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滋院士談求學之道:別比聰明 最後誰用功誰贏

2021-01-10 人民網

原標題:院士「不聰明」 科研「很好玩」

  陳新滋院士在花都秀全中學為中學生做了一場關於化學與人類生活的講座。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申卉

  通訊員梁孝廉、吳晶平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

  院士小傳

  陳新滋,1950出生,廣東臺山市人。1975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1979年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獲得博士學位。1979年至1992年在美國孟山都公司中心研究室擔任高級研究專家,2010年擔任香港浸會大學校長,2015年7月起擔任中山大學教授兼學術委員會主任。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知名有機化學專家,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

  研究領域為不對稱合成及其工業應用,手性醫藥中間體合成、相關工藝的研究與應用,新型抗癌藥的研究與開發等,獲得多項中國和國際發明專利。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不對稱構建C-C鍵的關鍵技術研究),1999年獲日本有機合成化學會 「Lectureship」獎,獲2006/07年度日本科學振興會邀請學人獎。

  作為一名有機化學家,陳新滋研究開發新型抗癌藥、去汙劑,並一直注重將研究推廣到現實生活中,希望成果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改變。他是一名中科院院士,卻喜歡把「我不聰明」掛在嘴邊。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年輕人,「大家別總覺得自己聰明,其實到最後是誰用功誰贏。」他從廣州走向世界,如今再次回歸廣州,對於廣州的科技創新建設,他同樣深有感觸,他建言,廣州可創立科研中心,對接高校和中小企業,助力廣州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樞紐。

  求學:用最笨的方法考到香港第一

  談起自己的求學經歷,陳新滋說得最多的便是「用功」二字。

  陳新滋是廣東臺山人,從小跟隨做生意的父親來到廣州,雖然成績優異,但在20世紀6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初中畢業的陳新滋便無書可讀。於是他下定決心,南下香港求學。

  他回憶,在香港讀書時,自己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英語。「只有半年就要考高中了,但我英文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水平。」於是,陳新滋選擇了最「笨」的方法——背字典。「我一天學50個單詞,100天就能學會5000個常用單詞,很難,但不是不可能。」

  那時候,因為經濟拮据,陳新滋白天要到工廠工作。於是,他把單詞記在一張小紙條上,在工作期間悄悄背單詞,「第一天背50個,第二天100個,第三天150個,一個月就能學會很多單詞了。」半年後,陳新滋贏得了李求恩紀念中學僅有的幾個插班生資格之一。「為什麼我能做到?其實我並不聰明,唯一的原因是我比較用功,我很珍惜學習的機會,所以肯花心思學下去。」陳新滋這樣總結。

  再後來,陳新滋以全港第一名的成績赴日本留學。最初,對日文一竅不通的他連聽懂老師講課都成問題。於是,陳新滋苦學日語,每天還用錄音機錄下老師講課的內容,晚上戴著耳機反覆聽。「有時候睡著了,耳機裡還一直在放。」半年以後,陳新滋便能夠用日語流利地對答。畢業時,他又以理學院第一名的成績被教授推薦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繼續深造。「我清楚我不聰明,但我很用功,所以大家別總覺得自己聰明,其實到最後是誰用功誰贏。」他再一次總結。

  科研:研究成果要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之所以選擇化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陳新滋坦言,一是源於興趣,二是希望自己能夠為社會做些貢獻。這也是為什麼幾十年來陳新滋始終奮戰在科研的第一線。「做科研是很好玩的,只要喜歡就會入迷。就好比有的老太太80多歲了,喜歡打麻將,一天能打8個小時。我做科研也一樣,只要喜歡,就一點兒也不覺得累。」

  「做科研除了好玩,還很實用,你的研究成功了,可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這會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樂趣。」他更用經歷印證了自己對科學的態度。陳新滋是全世界最早涉足「手性」藥物的學者之一。20世紀70年代末,陳新滋在均相氫化不對稱合成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新不對稱催化的反應機理,首次揭示並證明了「主要手性產物來自微量的催化中間體」。利用電化學與手性催化技術,他研究開發了手性藥物萘普森的實用不對稱催化合成工藝,並達到可工業化的標準,其中多種手性配體及催化劑已經被國際商品化銷售。

