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陳新滋談屠呦呦青蒿素研究:中藥「大寶庫」值得探索

2021-01-10 騰訊網

近日,南都「大國院士」專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藥學院教授陳新滋。接受採訪時,談及日前因在青蒿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而備受關注的藥學家屠呦呦(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陳新滋表示,新進展的取得,「印證了認真踏實、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陳新滋。南都記者 陳輝 攝

身為國際知名的有機化學家,陳新滋將中藥(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形容為一個「大寶庫」,其中不但有很多寶物,還有更多人們尚未掌握的奇珍異寶。因此,對於中藥的現代化利用,是目前相關領域科學家的責任與良機。

2015年,瑞典國王為屠呦呦頒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他說:「我國歷代中醫師利用中藥治病,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中醫藥對人類健康的貢獻是明顯的;但老祖宗對中藥的認識,大部分是基於他們當時身處的社會對大自然的認識及臨床經驗發展出來的。今天的科學發展,讓我們認識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現象,中藥的發展也應該利用最新、最好的科學工具去探索,找出我們今天還未了解的新問題及解決方法。」

《肘後備急方》對青蒿可治療瘧疾的記載,給了屠呦呦很大啟發(截圖自屠呦呦論文)。

但是,從傳統中藥中提取具有穩定藥效的成分,並不那麼容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帶領課題組從整理中醫典籍和民間方藥等入手,尋找新型抗瘧疾藥物的過程中,就經歷了380多次失敗。直到再次翻閱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時,其中一句「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忽然給了她新的啟迪。此後,通過對其藥用部位、採收季節、提取方法等的反覆研究,屠呦呦團隊最終在1972年11月8日得到了具有抗瘧活性的單一化合物——「青蒿素」。臨床研究表明,這種源於植物的新藥,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優點。

陳新滋據此評價說:「其實大部分科學家能解決重大問題,都是才智、努力與靈感完美結合而成的。」屠呦呦找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即是如此。而他和團隊為了儘可能提高單一手性藥物的純度和產率,也往往需要試驗各種手性催化劑和催化反應條件,很多時候是推翻重來。

