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陳新滋: 用無盡的熱情去追逐夢想

2021-01-10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陳新滋與廣州文德路小學結對共建「院士中隊」。陳慶新 攝

&nbsp&nbsp&nbsp&nbsp■「院士大手牽小手 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系列報導

&nbsp&nbsp&nbsp&nbsp「你們的想法很好,設計也非常棒!」近日,在觀看廣州越秀區文德路小學的學生展示無線電測向等科技項目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陳新滋讚許不已。

&nbsp&nbsp&nbsp&nbsp走進文德路小學,陳新滋以《讓夢想燃燒》為題,跟孩子們分享了自己的求學和科研經歷。「你們是祖國的未來,你們有夢想、有才學、有能力,國家就會變得更富強。」陳新滋動情地說,「希望你們每個人都能心懷夢想,用無盡的熱情去追逐夢想,未來成為祖國的建設者和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nbsp&nbsp&nbsp&nbsp加以研究必定有所收穫

&nbsp&nbsp&nbsp&nbsp「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陳新滋從廣東籍思想家梁啓超的故事開始講起。在近一個小時的講座中,他向學生們講述了第一個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化學反應——黃鳴龍反應的產生過程、東晉名醫葛洪對醫學的貢獻、屠呦呦受古人智慧啟發發現青蒿素等小故事。

&nbsp&nbsp&nbsp&nbsp「屠呦呦當年研究青蒿素,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但她沒有放棄。後來她在閱讀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時,被其中的一段話『醍醐灌頂』:『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陳新滋說,很多前輩留下來的東西,如果好好加以研究,必定會有所收穫。

&nbsp&nbsp&nbsp&nbsp陳新滋是全世界最早涉足「手性」藥物的學者之一,並且在手性應用領域成就斐然,曾獲得40多項中國和美國的專利。他還將化學界的手性技術與我國的傳統中藥發展相結合,找到了一些減毒增效的好方法。

&nbsp&nbsp&nbsp&nbsp「現在許多藥物對腫瘤的治療機制尚未清晰,對相關中藥的研究或許可以為腫瘤治療尋找到新的、低副作用、高抗腫瘤活性的化合物。」陳新滋舉例說,第一隻被發現有抗腫瘤效果的天然喹啉化合物6-甲基犬尿喹啉酸,就是從麻黃中分離出來的。

&nbsp&nbsp&nbsp&nbsp用功才是成功的秘訣

&nbsp&nbsp&nbsp&nbsp「現在聰明的人不少,但最後只有用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陳新滋跟孩子們聊起了自己從廣東臺山到香港求學的經歷。「當時在香港讀書,最大的困難在於升學。」陳回憶說,香港的大部分學校採取全英文教學,而自己的英文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水平,要考取為數不多的高中學校插班生名額,英語是一隻「攔路虎」。當時,有親戚勸他先從香港的小學六年級或初中念起,但不服輸的他硬是在100天內背下了5000多個英語單詞。最終,他以全港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一所著名高中的插班生。

&nbsp&nbsp&nbsp&nbsp「其實我並不聰明,但是我珍惜讀書的機會,肯花心思和功夫學下去。」陳新滋說。憑藉努力,後來他以全港第一名的成績赴日本留學。為學好日語,他每天用錄音機錄下老師講課的內容,晚上戴著耳機反覆聽。

&nbsp&nbsp&nbsp&nbsp雖然常年在國外求學、工作,但陳新滋對廣東的感情很深厚。1962年,他曾就讀於中山大學附中(現廣州市六中),200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後,他兼任過中山大學藥學院首任院長。2015年,陳新滋回到廣州,成為中山大學的全職教授和學術委員會主任。

&nbsp&nbsp&nbsp&nbsp「回歸中山大學藥學院後,就想著怎麼為學院的發展再加一把勁。」陳新滋說。2016年,他和一位好友分別捐資300萬元,設立藥學院眾富新知基金,用於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從香港浸會大學榮休後,陳新滋獲得400萬元退休金,他拿出3/4設立基金,剩下100萬元則作為獎學金,發放給需要幫助的優秀學子。

&nbsp&nbsp&nbsp&nbsp用所學讓人們生活更美好

&nbsp&nbsp&nbsp&nbsp如今,除了致力於在醫藥領域發揮化學的作用之外,陳新滋還關注一個另一個課題——環境保護。「此前,人們研究化學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在環保方面可能有所忽視。」陳新滋說,在環境保護方面,化學家責無旁貸。