  陳新滋總結出科學研究應該以追求真、善、美為目標。他解釋,科學首先要求真,如果是假的,無論做得多漂亮,只能帶來更大的傷害。對於求善,他強調,假如做科研只是為了發表漂亮的文章、提升國際名望,這並不是最善。「最善的是將我們的工作推廣到生活中,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例如做出一種藥品治癒很多人,這就是最大的善。」在他看來,科研還應該求美,只有追求完美,才能夠在事業中不斷進步。

  廣州情緣已深種 盼學生經世致用

  在工業界從事研究十多年後,陳新滋最終選擇回到高校。2010年,他成為香港浸會大學校長,2015年,陳新滋回到廣州,成為中山大學的全職教授和學術委員會主任。當時,他在接受採訪時深情地說:「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事實上,陳新滋院士的「廣州情緣」,早在20世紀60年代便已種下。1962年,他曾就讀於中山大學附中(現廣州市六中)。「我在廣州接受的基礎教育,對我後來到國外深造很有幫助,所以我一直對廣州很有感情。」200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後,他也兼任過中山大學藥學院首任院長,為中山大學藥學院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坦言,廣州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匯聚地,雖然城市變化日新月異,但在文化傳承方面卻做得很好。他坦言,無論是浸會大學提倡的「全人教育」,還是中山大學推行的「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人才培養目標,都鼓勵學生學有所成,經世致用。

  提議建科研中心 促各方資源聯動

  談及在藥學領域的科研創新,陳新滋認為廣州有相當好的條件。「廣州有大型製藥廠,也有很好的經濟條件和深厚的學術文化基礎。」他認為,廣州今後可以在創新藥物方面繼續拓展。「在藥學科研方面,應該更注重如何把知識變成生產力,將好的研究變成好的產業,這對廣州和廣東的經濟發展都會有所幫助。」

  針對廣州提出建立國際科技創新樞紐,他認為,無論從科研基礎、文化底蘊還是高校資源來看,廣州都有良好的基礎,近年來,廣州對科學研發的投入也逐漸提高。他建議,廣州可以建立科研中心,對接高校與中小企業。「很多中小企業和高校實驗室,雖然有心創新,但由於團隊人員少,難以自己完成某些常規實驗,可以將這些實驗交給研究中心,企業和高校自身把重心放在突破性的創新上。」

  廣州要打造成高端創新人才的匯聚高地,陳新滋建議,最重要的並非開出高薪,而是讓他們看到希望。他認為,只要將高校、政府、企業等各方面資源聯動起來,廣州在今後20年的發展大有可為。

  記者手記

  最會講故事的科學家

  「德藝雙馨,文武雙全」——中山大學原校長黃達人曾這樣評價陳新滋。在與陳新滋院士的對談中便能看出,這樣的評價絕非恭維。

  對陳新滋院士的專訪是在他到廣州秀全中學參加珠江大講堂的科普講座後進行的。雖然已是院士級的專家,但面對中學生,陳新滋絲毫沒有懈怠,他穿著筆挺的西裝,打著領帶,通過圖文視頻並茂的全英文幻燈片,用帶「廣式腔調」的普通話,給孩子們普及抗癌藥物的化學知識和最新研究成果。他講的明明是深奧難懂的化學,卻沒有佶屈聱牙的字眼,讓人聽出了趣味。

  「有哪位同學能解釋什麼叫『觸媒』?答對的我可以請你吃飯。」一個簡單的發問頓時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引發臺下學生的熱烈互動。

  「什麼叫手性?就好比人的雙手看起來一模一樣,但左手戴不進右手的手套,因為它們的立體結構不同,在化學中,這就叫做手性,也叫鏡像對映體。」他如此解釋自己的研究,「癌細胞之所以形成,是因為基因向它傳遞了『你快快長大』的信息,我們的抗癌藥,就是不讓基因傳遞信息,就像中國古代帶兵打仗,要有人發號施令,否則士兵不會前進。」

  在短短1小時的講座中,據記者統計,陳新滋講了十多個小故事,這些故事將看似深奧枯燥的化學「種」進了孩子們的心底,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科學家用專業術語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許並不難,難的是如何讓十幾歲的孩子聽懂。陳新滋院士讓人們看到,「院士級」的化學研究,一樣可以用這樣生動有趣的方式普及。

(責編:林露、熊旭)