在陳新滋看來,尋找、嘗試和等待,才是科學研究的真相。科學家要樂觀,相信總有一條通路存在。「不找,就永遠找不到;找,也不一定找得到,但是至少有機會。」

採寫:南都記者 侯婧婧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陳新滋: 用無盡的熱情去追逐夢想
    在近一個小時的講座中,他向學生們講述了第一個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化學反應——黃鳴龍反應的產生過程、東晉名醫葛洪對醫學的貢獻、屠呦呦受古人智慧啟發發現青蒿素等小故事。&nbsp&nbsp&nbsp&nbsp「屠呦呦當年研究青蒿素,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但她沒有放棄。
  • 85歲屠呦呦至今不是中科院院士,她自己怎麼說?
    屠呦呦摘得諾貝爾醫學獎之後,她的「無博士學歷,無院士頭銜,無留洋經歷」特殊身份又受到廣泛關注,如何評價她背後大量科研人員的貢獻也引發爭議。 輿論對屠呦呦落選院士的「打抱不平」由來已久。有人認為,一個獲得美國醫學最高獎的科學家,竟無法評上中國的院士,不是由於學術原因。
  • 屠呦呦為什麼不是中科院院士?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在中國本土進行科學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BBC將她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候選人之一,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和圖靈並列。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獎,如今卻不是院士
    2019年8月在北京大興,中國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落地建成,是中國的中醫藥科研平臺之一。作為一種最廉價最普通的藥材,青蒿遍布中國各地,而就是這樣一株小小的青蒿卻被國家重視,並且為其特意建造青蒿素科研中心,這不可謂不令人驚訝。
  • 屠呦呦 低調的「青蒿素之母」
    諾獎頒給一直默默做事的屠呦呦,也告訴我國學術界,學術不是說出來的,要踏踏實實做出來  ◎本刊記者 餘瑋  1月4日,為獎勵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的傑出成就,經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提議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屠呦呦獲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 屠呦呦:落選院士的諾獎得主,被BBC評為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
    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向惡性瘧疾流行的所有國家推薦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20世紀60年代,在氯喹抗瘧失效、人類飽受瘧疾之害的情況下,屠呦呦接受了國家瘧疾防治研究項目「523」辦公室艱巨的抗瘧研究任務。1969年,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實習研究員的屠呦呦成為中藥抗瘧研究組組長。
  • 屠呦呦:不是兩院院士的諾獎得主,被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1969年,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實習研究員的屠呦呦成為中藥抗瘧研究組組長。通過整理中醫藥典籍、走訪名老中醫,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匯集編寫了640餘種治療瘧疾的中藥單秘驗方集。然而,她一直沒有找到一種治療瘧疾100%有效的藥物。科研的道路似乎註定是艱難而坎坷的。
  • 青蒿素研究中心在京奠基!將助力屠呦呦團隊研究
    「青蒿素是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登上了諾貝爾獎領獎臺時這麼說。如今,為了助力中國的青蒿素研究,一座研究中心工程即將誕生。今天(8月29日)上午,由北京建工承建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科技園一期工程青蒿素研究中心舉行奠基儀式,工程建成後,將為屠呦呦領銜的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提供更加堅實的科研條件和後備保障基礎。北京時間2015年10月5日,對中國科學界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對日子。
  • 屠呦呦: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原標題:屠呦呦: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的大屏幕顯示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的科研成果。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 獲諾貝爾獎、最高科技獎,屠呦呦為何當不了院士?答案非網絡所言
    最近,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上海醫科大學聯合開展的以屠呦呦命名的「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試點專項」,即「屠呦呦」辦已經開班招生。再次讓屠呦呦走到公眾面前,尤其是對她為何不是中科院院士感到疑惑。屠呦呦先生,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 獲諾貝爾獎、最高科技獎,屠呦呦為何當不了院士?答案非網絡所言
    屠呦呦先生,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生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她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新聞專題-科學網
    北大教授饒毅:青蒿素的科學史在今天最大的啟示是「紮實做事」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副所長葉陽:藥物無論是賺錢藥物和不賺錢的藥物都是人類的需求 軍事醫學與藥物化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冀勝:諾獎不是頒給某一個傳統中藥的配方,但中藥是一個寶庫,必須用現代科學技術去挖掘
  • 屠呦呦諾獎報告演講全文
    當地時間12月7日下午(北京時間7日晚),屠呦呦在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用中文做題為《青蒿素的發現 中國傳統醫學對世界的禮物》的演講,由翻譯進行同聲傳譯。  屠呦呦在演講中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庫中發掘出來的。通過抗瘧藥青蒿素的研究經歷,深感中西醫藥各有所長,二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 「藥神」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究竟值多少錢?
    6月17日早間,新華社發文稱,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於近期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並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 屠呦呦講述中國科學家探索故事 稱讚中醫藥是偉大寶庫
    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是北歐最大的醫學研究重鎮,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是該校下設機構。今年的演講在醫學院新落成的醫學禮堂舉行。該禮堂外形似一艘巨大帆船,能容納1000多名觀眾,是學院最大的禮堂。禮堂座位分為媒體區和觀眾區。考慮到因屠呦呦獲獎引發的熱潮,此次諾貝爾演講的組織者11月初就開始進行媒體註冊和登記。十多天後註冊網址就顯示媒體區已經爆滿。
  • 「四史」關鍵詞|一輩子專注青蒿素研究的屠呦呦是如何做的?
    Campbell、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和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分享了此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獲獎的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她設計出一套提純方法製成青蒿素,這種活性藥物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第一位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科學家。
  • 饒毅曾寫論文力推屠呦呦: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
    原標題: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修改版)   人民網北京10月6日電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度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2011年初,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的饒毅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隨後表示將不再成為候選人。當年8月,饒毅發表長文《今日中國誰最該做院士?》
  • 趙忠賢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分別以超導和青蒿素為顯著成就
    1月9日,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我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因發現、提取抗瘧藥物青蒿素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共同獲得此項殊榮。屠呦呦的獲獎,也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首次授予女性科學家。
  • 屠呦呦瑞典演講:我們為何選擇青蒿素?
    新華網北京12月8日電 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7日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進行了主題講座,講述了她的團隊如何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從而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在當天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主題講座上,屠呦呦用中文進行了名為《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的主題演講。  她介紹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藥」而受益。
  • 中科院為何不認可顏寧與屠呦呦,資歷不夠?還是評選制度「病了」
    在屠呦呦16歲時,患上了肺結核,她在生死關頭頑強抗爭,可能就是這時,屠呦呦才立志學醫,1955年,屠呦呦從北京醫學院畢業之後,就一直在中藥研究所工作,1969年,才開始著手研究抗瘧藥藥物。這一埋頭苦幹就是四五十年,沒有臨床病例,她就四處收集歷代醫籍,從民間藥方入手,她收集了2000多張藥方,又編寫了640多種《抗瘧單驗方集》,日復一日的失敗,並沒有擊潰屠呦呦,而她幾十年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出現拯救了數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