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可以說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機遇,如何能夠把握好機遇,不管是對粵港澳大灣區地區,還是對中華民族今後的發展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第四任校長,中山大學藥學院名譽院長、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校長陳新滋29日在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七屆年會暨海歸創新創業廣州峰會上如是說。
11月29日,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七屆年會暨海歸創新創業廣州峰會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開幕。陳新滋出席開幕式並作主旨報告。
陳新滋表示,改革開放40年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推動作用相當大:1978到2003年,是處於前店後廠的製造業垂直分工的第一階段;2003年到2016年,是處於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產業橫向整合的第二階段;從2017年開始,大灣區正在走向參與更多國際高端競爭,開展更多合作的第三階段。
「我跟灣區的關係比較密切,世界目前來說有三個發展不錯的灣區:舊金山大灣區、紐約大灣區和東京大灣區。我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生長,先是去東京讀書,後來又去了美國」,陳新滋說:「跟國際三個大灣區比較,粵港澳大灣區還有很多發展空間。其中,發展的核心要完善創新合作。」
陳新滋指出,每個國家的大灣區都有它的特點。過去,粵港澳大灣區的每個城市都在做各自的事情,力量沒有整體體現出來。現在,經過大灣區的整合,聯合起來把各自特點展示出來,相信力量會變得非常大。
陳新滋提到,在地理位置方面,粵港澳大灣區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並與「一帶一路」對接,再加上近日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大灣區在交通上起到非常好的樞紐作用;在產學研合作方面,通過各個城市政府的支持,加強產學研方面的通力合作,將知識變成生產力,把粵港澳大灣區一帶的經濟發展帶動起來。
陳新滋最後談到,粵港澳大灣區今後的發展勢必是跨地域、跨領域、跨學科、跨制度的一個結合。相信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大學老師們的熱烈參與下、粵港澳大灣區很多聯盟和促進會的建立下,更多的力量聯合起來,一定會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