&nbsp&nbsp&nbsp&nbsp「夏季是使用空調的高峰期,而最常用的製冷劑生產原料是氯仿,生產氯仿要用到和產生的物質,會對臭氧層產生破壞。」陳新滋說。後來,他想到一個辦法,把四氯化碳加上氫氣,通過讓氫氣與四氯化碳反應變成氯仿,從而減少對大氣環境的破壞。陳新滋的這項科研成果工業化後,對工業生產和環保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nbsp&nbsp&nbsp&nbsp電池電解液的添加劑、任何料子的表面處理劑、將海面上的油汙包起來的分離劑……陳新滋說,他最感興趣的是那些「對社會有用的」科研方向。2016年,他和團隊在廣州南沙註冊成立廣州理文科技有限公司,僅半年時間,他的團隊就在新興有機氟功能材料領域研發出3類產品,並且推向市場。

&nbsp&nbsp&nbsp&nbsp「科學技術並不神秘,只要你願意探索。」在講座末尾,陳新滋語重心長地對學生們說,「現在世界上還有很多實質問題,等待你們去研究、解決,在此之前,你們需要用知識來武裝自己,儲備能量,未來用自己所學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nbsp&nbsp&nbsp&nbsp■互動

&nbsp&nbsp&nbsp&nbsp陳新滋回憶童年往事

&nbsp&nbsp&nbsp&nbsp要利用有限條件創造出學習機會

&nbsp&nbsp&nbsp&nbsp當從陳新滋手中接過「院士中隊」的榮譽證書時,文德路小學鳳凰中隊的孩子們興奮不已。「院士中隊」的成立是院士與小學結對的成果之一。

&nbsp&nbsp&nbsp&nbsp「請問您的童年和我們的童年有哪些不同?您在工作之餘又有哪些愛好呢?」在講座的互動提問環節,文德路小學四(4)中隊的沈尚語問道。

&nbsp&nbsp&nbsp&nbsp「在我童年的時候,生活、學習等條件和你們比差距很大。但是,我們的追求是一樣的,那就是努力學習知識。」陳新滋說,要利用有限的條件創造出學習的機會。當年他和小夥伴一起到圖書館看書,但因為年齡太小被擋在門外。後來他們想出一個辦法:請年紀大的孩子幫忙借書。

&nbsp&nbsp&nbsp&nbsp對於院士與中小學結對,文德路小學黨委書記胡曼笳認為,陳新滋院士和文德路小學結對,通過言傳身教,能夠激勵孩子們勤奮學習、樂觀向上,當好新時代的建設者和社會主義接班人。

&nbsp&nbsp&nbsp&nbsp文德路小學校長陸蓓表示,陳新滋院士走進文德校園,使孩子們感受到科學魅力和院士對科學不懈探索的精神,在他們的心中播下了熱愛科學、讀書報國、服務社會的種子。

&nbsp&nbsp&nbsp&nbsp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王聰 統籌:辛均慶