相關焦點

  • 院士畫傳 | 蜚聲國際的有機化學家陳新滋:「我不聰明,誰努力誰贏」
    人物小傳蜚聲國際,自稱不聰明20世紀60年代,求知若渴的少年陳新滋從廣州出發到香港求學。多年後,他成了譽滿天下的科學家、名校校長。70年代末,陳新滋首次揭示並證明了「主要手性產物來自微量的催化中間體」 這一不對稱催化反應中的微觀自然現象。
  • 他是蜚聲國際的化學家 卻說「我不聰明,誰努力誰贏」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新滋20世紀60年代,求知若渴的少年陳新滋從廣州出發到香港求學。70年代末,陳新滋首次揭示並證明了「主要手性產物來自微量的催化中間體」 這一不對稱催化反應中的微觀自然現象。後來又帶領研究團隊成功地研發了手性鎮痛藥物萘普森的不對稱催化合成工藝,該成果被寫入《大英百科全書》並被列為1991年度「國際化學重大進展」。而陳新滋卻一直謙遜地把「我不聰明」掛在嘴邊,「大家別總覺得自己聰明,其實到最後是誰用功誰贏。」公眾面前的陳新滋總是笑容可掬,鬆弛從容。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陳新滋: 用無盡的熱情去追逐夢想
    近日,在觀看廣州越秀區文德路小學的學生展示無線電測向等科技項目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陳新滋讚許不已。&nbsp&nbsp&nbsp&nbsp走進文德路小學,陳新滋以《讓夢想燃燒》為題,跟孩子們分享了自己的求學和科研經歷。「你們是祖國的未來,你們有夢想、有才學、有能力,國家就會變得更富強。」
  • 陳新滋院士落戶中大
    陳新滋。廣州日報記者王維宣 攝中大目前全職院士已達10人 另有雙聘院士10人廣州日報訊 (記者徐靜 通訊員丘國新、王麗霞、蔡珊珊)昨日,中山大學舉行聘任儀式,聘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陳新滋教授為中山大學全職教授、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記者獲悉,中山大學目前已有院士20人,其中全職院士10人。
  • 中科院院士陳新滋談屠呦呦青蒿素研究:中藥「大寶庫」值得探索
    近日,南都「大國院士」專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藥學院教授陳新滋。接受採訪時,談及日前因在青蒿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而備受關注的藥學家屠呦呦(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陳新滋表示,新進展的取得,「印證了認真踏實、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陳新滋。
  • 六大院士坐鎮越秀區中小學 大手牽小手一起向黨走
    (劉雲) 陳新滋:燃燒心中的夢想陳新滋院士走進文德路小學。剛進校門,文德路小學的孩子就用肢體語言送了三顆心給院士,分別是專心(專業)、進取心(不要比聰明,要比用功)、大愛之心(做社會有用的事)。隨後,院士來到操場參觀學生們製作的各種科技項目,包括改進後的救生圈、自製掃地機器人、模型、無線電測向等等。
  •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陳新滋院士訪問蘭化所
    近日,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新滋教授應邀訪問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陳新滋院士參觀了蘭州化物所科技展覽室,了解了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近年來取得的科研成果與所承擔的科研項目。實驗室科研人員就各自研究領域取得的工作成績向陳教授進行了匯報與交流。陳新滋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著名不對稱合成化學專家陳新滋院士受聘中山大學
    科技日報訊(杞人)「我一直都覺得中山大學就是我的家」,53年前曾在中山大學附中讀書,2002—2007年間曾兼任中山大學藥學院首任院長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陳新滋,日前正式受聘為中山大學教授、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在受聘儀式上,陳新滋深情感嘆,「回中大有種回家的感覺」。
  • 有機化學家陳新滋:千金難買少年窮
    16歲,他每天工作10小時50年代初期,陳新滋出生在廣東的一個普通家庭。1966年,16歲的他孤身一人從廣州去了香港。為了成為插班生,陳新滋白天在一間工廠做普工,每天工作10個小時,工作之餘,他用「最笨」的方法,背詞典,來攻克英文的難關。
  • 有機化學家陳新滋:千金難買少年窮
    對話陳新滋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催化劑、抗癌藥、環保材料,他的各項研究正改變著你我的生活。16歲,他每天工作10小時50年代初期,陳新滋出生在廣東的一個普通家庭。1966年,16歲的他孤身一人從廣州去了香港。為了成為插班生,陳新滋白天在一間工廠做普工,每天工作10個小時,工作之餘,他用「最笨」的方法,背詞典,來攻克英文的難關。
