在1971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為新型抗瘧藥奠定了基礎。
屠呦呦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說,雖然當時科研條件極為艱苦,但是這是國家交給的任務,有一種使命感,一定要做成。
屠呦呦:國家需要就必須持之以恆的把它做出來,應該有這種信念和信心,其中過程確實是非常曲折。
在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看來,這次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將會帶動中醫藥的新一輪發展,還有很多植物藥值得進一步研究。
胡善聯:中醫藥的發展對全球有著很大的貢獻,現在中藥材也是全球比較重要的一種藥物,青蒿是一種,當然還有很多植物藥也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
在莫言之後,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再次獲得諾獎。這是中國人捧回的第一個諾貝爾科學獎,既是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的體現,也是中醫藥的勝利。屠呦呦諾獎對中國而言意味著什麼?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劉澄對此進行了分析與解讀。
經濟之聲:20世紀中期以來,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共有8人,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崔琦、高錕,化學獎獲得者錢永健和李遠哲,以及藥學家屠呦呦。這8人中,只有屠呦呦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內地本土科學家。聽到這個消息,您的第一感受是什麼?
劉澄:做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我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振奮,一個中國本土教育培養出來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一掃中國自己的教育體系和科研體系不能創造出世界性科研成果的魔咒,而這次屠呦呦的獲獎證明了中國的教育體系及中國的科研體系是有能力創造出世界級的科研成果的,應該說是中國科研實力的綜合體現。
對屠呦呦的獲獎,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說,屠呦呦獲獎源於三個「第一」。
張伯禮: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入到「523項目」當中;第一個提取出有100%活性的這一藥物;第一個把它用到臨床且正式有效。這三個第一是大家公認的。
經濟之聲:屠呦呦獲獎對中國科技領域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劉澄:我們要反思或總結中國科研院所如何創造出世界頂尖的科研成果。第一,我們不能忘記屠呦呦獲獎的青蒿素是全國科研大協作的結果,並不是一個人努力的結果,這就證明了科研需要集體合作,集體攻關。在這點上,優良的傳統不能放棄。第二,這也證明了中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總結和提取的能力。可以說青蒿素的發現,證明了中國科研分子所掌握的科技工具、分析能力和線索是能夠創造出世界級的科研成果的。
我們注意到,李克強總理在賀信中說,屠呦呦獲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充分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說,從屠呦呦的科研經歷中可以發現,創新應當有明確的目標,並非個人的單打獨鬥。
李玲:創新發明不僅僅是在雜誌上發文章,也不是個人的成名成家,而應該是有非常明確的目標。他們當年目標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找到能夠有效治療瘧疾病的藥,然後大家群策群力、集體協作,儘管屠呦呦今天代表團隊領獎,但是這個獎應該屬於那個年代,屬於默默無聞奉獻的那一代人。
經濟之聲:我們希望屠呦呦的獲獎只是國人在諾貝爾科學獎邁出的第一步,還能有中國科學家源源不斷地獲得這一殊榮。那麼,在打造創新型大國強國的過程中,怎麼發揮好創新驅動的作用,培養出越來越多為人類社會做出眾大貢獻的科技人才?
劉澄:無論是諾貝爾獎,還是攀登世界科研的高峰,有一點必須注意,就是我們要強調建立一個創新的氛圍,或者是提倡原創精神,首創精神。這次屠呦呦能獲獎,本身是團隊貢獻,但為什麼是屠呦呦呢?這就是對她在整個團隊中的首創精神進行了鼓勵。張伯禮院長提到的三個第一就是對屠呦呦在整個研發過程中首創精神的肯定,所以今後應該營造一個更有利於創新的氛圍,構建一種包容失敗,鼓勵創新的體系,讓科研知識分子能夠在一個相對比較寬鬆的環境下安心工作。同時,自屠呦呦參與科研以來,她40多年始終不渝的就幹這麼一件事,把這一件事做好,做到世界的頂峰,這點精神特別值得我們中國的科研知識分子,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科學家學習和借鑑。
經濟之聲:您對於年輕一代的科研人員有哪些建議?
劉澄:首先,科研知識分子應該懷有對科學的熱愛,能夠做到淡薄名利,不要有太多的浮躁心理。第二,從我們科研知識的考核體系來講,也不要過於浮躁,不要僅僅把重心放在知識分子年復一年的論文和考額數量等方面,要允許科研的失敗,要有寬容的精神,相信知識分子,鼓勵知識分子長期在一個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但是現在的科研考核體系過於浮躁,過分的要求提前快速出成果,導致很多科學家不能長期堅持在一個領域且很多科研知識分子都不能進行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