相關焦點

  • 著名不對稱合成化學專家陳新滋院士受聘中山大學
    科技日報訊(杞人)「我一直都覺得中山大學就是我的家」,53年前曾在中山大學附中讀書,2002—2007年間曾兼任中山大學藥學院首任院長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陳新滋,日前正式受聘為中山大學教授、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在受聘儀式上,陳新滋深情感嘆,「回中大有種回家的感覺」。
  • 陳新滋院士落戶中大
    陳新滋。廣州日報記者王維宣 攝中大目前全職院士已達10人 另有雙聘院士10人廣州日報訊 (記者徐靜 通訊員丘國新、王麗霞、蔡珊珊)昨日,中山大學舉行聘任儀式,聘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陳新滋教授為中山大學全職教授、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記者獲悉,中山大學目前已有院士20人,其中全職院士10人。
  • 陳新滋院士談求學之道:別比聰明 最後誰用功誰贏
    1979年至1992年在美國孟山都公司中心研究室擔任高級研究專家,2010年擔任香港浸會大學校長,2015年7月起擔任中山大學教授兼學術委員會主任。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知名有機化學專家,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   研究領域為不對稱合成及其工業應用,手性醫藥中間體合成、相關工藝的研究與應用,新型抗癌藥的研究與開發等,獲得多項中國和國際發明專利。
  •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陳新滋院士訪問蘭化所
    近日,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新滋教授應邀訪問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陳新滋院士參觀了蘭州化物所科技展覽室,了解了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近年來取得的科研成果與所承擔的科研項目。實驗室科研人員就各自研究領域取得的工作成績向陳教授進行了匯報與交流。陳新滋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科院院士陳新滋談屠呦呦青蒿素研究:中藥「大寶庫」值得探索
    近日,南都「大國院士」專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藥學院教授陳新滋。接受採訪時,談及日前因在青蒿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而備受關注的藥學家屠呦呦(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陳新滋表示,新進展的取得,「印證了認真踏實、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陳新滋。
  • 2015廣東中山大學藥學院陳新滋院士團隊B系列人員招聘1人公告
    因工作需要,擬面向校內現有行政經費(含包幹經費)聘請的B系列人員公開招聘中山大學藥學院陳新滋院士團隊B系列人員1名,現將有關招聘事項公布如下:一、招聘範圍面向校內現有行政經費(含包幹經費)聘請的B系列人員公開招聘。
  • 六大院士坐鎮越秀區中小學 大手牽小手一起向黨走
    啟動儀式後,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計亮年,華南理工大學建築技術科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碩賢,中山大學教授陳新滋,中山大學生物無機與合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小明,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腎內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侯凡凡等中科院院士分頭到了相關學校開展科普講座,記者進行了全程報導。
  • 中科院院士陳新滋一行到賀州開展藥食同源(兩用)康養產業發展調研
    12月20—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藥學院教授陳新滋一行到我市開展藥食同源(兩用)康養產業示範區建設調研和人才合作交流。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呂松陪同調研。陳新滋院士一行先後到廣西華泰藥業有限公司、華泰藥業黃姚下白基地、賀州健康雲港產業園等地,深入了解我市康養產業發展優勢以及生物製藥產業集群發展情況,對我市以中藥材全產業鏈帶動地方產業發展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賀州區位優勢和生態環境都很好,發展生物製藥和康養產業潛力很大,希望賀州立足優勢資源,促進產學研合作,走出一條科技之路,做大做強康養產業。
  • 86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蘇鏘逝世
    86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蘇鏘逝世 「中山大學」微信公眾號 2017-02-17 19:59
  • 院士畫傳 | 蜚聲國際的有機化學家陳新滋:「我不聰明,誰努力誰贏」
    陳新滋1950年出生,廣東臺山市人,知名有機化學專家,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而陳新滋卻一直謙遜地把「我不聰明」掛在嘴邊,「大家別總覺得自己聰明,其實到最後是誰用功誰贏。」公眾面前的陳新滋總是笑容可掬,鬆弛從容。事實上,他總把人生的弓弦拉滿,韌性卻來越強,直至箭中靶心。
  • 有機化學家陳新滋:千金難買少年窮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巨大的時空轉換中,這個曾經面臨失學的孩子,逐漸認識著這個世界,也許是因為兒時的苦日子,陳新滋最在意自己的研究是否「有用」,他想讓人們吃飽穿暖,過更好的物質生活。陳新滋:我們做工作不是為了拿諾貝爾獎,我們應該考慮怎麼把事情做得更好,讓它以後可以變成生產力。為了拿獎而工作,我覺得那是一個痛苦的工作。
  • 有機化學家陳新滋:千金難買少年窮
    對話陳新滋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催化劑、抗癌藥、環保材料,他的各項研究正改變著你我的生活。田川:您覺得科學家為什麼不能當明星,像偶像一樣被大家追逐?陳新滋:我們的定位不一樣。明星是面對大眾工作,他們一開始的定位,就是需要讓更多人認識他們。科學家都是在自己的環境裡工作,不需要被很多人認識。
  • 觀點|陳新滋: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性機遇!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第四任校長,中山大學藥學院名譽院長、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校長陳新滋29日在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七屆年會暨海歸創新創業廣州峰會上如是說。陳新滋出席開幕式並作主旨報告。陳新滋表示,改革開放40年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推動作用相當大:1978到2003年,是處於前店後廠的製造業垂直分工的第一階段;2003年到2016年,是處於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產業橫向整合的第二階段;從2017年開始,大灣區正在走向參與更多國際高端競爭,開展更多合作的第三階段。
  • 廣東省醫學領域5大院士:鍾南山院士領銜,中山大學僅佔1人
    三、姚開泰: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89歲四、侯凡凡: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60歲研究方向:慢性腎臟病的防治五、宋爾衛:201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50歲專業:乳腺腫瘤學術任職: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
  • 陳新滋:各盡所能激發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活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陳新滋教授在接受專訪時表示,這可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破除影響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瓶頸和制約,進一步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    陳新滋認為,依靠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 中山大學智慧財產權轉化基金成立,助力廣州打造創新創業中心
    大洋網訊 7月9日,中山大學藥學院科技成果轉化專場對接會暨廣州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常態化精準對接會第十一期活動舉辦。本次活動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局指導,中山大學藥學院、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廣州市科技金融綜合服務中心承辦。
  • 廣東新增兩位院士 中山大學宋爾衛、戴永久當選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央廣網廣州11月22日消息(記者鄭澍)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19年增選院士名單。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我國著名的乳腺外科專家宋爾衛教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戴永久教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
  • 朱熹平教授受聘成為首位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
    相關資料:朱熹平教授簡介  朱熹平教授, 男,1982年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數學系,1984年在中山大學數學系取得碩士學位,1989年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現任中山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院長,兼任廣東省數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數學科學研究中心顧問,《數學物理學報》、《偏微分方程雜誌》、《數學研究》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