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關鍵詞|一輩子專注青蒿素研究的屠呦呦是如何做的?

2021-01-13 澎湃新聞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這「四史」,是黨員幹部的一門必修課。繼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首度開設「政治關鍵詞」專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二度推出「政治關鍵詞」專欄後,澎湃新聞繼續與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聯合開啟「四史」關鍵詞。

今天刊發「四史」關鍵詞第68篇,關鍵詞是中國首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領取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日本和中國的三位科學家,美國科學家William C. Campbell、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和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分享了此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獲獎的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她設計出一套提純方法製成青蒿素,這種活性藥物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第一位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科學家。

抗瘧藥青蒿素發現的過程

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侵入人體後引發的惡性疾病,病人高燒不退、渾身發抖,重者幾天內死亡。1964年起,中國軍方開始著手抗瘧藥的研究。1967年5月23日,國家科委和解放軍總後勤部在北京召開「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會議」,代號為「523」項目的大規模藥物篩選、研究在全國7省市展開。1969年1月21日,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前身)受命加入「523」項目。

1969年1月底,39歲的研究實習員屠呦呦,忽然接到一項秘密任務:以課題組組長身份,研發抗瘧疾的中草藥。起初,屠呦呦用3個月時間,收集了2000多個方藥,編輯成《瘧疾單秘驗方集》,送交「523」辦公室。此後至1971年9月初,屠呦呦和同事對包括青蒿在內的100多種中藥水煎煮提物和200餘個乙醇提物樣品進行了實驗,但結果總令人沮喪:對瘧原蟲抑制率最高的只有40%左右。

終於有一天,屠呦呦從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獲得靈感,這句話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她明白了一個事實:溫度是關鍵!屠呦呦重新設計提取方案,夜以繼日進行實驗,終於發現:青蒿乙醚提取物去掉其酸性部分,剩下的中性部分抗瘧效果最好!1971年10月4日,實驗證實,191號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對鼠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100%!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員成為首批人體試驗的志願者,幸而未發現該提取物對人體有明顯毒副作用。經過多年反覆試驗和臨床試用,1977年,經衛生部同意,課題組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在《科學通報》上發表論文,首次向全球報告了青蒿素這一重大原創成果。1986年10月,青蒿素獲得衛生部頒發的《新藥證書》。1973年9月,屠呦呦課題組還首次發現了療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雙氫青蒿素。1992年,青蒿素類新藥——雙氫青蒿素片獲得《新藥證書》,並轉讓投產。

屠呦呦在工作中。新華社 資料圖

青蒿素對於世界和人類的貢獻

瘧疾是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都有2億多新病例報導。全球每年40萬瘧疾死亡人數中,90%以上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青蒿素是與已知抗瘧藥化學結構、作用機制完全不同的新化合物,改寫了只有含N雜環的生物鹼成分抗瘧的歷史,標誌著人類抗瘧藥物發展的新方向。

1981年,第四屆化學藥物治療瘧疾科學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發起。在一個針對熱帶疾病的研究和培訓的特別項目中,一系列關於青蒿素以及其治療瘧疾效果的報告引起了強烈反響。20世紀80年代,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中國治療數千瘧疾病人的療效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以青蒿素類為主的複合療法(ACT)作為治療瘧疾的首選方案。現已為全球瘧疾流行地區所廣泛使用,近年來ACT年採購量達3億人份以上。據WHO《2015年世界瘧疾報告》,由於採取有效防治措施,包括ACT的治療,從2000年全球瘧疾發病2.14億例、死亡73.8萬人,到2015年發病率、死亡率分別下降37%和60%,挽救了大約590萬名兒童的生命。

屠呦呦。新華社 資料圖

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於浙江寧波。當時雖然生活很拮据,但父母依然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作為家中唯一的女孩,和哥哥一樣接受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完整教育。在父親的引領下,屠呦呦經常上完課就回家看書,慢慢養成了讀書習慣,並且只要喜歡的事情就一定會堅持做下去。

