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2020-09-03 墨涵宸

《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是指鹿的叫聲;「蘋」是指艾蒿。小鹿呦呦叫著,在原野裡吃艾蒿。不知道這是不是冥冥中註定的宿命,1930年12月30日,浙江寧波有一名剛出生的女嬰,她的父親取了「呦呦」二字作為她的名。此時,這位父親並不知道,他的女兒將在未來從大自然裡一種名叫「青蒿」的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素,成為瘧疾的剋星,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小時候,屠呦呦喜歡讀書。家中閣樓上放著不少醫書,雖然看不懂那些深奧的文字,但是書中的中草藥插圖卻吸引了她。

16歲那年,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結核,正在讀初中的她被迫休學。幸運的是,經過兩年多的治療和調理,她的身體康復了,重新回到學校開始讀高中。這段患病經歷,也令她對醫藥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多年後,她說:「醫藥的作用很神奇,我當時就想,如果我學會了,不僅可以讓自己遠離病痛,還可以救治更多人,何樂而不為呢?」

高中畢業,屠呦呦毫不猶豫報考了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並被順利錄取。大學畢業後,她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今天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

當時,中醫研究院還在創建期,不僅缺設備,實驗室裡甚至連基本的通風設施都沒有,條件很艱苦。長期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屠呦呦的身體受到損害,曾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不過,她並沒因此放棄醫學事業。

除了做實驗,屠呦呦還經常去野外採集中藥植物樣本,在實踐中解決了中藥半邊蓮和銀柴胡的品種混亂問題,為防治血吸蟲病做出了貢獻。這期間,她還結合曆代古籍和各省名醫經驗,負責編著了《中藥炮炙經驗集成》這本書。

越美戰爭期間,為了幫助越南人民防治瘧疾,1967年5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召集了數百位藥學專家,緊急組建攻關小組,這就是著名的「523工程」。屠呦呦被任命為這個項目的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

為了找到有效克制瘧疾的藥物,屠呦呦系統整理了歷代醫籍,查閱了無數醫書和地方藥志,還四處走訪老中醫,做出兩千多張藥物資料卡片,並在最後整理出有640種草藥(包括青蒿)的《抗瘧單驗方集》。

青蒿,它是在中國南北都很常見的植物,山野裡到處都能看見它的蹤影。可是在最初的動物實驗中,青蒿的效果並不理想,致使研究一度陷入僵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屠呦呦繼續研究中醫典籍,尋找原因。因為她知道,在中國古代,利用青蒿治療瘧疾的案例並不鮮見。她心想,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直到有一天,屠呦呦翻閱葛洪寫的《肘後備急方》一書,驀然看到這樣一句話:「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敏感的她立刻意識到問題的關鍵或許在於「水煎」之法,因為高溫會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於是,她另闢蹊徑採用了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

經歷了190次的實驗和失敗,終於在1971年10月4日這天,第191號青蒿提取物樣品的抗瘧實驗成功了,它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2011年9月,屠呦呦由於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創製了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被授予拉斯克獎。拉斯克獎被譽為「美國醫藥界諾貝爾獎」,大約四分之一的拉斯克獎獲得者後來都獲得了諾貝爾生物醫學獎。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也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也是中醫藥和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

同年12月,屠呦呦前往瑞典領獎。在頒獎前,她做了演講,講述了在40年前的艱苦環境中,中國科學家努力奮鬥尋找抗瘧新藥的故事。她還特意談到了中醫藥,她說中醫藥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最後她說,諾貝爾獎不僅是授予她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

