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都「大國院士」專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藥學院教授陳新滋。接受採訪時,談及日前因在青蒿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而備受關注的藥學家屠呦呦(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陳新滋表示,新進展的取得,「印證了認真踏實、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陳新滋。南都記者 陳輝 攝
身為國際知名的有機化學家,陳新滋將中藥(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形容為一個「大寶庫」,其中不但有很多寶物,還有更多人們尚未掌握的奇珍異寶。因此,對於中藥的現代化利用,是目前相關領域科學家的責任與良機。
2015年,瑞典國王為屠呦呦頒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他說:「我國歷代中醫師利用中藥治病,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中醫藥對人類健康的貢獻是明顯的;但老祖宗對中藥的認識,大部分是基於他們當時身處的社會對大自然的認識及臨床經驗發展出來的。今天的科學發展,讓我們認識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現象,中藥的發展也應該利用最新、最好的科學工具去探索,找出我們今天還未了解的新問題及解決方法。」
《肘後備急方》對青蒿可治療瘧疾的記載,給了屠呦呦很大啟發(截圖自屠呦呦論文)。
但是,從傳統中藥中提取具有穩定藥效的成分,並不那麼容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帶領課題組從整理中醫典籍和民間方藥等入手,尋找新型抗瘧疾藥物的過程中,就經歷了380多次失敗。直到再次翻閱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時,其中一句「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忽然給了她新的啟迪。此後,通過對其藥用部位、採收季節、提取方法等的反覆研究,屠呦呦團隊最終在1972年11月8日得到了具有抗瘧活性的單一化合物——「青蒿素」。臨床研究表明,這種源於植物的新藥,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優點。
陳新滋據此評價說:「其實大部分科學家能解決重大問題,都是才智、努力與靈感完美結合而成的。」屠呦呦找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即是如此。而他和團隊為了儘可能提高單一手性藥物的純度和產率,也往往需要試驗各種手性催化劑和催化反應條件,很多時候是推翻重來。
在陳新滋看來,尋找、嘗試和等待,才是科學研究的真相。科學家要樂觀,相信總有一條通路存在。「不找,就永遠找不到;找,也不一定找得到,但是至少有機會。」
採寫:南都記者 侯婧婧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