14歲時,屠呦呦的哥哥給她寫了一封信,告訴她說:「呦呦,學問是無止境的。當你局部成功的時候,千萬不要認為滿足;當你不幸失敗的時候,亦千萬不要因此灰心。學問決不能使誠心求她的人失望。」可以說是她哥哥的這一席話點亮了屠呦呦內心的明燈,堅定了做學問的信心,為她指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1951年高中畢業,屠呦呦報考了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專業,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作為新中國首批女大學生,1959年,屠喲喲參加了為期2年半的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藥理論。1969年1月,屠呦呦第一次接觸了代號「523」的神秘抗瘧藥物研究項目,認準了「523」任務就是她自己的擔當,暗下決心,一定不負重託,把黨和國家交給她的任務完成,就這樣一直工作至今。

屠呦呦及其團隊因研製青蒿素獲得多項國內外重要獎勵。1978年她領導的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523」研究組受到全國科學大會表彰,1979年「抗瘧新藥青蒿素」獲得國家發明獎二等獎。2011年屠呦呦以「發現了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獲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2015年10月,屠呦呦又以「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青蒿素,開創瘧疾治療新方法」,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2016新年賀詞中,國家主席習近平專門提到了屠呦呦,並稱讚「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

(作者系上海市委黨校講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青蒿素研究中心在京奠基!將助力屠呦呦團隊研究
    「青蒿素是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登上了諾貝爾獎領獎臺時這麼說。如今,為了助力中國的青蒿素研究,一座研究中心工程即將誕生。今天(8月29日)上午,由北京建工承建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科技園一期工程青蒿素研究中心舉行奠基儀式,工程建成後,將為屠呦呦領銜的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提供更加堅實的科研條件和後備保障基礎。北京時間2015年10月5日,對中國科學界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對日子。
  • 屠呦呦在解決的「青蒿素耐藥」是什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6月17日,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 屠呦呦瑞典演講:我們為何選擇青蒿素?
    新華網北京12月8日電 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7日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進行了主題講座,講述了她的團隊如何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從而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在當天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主題講座上,屠呦呦用中文進行了名為《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的主題演講。  她介紹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藥」而受益。
  • 屠呦呦 低調的「青蒿素之母」
    年度人物 屠呦呦  推介詞:2015年10月5日,85歲的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本土中國人。屠呦呦接受採訪時說,是否得獎已經「無所謂」,也不在意是不是「三無教授」。「我是搞醫藥衛生的,就為了人類健康服務,最後藥做出來了,就是一件欣慰的事。」
  • 趙忠賢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分別以超導和青蒿素為顯著成就
    今年75歲的中科院院士趙忠賢,一輩子都在做一件事——研究超導。在他的帶領下,我國的超導研究從默默無聞走到了國際前沿。別人說趙忠賢為科學付出了一輩子,趙忠賢卻說,「沒有覺得自己做科學是在付出,因為我喜歡」。超導的研究史有百餘年,出現了兩次高溫超導重大突破,趙忠賢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 屠呦呦獲獎感言: 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
    【導讀】屠呦呦先生因青蒿素及其抗瘧療效的發現,榮獲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成為中國本土科學界的第一人,並拯救百萬生命!屠先生自己如何看待這一工作? 她有什麼樣的心得、體會、和夢想?2011年屠呦呦 Lasker 獲獎感言女士們,先生們,非常榮幸在這裡接受今年的 Lasker 臨床醫學研究獎,生物醫學領域最富盛名的一個獎項。我也衷心感謝評委會肯定我在發現青蒿素及其瘧疾療效的貢獻。
  • 屠呦呦: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原標題:屠呦呦: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的大屏幕顯示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的科研成果。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 「藥神」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究竟值多少錢?
