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獲獎名單,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屠呦呦,因在寄生蟲疾病方面的研究獲獎。
昨天,屠呦呦又獲獎了。摘取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屠呦呦再獲國際大獎!據悉,這是該獎項第五次頒發,其旨在獎勵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傑出生命科學研究,研究主體可以是個人或機構。屠呦呦發現的全新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在20世紀80年代治癒了很多中國病人。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因發現青蒿素可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2019年6月,屠呦呦團隊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於近期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並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上取得新突破,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2019年1月14日,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5月,入選福布斯中國科技50女性榜單。BBC還曾在紀錄片中讚譽,屠呦呦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和屠呦呦同時獲獎的還有美國的凱託·洛朗森教授、愛爾蘭的凱文·麥圭根教授。
凱託·洛朗森在生物材料再生工程的臨床應用、幹細胞科學等方面貢獻了自己的創新,凱文·麥圭根教授研發的太陽能消毒技術則幫助非洲、亞洲等地的人們獲得了乾淨的飲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