相關焦點

  • 2015年 屠呦呦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本土中國科學家
    2015年,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屠呦呦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由此成為迄今為止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本土中國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應用於治療瘧疾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
  • 屠呦呦 低調的「青蒿素之母」
    年度人物 屠呦呦  推介詞:2015年10月5日,85歲的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本土中國人。屠呦呦接受採訪時說,是否得獎已經「無所謂」,也不在意是不是「三無教授」。「我是搞醫藥衛生的,就為了人類健康服務,最後藥做出來了,就是一件欣慰的事。」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事跡,科學要實事求是,不能只為爭名奪利。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 真正的科學真正的科學家 ——屠呦呦貢獻與人品讓誰蒙羞?
    屠呦呦的國籍與榮譽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同時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還是國家功勳獎章獲得者!▲屠呦呦女士工作中二、屠呦呦對世界的貢獻與影響力她的影響力除了上面提到的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國家功勳獎章獲得者。
  • 為什麼屠呦呦被網友稱為「國家之光」、中國「居裡夫人」?
    昨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獲獎名單,共3人獲獎,其中就包括來自中國的屠呦呦。在此之前,很多人了解對屠呦呦教授的最初認知僅來自於諾貝爾獎。是的,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同時也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她也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 屠呦呦就獲得諾貝爾獎發表獲獎感言
    原標題:屠呦呦就獲得諾貝爾獎發表獲獎感言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 (記者王思北、吳晶)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
  •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專家:這是中國的實力和中醫藥的勝利
    【導讀】李克強總理致信祝賀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發表獲獎感言: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央廣財經評論》本期關注:中國的實力和中醫藥的勝利。這是中國人捧回的第一個諾貝爾科學獎,既是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的體現,也是中醫藥的勝利。屠呦呦諾獎對中國而言意味著什麼?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劉澄對此進行了分析與解讀。  經濟之聲:20世紀中期以來,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共有8人,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崔琦、高錕,化學獎獲得者錢永健和李遠哲,以及藥學家屠呦呦。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獎,如今卻不是院士
    2019年8月在北京大興,中國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落地建成,是中國的中醫藥科研平臺之一。作為一種最廉價最普通的藥材,青蒿遍布中國各地,而就是這樣一株小小的青蒿卻被國家重視,並且為其特意建造青蒿素科研中心,這不可謂不令人驚訝。
  • 「青蒿素之母」:190次失敗之後的成功,為挽救數百萬瘧疾患者
    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2011年9月24日,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 9月24日,81歲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榮獲素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2011年度拉斯克獎。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冥冥中安排,屠呦呦的人生註定要與這棵神奇的小草連在一起。
  • 「四史」關鍵詞|一輩子專注青蒿素研究的屠呦呦是如何做的?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日本和中國的三位科學家,美國科學家William C. Campbell、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和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分享了此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獲獎的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她設計出一套提純方法製成青蒿素,這種活性藥物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
  • 從三無科學家到諾貝爾獎,屠呦呦是如何在沉默中爆發的
    屠呦呦,這個名字在2015年10月之前,少有人知道。但在這之後,卻名冠中外,譽享全球。2015年10月,屠呦呦因發現了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我國首個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也是首個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本土科學家。
  • 青蒿素研究中心在京奠基!將助力屠呦呦團隊研究
    「青蒿素是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登上了諾貝爾獎領獎臺時這麼說。如今,為了助力中國的青蒿素研究,一座研究中心工程即將誕生。今天(8月29日)上午,由北京建工承建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科技園一期工程青蒿素研究中心舉行奠基儀式,工程建成後,將為屠呦呦領銜的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提供更加堅實的科研條件和後備保障基礎。北京時間2015年10月5日,對中國科學界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對日子。
  • 盤點: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11位中國(華)人
    那麼在過年的百年時間中,我們中國人和中國華人共有多少獲得過諾貝爾獎呢,下面給大家進行簡單介紹。  1、李政道  李政道在1935年出生於中國臺灣,美籍華裔科學家,免疫基因學者,被譽為"血清之父",1957年,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楊振寧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那些獲得過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發現了青蒿素而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 為什麼屠呦呦能與愛迪生一起入圍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
    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屠呦呦入選候選人名單。與屠呦呦並列的有愛因斯坦、居裡夫人和「計算機之父」阿蘭·圖靈三人。屠呦呦是誰?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 屠呦呦再獲大獎!一文讀懂:神藥青蒿素那些我們不知道的事
    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0月22日公布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獲獎名單,共3人獲獎,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屠呦呦。 此前,屠呦呦先後拿下多項大獎:2011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而獲得拉斯克醫學獎。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瘧疾|時代周刊|青蒿素|西苑醫院|bbc|諾貝爾
    據微博@蓋茨基金會: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近日入選《時代周刊》100位最具影響力女性人物榜。梅琳達·蓋茨為她撰寫評價:屠呦呦年少時曾罹患結核,從重病康復的經歷激勵她走上醫學道路。歷史將會銘記她發現青蒿素的功績,這一發現,成功攻克了人類歷史上最為致命的疾病瘧疾,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這讓她獲得了諾貝爾獎。
  •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 和中醫沒關係?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為在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上的貢獻,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青蒿素來源於傳統中藥青蒿,但是有一種聲音認為,青蒿素研究和中醫沒有關係。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青蒿素是什麼?
  • 首次發現青蒿素(新中國的「第一」)
    親歷者說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青蒿素發現者,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青蒿素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新藥,也是由原衛生部頒發的第一張一類新藥證書,授予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前身)中藥研究所:「你單位研製的新藥青蒿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經審查,符合我部頒發的《新藥審批辦法》的規定,特發此證。」
  • 屠呦呦又獲獎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獎的屠呦呦再獲國際大獎!
    2019年10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獲獎名單,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屠呦呦,因在寄生蟲疾病方面的研究獲獎。昨天,屠呦呦又獲獎了。摘取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屠呦呦再獲國際大獎!據悉,這是該獎項第五次頒發,其旨在獎勵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傑出生命科學研究,研究主體可以是個人或機構。屠呦呦發現的全新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在20世紀80年代治癒了很多中國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