    6月17日早間,新華社發文稱,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於近期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並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 越南戰爭瘧疾肆虐,胡志明求援中國,屠呦呦受命研發青蒿素
    屠呦呦女士因為成功研發青蒿素,在2015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前些天屠呦呦團隊又公布了重大消息,他們在瘧疾抗藥性的問題上又斬獲勝利,這也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因為如果瘧疾對青蒿素形成抗藥性,這就意味著瘧疾將無藥可救,而屠呦呦團隊攻克了這一難題。
  • 中科院院士陳新滋談屠呦呦青蒿素研究:中藥「大寶庫」值得探索
    接受採訪時,談及日前因在青蒿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而備受關注的藥學家屠呦呦(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陳新滋表示,新進展的取得,「印證了認真踏實、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陳新滋。南都記者 陳輝 攝身為國際知名的有機化學家,陳新滋將中藥(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形容為一個「大寶庫」,其中不但有很多寶物,還有更多人們尚未掌握的奇珍異寶。
  • 如果沒有隱士葛洪,屠呦呦不會發現青蒿素,也不會獲得諾貝爾獎
    1969年1月開始,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入手,在收集2000餘方藥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 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到底有多大價值?
    據新華社消息,屠呦呦團隊的青蒿素抗藥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簡而言之,瘧原蟲產生抗藥性的難題解決了,並且困擾人類多年的紅斑狼瘡有望能治癒!昨天上午,「屠呦呦團隊」的新研究進展訊息一經公布,多方媒體競相報導,話題熱度如火箭般躥升。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獎,如今卻不是院士
    2019年8月在北京大興,中國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落地建成,是中國的中醫藥科研平臺之一。作為一種最廉價最普通的藥材,青蒿遍布中國各地,而就是這樣一株小小的青蒿卻被國家重視,並且為其特意建造青蒿素科研中心,這不可謂不令人驚訝。
  • 屠呦呦團隊青蒿素研究獲新突破!這個青蒿到底是什麼仙草?
    6月17日,屠呦呦及其團隊宣布關於青蒿素的最新研究成果, 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於近期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並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
  • 青團含有青蒿素?別被騙了,讓屠呦呦獲獎的青蒿素並非提取自青蒿
    青蒿的誤會因為屠呦呦憑著青蒿素拿下諾貝爾獎之後,青蒿素就成了熱詞,誰都想來蹭一把熱度,而最為迷惑人的就是號稱含有青蒿素的青團了。且不說製作青團的材料是艾蒿,不是青蒿。就算是青蒿吧,也是沒有青蒿素,因為青蒿素來自於黃花蒿。黃花蒿微微濃烈,一般人不太能接受,如果製成吃食,更沒有多少人能下得了口了。
  • 屠呦呦是如何被國際科學界發現的?
    到了1975年,青蒿素的化學結構在屠呦呦的參與下被確定。然而,由於「523任務」的保密性質,在這整個過程中,屠呦呦沒有任何研究論文發表出來,外界對她所做的工作不得而知。直到1979年,國家科委將「國家發明獎」頒給青蒿素研究成果,其中屠呦呦為第一發明單位的第一發明人。同年,中國的外宣刊物《中國建設》發表了一篇短文,介紹了青蒿素的研究。
  • 名人經歷系列之屠呦呦——回望與青蒿素為伴的那段艱苦歲月
    ——題記相信許多人認識屠呦呦教授是其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但她對青蒿素的探索早在1971 年 5 月 21 日召開的全國瘧疾防治研究工作座談會就開始了。會後,北京中藥所重新組織了研究小組,屠呦呦任組長,與組員鍾裕蓉繼續提取中藥,郎林福和劉菊福做動物試驗。
  • 屠呦呦,踐行科學家精神的楷模
    經過近三年多科研攻堅,他們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成果,就「青蒿素抗藥性」提出合理治療應對方案。同時,利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也取得了新進展。「青蒿素對治療紅斑狼瘡存在有效性趨勢,我們對試驗成功持謹慎的樂觀。」屠呦呦說,「希望青蒿素能夠發揮更大作用,造福全人類。」屠呦呦的名字又一次引起國內外關注,佔據了各大網站熱搜榜。
  • 屠呦呦團隊新發現:青蒿素對治療紅斑狼瘡也有獨特療效
    青蒿素:為人類帶來生的希望Artemisinin: Bringing Hope to Mankind屠呦呦自小對中醫治療耳濡目染,工作後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1969年,在瘧疾瘋狂肆虐的大背景下,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藥研究任務,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入手,在收集2000餘方藥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成功使用青蒿抗瘧。
  •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此時,這位父親並不知道,他的女兒將在未來從大自然裡一種名叫「青蒿」的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素,成為瘧疾的剋星,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除了做實驗,屠呦呦還經常去野外採集中藥植物樣本,在實踐中解決了中藥半邊蓮和銀柴胡的品種混亂問題,為防治血吸蟲病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