  • 觀點|陳新滋: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性機遇!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第四任校長,中山大學藥學院名譽院長、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校長陳新滋29日在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七屆年會暨海歸創新創業廣州峰會上如是說。陳新滋出席開幕式並作主旨報告。陳新滋表示,改革開放40年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推動作用相當大:1978到2003年,是處於前店後廠的製造業垂直分工的第一階段;2003年到2016年,是處於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產業橫向整合的第二階段;從2017年開始,大灣區正在走向參與更多國際高端競爭,開展更多合作的第三階段。
  • 中科院院士陳新滋一行到賀州開展藥食同源(兩用)康養產業發展調研
    12月20—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藥學院教授陳新滋一行到我市開展藥食同源(兩用)康養產業示範區建設調研和人才合作交流。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呂松陪同調研。陳新滋院士一行先後到廣西華泰藥業有限公司、華泰藥業黃姚下白基地、賀州健康雲港產業園等地,深入了解我市康養產業發展優勢以及生物製藥產業集群發展情況,對我市以中藥材全產業鏈帶動地方產業發展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賀州區位優勢和生態環境都很好,發展生物製藥和康養產業潛力很大,希望賀州立足優勢資源,促進產學研合作,走出一條科技之路,做大做強康養產業。
  • 2015廣東中山大學藥學院陳新滋院士團隊B系列人員招聘1人公告
    因工作需要,擬面向校內現有行政經費(含包幹經費)聘請的B系列人員公開招聘中山大學藥學院陳新滋院士團隊B系列人員1名,現將有關招聘事項公布如下:一、招聘範圍面向校內現有行政經費(含包幹經費)聘請的B系列人員公開招聘。
  • 陳新滋:各盡所能激發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活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陳新滋教授在接受專訪時表示,這可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破除影響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瓶頸和制約,進一步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    陳新滋認為,依靠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 訪香港浸大校長陳新滋:十年大計 意在百年樹人
    上任不到半年,香港浸會大學第四任校長陳新滋便已公布學校十年大計,以高素質教與學、創意研究和服務社會為3大發展重點。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陳新滋說:「最終目的是這所學校100年後會變成怎樣。」  常熟市設科研中心,建立長三角據點  剛於今年7月履新,陳新滋已為浸大科研的長遠發展覓得可貴機遇。
  • 陳新滋:港校北上貴在提供「香港模式」教育
    中新社香港4月5日電 題:港校北上貴在提供「香港模式」教育——專訪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陳新滋  中新社記者 賈思玉  化學世界裡,特定元素組合可發生催化反應,釋放能量。眼下在香港浸會大學(浸大),一場以創意作「催化劑」,貫穿多學科、調動校內外學者元素的「反應」蓄勢待發。「期待帶來突破性、革命性的進步。」校長陳新滋說。
  • 「學習是一種腦力操」——袁隆平院士的長壽之道
    倘若臉上沒有留下歷史與滄桑的痕跡,恐怕誰也猜不出這位科學家的真實年齡。央視記者在採訪他以後感慨地說: 「對於名人,我以前一直覺得很神秘。但是通過這次採訪卻感覺到,袁 院士既沒有名人的架子,也不受外界名利思想的影響。」確實,生活中的袁老是一個平凡的人,他的高壽,和他淡泊名利、樂觀幽默、熱愛運動及家庭和諧等有著一定的關係。
  • 看到最後到底是誰贏了呢?
    看到最後到底是誰贏了呢
  • 艾熱李佳隆兩人最後是誰贏了,兩人到底誰比較厲害!
    而在節目中,艾熱李佳隆兩人最後是誰贏了,一起來了解下。中國新說唱一開播,就引來了諸多網友的點擊,不過這個節目在播出的前幾期,節目效果並不理想,甚至可以說差,與去年同檔節目中國有嘻哈相比,真的很難拿到一起比較。不過隨著節目的播出,節目組也慢慢找到了感覺,節目效果越來越棒,其中參賽的說唱歌手實力都不容小覷。
  • 巔峰自在極意功vs爆衣吉連!究竟誰才是最後的勝利者?
    吉連可以成的上是力量大會上最強的選手,即便最後吉連數了,也是輸給了主角光環,輸給了自在極意功,而不是輸給悟空~吉連再力量大會上的表現無需多言,就是一個字強,幹誰都是秒誰的存在,無論是17號,弗利薩,貝吉塔,卡卡羅特,都不是吉連的對手,哪怕是空貝一起上也打不過吉連。