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滋與廣州文德路小學結對共建「院士中隊」。陳慶新 攝
    ■「院士大手牽小手 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系列報導
    「你們的想法很好,設計也非常棒!」近日,在觀看廣州越秀區文德路小學的學生展示無線電測向等科技項目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陳新滋讚許不已。
    走進文德路小學,陳新滋以《讓夢想燃燒》為題,跟孩子們分享了自己的求學和科研經歷。「你們是祖國的未來,你們有夢想、有才學、有能力,國家就會變得更富強。」陳新滋動情地說,「希望你們每個人都能心懷夢想,用無盡的熱情去追逐夢想,未來成為祖國的建設者和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加以研究必定有所收穫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陳新滋從廣東籍思想家梁啓超的故事開始講起。在近一個小時的講座中,他向學生們講述了第一個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化學反應——黃鳴龍反應的產生過程、東晉名醫葛洪對醫學的貢獻、屠呦呦受古人智慧啟發發現青蒿素等小故事。
    「屠呦呦當年研究青蒿素,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但她沒有放棄。後來她在閱讀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時,被其中的一段話『醍醐灌頂』:『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陳新滋說,很多前輩留下來的東西,如果好好加以研究,必定會有所收穫。
    陳新滋是全世界最早涉足「手性」藥物的學者之一,並且在手性應用領域成就斐然,曾獲得40多項中國和美國的專利。他還將化學界的手性技術與我國的傳統中藥發展相結合,找到了一些減毒增效的好方法。
    「現在許多藥物對腫瘤的治療機制尚未清晰,對相關中藥的研究或許可以為腫瘤治療尋找到新的、低副作用、高抗腫瘤活性的化合物。」陳新滋舉例說,第一隻被發現有抗腫瘤效果的天然喹啉化合物6-甲基犬尿喹啉酸,就是從麻黃中分離出來的。
    用功才是成功的秘訣
    「現在聰明的人不少,但最後只有用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陳新滋跟孩子們聊起了自己從廣東臺山到香港求學的經歷。「當時在香港讀書,最大的困難在於升學。」陳回憶說,香港的大部分學校採取全英文教學,而自己的英文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水平,要考取為數不多的高中學校插班生名額,英語是一隻「攔路虎」。當時,有親戚勸他先從香港的小學六年級或初中念起,但不服輸的他硬是在100天內背下了5000多個英語單詞。最終,他以全港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一所著名高中的插班生。
    「其實我並不聰明,但是我珍惜讀書的機會,肯花心思和功夫學下去。」陳新滋說。憑藉努力,後來他以全港第一名的成績赴日本留學。為學好日語,他每天用錄音機錄下老師講課的內容,晚上戴著耳機反覆聽。
    雖然常年在國外求學、工作,但陳新滋對廣東的感情很深厚。1962年,他曾就讀於中山大學附中(現廣州市六中),200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後,他兼任過中山大學藥學院首任院長。2015年,陳新滋回到廣州,成為中山大學的全職教授和學術委員會主任。
    「回歸中山大學藥學院後,就想著怎麼為學院的發展再加一把勁。」陳新滋說。2016年,他和一位好友分別捐資300萬元,設立藥學院眾富新知基金,用於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從香港浸會大學榮休後,陳新滋獲得400萬元退休金,他拿出3/4設立基金,剩下100萬元則作為獎學金,發放給需要幫助的優秀學子。
    用所學讓人們生活更美好
    如今,除了致力於在醫藥領域發揮化學的作用之外,陳新滋還關注一個另一個課題——環境保護。「此前,人們研究化學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在環保方面可能有所忽視。」陳新滋說,在環境保護方面,化學家責無旁貸。
    「夏季是使用空調的高峰期,而最常用的製冷劑生產原料是氯仿,生產氯仿要用到和產生的物質,會對臭氧層產生破壞。」陳新滋說。後來,他想到一個辦法,把四氯化碳加上氫氣,通過讓氫氣與四氯化碳反應變成氯仿,從而減少對大氣環境的破壞。陳新滋的這項科研成果工業化後,對工業生產和環保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電池電解液的添加劑、任何料子的表面處理劑、將海面上的油汙包起來的分離劑……陳新滋說,他最感興趣的是那些「對社會有用的」科研方向。2016年,他和團隊在廣州南沙註冊成立廣州理文科技有限公司,僅半年時間,他的團隊就在新興有機氟功能材料領域研發出3類產品,並且推向市場。
    「科學技術並不神秘,只要你願意探索。」在講座末尾,陳新滋語重心長地對學生們說,「現在世界上還有很多實質問題,等待你們去研究、解決,在此之前,你們需要用知識來武裝自己,儲備能量,未來用自己所學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互動
    陳新滋回憶童年往事
    要利用有限條件創造出學習機會
    當從陳新滋手中接過「院士中隊」的榮譽證書時,文德路小學鳳凰中隊的孩子們興奮不已。「院士中隊」的成立是院士與小學結對的成果之一。
    「請問您的童年和我們的童年有哪些不同?您在工作之餘又有哪些愛好呢?」在講座的互動提問環節,文德路小學四(4)中隊的沈尚語問道。
    「在我童年的時候,生活、學習等條件和你們比差距很大。但是,我們的追求是一樣的,那就是努力學習知識。」陳新滋說,要利用有限的條件創造出學習的機會。當年他和小夥伴一起到圖書館看書,但因為年齡太小被擋在門外。後來他們想出一個辦法:請年紀大的孩子幫忙借書。
    對於院士與中小學結對,文德路小學黨委書記胡曼笳認為,陳新滋院士和文德路小學結對,通過言傳身教,能夠激勵孩子們勤奮學習、樂觀向上,當好新時代的建設者和社會主義接班人。
    文德路小學校長陸蓓表示,陳新滋院士走進文德校園,使孩子們感受到科學魅力和院士對科學不懈探索的精神,在他們的心中播下了熱愛科學、讀書報國、服務社會的種子。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王聰 統籌:辛均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